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鄉話是極難懂的,出生於湘鄉的清末名臣曾國藩與人交流的時候是怎麼克服這一問題的?

板凳巨人


咱們先從曾國藩成名前的情況講起。

曾國藩生於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十一月十一日(瞧,還是光棍節生的哦) 曾國藩家裡有兄妹九人,他是長子。父親曾麟書身為塾師秀才,曾國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教師子女,作為長子的曾國藩五歲啟蒙,六歲入家塾“利見齋”。

道光六年(1826年)春,曾國藩應長沙府童子試,名列第七名。道光十二年(1832年),曾國藩考取秀才。

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國藩進入長沙嶽麓書院演習,同年參加湖南鄉試,中試第三十六名舉人,並動身入北京準備來年的會試。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國藩再次參加會試,終於成功登第,殿試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併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親拔為第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打住。這裡要簡單說一下這個“翰林院庶吉士”。這個職務由通過科舉考試中進士的人當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為皇帝近臣,負責起草詔書,有為皇帝講解經籍等責

,是為明內閣輔臣的重要來源之一。

身為皇帝的近臣,那就免不了要與皇帝交流,如果兩個人語言不通,那豈不是成了雞同鴨講嘛。你還別說,之前還真有這種情況出現。

清朝也有“普通話”

清朝時滿人建立的,又因滿蒙一體,所以,滿清貴族大部分都會說滿、漢、蒙語。但是,因為我國地大物博,各地方言繁多,特別是我國南方,語音更是十里不同音。例如,一些南方人H、F不分,N、L不分,將福建說成“湖建”,湖南說成“扶欄”;將牛說成“劉”,你說成“李”等等。

據說,雍正皇帝有一次召見一位地方大員,這位大員是福建人,滿口的福建話,他向雍正皇帝彙報了半天,可雍正皇帝一句也沒有聽懂。雍正皇帝對此十分不滿,下令今後朝廷官員一律要說官話,否則要受懲罰。

雍正六年,雍正設立了了一個特殊的地方,叫正音書館,全面在京城進行“普通話”推廣,當時他命人將此語言稱之為“官話”。雍正還在各個地區設立了這樣的書院,專門聘請了教授官話的人員,並規定“舉人生員鞏監童生不諳官話者不準送試。”意思是,讀書人若聽不懂官話,不會說官話,就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而雍正皇帝所指的官話,是一種聽起來像北京話,而實際上是滿人說的不標準的朔料北京話。在清朝統治者看來,滿人說的北京話雖然與北京人說的不一樣,但滿人能夠說得出,聽得懂的北京話,就是北京話的標準,就是全國通用的官話。久而久之,就在清朝成了一種通用語言。

所以,曾國藩雖是湖南人,但自幼啟蒙讀書,考取科舉的他,肯定是很早就學習“官話”了,雖然可能不正宗,但與人進行簡單交流應該不成問題。

再插播一句,我們現在說的普通話,就是在滿人說的朔料北京話的基礎上,結合北方其他一些地方的語言演變而來。


自古都很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