浅谈“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汉建安时期(196-220年)的文学代表性人物,除了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和曹植)以外,就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他们七人称为“七子”,所以后来才有了“建安七子”的说法。他们与曹氏父子,共同构筑了建安时期的文学高地。他们的作品,既反映了历史情况和自己的理想,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依托历史资料和前人研究,对“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情况做简要概述,并分析影响他们文学创作的重要因素。以加深对“建安七子”和建安时期文学发展情况的了解。

浅谈“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建安七子

一、“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情况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lu)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评价“建安七子”时,说他们在学问上没有什么遗漏,在文辞上没有借用他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曹丕在建安后期写下了《典论·论文》,他基于当时的文学发展状况,对“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给出了一个很高的评价,这是符合当时的事实的,但是其中也不乏文人相轻的意思。

结合“建安七子”的实际创作情况和曹丕的评价,可以知道他们的文学创作既有共同之处,也各有特点。

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基于现实情况所创作的内容,反映了建安时期连年战乱、百姓疾苦的社会状况,以及对曹氏政权的描述(歌颂居多),同时他们追求功名的思想也一直贯穿于文学创作的始终。

他们各自的特点,在于文学创作形式各有所长。本段将凭借现存作品和历史评价,侧重于概述他们各自的文学创作情况。

1.孔融

孔融出身名门,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自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再加上他天性好学,博览群书,少年时期就展示出了优异的才能。

他一生创作的作品,由于建安时期的战乱影响,流失了很多。根据《后汉书》本传记载,孔融死后,魏文帝曹丕还专门以高价寻找他的文章,所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然而,到现在,这些遗文也因为流失散落,所剩不多了。

从现存作品和史料来看,他主要擅长文章,诗歌创作与之相比略有逊色。

文章方面:“辞藻华美,字句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文气息”,独具一格。主要作品有《上书荐谢该》、《荐袮衡表》、《论盛孝章书》、《肉刑议》。前两篇是推荐贤才时所作,用词典雅,引经据典,文气纵横,尤其是《荐祢衡表》中的语言风格,甚有特点,比如“钧天广乐,必有奇丽之观;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论盛孝章书》是写给曹操的一封信,希望其能够救助处于危难中的好友盛孝章,也是文采飞扬。《肉刑议》是一篇关于是否恢复“肉刑”的议论文,孔融从社会现实和历史角度来述说不能恢复“肉刑”,说理恰当充分,这篇文章也被古代后世的从政人士用来借鉴说理。对于孔融的作品,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盛赞他“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才略》篇中说“孔融气盛于笔”、《章表》中说“文举之荐袮衡,气扬采飞”。

另外,他的碑文也颇具特色。刘勰在《文心雕龙·诔碑》中说:“孔融所创,有慕伯喈;张陈两文,辨给足采:亦其亚也。”这里指的是孔融所写的《尉卫张俭碑铭》和《陈碑》两篇碑文仅次于汉朝才华横溢的蔡邕,这也说明了孔融作文的才气。

诗歌方面:两首《杂诗》,第一首“……人生有何尝,但患年岁暮。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主要以感叹人生为主,第二首“……生时不知父,死后知我谁……俯仰内伤心,不觉泪沾衣……”主要是追思已经去世的爱子,读来感人至深;一首《临终诗》“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主要在感叹自己的政治遭遇;三首《六言诗》,第一首主要描写了战乱中百姓的凄苦,后两首主要赞颂曹操,都是以描写现实为主,但是在六言诗的艺术创作上仅仅是一次初探;一首《离合作郡姓名字诗》,后世评价其是一种“拆字游戏”。孔融的诗歌创作不算最好,但是这些作品对于后进者来说是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浅谈“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孔融

2.陈琳

受到战乱的影响,陈琳与其他六位一样,辗转于多地任职。丰富的经历和见闻,为其创作提供了素材。散文方面他擅长于写章表书檄,辞赋也有一定的特色;诗歌创作方面也有所长。

章表书檄方面:有《为袁绍檄豫州文》、《檄吴将校部曲文》等。陈琳依附于袁绍的时候,在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中,为袁绍写下《为袁绍檄豫州文》,痛斥曹操。后袁绍战败,陈琳被俘,因为这篇檄文,曹操起了爱才之意,便任他为司空军师祭酒。刘勰在《文心雕龙·檄移》中说“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鞭”,这篇文章“风格比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是古代著名的檄文之一。《檄吴将校部曲文》是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陈琳为曹操征讨孙权时所写,主要劝东吴的将校部曲们投降。这篇文章在文学创作上,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就史学上来看事件、人物时间上有所错误,陈琳写出了至少五处不符合正史的地方。

辞赋方面:有《神武赋》、《武军赋》等。本段所选这两篇主旨都是赞美主公的丰功伟绩,不同之处在于前一篇是赞美袁绍打败公孙瓒,后一篇是赞美曹操北征乌桓时的军容。陈琳的作文能力毋庸置疑,内容和思想主要围绕着不同的主公而改变。

诗歌方面:现存有《饮马长城窟行》、《宴会诗》、无名诗六首。其代表作品是《饮马长城窟行》,深受汉乐府诗的现实主义描写方法,写出了繁重劳役下人民苦难的生活现状,同时对五言诗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浅谈“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陈琳

3.阮瑀

阮瑀的文学创作与陈琳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他也是擅长章表书檄,诗歌创作上都以现实主义为主,且都呈现了质朴的风格。

不同之处在于,阮瑀的章表书檄语言平易自然。如《与曹公作书与孙权》“离绝以来,于今三年,无一日而忘前好,亦犹姻媾之义,恩情已深,违异之恨,中间尚浅也……”将事情的前后娓娓道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自然流畅,容易深入人心。阮瑀在音乐方面亦有着很高的造诣,他所写的《筝赋》有着很深的美学价值,《乐论》则突出了音乐的理论性研究。

诗歌的创作,体现了与陈琳的相同之处。现存十二首,其中《驾出北郭门行》、《苦雨诗》、《怨诗》描写现实,《咏史诗》二首、《隐士诗》吟咏历史人物,《七哀诗》、《杂诗》二首、《失题诗》主要感叹人生,宴会诗是《琴歌》、《公宴诗》。其中的代表作品是《驾出北郭门行》,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孤儿受到继母的虐待和遗弃,写出了封建社会中家庭关系的冷酷无情。

4.王粲

王粲同样出身于名门,少年时便有了才名,著名学者蔡邕见到他后,盛赞其“此王公孙也, 有异才, 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 尽当与之。”他的作品,也得到了刘勰的称赞,《文心雕龙·才略》中说他“文多善举,辞少暇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

现存的作品,也多于其余六位,有诗赋20多篇,有《七哀诗》三首、《从军诗》五首、《登楼赋》等。本段中所提到的作品,都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七哀诗》其一是王粲在初平三年(192年)从长安往荆州辗转流离时所写,描写了战乱下的现实状态,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痛;其二是写的是王粲久居荆州,心中升起了无限的苦闷,怀念起故乡来;其三是王粲经历了刘表病死,曹操攻克荆州后随着他南征北战,这一过程中看到深受战争笼罩下的人民疾苦,有感而发创作出来的。

王粲随着曹操征战沙场,所见所感,写出了《从军诗》五首。这五首主要歌颂曹军统帅的英明神武,军队的兵强马壮,以及胜利后的欢悦。在感情上面,写出了将士远离家乡的悲壮、征战疆场的勇往直前,也表达了自己希望因此而建功立业。但是当在征战中看到大好山河因为战火而破碎不堪之后,作者内心又感到无限悲痛,他希望国家安定,人民免于战火的创伤。

《登楼赋》是王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广为传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安九年(此时依附于刘表),他登上了“当阳东南的麦城城楼”远望,回顾起这么写年的经历和社会现状,心中无限感慨,写下了这篇赋。整篇表达了自己生逢乱世,又久居他乡,满怀壮志还得不到实现的悲痛心情,表现了作者对时局的关切,希望能够一展自己的才能,将满腔抱负实现,也希望国家能够早日统一的心情。在创作上,这篇赋层次清晰、结构严谨、语言精练、主题深刻、感情充沛。

浅谈“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王粲

5.刘桢

刘桢的文学创作成绩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虽然在才情上比不上王粲,但是其诗歌“风格遒劲,语言质朴”,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将他们两人做了对比“公干气盛,仲宣情胜”(公干即刘桢,仲宣即王粲)。刘桢的五言诗颇具特色,相比《古诗》艺术成就上有所提高,对后世起到了借鉴作用。

现存诗歌十五首,主要有《赠从弟》三首、《赠徐干》、《斗鸡诗》、《公宴诗》等。《赠从弟》和《赠徐干》都属于赠答诗。《赠从弟》三首是刘桢的代表作品,分别歌咏了苹藻的淡泊高洁之性、松柏在严寒中的矗立之姿、凤凰的展翅高飞志向和潇洒身影,以此来表达对从弟的勉励与期盼之情。《赠徐干》写了对好友的思念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因为在曹丕的宴会上平视甄氏而被曹操囚禁的悲痛与不满。《斗鸡诗》、《公宴诗》等就属于游乐类型的诗歌了。

另外,他的赋文风格也独有特色,多描写自然风物和家乡的风土人情。如《鲁都赋》、《瓜赋》、《大暑赋》等,这些作品不同于王粲用词、用法的精彩,都是以清新的笔调,对所见所想娓娓道来。

6.徐干

徐干擅长写诗、辞赋和政论,其作品现存已经不多。曹丕称赞他“其五言诗,妙绝当时”,现存诗歌有《室诗》六首、《答刘桢》、《情诗》、《赠五官中郎将诗》等,其中《室诗》六首和《答刘桢》相对出色。《室诗》刻画了一位思妇与丈夫离别之后,心中满怀思念的形象,他将思妇的心理状态通过诗歌标表述了出来。《答刘桢》是他收到刘桢写给自己的《赠徐干》之后所写,同样表达了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曹丕对他的辞赋同样做出了很高的评价:“虽张(衡)、蔡(邕)不为过也。”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他“以赋、论标美”,不过现存的很多赋都有所残缺。徐干的政论,今存只有《中论》,这是“建安七子”中仅有的政论专著,思想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7.应玚

应玚是“建安七子”中年龄最小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中说他“学优以得文”,这也证明了他吸收了前人的很多创作经验,创作出了自己的作品。他现存作品也较少,擅长做赋,从他的《灵河赋》、《征赋》等来看,主要写出了战乱中人民颠沛流离的现实疾苦,表现出了自己的同情与希望国家统一的愿望。现存诗歌也不多,有《公宴诗》、《别诗》、《斗鸡诗》等。

二、影响“建安七子”文学创作情况的因素

影响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因素是众多的,既有自身内部因素,也有社会的外部因素。根据上文中“建安七子”的创作情况和相关史料记载,借助内外因相结合的方法,本段将从他们归曹前后的不同经历、环境来探析影响他们文学创作部情况的因素。

1.归曹前期

浅谈“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建安七子”大都出身于名门,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民本思想、王道理念、仁政策略贯穿于他们的一生,不仅体现在了他们为人处世上,也表现在了作品中。

由于身处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他们原本的生活环境也被打乱了,常常辗转于各地,近距离地接触了战乱中人们的流离失所和疾苦,因此他们在作品中描写了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

诸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前半段通过役夫和长城吏的对话,写出了统治者对待修筑长城的百姓的残忍;后半段写役夫与妻子的书信往来,思念中带着悲痛。此诗揭露了繁重的徭役带给人民生活的苦难。虽然诗中的背景是秦代修筑长城的史实,且东汉末年并没有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劳役,但是这一时期的人民受到了战火造成的苦难,“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确实是战乱时的真实写照。

王粲的《七哀诗》同样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其中提到“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荆蛮非我乡,何为就滞淫”,“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都描写了战乱产生的恶劣影响。阮瑀的《驾出北国门行》中“饥寒无衣食,举动鞭锤施”,写出了继母虐待孤儿的悲惨,从侧面书写了东汉末年动乱下的社会乱象。应玚的《征赋》写出了普通百姓在灾难之中还要承受税收负担,表达了作者的同情。

浅谈“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他们自己同样置身于战火的苦痛之中,在生活上,由于原本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会比普通百姓好一些,但是在建功立业方面却受到了很多苦恼。群雄割据的状态下,武力决定着一切,政治上他们却擅长于文治,因此很难遇到明主,无法施展满腔抱负,因此他们的作品中写出了对无法建功立业的愁叹。

诸如王粲的《登楼赋》。他投靠刘表之后,没有得到重用,自己的一腔抱负无处施展。种种失望的遭遇和社会现状,让他心中愁苦万分,于是写下了这篇赋。比如其中的“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直言了期望能被重用,施展才华的心思。整篇赋既描写了生逢乱世时久居他乡的悲痛现状,也写出了怀才不遇和期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他的《七哀诗》同样也写出了自身遭遇,比如“羁旅无终极,优思壮难任。”另外刘桢在诗歌里写出了“天地无期竞”的感伤,刘桢在《赠从弟》中写出了再苦难中仍旧要坚守自己的信念。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群雄割据的时局中,文人出于政治需要会为其主公进行创作。在“建安七子”的创作情况中,也提到了陈琳依附于袁绍时,曾写下了《为袁绍檄豫州文》。

2.归曹后期

归曹后期,儒家思想仍旧流露在他们的创作之中,战火纷纷的社会大环境仍旧没有改变,他们的创作同样体现了对人民的关切。但是他们自身的生活、从政环境有着根本性变化,这也影响着他们的创作内容。

他们得到了曹操的重视,分别被委以重任(孔融任少府、王粲任侍中、其余五人都是曹操的亲随官员),改变了之前辗转各地不受重视的现状。因此他们的抱负,有了地方可以施展,文学创作上就主要表达着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和实现国家统一的理想。其中对于实现国家统一的理想,实则贯穿在他们一生中,这一理念受到了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上文有所提及),只是在归曹以后,他们的这一理念更加强烈。因为曹操广纳贤才,他处理政务的方式方法、措施受到了“建安七子”的认同,同时曹操的政权强大而稳定,给他们增加了信心。


浅谈“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建安元年(196年)割据图

对于曹操的颂扬中,一方面是他们认同曹操,并愿意为其效力所作;另一方面是出于政治需要,“在其位谋其职”。

诸如王粲的《从军行》五首,其中有“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今我神武师,暂往必速平”等,皆颂扬了曹操的英明神武,军队的兵强马壮、战无不胜。孔融的《六言诗》三首,其中“曹公忧国无私”、“梦想曹公来”等,颂扬了曹操忧国忧民。并且孔融在《论盛孝章书》中呼吁曹操招贤纳士,将其比作齐桓公,希望对好友盛孝章进行援助,可见其对于曹操的认同和信任。陈琳的《檄吴将校部曲文》、《武军赋》,阮瑀的《与曹公作书与孙权》等都表现出了对曹操的颂扬。游乐方面的作品,也呈现了对曹操的颂扬,如《公宴诗》,这些作品内容形式上都对曹操大加赞赏,却略显空泛。

他们在文学创作中对曹操进行颂扬时,是站在赞同曹操的立场上,然而当他们与曹操发生矛盾时,是否在文学创作中不再颂扬了呢?这一方面,在现存文学作品中并没有具体体现出来。他们同曹操发生矛盾,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见不同时,二是性格冲突时。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孔融,他的性格过于刚直,直言无忌,根据《后汉书》记载孔融向曹操写书反对曹丕纳袁熙妻子甄氏为妻,用语怠慢失礼,后来在多次上书中也表现出了这样的用词,再加上多方原因导致了被处死的结果。其次是刘桢在曹丕的宴会上直视甄氏,被曹操判了“减死输作”的重刑,关于这次处罚刘桢在《赠徐干》中有所透露自己的心情。

结语

建安时期动荡的时代特色和“建安七子”的不同经历,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他们的文学创作反映出了建安时期的历史情况和文学发展情况,表现出了他们忧国忧民、希望人民安定和国家统一的愿望。

他们在创作上分别擅长于不同的文体,在诗、赋、散文等方面代表了建安时期的文学方向,为建安时期的文学创作和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也对后世研究建安时期的文学史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参考书目及文献:

1.《文心雕龙》刘勰;

2.《中国文学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3.《建安七子诗歌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与发展》胡璇;

4.《浅析建安七子公宴诗的特征》杨晓岚;

5.《王粲:乱世诗人的命运三部曲》陶易。


注: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割据图来自“国家人文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