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曹丕為何推崇“文學”?詳解曹丕《典論·論文》

在之前“王庶文講壇”《昭明文選》的內容中我們提到過,《昭明文選》是以文學性為第一位的,它的選文標準首先考慮的是文采,只要文采夠好,並不太在意是否言之有物,言之確鑿、三觀正確。

如果我們以這個視角去看待《昭明文選》,那麼就太小看昭明太子蕭統,我們要知道《昭明文選》的首要目的,是與北方政權進行正統之爭。

所以其選文中,也不乏內外兼修的優秀作品,這類作品在《昭明文選》的分類系統中,大部分是議論文,也就是為了論證某個觀點而創作的文章。今天“王庶文講壇”要為大家講解的文章就是典型的“論文”,作者是曹丕,文章名字就叫做《論文》,這個題目可以直接翻譯為“論寫作”。

三國曹丕為何推崇“文學”?詳解曹丕《典論·論文》

曹氏父子

曹丕這個人想必大家對他都不陌生,曹操的兒子、曹植的哥哥、曹魏的開國皇帝。人們對他的印象一直不太好,主要是因為在《三國演義》前大半部分的時間裡,曹操依舊是打著漢朝的旗幟,等曹操死後,曹丕迫不及待的篡漢奪權成立了大魏國。

人們對他這一舉動從古至今都是清一色的給予負面評價,人們對他的主觀認知是:先奪自家的權,搞掉了大家喜愛的曹植;然後又奪大漢天下的權,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亂臣賊子。很少有人願意從客觀的角度去評價曹丕,從而將他的文化貢獻也一併抹殺了。

三國曹丕為何推崇“文學”?詳解曹丕《典論·論文》

在真實歷史中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非常有文學才華,在文學史上合稱“三曹”,曹操和曹植的文學才華我想沒有太多必要進行介紹,曹丕也曾經把自己的文學創作整理成一部文集叫做《典論》,後世卻失傳了,我們現在讀曹丕的文章都只能在《昭明文選》中尋找蛛絲馬跡。

這些僅存的碩果當中《論文》是屬於純理論的作品,流傳性也不高,但是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這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卻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要理解中國的文學,必須要先讀通《論文》。

三國曹丕為何推崇“文學”?詳解曹丕《典論·論文》

《論文》

下面我們就進入這篇《論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原文引用如下: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里語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見之患也。

這是文章的第一段,文字很短,用詞與漢代的“大賦”比起來也顯得樸實無華,然而這段話卻創造了三個成語:敝帚自珍、伯仲之間、文人相輕。

文章一開篇直接點題,拋出自己的論點:文人相輕並不是個別現象,而是從古至今的一個普遍存在,然後他又用班固和傅毅的故事進行了舉例論證。班固就是《兩都賦》的作者,在“王庶文講壇”中曾經有一篇文章專門介紹過,歡迎擴展閱讀。

三國曹丕為何推崇“文學”?詳解曹丕《典論·論文》

傅毅是班固的同事,也是東漢時期的頂級文人,其代表作就是那篇著名《舞賦》。班固與傅毅的寫作水平差不多,所以曹丕評價他們說“只在伯仲之間”。伯、仲、叔、季是中國傳統家庭中兒子的排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伯仲之間的引申義就是“差不多”,當然這是後世人曹丕的評價,也是我們的評價。

在當時班固是看不上傅毅的,他給弟弟班超寫的信裡對傅毅充滿了譏諷。曹丕從這件事情上看到了什麼?他評論說:“人們很容易看到自己擅長的東西,但是文章的表現形式實在是太多,很少有人能夠把所有文章都寫好,所以經常會拿自己的長處去對比他人的短處。這與民間諺語‘自家的破掃帚值千金。’是一個道理,人總是無法客觀的評價自己與別人。”

從這一點上來看,曹丕不但善於陰謀篡權,在把握人心、瞭解事物動態的問題上也確實很有真知灼見,不過是否文體只有一種文人就不會相輕了呢?我看未必,在真實世界中的觀察,我發現不但文人會相輕,而是隻要是人都會相輕。

只是文人相輕最為醒目:

第一、文人太善於表達自己,太喜好辯論,太容易從別人身上尋找優越感;第二、文章缺乏硬性的評判標準。事實上這是人類千百萬年來進化出來的心理機制,只有在物種之間找到人類的優越感,人類才會有充足的信心和勇氣與其他物種進行競爭,如果真以“客觀看天下”,人類早就自卑得鑽到地縫裡永遠不敢冒頭了。

三國曹丕為何推崇“文學”?詳解曹丕《典論·論文》

曹丕的文學批評

之後曹丕逐個點名評價了“建安七子”寫作上的優點和缺點,並且提醒自己千萬不能犯文人相輕的毛病,還留下了一句非常漂亮的話:“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普通人對待事物都會有偏見,喜歡追著別人的名聲和才氣附和,沒有自己主觀的判斷力,還缺乏應有的自我審視能力,經常覺得自己了不起。

三國曹丕為何推崇“文學”?詳解曹丕《典論·論文》

接下來的一段話才是曹丕文學批評的重點,引用如下:

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

這是曹丕在警醒世人,寫文章需要考量文體的不同,寫給朝廷的奏章、奏本要典雅規範;書信和議論文要有條理,千萬不能缺乏邏輯性;銘誄,也就是記述死者經歷和功德的文章,要實在,不能弄虛作假;寫詩詞歌賦要漂亮、華麗、詞藻優美,節奏動人。

然後曹丕又說,一般人寫好其中一種文章就非常了不起了,只有通才才能夠什麼都會寫,寫什麼都符合標準。

三國曹丕為何推崇“文學”?詳解曹丕《典論·論文》

才華是什麼?

曹丕在對文人、文章點評一番後,又拋出一個話題,什麼是才華?原文引用如下: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中國古人很喜歡將一些說不清、道不明、難以解釋的話題歸咎於形而上的理論,曹丕就說決定文章好壞的是“氣”,這個“氣”全憑個人理解,可以是性格、氣質、學識、家庭背景、修養等等。

我們拋開形而上的觀點來看這句話,其實曹丕已經暗示出“人如其文”的經典命題了,這個命題到底正確與否,我們不做過多評價,每一個人接觸的視角不同,認定的事實也就不同,觀點自然更不一樣了,所以我們不必去深究,這是古人的理解與我們今天的認知,其實有很大差距。

但是我們不能夠否認,一個人的性格、氣質、學識、家庭背景、修養等等諸多因素,確實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文章,這種影響我個人認為是停留在表相上的,並不能深刻的判定其文的好與壞。

三國曹丕為何推崇“文學”?詳解曹丕《典論·論文》

文章的高度

《論文》的最後一段,曹丕將文章的地位提升到非常高的高度,在他看來寫作應該是一個人的終生事業,並不是楊雄眼中的“雕蟲小技”,原文引用如下: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是以古之作者,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夫然則,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而人多不強力;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大意上是在說,人這一輩子都應該追求寫作,因為人的壽命很短,整天吃喝玩樂也不過幾十年,太短暫了;然而好的文章卻可以永久流傳,無論這個人生前有多麼的不堪與糟糕,但是一篇好文章卻可以將這個人的人生地位,昇華到名垂不朽的高度。

這種腔調正是“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的寫照,古人認為錢沒有時間重要。當然,我們現在人是很難理解這種腔調的,我們所遇到的人,不是被窮困嚇倒,就是一門心思享樂,反正永遠也不考慮流傳千古的事情,結果一天一天的老了,死了,什麼都留不下來。

三國曹丕為何推崇“文學”?詳解曹丕《典論·論文》

不得不說,曹丕的見解是具有非常深刻的哲學意味的,是一種警醒,特別是中國人,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今天,似乎找不到了存在的意義,除了享樂之外就是玩耍,連學習都不願意了,更何談創作?

曹丕作為歷史上鼎鼎有名的開國之君,都不敢大言不慚的推銷讀書無用論,而我們今天很多“大師”明裡暗裡,都在宣揚讀書無用的理論,實在是可悲得很。我還記得高中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大肆宣揚:“有權不用,過期作廢”言論時候,我是如何的憤慨,這直接打擾了我的學習興趣。

三國曹丕為何推崇“文學”?詳解曹丕《典論·論文》

好了,關於“曹丕《論文》介紹”的文章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兩點:第一、文人相輕是一種普遍現象,是我們人類進化已久的心理機制;第二、曹丕作為開國皇帝將文章的地位拔得很高,希望我們都能夠少愛一點錢,多愛一點才吧。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王庶文講壇”致力於中西方文化、歷史、美文、詩詞創作,謝謝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