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家鄉為什麼叫“背井離鄉”

小時候,一直在想,離開家鄉就離開唄,為啥子叫背井離鄉?難道離開家鄉,還要背了一口井。後來一查才逐漸明瞭,原來都是從古代逐步流傳下來的,就好像某個地名,比如菜市口、大槐樹、四牌樓等等,都是人們記憶的一種傳承。

離開家鄉為什麼叫“背井離鄉”

成語字典中說,背井離鄉最早出自元·賈仲名《對玉梳》第一折:“送的他離鄉背井,進退無門。”,還有就是元·馬致遠 《漢宮秋》第三折:“背井離鄉,臥雪眠霜。”意思都大差不差,都表明遠離家鄉,流落他方。

離開家鄉為什麼叫“背井離鄉”

我認為,背井離鄉這個說法絕不是最早僅僅出自於元代,應該是更早,甚至非常久遠。這主要從“背井”來說,當然絕不是我理解的背了一口井。“背”在古代是離開的意思,“井”是指古代的一種分田地的方式,叫作“井田制”。


離開家鄉為什麼叫“背井離鄉”


井田制是把耕地劃分為多塊一定面積的方田,周圍有經界,中間有水溝,阡陌縱橫,像一個井字。一人耕種大約100畝(約合今70公畝)。100畝為一個方塊,稱為“一田”。甲骨文中的“田”字也是由此而來。一井分為9個方塊,周圍的8塊田由8戶耕種,謂之私田,私田收成全部歸耕戶所有;中間是公田,由8戶共耕,收入全歸封邑貴族所有。但實際上並不是每塊井田都是900畝,還存在諸如800畝,1000畝這樣的特殊情況。

離開家鄉為什麼叫“背井離鄉”

這樣就明白了,背井離鄉,和井水沒有關係,村裡人喝不上井水也和我沒關係了,就是離開自己耕種的田地,遠走他方,從此就顛沛流離,浪跡天涯。可以理解為離開古代的那種農村體制內種田方式,自己跑到荒郊野嶺,重新開荒,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首創精神,也許還有就是出外讀書考取功名,也許是從軍戍邊,總之,日子就和以前不一樣了,從此一切萬事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