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魯迅出殯,當時大多文人都去了,而郭沫若爲何沒有去?

夏目歷史君


說實話,生活在那個時代,大家總會因為學術上面的事情互相爭吵,有時候爭吵的特別厲害的罵人家是狗,罵人家是豬,這都是有可能的,畢竟在那個時候思想代表著你未來要走的那條路是否光明,是否黑暗。如果說你走的這條路被人批判成為黑暗的,不是光明的,沒有前途的,那你這人的一生就毀了呀!所以說我們看到那個時候大家對於名頭或者是思想上面的爭辯爭吵的特別厲害,有的時候即便是大家在同一所大學裡面當教授,可能雙方都互相看不順眼。

比如說,當時西南聯大的時候,劉文典教授好像看哪個教授不合眼就罵了,說陳寅格教授值多少錢,我值多少錢,你值個屁呀,日本人轟炸就炸死你,你跑什麼呀?

但事實上,我們心裡面都清楚這一些在民國時期有著自己的學術思想,有著自己的思想理念,並且成為大家的人都是值得每一箇中國人豎起大拇指稱讚他們。在那個時代為中國人民所做的事情的。

迴歸主題說到郭沫若和魯迅先生,你來說魯迅先生去世的時候,當時身為文學大家的郭沫若先生也應該參加這一次葬禮,但是郭沫若先生沒有去不是因為郭沫若先生跟魯迅先生二者證件不同,文學見解不同,思想不同,導致二者最後老死不相往來,連對方葬禮都不去當時的郭沫若先生確實有著自己的難言之隱。

首先第一條郭沫若先生當時被蔣介石通緝,人還在日本還沒回來呢,主要是郭沫若先生當時參加北伐完畢以後,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那個時候,郭沫若先生站了出來,批評蔣介石,被蔣介石直接給划進了黑名單。郭沫若先生實在沒有辦法逃到了日本,郭沫若先生人雖然沒來,但是仍然撰寫了相應的文章紀念魯迅先生,並且親自送上一副輓聯,算得上是對於魯迅先生一種致敬。

孔子之前 ,無數孔子; 孔子之後 ,一無孔子

魯迅之前,一無魯迅; 魯迅之後 ,無數魯迅

將孔子老先生和魯迅先生放在一起,已經足以可見郭沫若心中魯迅先生的地位。雖然二者經常因為這種事情那種事情爭吵個你死我活,但是說實話,大家都站在了文學的最頂端,走到了這個地步,對於很多事情都已經看開了,天大地大,死者最大,你這個時候不尊敬死者,那你是真的人品有問題了。

除此以外,這個時候蔣介石在中國大陸上執政,蔣介石雖然成立反動政府,但是魯迅先生對於蔣介石這個人一直都沒有下過一句罵人的話,這一點裡面是含有諸多原因的,(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但是我們必須得說,蔣介石和郭沫若先生兩個人是死對頭,而魯迅又比較同情蔣介石的處境,所以二者之間政治立場是不同的。我們看魯迅先生居住在上海,雖然掛著一個通緝犯的身份,但蔣介石政府一直對於魯迅的各種行動是保持自由的一種支持的。為什麼魯迅先生得病以後,甚至親自到國民政府請求下撥一筆錢去支持魯迅先生到日本去看病,由此可見,蔣介石對於魯迅先生是保持一種由內而外的一種尊重,但是對於郭沫若先生,蔣介石就是下死手了。

魯迅先生的葬禮在哪裡舉辦?上海蔣介石的地盤郭沫若先生這個時候因為魯迅先生葬禮而被蔣介石抓了的話,那真的是中國文學的一大損失了。

所以以上兩個重要原因造成了郭沫若先生沒有去參加魯迅先生的葬禮。至於說翻譯著作或者是去學術上面的研究,這一點跟一個能夠知心知底,能夠雙方互相瞭解的對手的趣事來講,就顯得無足輕重,好友的去世,對手的去世,只能夠通過工作來發洩自己心中的不滿。


漩渦鳴人yy


魯迅先生1936年 10月19日5點25分去世,享年55歲。

魯迅遺容

魯迅去世後,當時文化界的諸多名人大都到場弔唁,宋慶齡、蔡元培、沈鈞儒、蕭參、茅盾、胡愈之、史沫特萊、內山完造等人組成治喪委員會,決定於10月22日下午2時出殯,20、21日兩天在萬國殯儀館舉行告別儀式。20日那天,全國各地報刊均在頭版頭條刊登了“巨星隕落”“文星隕落”之類的悼念之詞,還有數不清的唁電、悼詞、輓聯、輓詩等。前來送別的告別者絡繹不絕,直到深夜。22日出殯那天,來告別的各界人士依然不斷,所以出殯時間不斷後延,最後晚了幾個小時,下葬時已是新月當空。

眾多文化名流參加魯迅葬禮

但在這些前來告別的人群中,卻沒有著名左翼文人郭沫若的身影,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當時郭沫若並未在國內,所以沒有親自參加魯迅的葬禮,這就是郭沫若缺席的原因。

1927年國共關係破裂後,郭沫若寫了一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猛烈抨擊蔣介石及國民黨政府,因而遭到國民黨政府通緝。1928年,郭沫若流亡日本,這一走就是十年。直到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再次合作,郭沫若才返回國內。

郭沫若(後立者)在日本

郭沫若回國後到南京拜謁蔣介石,又寫了一篇《蔣委員長會見記》記述此事;隨後又拜訪了汪精衛等原來的舊識和國民政府高官。不久,郭沫若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主管抗日宣傳工作——而此時,魯迅已經去世很久了。


民國年間那些事


1936年10月19日,中國現代文學旗手、一代文豪魯迅先生病逝於上海。當時整個知識文化系統沉浸在一片哀痛之中。魯迅出殯這天,數萬人湧向街頭,為魯迅送行。蔡元培、茅盾等眾多文化界名流宿儒更是扶棺護行,場面非常浩大。但在送行人群中,少了一個文化界重量級的大人物,這個人就是郭沫若。

郭沫若為什麼沒有出現在魯迅先生的出殯現場呢?其實這裡面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時的郭沫若還在日本,蔣介石對他的通緝令還沒有解除。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大肆逮捕屠殺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白色恐怖籠罩中華大地。郭沫若目睹蔣介石的所作所為,奮筆疾書,寫下了慷慨激昂的戰鬥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痛斥蔣介石的反動罪惡行徑,由此也招來了蔣介石的通緝。在極其嚴峻殘酷的形勢下,郭沫若逃亡日本。這一去就是十年。直到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華,國共形成抗日統一戰線,郭沫若在徵得蔣介石同意後,輾轉回國,投入抗日救亡政治宣傳活動中。

但是在魯迅出殯這天,身在日本的郭沫若心情同樣沉痛,當晚,他充滿感情地寫下了悼念魯迅先生的長詩。

不能否認,魯迅先生在世時與郭沫若在一些問題上的看法不盡一致,認識存在分歧,但這些很正常的現象被後來一些人人為地誇張放大了。魯迅和郭沫若之間的矛盾並不像有些人渲染的那麼嚴重。做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山鼻祖和數一數二的兩個重要人物,郭沫若對魯迅先生始終是敬仰的。



誰憐一燈影


問這個問題的人,肯定是不懂歷史卻又想去踩郭沫若一腳,罵郭沫若因為私人恩怨不參加魯迅葬禮。如果是抱著這種想法,我只能說太幼稚!

魯迅去世於1936年10月19日,宋慶齡和以沈鈞儒為代表的救國會主導了魯迅葬儀,並將魯迅葬儀發展為要求抵抗日本侵略的示威活動,故而魯迅棺材上覆蓋著“民族魂”的旗幟。在上海的大多數文人和魯迅弟子如蕭軍、胡風等都參加魯迅葬儀併為魯迅扶棺。



當時,郭沫若被國民黨通輯亡命日本。通輯是什麼意思?就是各地都有抓獲郭沫若的責任。郭沫若一旦回上海參加葬禮,肯定會被抓住處以極刑,很多革命先烈就是這樣的。所以,郭沫若是有國不能歸,談何參加葬禮!

事實上,郭沫若在魯迅逝世當晚,便飽含深情的寫下了悼念文章《民族的傑作》,最早將魯迅比喻為現代中國的孔夫子。在東京的左翼青年魏惕生以為郭沫若和魯迅有隙,10月20日一大早到郭沫若家,要找郭沫若理論。當他讀完郭沫若桌上的悼念文稿後,不禁放聲大哭,他以誤解郭沫若而慚愧。



1937年郭沫若回國後,多次去魯迅墓前弔唁,他對魯迅的敬重終其一生未曾改變。


王可期


世事無常,何釋深淺…

請來神聊,道說分明…



草微雨巨蟹山水


民國時期,文化思想非常自由,學術氣氛異常活躍,因此,在各行各業誕生了許多大師級人物。其中,在文學界就孕育出了諸如魯迅、郭沫若等幾位巨匠,可以說,魯迅和郭沫若是民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兩位文化界名人,把他們稱作當時文壇的一哥和二哥,名副其實。

在整個國家積貧積弱,民族精神萎靡麻木的情況下,魯迅(1881年——1936年)一生以筆為刀,用閃爍著思想光輝,凝聚著一腔熱血的文字,鼓舞、激勵和鞭策著民眾的精神狀態。在那樣的大環境下,魯迅的文章是最好、最有效的精神良藥,從魯迅身上體現出來的,是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樑和永不放棄的信念。

所以,魯迅在各階層民眾心裡奠定了極高位置,跟英雄或神靈一樣被人們敬畏。同時,魯迅也是我國第一位影響世界的大作家。

郭沫若(1892年——1978年)是一位大才子,在文學、考古、歷史、教育、書法等領域,都有極高成就,同樣征服了許多粉絲,受各行各業人士的膜拜,在我國現代文化界,也是一位豐碑式的人物。

受萬人敬仰的魯迅,1936年10月19日上午9時左右,在上海一傢俬立醫院去世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震動和悲痛。因為此時,日本已經對中華民族虎視眈眈,民國政府對待日本的狼子野心時,處處忍讓,再也沒有像魯迅這樣的文化鬥士抨擊民國政府的不作為了,人民失去了一位好戰士。

很快,經《大晚報》、《大公報》、《申報》等媒體報道後,魯迅去世的消息從上海輻射到全國,甚至世界各大城市,各地人們紛紛發來電報悼念魯迅先生,紛紛給魯迅戴上“文壇巨星”、“國內文壇唯一領袖”、“思想界的英勇戰士”等殊榮。

在教育部長蔡元培的主持下,即刻成立了一個由13人組成的“魯迅治喪委員會”,他們有蔡元培、宋慶齡、沈鈞儒、茅盾、胡風、周作人、史沫特萊、內山完造、胡適之、蕭三,曹靖華、周建人、許壽裳,都是當時的國內外文壇大咖。

因為這時候,魯迅的通緝令還沒有被解除。他由於用激烈言辭批評過民國政府下的北洋政府,曾被段祺瑞下令抓捕。可以說,悼念魯迅的文壇精英,當時是冒著危險,偷偷為魯迅籌辦葬禮的,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處在監視之下。

可以發現,13人組成的“魯迅治喪委員會”大名單中,並沒有出現文壇二哥郭沫若的大名,人們不禁納悶,依照郭沫若的身份和地位,他完全有資格參加這樣重要的活動,但他並沒有出現在大名單和現場。為什麼?個人覺得,原因有三點。

其一,郭沫若當時跟魯迅的政治立場不同。

魯迅1936年去世時年僅55歲,此時,44歲的郭沫若正在步入事業的巔峰期,並擔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一職,他是國民政府的擁護者。魯迅長期批評國民政府,是國民政府的反對者。兩個政治立場不同的人,怎麼會惺惺相惜。

另外,郭沫若如果參加了魯迅葬禮,以他的身份,他無法對上級交代,極有可能給自己惹上麻煩。

其二,郭沫若與魯迅是一對有名的冤家對頭。

這一點很多人都清楚,他們兩個由於文學理念、思想立場,甚至生活習慣都不同,會產生種種不愉快。尤其郭沫若在個人生活作風上,比較隨意率性,這一點常常讓魯迅看不慣,魯迅曾經強烈批評過郭沫若,讓郭沫若很沒有面子,因此,當時他不好意思去參加魯迅的葬禮。

但在葬禮的當天晚上,郭沫若懷著悲痛心情寫了一篇《民族的傑作——悼念魯迅先生》的長詩。在詩的最後,郭沫若寫到:魯迅是奔流,是瀑布,是急湍,但將來總有魯迅的海; 魯迅是霜雪,是冰雹,是恆寒,但將來總有魯迅的春。

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郭沫若早已放下自己跟魯迅的個人恩怨,表達了他對魯迅的深切懷念和敬意。

其三,郭沫若當時在日本忙於翻譯重要的學術著作,可能抽不開身。

郭沫若除過自己創作了許多學術著作外,還翻譯了大量國外著作,魯迅生命的最後幾年,郭沫若正在日本翻譯重要的學術著作,魯迅當天去世後,他抽不開時間從日本趕到上海,前來參加葬禮,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因為當時遠行只能依靠輪船,來回都會花費大量時間,會影響到翻譯工作進程。


鴻鵠迎罡


當時郭沫若沒有在國內,而是在日本。但聽到魯迅逝世的噩耗後,郭沫若當晚就寫了《民族的傑作——悼念魯迅先生》一文,稱魯迅是“中華民族近代的一個傑作”。


並撰寫輓聯一副,聯中注有“魯迅先生千古,郭沫若哀輓”字樣。輓聯是這樣:

方懸四月,疊墜雙星,東亞西歐同殞淚; 欽誦二心,憾於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四年後,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四週年,郭沫若於該年作了《寫在菜油燈下》一文。在此文末尾寫了一副對聯作為結束語:

魯迅是奔流,是瀑布,是急湍,但將來總有魯迅的海; 魯迅是霜雪,是冰雹,是恆寒,但將來總有魯迅的春。

可見對於魯迅的逝世,郭沫若先生是心懷悲痛的。


雖然都知道郭沫若和魯迅在文壇上交惡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絕對不能用現代時髦的八卦態度,來理解兩位先生所處的時代。魯迅先生和郭沫若先生因為兩人的文學風格截然不同,一個是浪漫主義,一個是現實主義,因此在文學上的許多觀點不一樣,在學術上的交惡,更顯示了當時的百家爭鳴的現象。

雖然大家都對郭沫若先生後來的人品問題有質疑,但是,如果能設身處地的為他想一下,一個文弱文人,在文革時期那種人人自危的情況下。我們不能說他做的對,但是還是應該給予理解的。

我總覺得,對於這些成就突出的大家,我們這些後人,應該有足夠的尊重,不能毫無根據地,為了迎合一些人的八卦好奇心,曲意逢迎,違心虛構,用黑名人來賺流量,這才是目前中國文化的悲哀。

郭沫若先生那天雖然沒有出席魯迅先生的葬禮,但他託人送去的輓聯,我認為是所有寫給魯迅的輓聯中,對魯迅評價最高的:



孔子之前 ,無數孔子; 孔子之後 ,一無孔子 魯迅之前,一無魯迅; 魯迅之後 ,無數魯迅

煙花三月09


其實當時去魯迅的葬禮,是個很有面子的事,所以小作家們,哪怕和魯迅不和,也去混一下,證明是圈內人士。

到郭沫若、胡適這個地步的真正文豪,就沒這個需求了,去也罷,不去也罷,隨性而為。



駐馬店頭號貪汙犯


“遠看是一條狗,近看是郭沫若”,這是魯迅先生的名句,當然是罵郭沫若的。郭沫若是怎麼招惹魯迅先生的呢?因為郭沫若這個人好色,也就是道德敗壞,雖然他才華橫溢。所以,倆人就產生矛盾,於是,兩人開始了筆戰。這是魯迅逝世,郭沫若不參加葬禮的原因!


圓圓的大眼


但凡有些常識的都知道兩人的關係有多麼交惡,甚至魯迅都罵過郭是一條狗,誰會天天挨人罵,還會死後去悼念一下,是沒挨夠?是示威再也不用捱罵啦?還是承認自己真的是條狗改不了吃米田共?更何況,郭永遠都不是一個豁達的人,連常人的寬容都沒有,他更不會前去表達自己對死者死後為大的原諒,更不用說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