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人士葉生
能!當時月收入50元的算中等工資,我是出納,我們這些年輕的才40元左右。書記,主任也不到60元。國家21級幹部國營單位的書記才60.50元,每月供應糧28.5市斤,家庭主婦27市斤,學生最多32斤。豬肉 0.83/市斤,雞蛋0.045元/個,毛雞0.70元/市斤,天然河魚/0.38/市斤。大多憑票供應,錢多少吃穿用差不多。周天去找野菜,弄柴火,種點小園老好了。鄰居吃什麼飯都知道,相互熱情幫助。買表,縫紉機,自行車要弄票要攢幾年錢才行,計劃經濟有利有弊。
晨玉銀元6384
老夫今年八十。七十年代,我工資五十六元,妻子四十二元,孑女二人,父親去世早未成年弟妹五人,母親無固定收入四十餘元。孑女在單位幼兒園,弟妹全部上學。看病不收弗,弟妹,母親半費,看一次病一,二角錢,公房二戶共百餘平方,交單位租金五,六元/月,未感到生活緊張。生活較寬裕。大家庭,和睦。油,豬肉,豆剩品,棉布計劃供應,但魚,雞,牛,冰凍豬肉,經常有賣。當然這不是六十年代初那三年。但三年困難時,由於幹群一條心,群眾之間相互關照,精神奮發問上,也未感到什麼大問題?
手機用戶6445053857
我家是農村的,父母生了我們兄弟姊妹7個,父母加四兄弟三姐妹,共9口人,最大的54年的,最小的弟弟也是71年的。
那時的農村沒有每月收入多少這個概念,基本上沒什麼現金收入,年終生產隊裡分紅,分的也是工分,扣除了一家人一年的口糧之外,能有剩餘的工分,叫餘糧戶,用它可以兌換現金,1個工分大概2分錢左右,記不清了,一年下來換得的錢大概幾十元吧,絕對不會超過100元,那是個大數目;如果工分扣光還不夠的,叫缺糧戶,也就是你一人家幹了一年,所有的收入還不夠你一家人吃了,還欠生產隊的,當然,你家也拿不出錢來給生產隊補上,會記在帳上,從下年的工分中扣。
在我大哥高中畢業之前,主要靠父親一個人出工,母親長期生病,很少出工,所以一家人基本上靠父親一個人養活,還要供一群孩子上學,所以,我家基本每年都是缺糧戶。
70年代中,大哥二哥相繼高中畢業,在村裡算是文化人,所以在大隊小學裡做教師,也就是民辦教師,不用種田,每月有現金收入,記得他們的工資大概是8塊每月,這在當時的農村裡,算是高收入了。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某年小學開學報名,我沒去,父親問我為啥不去,我說沒錢,我父親說,找你二哥要去。於是我就去學校找班主任報名,但沒敢直接找二哥要錢,因為我那時很怕二個哥哥,他們大我十多歲,又是學校的老師,在學校犯點事都會告到他們那裡,一頓揍是逃不掉的。我跟班主任說,學費記在我二哥名下;記得很清楚,一學期學費1.85元。
恢復高考後,二個哥哥相繼考上了師範,所以,80年代後,他們轉了正,工資高了,每月27塊半,收入很高了,所以家裡買了立體聲收音機,上海喜燈牌的,它的牌子和樣子我現在還記得,村裡第一個買收音機的,大概下圖這個樣子,網上找的。
後來又買了自行車,一輛永久一輛鳳凰,都是名牌哦!那時也沒有其它牌子哦(圖是從網上搜的)
84年張明敏唱的《我的中國心》紅遍大江南北,有一天收音機裡收到這首歌,半村的人都來聽。
從我上面的回憶裡,你大概能對40年前的100元的購買力有一個比較直觀的認知了。
三哥老朱
夠!不但夠還有節餘!
我七十年代初參加工作,在貴州深山裡三線工廠,第一年21元,第二年27元,第三年31元,第四年37元,第五年轉正定二級工44元。每月伙食費10元,朝陽橋每包0·27元三條8·1元,其它費用不到5元。每月總共23·1元。還餘22·9元,這是單身時期,抽菸是轉正定級之後!
結婚後,雙職工88元,住房是廠裡分配,每月房租、水電5元,大米每斤0·139共40斤5·6元左右,每星期趕集購買雞蛋、雞5一8元一個月從高算32元,(包括國家供應的肉,油,煙,肥皂等)醫療費全免,子女托兒、上學費用全免。不到三年,靠自己的力量淘汰了廠裡配發的傢俱,購置了收音機、照相機,電唱機、縫紉機、風凰單車,那日子是過得有滋有味,真正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小康家庭。
當然這是一個普通的雙職工家庭,而農村,城市的幹居民有許多的生活是不能以之相比的,不過貪富之差沒有現在這麼明顯,只是吃好吃壞之分,穿好穿壞之別。現在收入翻了百倍,如果說還養活不了5個人,那是生活質量提高了,七、八十年代不敢想的事現在都實現了,高擋電器,汽車、手機、高檔服裝、旅遊、住房……沒有一樣不要錢,如果能放棄高檔的追求,只是為養活一家人,現在的工資還是有餘的!
user5303762286193
四十年前月收入100元能養活一家五口人麼?
答案是能。
四十年前我父親上班月收入70左右,那時我家正好五口人,總之在當時的生活標準下足夠了,那個年代的消費渠道沒有現在多,基本上就是一日兩餐,生活用電,還供上學,看病也不貴,因為生活標準低所以月收入100元是可以養活一家五口人的。
換做現在來說,如果我們還是按照四十年前的生活標準的話,一家五口人也用不了多少錢,把手機扔掉,汽車改成自行車,家用電器只留電視機剩下的統統扔掉,平均一週吃一次豬肉,一次最多一斤,平時少炒菜多熬菜,啥菜最便宜吃啥菜,衣服破了打補丁不買新的,上廁所不用衛生紙改用石頭或者舊報紙,把四十年前普通農村不該有的東西全部撤掉,這樣的話可以算算一個月能用多少錢了。
所以說,多少錢能養活多少口人主要還是看人們平時的各方面生活標準,至於貨幣增值貶值在某種意義上並不是最主要的。
成吉痴汗
這個問題的提法有欠缺。因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箇中等城市裡,沒有幾個人的工資過百元的,當時是實行八級工資制。只有礦山,井下特殊工種的八級工是108元,其它八級工工資九十元左右。市長工資在七十到八十元左右。我是1960年考上五年制重點大學的。國家的大學教授工資最高。我們的糸主任比校長高很多,是一級教授,據說是周總理動援回國的。工資一千多。
我家五口人,父親工資每月56.4。
家裡每月給我八元錢供我讀大學。學校補助八元錢。我們學校除高等數學外幾乎都是學校自已出版的教材,到專業課全部是學校自編的講議,學校教材全部免費。學生有病也是免費的,到市裡醫院看病回學校全部報銷。當時的風氣是鼓勵勤儉的。
有錢的家庭也不給學生多少錢的。我們班同學有幾位是高幹子女。是省一級的,其中我校還有一位國家二級領導的女兒,他們每月只給孩子二十元錢,他們沒有學校補助。所以在學校同學間十分友好,分不出誰富誰窮。當時的大學課程很重,幾乎沒有玩的空間。每週六天課程。在大學是沒有留作業的。中間也沒有考試,只是學科結束考試。兩學科不合格留級,四科不及格退學。同學都是自覺苦讀的。可以補考一次,很少很少有留級的,沒有聽到誰因四科不及格被勸退學的。
有能力的同學可以選科學習。
學生上課非常自由,聽不聽課全由學生自已決定。學校沒有班主任。一個糸只設一名輔導員。學生管理全由學生會和黨支部,團支部管理。
大學畢業全部有工作,第一年48.5,第二年54.5。
說說工人,學徒三年,出徒工資是31.5。長到38.6,得用十幾年。
86年開始長工資前,工人的工資大部是在四十到六十之間。
這個工資基本養活四,五口人之家。
但是要說的,從工資上看是很低的,其實生活並不是現在人想的那樣低。生活上他們衣食無憂,精神上感受到很是愉快的。因為沒有社保費用,沒有醫藥費,家屬有病半價報銷,住房房租每月一元多點。我家在東北,冬天每戶給一噸煤,上下班有一元多路費補貼,每人還有五元左右的糧食菜油補貼,生活困難職工由工會補助。人們之間互相幫助,基本沒有腐敗現象。當然也就沒有貧富不均的矛盾。
退休人員不分幹部和職工,大至在五六十元。看病單位有記帳單,只需五分錢掛號費,全部醫藥費,住院費報銷。工資準時發給職工,不會拖延半天的。
當時生活上的物價:
50年-60年。玉米麵每斤六分六。大米一角多,豆腐二分一塊,(到七幾年漲到八分錢一塊),豬,牛,羊肉差價不大,五幾年是兩三角,到七幾年是基本在五角左右一斤。秋季大白菜一分二錢一斤。所有蔬菜都是幾分錢一斤。
60年經濟發生困難後,有些生活物品要憑票供應了。
如魚得水286568400
我1974年參加工作,因為是家中唯一子女,可留城沒插隊。拿到第一個月的工資,38元,幾個插隊的同學讓我請客,我說你們挑地方。結果去了城裡一家大飯店,點菜的時候,大家儘量不點貴的,我大方的點了一道油燜大蝦,3.8元,同學們都說太奢侈了。這頓飯花掉了半個月的工資。好長一段時間,我都是同學中最有錢的人,那個年代,獨生子女是奇葩,我身邊的同齡人家中都是四,五個孩子,真不知道怎麼活下來的,應該是得益於住房,教育,醫療基本免費,粗茶淡飯,布衣糙棉。那時候病也少,特別是富貴病,據說北京的第一例糖尿病診斷出來時還引起爭論,這就是傳說中的糖尿病嗎?我一直有個觀點,人這一生實際上就兩個死法,一個是餓死,一個是撐死,自己選吧。
閻氏兄弟
四十年前,父母的工資加起來大概在66塊左右。父母加上我們五個孩子,七口人,儘管不富裕,但吃飽還是可以維持的。
那時候,為了節約,家家戶戶都想盡一切辦法儘量節約。幾乎談不到浪費。能充分利用的就充分利用。
一、穿。
衣服褲子襪子鞋子,基本都是一個傳一個。三個妹妹都會接著穿姐姐沒法再穿的衣服褲子鞋子。單獨買的衣服,基本都是過春節母親一手一手縫製的(還有縫紉機),鞋子也是手工做的。
二、吃。
家裡的主要食品就是玉米麵,加一些白麵,高粱,每人每月二兩大米。玉米麵主要是窩頭和發糕,有時候會用一種特製的夾餅器做玉米麵夾餅,脆脆的。只是麻煩一些。也有攤玉米煎餅的時候。春天來了,就摘槐花和白麵粉摻在一起,蒸熟後食用。夏天下雨後,回去山上撿一種叫“地皮兒”的東西,和麵粉摻在一起蒸著吃。肉是很少吃到的,即便偶爾吃一次,父母也會挑在我們幾個孩子的碗裡,自己是不捨得吃的。儘管吃的不好,也厭惡了玉米麵和小米,但吃飽還是勉強可以做到的。
三、學。
我們是廠礦子弟學校,除了書本費,學費是不用交的。所以學習上的費用不算高,不過五個孩子的書本費也是一筆開銷。
四、娛樂。
那會幾乎沒有什麼娛樂,玩具很多也都是自己做的。看電影大多時候是學校包場。偶爾會買電影票,記得是五分錢。過年的時候,每個人會有兩塊錢壓歲錢。過完年,每個孩子的壓歲錢都要交回去。不過,稍大之後的壓歲錢,就自己用了。
五、傢俱。
家裡幾乎沒什麼傢俱,一個很大的木頭箱子,一張飯桌,一張學習桌,當然還有床。小妹小,和父母一起睡,我們四個擠在一張用木頭板子鋪的大床上睡覺。條件很艱苦。不能說家徒四壁,但說不上有什麼“美好的傢俱”。
那時候,是計劃經濟。什麼都要票,買糧用糧本,糧食是每個人隨著年齡增長定量供應的。布票,肉票,糧票……
不過那時候對於物資慾望沒有什麼概念,孩子們還是很快樂的。因為不知道富,也不知道窮。一次暑假,父親在包工隊給找了一個修補房子的臨時工工作,那個暑假掙了60塊,幾乎是父母工資一個月的總和。那時候,才對錢有了感覺。
都過去了,畢竟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下活了過來,不容易。感恩父母,感謝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
耕然夫
100元算很有錢了,記得那時候,冬天有棉衣發(勞保),爸媽都領給我們小孩子穿,還記得用2分錢買了一根甘蔗,一整根的那種,現在要18元(本人喜歡吃甘蔗),我們家4個孩子,爸媽工資加起來150元,還要負擔外公外婆和奶奶,感覺家裡吃飽沒問題,住房水電看病都不要錢,小病去醫務室拿藥就行,大病就轉院。就是物資不夠多,好多東西買不到,什麼都要票,那時候大家都這樣也沒什麼,無憂無慮,單位的氛圍很好,基本家門鎖形同虛設,大家互相幫助,努力工作,沒那麼多雜事,挺幸福的。現在看起來工資高,但開銷大,什麼都要錢,出小區門口就要掏錢,現在的物資豐富,什麼都想買,過得累。還是以前好
小酷1234567890
75年參加工作,央企科研軍工,第一年學徒18塊3毛錢,三毛是洗理費,單位自己 澡堂理髮館。第二年23塊三毛錢,第三年37塊五毛錢。第四年43塊四毛八,工資航空級,算高的。78年每月增加了18塊錢事業津貼費,開始叫保密費。79年中越自衛反擊戰開始,停發了幾個月。82年事業請帖費每個月又增加到23塊。還加一塊五毛錢自行車磨損費。並且開始有了獎金,一線工人每月二三十不等。機械加工零部件,獎金按小時計件,208小時基本工資沒有獎金。208小時以外,每增加,多幹出一小時,四毛錢獎金。一般等級工人每月多幹出七八十個小時就可以了。幹多了會修改工時的。80年代初,家庭開始使用液化氣,標準氣瓶十四公斤,每罐一塊八毛錢。兩年後漲到三塊七毛錢一罐。後來每個職工每月又增加一塊五毛錢煤氣補助費。雙職工如果每個月用一瓶液化氣,相當於自己出七毛錢用一罐氣。消費開支不大,米麵糧油肉蛋憑票供應, 蔬菜單調,每年秋天當地蔬菜公司分配地區,單位派十幾二十臺東風五噸卡和其它類型的大小貨車。自已拉自已分。每年到秋季,就分萊得折騰十天半個月,龍到哪個單位,哪個單位自己派人停產配合拉菜分菜?土豆蘿蔔大白菜一般儲存最少得夠吃四五個月。 海鮮水產魚類內蒙當地市場根本看不到,每個季度或半年中央給調撥一批,每個職工帶魚,或,海昌魚能分四五斤,冬天分的多一些,特級帶魚八毛五一斤,昌魚五毛。就那樣好多老師傅雙職工要一份,一來吃不起,二來有魚沒有油,每個市民糧本每月半斤四兩油吃魚根本吃不起。到冬季單位再派車拉冬儲取暖煤。每戶兩噸,一車煤幾戶撥拉開幾堆,自己搬回去。一噸大塊煤不到五塊錢。穿衣服大部分都是買布料,讓裁縫鋪加工。年輕想穿時髦的,都是讓去北京上海出差的從外地捎回來的衣服。我在單位幹了十幾年計劃採購,辦事兒像個孫子,給人採購東西像個騾子。帶大卡車去北京辦事,那會兒大卡車能停在前門樓子底下。警察過來看看單位的介紹信登記個車號也不管就走了。八月十五節前買月餅,糖塊,小孩吃的動物餅乾,能買半卡車。都的自己一趟一趟從前門大街扛到前門樓子底下裝到車上。去大紅門給單位的人買裸體方便麵,那會兒方便麵沒有包裝,一大紙箱子20斤,全是一坨坨的方便麵,調料裝在一個大塑料袋裡。兩毛五一坨方便麵,要二兩全國糧票。分完以後錢好收。全國糧票每次也收不齊。每次外地出差同事們讓買鞋就得十幾雙,帶車出差鞋買的更多。記得有一次去上海出差,第一次看到旅遊鞋,白色的,真漂亮。在我心目中把鞋的樣式,功能,工藝,材料都顛覆了,原來鞋還可以做成這樣的。58塊錢狠狠心買了一雙。誰知找一下鬼了,回到單位,誰看著誰讓給代買。簡直沒完沒了。進入到80年代末期,吃穿出差在也不用帶買了,上海的大白兔奶糖算是與我告別了,人們的收入大幅度開始增加,我買的第一臺福日牌14寸彩電1050塊錢,三年後,我同事的親戚,農村娶媳婦兒沒有彩電不行,1300塊錢強行把我的電視機抱走了。後來冰箱進入了人們的主要視線,我一次給單位關係不錯的工友代買過68颱風華牌172升冰箱。用火車皮把貨由外地發到本地貨場。義務幫忙不掙一分錢,一生當中也算是一次大手筆了。前兩年退休,工資收入不到三千五。同年參加工作退休的,退休金4500以上。我是離開了原單退休的所以拿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