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夷陵之戰贏了會怎樣?

飄微楓葉


如果夷陵之戰劉備取勝,也許中國歷史的南北朝會提前到來,但是劉備依然是難以統一全國。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決議滅掉吳國,統一江南,顯然是背叛了當年與諸葛亮的隆中對之約,從而改變了聯吳伐曹的戰略,而選擇滅吳統一南方,再進行北伐滅曹魏,統一天下的戰略。

夷陵之戰劉備氣勢洶洶而來,卻大敗而回

但是劉備從蜀中束流而下的大軍最終在夷陵被吳國擊敗,劉備隻身逃回白帝城,老將黃權投降了曹魏。而後劉備在白帝城也鬱鬱而終。

夷陵之戰示意圖

試想如果在夷陵之戰中,劉備擊敗陸遜的吳軍,並繼續沿長江東進一舉攻破建業滅亡吳國,而徹底統一江南,那麼也只是會與曹魏隔江對峙,形成南北朝的態勢,此時中國的經濟中心仍舊在中原一帶,因此經過對峙和較量,仍舊會是曹魏統一南方,完成統一。因為中國歷史的歷來是由北方向南方的統一或者是由西向東的進攻才能成功。

  • 周朝自陝西關中攻入中原,奪得天下;

  • 秦國自陝西關中攻入中原,奪得天下;

  • 劉邦自漢中奪取關中,然後向東與項羽爭霸,最終奪得天下。

  • 劉秀自河北向南奪取中心,而後奪得天下;

  • 司馬氏篡魏建立晉國後,自北向南攻滅蜀國和吳國,統一天下。

  • 隋朝自北向南攻滅陳國,統一天下。

  • 唐朝有山西進入陝西而後席捲天下。

  • 北宋自北向南完成統一,自南向北進攻遼國失敗;

  • 蒙古人自北向南席捲天下

  • 滿清自北向南席捲天下

劉邦自西向東擊敗項羽贏得楚漢戰爭的勝利

而中國歷史上僅有的由南向北的統一取得成功的只有明朝的北伐和後來大革命時期的北伐。

所以劉備即使統一了南方,他的北伐也不太可能成功,能維持住南北朝就不錯了。


大東北的小豆包


贏了歷史就改變了


東吳被劉備所滅!


東吳被劉備滅了之後,就剩下劉備和曹魏政權之間的對峙了,成為另一個南北朝了!


此時,劉備統一南方,為南方的皇帝,曹丕為北方的皇帝!劉備有諸葛亮的輔佐, 南方的劉備可以從東西兩路一路從荊州向北攻打曹魏,另一路從西路攻打曹魏!


而且劉備也會晚死幾年,不至於在火燒連營之後鬱悶而死!


東吳的人才都可以為自己所用,劉備佔領一個地方之後還是比較得人心的,可以想到,佔領東吳之後,也會得人心,東吳也是人傑地靈的地方,東方可以以陸遜為將軍!西方以諸葛亮為將軍,北伐中原!很有可能統一中國!


統一中國後,歷史上就有了在西漢和東漢之後的後後漢了!


以諸葛亮的治國才能,也會是一個比較長命的王朝,也不會有晉朝的傻子皇帝司馬衷,和賈南風的淫亂和亂政,不會有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了!中原大地少了一次劫難!


鵬程日誌


《三國演義》之中,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目的似乎是為了關二爺報仇,可是事實並非如此。


夷陵之戰發生在公元222年,此時距離關羽被殺害已經有兩年的多的時間,如果劉備真的是那種感情用事的主兒,他也斷斷不可能在三國中佔有一席之地,對於一無所有的劉備來說,兄弟情義此時最為重要,但是對於擁有了蜀漢政權的劉備來說,此時最為重要的一定是江山,其實才是所謂的兄弟情義。


公元207年,長達幾個小時的隆中暢談,讓劉備請出了一位改變他一生命運的神機軍師諸葛亮,而正是這番談話中,諸葛亮給劉備指出了未來川蜀政權如何在亂世之中發展的宏偉藍圖,這個宏偉藍圖就是: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這個宏偉藍圖是諸葛亮給劉備準備的,同時還幫助劉備在西取益州成為天下霸主指明瞭兩條圖謀天下的道路。


  • 從荊州之地通宛、洛

  • 從益州之地跨秦川



而夷陵之戰的發動正是劉備為了實現統一天下、興復漢室(姑且相信他是想要興復漢室吧!)。劉備從川蜀之地到夷陵是順江而下,知道就可以衝下去,劉備假如能夠在夷陵之戰中獲勝的話,可能江東之地有可能被劉備直接吞併,最終的結果就是劉備佔有益州、荊州等地,這兩個地方可以說是天然的要地,川蜀之地歷來為兵家所器重的地方,就是因為這塊地方經濟富裕,很少會遭受戰爭的波及,而荊州的江東之地有著長江天塹,雖然此時全國的經濟中心仍然是北方之地,可是江東之地已經有了十足的發展。


劉備能夠打贏這場戰爭,同時也以為這自己即使不能將東吳勢力吞噬掉,但是也能將東吳荊州,從而為自己贏得合法的生存空間。其實,我們從後來的歷史進程來看,困守一方的川蜀政權其實是最乏力的,北上的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翻越秦嶺大山,假如能夠在荊襄之地立足的話,那麼劉備的川蜀集團就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間。


這些生存空間可不單單是一塊土地,它是川蜀集團源源不斷的優質資源和出路。戰爭如果真的能夠勝利,吞併東吳,北上、西出征討曹魏政權有了很大的可能,也有了很大的資本。未來的劉備可能真的成為一統漢室天下的雄主。


歷史總探長


這個要看怎麼贏,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決戰中滅掉東吳軍隊,接來下他應該就是迅速奪回荊州,格局回到關羽北伐前的狀態。那麼他接下來繼續東征的可能性比較小,因為蜀漢軍隊支撐不起,然後曹魏南下攻打劉備的疲憊之師,奪取荊州孫劉兩家邊界被曹魏分割開來,孫權失去荊州後又無法與蜀漢聯合攻打曹魏,也無力對抗曹魏,只能向曹魏稱臣。而蜀漢方面即使打贏了也是得不償失,荊州還是會丟掉,而且漢中也會承受來自曹魏的軍事壓力。一旦荊州被曹魏佔領,吳蜀的結局就是被各個擊破,三國提前統一。所以這場仗劉備幸好輸了,如果他贏了,蜀漢會更加危險。而陸遜打贏了這場仗後也沒有進一步攻打蜀漢,而是及時回防,讓曹魏不敢南下奪取荊州。如果陸遜打贏後窮追不捨,孤軍深入,則曹魏肯定會南下進攻荊州,截斷陸遜的退路。而此時孫權既無力增援陸遜,也無力對抗曹魏,只能眼看著陸遜兵敗益州,荊州為曹魏所奪。所以這場仗充分體現了陸遜高超的軍事才能和戰略能力,這一仗打醒了吳蜀集團,鞏固了東吳領土擴張的成果,也維繫了吳蜀聯盟。


大貓的臉


劉備打東吳,表面上是給關二爺報仇,其實背地裡早就想拿孫權這個柿子捏捏了。

三國鼎立後,曹操死了,他手下很多大將都老了,但他堅持“唯才是舉“的方針,還是聚了不少人才。再加上他的修養生息政策,使得國力大增,三國裡,曹魏的實力最強,曹魏不好惹。

從來都不缺野心的劉備,迅速把目光轉移到了孫權身上。諸葛亮曾說過,只有經營好孫劉聯盟,才能保證蜀國的安全。劉備為什麼不聽他的話呢?

第一,他賭曹魏不會出兵打他。劉備在漢中打得曹操滿地找牙,滅了曹操將士的威風,很多人都怕起蜀國來。劉備很敏銳的看到了這一點,我不打你就燒高香,你哪還敢動我?

第二,經過孫權的數次交往,早就把東吳的實力摸清楚了。

所以,他放心攻吳。即使在夷陵那麼困難的情況下仍不退兵,意思很明顯,就是吃定孫權了。

要是他在夷陵之戰中取得了勝利,一定會順勢滅掉東吳,綜合實力得到大幅提升。馬上會調轉槍頭攻打曹魏了。


青草無為


孫權殺關羽、奪荊州的行為是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主要原因,所以夷陵之戰說白了就是雙方圍繞荊州歸屬問題而發動的戰爭。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了三國之一的蜀漢政權,並大造戰船、準備伐吳。

時間回到219年,劉備剛在漢中打敗曹操,自立為漢中王。漢中之戰後,劉備分封麾下的文武百官,勢力也達到了鼎盛。當時的劉備除了據有益州以外,還有荊州的南郡、武陵郡、零陵郡,這與諸葛亮當初在《隆中對》裡規劃的“跨有荊州和益州”的戰略設想基本符合。

東漢十三州(深紅色部分為荊州)

219年,前將軍關羽為了響應劉備在益州的勝利,也在荊州發動了北伐戰爭,包圍了曹操的襄陽和樊城一帶。一時之間,關羽軍隊聲勢滔天,連曹操也不得不避其鋒芒、商議遷都的事宜。然而好景不長,孫權趁關羽北伐的機會,派遣麾下的呂蒙、陸遜等人偷襲南郡。曹操與孫權合力擊敗了關羽後,關羽鎮守的荊州南郡、武陵、零陵全部落入孫權的手中。220年,關羽父子在臨沮被孫權軍隊俘虜後遭到了斬殺。孫權奪荊州、殺關羽的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劉備之前與孫權約定的“聯盟”,更使得諸葛亮《隆中對》的設想化為泡影。

荊州七郡地圖


因此,劉備稱帝以後立即攻擊孫權,盡起水陸兩軍5萬多人沿江而下,深入荊州地界數百里。為了避免與吳軍水師交戰,劉備又命令蜀軍捨棄戰船全部上岸。劉備在荊州夷陵與陸遜相持了半年之久,始終無法前進,士氣低落、後勤困難,最後遭到陸遜的火攻,一敗塗地。亂軍之下,蜀軍只要依靠焚燒盔甲、糧草堵塞道路,才勉強保護劉備撤退回永安。夷陵之戰中,劉備派出去東征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滅,連隨軍的傅彤、馬良、張南、馮習全部戰死,鎮守江北的黃權被迫投靠魏國。夷陵之戰後不久,劉備在悲憤交加中病逝。可以說夷陵之戰是蜀國丟失荊州以後又一重大的挫折,它不僅使得蜀國奪回荊州的夢想破滅,更使得諸葛亮後來的北伐不得不繞道遙遠的漢中出兵。益州北部山川險阻、路途遙遠,使得諸葛亮北伐多次徒勞無功。如果劉備能在夷陵之戰中取勝,至少有三條路可以走:

最好的結果:統一南方,二分天下

夷陵之戰後,劉備可能會分兵進攻荊州各郡。只要他在荊州重新站穩腳跟,就有機會攻擊長江下游的孫權。平定江東以後,南方的交州也會歸附於劉備集團。事情能夠發展到這裡,中國的“南北朝”時代將會提前到來,最終的結果就是魏、蜀平分天下。不過以劉備的兵力很難做到這種程度,因為孫權與江東的士族集團聯繫密切、民心依附。

一般的結果:奪取荊州,罷兵言和


夷陵之戰後,劉備肯定會全力進攻荊州。當時的荊州7郡已經演變為了9個郡,主要是曹操在南陽郡的基礎上分離出了章陵郡和襄陽郡,其餘的武陵、長沙、零陵、桂陽、江夏、南郡6個郡都在孫權手中。夷陵之戰的失利會加大孫權防禦荊州的難度,也會動搖東吳的軍心。筆者推測劉備如果在夷陵之戰取勝,或許會奪取孫權佔據的荊州各郡,再與孫權停戰。如果劉備的兵力足夠強大,或許可以做到這種程度。

最壞的結果:平分荊州,吳蜀聯盟


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後取勝,但又無法徹底打敗東吳,或許會與平分荊州,重新回到214年“湘水劃界”後劉備和孫權在荊州的歸屬劃分。前提是劉備在夷陵之戰取勝,而雙方又同意何談。就算不能取得整個荊州,劉備拿回的荊州三郡也有利於後來的諸葛亮北伐。諸葛亮可以從荊州的漢水流域出兵,不必再翻越險要的秦川,勞師遠征。


世界人文通史


夷陵之戰,如果劉備贏了,那也只是慘勝。因為劉備已經先後喪失關羽和張飛兩員大將,夷陵指正的勝利,可以幫助劉備佔領荊州大部分的領域,劉備也不會過早的去世。

劉備不去世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蜀國人才的元氣會有所恢復,劉備有其祖劉邦的氣度,雖不如諸葛亮那麼有軍政謀略,但是大耳朵哭鼻子,收買人心和仁義道德的本事就是曹操和孫權都會稍遜一籌。

夷陵之戰勝利之後,孫權會龜縮到揚州一隅,最多在武昌或者合肥有水師。魏國的前線則主要集中在南洋,劉備經營的重心則在荊州。這樣蜀國集團之內將會分化出兩個集團和五個單元。兩個集團分別是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五個單元中,湖北單元主要是作為水陸軍事要衝,湖南則可成為一個經濟和兵員基地,南中稱為一個兵員基地,湖南和南中可以聯合包抄,逐步蠶食東吳交州的地盤。

但這個時候翻臉肯定不行,翻臉誰也打不過曹操。剩下益州單元作為經濟基地,漢中作為軍事基地,逐步蠶食西北,基本上對魏國形成一個包圍。只要劉備和諸葛亮還在,人才隊伍建設和經濟建設搞得好,慢慢發展,這個形勢就會變得越來越好。


青年史學家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為了給關羽報仇,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稱臣,避免兩線作戰,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夷陵之戰劉備的的指揮是沒問題的,當時荊州已失去,並沒有強大的水師可以順流而下,只能依靠陸地為戰,相持七八個月,陸遜抓住蜀軍疲憊不堪的漏洞,一把火將七百里連營燒燬,劉備打敗。如果不是陸遜,如果這場仗是劉備打贏了會怎麼樣?雖然歷史沒有如果,我們也來假設一下。

如果夷陵之戰劉備勝利,那麼蜀軍趁勢而入,收復荊州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想要一舉打敗吳軍也是不可能的。當時孫權坐鎮武昌,北面防守著強大的魏國,其中正面與蜀軍作戰的兵力佔據三成,兵力還在,加上天塹長江,沒有強大的水師是不可能對吳軍造成致命打擊的。夷陵之戰打響之前,為避免腹背受敵,孫權已經向魏國稱臣,所以蜀國跟吳國打起來的時候魏國沒有乘虛而入,魏國也不會坐視蜀國進一步擴大戰果,一旦劉備獲勝,肯定大軍揮師進蜀,這樣劉備兩面作戰的情況下,只能收復部分失地,班師回朝,三足鼎立依舊,

所以夷陵之戰如果劉備勝了,只能收復荊州,可能影響的是推遲了孫權稱帝的時間。





奇妙的歷史


正常的夷陵之戰想必大家都很瞭解,這裡不做多說,就按照題主的提問咱們一起推演一下。

夷陵之戰勝利,將會徹底打破三足鼎立的局面,東吳將退出爭霸舞臺,只剩下魏蜀爭霸的局面。



本來蜀國地處偏遠,雖然諸葛亮隆中對說西川沃野千里,其實不然,遠遠比不上中原富庶之地與江南。蜀國大敗吳國,才真正有了與曹魏爭霸的雄厚資本。

此時,荊州重回蜀國懷抱,而且吳國已滅,隆中對的第三步也已經沒了後顧之憂,雖然雲長翼德陣亡,但是可以派遣其他大將駐守荊州,待機實施隆中第三步。



此時我認為不應該立刻與曹魏交戰,要想穩勝,最好休養生息,待兵精糧足,自兩川兵馬出漢中,荊州出兵夾攻曹魏,諸葛亮總攬全局,讓馬良輔佐趙雲出兵荊州,步步為營,以正道御兵,一點點蠶食曹魏領土。

這個時候,即便司馬懿這等絕頂謀士不再韜晦,亮劍出征,在天下大勢面前也不過苟延殘喘而已,終會被覆滅。

蜀漢得以統一天下,延續漢朝氣運。



這樣安定個二三十年,待劉備諸葛亮這一輩故去,劉禪登基繼承大統,因昏庸無能致使民不聊生,最終引發"二次黃巾起義",繼而天下大亂,群雄割據,爭鬥不休,屆時某一位諸侯擒住劉禪,挾天子以令諸侯,爭殺不斷。

就這樣,劉禪成了第二個漢獻帝,天下再次紛爭不斷,重演漢末風雲。

所以,劉備夷陵之戰不能勝。


靖阿雪


如果贏了夷陵之戰?那這個贏又是什麼概念呢?

夷陵之戰,表面上是劉備集團興兵伐吳,但事實上從戰爭的一開始劉備就無法擴大戰果,夷陵之戰初期,由於三年前漢中之戰和荊州三郡遭到東吳集團偷襲,劉備的軍事力量損失慘重,以致於夷陵之戰爆發前劉備傾其所有隻能拿出4萬機動兵力,即便中途加上了五溪蠻夷的1萬僱傭兵,兵力也只有5萬,這點兵力想滅亡東吳完全是痴人說夢,最大限度也只是能勉強進攻荊州,所以夷陵之戰,劉備即便獲勝,最大限度也只能奪取荊州或者一部分,勉強恢復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前的勢力。



如果劉備能夠贏下這一戰,不能說徹底逆轉三國的實力對比,但至少自己的處境也能夠更加輕鬆,不會受困於西南一隅,北伐魏國也能有更多的路徑,還能得到至少數10萬人口,軍力和經濟實力都會有一定幅度的增長。

反之魏國方面,自己的防衛重心也開始不只侷限於漢中地區,也包括荊襄地帶,魏國的防線會進一步延長,既增加了蜀漢的進攻優勢,又加深了魏國的防衛困難,雖然蜀漢與魏國仍然存在巨大的實力優勢,但也更加了更多的變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