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防火

清明節,快到了這個緬懷先人的日子,變得不尋常。大家紛紛回鄉祭祖,但也面臨著方式不當,造成各方的煩惱。我來講講我所見到的,聽到的。


在家裡出去溜達聽到街上音響中播放的熟悉的聲音:“一顆大樹可造千萬根火柴,一根火柴可毀千萬顆大樹。護林防火人人有責,人人都是防火員。”聲音久久不散,從我小時候到現在這段話,從村裡的大喇叭,變成車載喇叭,現在是便攜音箱。載體不斷變化,事還是一件事,人們早已習以為常。街道上防火巡邏車不斷開過,反覆巡查,生怕哪裡突然冒出一股煙來,心自然也就放不下。

中國人對祖先的這種懷念,傳承至今,該那個時節上墳燒紙,一樣不少,無論是富貴了還是沒落了,這一點不會放下,忘了什麼不能忘了祖宗。在當下文明祭祀、網上祭祀開始大力提倡,不允許燒紙野外用火。這大概就是隨著時代發展人們所要去改變的。這中間又有著人們內心見得衝突,面臨心理上,傳統喪葬文化,人們認為只有燒了紙,甚至燒了一些東西過世的家人親戚才能在所謂的“陰間”收到。活著的人需要寄託哀思到過世的人身上,至少是在心理上感覺能過得去。實際上這種行為達成了默認的規範,大家主動去遵守。一直保留下來,直到現在面臨著喪葬文化傳承和生態之間的衝突,一邊是春季護林防火,一邊是清明祭祖。好多人驅車幾百裡甚至更遠回鄉上墳,卻不曾想火一旦點起來不受了控制,俗話說得好:“水火無情”終是落得毀了山林,甚至危及生命。相信若是過世親人真的知道成了這樣,也深感遺憾。對這種文化的遵守和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任重而道遠,自然界萬物有著循環的規律,你尊重自然,自然也會回饋你。文化要進行合理的揚棄,才能傳承的更加久遠。我們要文明祭祀,用鮮花代替燒紙,杜絕生產冥幣用紙。對先人的緬懷方式也應隨著時代而變化,這樣才是真正的與時俱進。

每年要防火,每年都有人因上墳燒紙、野外用火引發大大小小的火災,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不僅僅是在經濟上的損失,生態的損失更是無法估量,更有人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為了撲滅火災,有多少消防員,森林公安犧牲在救火一線。你的一個小舉動,帶來的是生態上的大變化,又有多少物種因火災變得稀少甚至滅絕多少人的家園被毀。人們要從心理上去改變野外用火觀念,形成良好習慣,這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雖然已有法律規範,但仍然不足以讓人們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文化是文化,生態也是生態,法律也是法律。每一個都在起該有的軌道上行駛,似乎毫無聯繫,實則有著發展融合互補互進之道。

希望生態、文化、法律有著更高的融合度,或者說更明確地界限,這並不矛盾。總一有天,相信能夠達到一個平衡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