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兩個曾國和隨國

自隨州曾侯乙墓出土後,“曾”字開始與隨州歷史相關聯,這使得歷史學學家突然意識到一個困惑:所有史籍都只說“隨”國不提曾國;而迄今為止出土的文物無不刻著一個“曾”字不著一個隨字。更令人不解的是,史載該地竟有兩個曾國和隨國。 除我們所熟知的姬姓隨國和曾國外,有意思的是,該地歷史上還曾有一個姜姓隨國和曾國。《元和姓纂》“隨”下引《風俗通》雲:“炎帝裔隨侯之後。”《路史.國名紀甲》亦謂“隨侯,炎裔”,是為“姜姓”。儘管文獻未明言這個炎帝之後的姜姓隨國的地望,但立國時間大約與漢東的另一姜姓國家厲(今隨縣厲山)相當,可能早至商代。無獨有偶,在殷王武丁南征虎方的卜辭中,也有一個曾國,地域也在漢東。據說該曾國為夏禹之後,禹伐三苗時定居隨棗走廊一帶,淪為土著。商中期後成為商部落方國,與噩(鄂)國為鄰。曾國最早的出現在殷王武丁南征虎方的卜辭中,卜辭《掇續》載:乙未〔卜〕,貞:立事〔於〕南,右比〔我〕,中比輿(舉),左比曾。”“乙未卜,貞:立事〔於南〕,右比我,〔中〕比輿(舉),左比〔曾〕。十二月。”這兩條卜辭是說商王武丁曾親率右、中、左三軍,在我、舉、曾三個方國的配合下征伐荊楚。此卜辭之曾國就是上述文獻中的“炎裔”、“姜姓”之曾,也就是說,這同姬姓“曾隨合一”一樣,是又一個姜姓“曾隨合一”。更有人據此推斷出周代漢東姬姓之曾國應當是在兼併商代漢東姜姓曾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由於姜姓曾國隨國史料奇缺,難究其詳。我們姑且撇開不論,僅說說姬姓曾國和隨國。 姬姓曾國由於文獻無載,其疆域也只有根據出土文物考查。據統計,現已發現的曾國有銘銅器共14批,其年代從東周初到戰國時期的都有,有的可能還早到兩週之際。據此判斷姬姓曾國立國於西周早期,滅亡於戰國中期偏晚。存續長達700餘年。分佈範圍大致是以今隨州市為軸心向四周伸延,西起襄陽,東過隨城,北到新野,南達京山。1979年,文峰塔旁的義地崗墓地中出土兩件青銅戈,其中一件銘文為:“周王孫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另一件銘文為:“穆侯之子西宮之孫,曾大攻尹季怡之用。”兩件銘文中出現了同一個名字,二者無疑指同一個人。“周王孫季怡” 表明主人是周王后代,姓姬;“曾大攻尹(注:掌百工之官)季怡”,載明他是曾國穆侯之子,這說明曾侯也是姬姓。

而姬姓隨國立國的時間,雖然文獻無明載,但從《國語.鄭語》“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的記載分析,至遲西周晚期已有其國即周幽王元年(公元前781年),故其立國的時間或許更早一些。而滅亡的時間,據《春秋.哀公六年》“楚子、陳侯、隨侯、許男圍蔡”的記載分析,姬姓隨國至少春秋末年還存在即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共經歷287年。而考慮到此時隨還與楚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其國祚當會延遲至戰國初。如果按隨國、曾國為一國二名之說,隨國曆史長達450餘年。 隨國封於何時,史無明載,但據“安州六器”,不會晚於周昭王之世。即《古本竹書紀年》所記“昭王十六年伐楚荊”事,而據“安州六器”所載昭王南伐荊楚經過唐、厲、隨等國並於唐國整治軍隊,昭王的這次軍事行動無疑得到了以隨國為首的漢東諸國的積極配合,反證當時的隨國同楚國已存在著矛盾。但隨著楚國的崛起,楚武王末年即對隨發動了大規模進攻。《左傳.桓公六年》隨國始而修政備戰,繼而拒不參加楚人主持的沈鹿之會,更加引起了楚人的不滿,楚武王再度伐隨,隨人被迫同楚人訂立盟約。及至春秋中期,楚勢更為強盛,隨人公元前640年“以漢東諸侯叛楚”,《左傳.僖公二十年》但終被楚令尹子文擊敗,國勢衰落。此後,隨國“世服於楚,不通中國”,成為名副其實楚附庸之國。公元前506年,吳、蔡、唐聯軍攻入楚國的郢都,楚昭王奔隨,《左傳.定公四年》吳人尾追而至,隨人拒不交出昭王,“楚人德之”。以至於春秋末年,“周之子孫在漢川者,楚實盡之”,唯隨獨存。 戰國時期,隨國史事文獻無載,只有憑考古資料推測。公元前433年,隨國國君曾侯乙死後,楚昭王的兒子惠王以楚人最為珍重的禮樂器編鐘相贈。公元前407年左右楚聲王娶曾姬無恤為夫人,說明戰國早期隨楚關係十分融洽。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隨州市西郊發掘了擂鼓墩二號墓,墓主地位約相當於國君一級。此墓下葬時間在戰國中期前段,表明此時隨國尚存。晚於擂鼓墩二號墓下葬年代的曾姬無恤壺,鑄於楚宣王二十六年(前344年)。楚聲王夫人無恤為宣王祖母,無恤尚在,宣王當不會滅其祖母故國。1983年,在曾侯乙墓西南發掘了30座中小型墓,其中十三號墓和六號墓為楚墓,時代為國中期,十三號墓的下限到戰國中期與晚期相交之際。1984年隨州安居又發現一座時代為戰國中期偏晚的楚墓。楚人墓葬出現於隨國城郊甚至國君陵區之內,最近者距曾侯乙墓只有60米,這無疑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楚人已佔有隨都,隨國已不復存在。時間約為公元前328年前後。 至於隨國的疆域,由於文獻中無明載,我們只能據記隨國事較多的《左傳.桓公八年》涉及的“沈鹿”、“漢淮之間”、“速杞”等地名來看,其境域當包括今漢水以東,桐柏山以南,廣水以西,鍾祥、京山以北地區。由此可知,曾國、隨國疆域相合,存在的時間相當。正因為如此,史學家大多傾向於曾隨一國二名的說法。其理由不外乎如下四種: 1.存在時問相符。 2.所處地域相同。 3.姓氏相吻合(同為姬姓)。 4.在古籍中一國二名的記載很普遍。(注:“曾”為國名,“隨”為曾都,因而文獻稱其國為“隨”。) 雖然“曾隨合一”說的和者甚眾,但持異見者也不乏其人。大致說來,也有如下五種: 1、曾即是曾,隨即是隨,二者不可混同。事實上隨國都在今隨州城郊安居鎮王樓村,與曾都尚有一定的距離。 2、曾滅隨,據其國土。 3、隨滅曾,延姬姓宗嗣。4、早期曾國已被楚所滅,楚滅隨以後,又在隨地分封了一個曾國。 5、可能因隨被楚滅後,楚以隨地與地處楚邊陲的曾國西陽相換;或者曾國國境直向西楔入隨國境內。 到底哪一種說法更接近於事實呢?由於雙方各執一詞,至今尚無定論。以至於歷史學家發出這樣的感嘆:文獻中未見曾國,卻有一個與曾國在姓氏、疆域、年代諸方面均十分吻合的隨國,而且在隨國的都城附近,竟發現了曾國國君和朝臣的墓葬。這一奇特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深思:如曾和隨為兩國,何以在一地?如曾和隨為一國,何以有二名?這的確是一個難解之謎。

令人欣喜的是,著名考古學家、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黃鳳春經悉心對隨州出土文物進行整理考證出曾國就是隨國!

這從隨州文峰塔東周曾侯墓中,曾侯編鐘上有段銘文:“白適上通,左右文、武,達殷之命,撫定天下,王遣命南公,縈宅土……”其中“白適”指的是西周重臣、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宮适。銘文說,南宮适得到周王重用,輔佐周文王、武王,滅殷平定天下,周王即分封南宮适,到南方營建城址。“銘文出自曾侯墓,周王顯然分封的是曾國,受封地在今隨州地域,也就是史書記載的隨國。”另可佐證的是,葉家山西周曾侯犺墓一件簋上的銘文說:“犺乍剌考南公寶尊彝”。曾侯犺稱“南公”為“考”,“考”為對逝去父輩的稱謂。由此可知,曾侯犺為被封於曾國的南宮适的後代。

此外,隨州文峰塔旁的義地崗墓地“曾孫邵”墓葬中,除出土了一批帶“曾”字銘文的銅器外,還發現了一件隨國銅器。另曾侯編鐘上一段銘文記錄了公元前506年的吳楚之戰,銘文中是吳、楚、曾三國,而文獻記載的是吳、楚、隨三國,至此可知曾國即是隨國。

相關鏈接出土的曾國青銅器1、上曾太子般殷鼎 在1977年秋和1981年春在山東臨朐縣嵩山公社泉頭村出土,共出土青銅器二十一件,其中六件鑄有銘文。現收藏於臨朐縣博物館的這件“上曾太子般殷鼎”,口徑30.5、通高26.5釐米,重6.65公斤。平折沿,附耳,耳兩翼各有一銅柱連接口沿,半球形腹,平緩底,蹄形三足,耳內外分別飾竊曲紋、重環紋,腹飾凸弦紋。器壁內側鑄有銘文凡五行三十八字銘文。銘文釋文大概:上曾大(太)子般殷,乃□(擇)基金,自乍□(作□)彝,心聖若□(慮),哀哀利錐,用考(孝)用亯(享),既龢無測,父母嘉寺(持),多用旨食。2、曾子義行簠 1988年在江蘇六和縣程橋鎮出土。通高19.25、口橫28.2、口縱22.9釐米。蓋、器形制、紋飾、大小相同,上下合成一器。長方形,直口斜壁,平底,矩形足,蓋沿鑄有六個獸面形卡扣,蓋、器兩端各有一個獸首耳。蓋、器均飾蟠虺紋,足飾捲雲紋,為春秋晚期作器。3、曾姬無恤壺與曾侯作叔姬簠 1933年,安徽壽縣李三孤堆楚墓出土大量戰國時期高級別楚國青銅器,其中有一對曾姬無恤壺。通蓋,高37.1、口徑9.5寸,體呈橢方形,直口長頸,鼓腹,圈足沿下折,頸部有一對顧龍形耳,蓋呈盝頂形,上有四個S形鈕。體飾蟠螭紋,為戰國中期器具。雙壺銘文相同,內壁鑄銘文39字:隹(唯)王廿又六年,聖之夫人曾姬無恤,(吾)宅茲漾陵,蒿間之無(匹),用乍宗彝尊壺,後嗣甬(用)之,(職)在王室。 曾侯作叔姬簠中“叔”作老三解讀。4、曾侯仲子游父鼎 春秋早期,1966年7月湖北京山縣坪垻公社蘇家壠出土。通高26.5、口徑38.3釐米。直口,平折沿,一對附耳高出器口,淺腹三蹄足。頸飾竊曲紋。銘文字數,內壁鑄銘文10字。銘文釋文為曾□中(侯仲)子□(遊)父自乍(作)□彝。“仲”作“次”釋。5、曾子游鼎 1959年上海博物館收集到一件來自鄂北隨地銘文釋為:“曾子游擇其吉金,用鑄口彝,惠於刺曲 ……”。6、曾侯乙編鐘及曾侯乙鼎 曾侯乙編鐘 1978年在湖北隨縣出土,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鐘為戰國早期文物。 曾侯乙鼎  通高64.6、口徑64.2釐米。直口方唇,短頸,方附耳,鼓腹,平底,三個蹄形高足。腹部設兩個環鈕,頸腹之間有一道凸弦紋,器身飾蟠龍紋和垂葉紋,耳飾幾何雲紋。足飾獸面渦雲紋。銘文:曾(侯)乙詐甬冬(作持用終) 此外,還有曾子仲宣鼎,春秋早期作器。銘文:曾子中(仲)宣,□用(其)吉金自乍(作)寶鼑(鼎),宣喪(尚)用者(饔諸)父、者(諸)兄,(其)萬年無強(疆),子子孫孫永寶用亯(亯)以及曾子缶、曾太保叔盆、曾孫無鼎、曾伯陭壺、曾子伯匜、曾子簠等傳世青銅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