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農業、農民叫三農,到底三者之間誰是核心?軸心應圍繞誰轉?

都勻貓頭鷹


你好,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說到三農,我想人人都很關注,農村是農業的發源地,農業是農民的經濟來源,而農民又是農業,農村的締造者,這三者之間息息相關,而想要運營好三農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要想致富就得先修路,所以首先要完善農村,讓農村轉型為新農村,轉型為新農村就得硬化道路,水,電,住宅,等等得到完善,為致富道路開一扇窗

第二:農村得到完善了,下面就開始讓農民轉型為新型農民、科技農民,改善農民的文化教育和科技農業知識,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農業的生產、管理得到提高,進行技術的指導和培訓,為走向科技農業邁出第一步

第三:有了這些就可以規模化,產業化,多樣化生產農產品,提高農業的生產能力,優化了農產品,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發展了新型農村

這三者都是息息相關,我想農業還是比較核心,因為農業是農民的整個經濟來源,也是致富農民的唯一產業。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壯鄉四弟


題主你好,這個問題很好,目前國家在大力支持農村建設,黨和政府也一直對三農問題非常重視。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三農?

三農是農業、農村、農民。查詢資料可知,“三農”的概念是由經濟學家溫鐵軍博士於1996年正式提出,自此慢慢的被媒體和官方引用。中共中央於2003年正式將“三農”問題寫入工作報告。

簡單理解三農,農業屬於第一產業,主要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取產品的途徑,通俗講就是種植和養殖,它是支撐其他產業的基石。農村指的是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者聚居的地方。農民是指長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

三農問題也是指農村、農業、農民的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三農”問題關係到國民素質、經濟發展,關係到社會穩定、國家富強。

回到問題,農業、農村、農民,三農中誰才是核心?解決三農問題軸心該圍繞誰轉?

“三農問題”中的核心是農民,表現為農民收入低,增收難,城鄉居民之間貧富差距大,實質表現為農民在醫療、就業、養老等各方面得不到良好保障。

要解決三農問題,實質是要解決農民的問題,包括如何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的生產生活等各種權益有保障。人的問題解決了,其他的農業、農村等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中國是一個擁有十四億人口,九億農民的人口大國,解決三農問題是關係到經濟社會發展,國計民生的大問題。



海西新農人


農村、農業、農民是三農,其三者之間是相互並存的,誰也離不開誰,單獨一個分出去是不可能存在的。

農村需要農民和農業來組成一個群落才能成為農村。

農業需要農民來耕種才能產生糧食作物。

農民需要在農村的環境裡有農業的刀耕火種才可稱作農民。

農村問題

農村的環境屹立在大自然的山水田園之間,有高秀挺拔的、低矮而小的山峰;有一望無際的平原,有五光十色的水系,有如萬馬奔騰的丘陵地帶,有綜橫交錯的河流,有茂密的森林,有高大的樹木,有低矮的權木,鮮花野草更是無處不有,飛禽走獸、蝦蟹魚蟲應有盡有,有農民與耕牛的犁田耙地,有成群結隊的雞鴨,有隨處可見的肥豬覓食,有看屋的家狗伏在地上,傍晚時分可見參差不齊的煙窗冒著白煙衝上雲霄,一座一座錯落有致的房子分佈於四周,豬叫聲、狗吠聲和雞啼聲不分白晝與黑夜均能聽到,犁田耙地的吆喝聲不絕於耳,這就是現實的農村現象,流傳幾千年的傳統農耕文化就在這樣的環境生存,而且一代傳一代地保留了下來。

農業問題

農業問題關係著國家的經濟命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農民的衣食住行都要在農業的收入中來,所以,農業對農民十分重要。

農民是以農業經濟為支柱,如果沒有農業就難以生存,所有的經濟收入都是從農業中來。國家如果沒有農業作為經濟基礎,所有的項目都癱瘓,無法正常運作,沒有食物供應什麼也不是,所以,農業在國民經濟的基礎中所佔的比重最大。

農民問題

農民在農村和農業中的所扮演的角飾是最好不過的洽當,除了農民也就無其他人能完成農村和農業的事。農村的建設和發展需要農民去完成,不管是建房子或修道路和田間的耕作,無論是種植和養殖都是農民來完成這些工作。所以,如果沒有農民在農村紮根安營落戶,農村和農業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談。

在此,傳道子認為“農業“是三農問題的核心內容,軸心就是“農民",而農民要圍繞著農村和農業而轉動才能發揮“三農問題"的優勢,沒有農民"三農問題”就不存在!


傳道子


大家好,我是田園新春,很高興為你回答這個問題:

三農的主體是農業、農村、農民,但其核心是農民,只有農民才懂得農業生產,才能圍繞著農業轉。

一、農民:因為農民是人,人的智慧可以改變一切,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眾多,農民的根本問題得不到解決,又怎麼能去談發展農業改變農村呢?所以國家每年出臺的一號文件都是針對三農。國家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資金來保障民生,為農民辦培訓班讓他們懂得更多的科學種田,科學養殖新技術,為農民改造舊房,讓農民居住的更加舒適,為農民修路,讓農民出行更加方便,等等一系列的民生工程,目的就是讓農民生活更加幸福,讓農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農業。

二、農業: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有心思去發展農業,才能讓更多的農民一門心思投入到農業,利用他們所學到的先進技術,把農業做大做強,讓農業獲得更好的收成。

三、農村:農業豐收了農民的生活真正富裕了,他們才能去利用手中的資金,建設好自己的家鄉,美化好自己的鄉村,更好地改變家鄉的面貌,讓自己生活的更加舒適,更加幸福這就是新農村。

總結:農業、農村、農民統稱為三農,同時三者也是相輔相成的,三者的核心是農民。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


田園新春


筆者認為,想要全國人民奔小康,就必須從“三農”角度出發,推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1、“三農”之農業。夯實農業生產基礎,提高農產品生產質量,保證農產品有效供給,為國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要切實抓好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切實落地,合理調整“糧經飼”結構,著力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釋放農業多重功能,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政策支持體系,推動農業快速發展。

2、“三農”之農村。不搞面子工程,紮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全面推開以農村垃圾汙水治理、廁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確保到2020年實現農村人居環境階段性明顯改善;實施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為實現城鄉均衡發展創造條件;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增強鄉村治理能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推進平安鄉村建設,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3、“三農”之農民。加快補齊農村發展和民生短板,讓億萬農民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著力解決制約脫貧的重點難點問題,為明年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奠定良好基礎。鞏固和擴大脫貧攻堅成果,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銜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通過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支持和鼓勵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持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注重解決小農戶生產經營面臨的困難,把他們引入現代農業發展大格局。

我相信,隨著政府對農業扶持力度的持續加大,農業不再是邊緣產業,農村不再是城市背景板,農民也會逐漸成為一個受人嚮往的職業。



河北三農發佈


三農,指農村、農業和農民。

1、農村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觀和社會經濟條件,也叫鄉村。指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者聚居的地方,是不同於城市、城鎮的,而是從事農業的農民聚居地。

2、農業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髮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產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

3、農民,指長時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語出《穀梁傳·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農民,有工民,有商民。即士農工商四民”。

4、農業是核心和主體,從事農業的人叫農民,農民聚集的地方叫農村。不管是農村還是農民,都圍繞農業這一主題。

“三農問題”擴展資料:

1、為增添“三農”發展活力,推動體制機制改革順利進行,中央財政積極安排相關支出,勇於承擔取消農業稅收制度、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等所帶來的必要成本,構建了促進農業農村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2、“三農問題”是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必然產物。中共十六大後,一系列高層會議和政策舉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領導集體對“三農問題的”施政思路。

3、取消面向“三農”的各種收費,包括取消、免收或降低標準的全國性及中央部門涉農收費項目150多項,取消農村“三提五統”、農村教育集資等收費項目。

4、減免涉及“三農”的稅收。除免徵農業稅外,還對農機、化肥、農藥實行免稅政策,制定實施了與農產品有關的進口稅收優惠政策。








一星湖漁人


你好!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可以來回答你的這個問題;

農村、農業、農民,這三者是不可分的,這三者的核心肯定是農村,沒了農村何來農業,農民之說法;

1、農村是指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要目的的勞動者及人群聚居地;

2、農業是指一切以農村為背景下經營和生產活動的業務叫農業;

3、農民是指長期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人;

最後不管是農業還是農民都圍繞農村這個大的背景為核心運轉;

希望以上回答能對你有幫助,如果你有任何疑問都可以 評論區留言或者私信我,我一定會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跟你分享!






新農人小熊


農村、農業、農民叫三農,到底三者之間誰是核心?軸心應圍繞誰轉?


我認為農業應該是中心,農業是職業,農民是身份,農村只是活動場所。

沒有農業,也就沒有以農業種植為職業的農民,自然也就沒有農民這個群體所活動的場所,後兩者均以前者為基礎,圍繞農業生產而發展。

相傳伏羲氏的時候,人們過著“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的生活,後來到了神農氏,才有了“制耒耜,教民農作”,這是農業的雛形,再往後的發展中,人們為了吃飽肚子,學會了製作和利用工具,研究農作物的種植,積累農業生產經驗,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而這一切的活動都是圍繞農業所開展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從事的行業逐步有了清晰的定義,《穀梁傳·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即士農工商四民”。其中的農就是農民的意思,指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有了農業,才產生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也就有了農民的身份。

再後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也和其他行業的從業者一樣,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你來我往,形成了一定的活動區域,這個區域就是農村的雛形。

根據時間來看,先有了農業,再有了農民,最後才有了農村,農民和農村是因為農業而產生的,都是為農業生產服務,所以農業應當是中心...


生態鄉村


中國的三農指農村、農業和農民;所謂“三農”問題,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增長、農村穩定:

  1、農業問題。這是當今中國最大的經濟問題。主要包括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業發展模式和經營方式的選擇問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證城鄉居民和國民經濟對農產品需求的供給問題;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問題;提高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問題;農業現代化問題;農業的多功能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等。

  2、農民問題。這是當今中國最大的政治問題。當前農民問題集中到一點就是農民權益缺失問題,包括土地問題、生產經營權益問題、剩餘農民的轉移就業問題、農民的社會政治權益問題以及農民的組織化問題等。

  3、農村問題。這是當前中國最大的社會問題,實際是農村社會全面發展的問題。主要包括: 農村區域的產業結構問題;農村基礎設施、工業化和城鎮化問題;新型社區建設、鄉村自治模式的選擇問題;農村公共事業建設問題;城鄉統籌、農村社會安定和有序發展問題等。

三農人才對口體系化的建設關係到改革與發展是否順暢,是否成功,具有重要意義。只有人才向農村柔性地流動,農村才能從本質上動起來,否則將不會發生實質性變化。農村急需黨政領導人才、技術與運作方面的領軍人才、工程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各類海外人才和高層次等等人才。

農村急需高層次、複合型和創新型領導人才,充實黨政領導班子,以加強黨政領導班子建設。重點要提高黨政領導人才的戰略思維能力、決策能力、統籌協調能力、執行能力、創新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抵禦各種風險的能力。整合黨校、行政學院系統教育培訓資源,發揮其主渠道作用,實施領導幹部大規模培訓工程。積極推進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幹部交流。鼓勵年輕幹部到鄉鎮企業、私營企業、農業實體、人大機關、鄉鎮街道、對口支援地區鍛鍊,增強依法行政能力,豐富基層實踐經驗。

農村急需技術與運作方面的領軍人才,從產業需要出發,選定一批領軍人才。根據業績、能力及戰略需要,以專業一流、團隊優秀、項目領先為標準,在專業技術人才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中選定一批領軍人才。建立領軍人才信息庫。建立領軍人才政府保障機制,解除領軍人才在配置使用各種社會資源中的束縛,充分發揮領軍人才在產學研聯盟、凝聚團隊、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的核心作用和政府決策中的參謀諮詢作用,使他們自主創造性的開展三農工作;農村急需工程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各類海外人才和高層次等等人才,在此不一一解釋其重要性和突出的作用。

農村人才對口體系化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建立人才與需求方之間的互動合作機制,必須堅持產業為導向,落實文明產業化與農民、農村、農業整合發展戰略,以農民實體經濟成長計劃為主線,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積極創新服務理念、服務形式和服務載體,推動公共資源整合與優化。

農村人才對口體系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形成廣泛整合社會資源和農村資源的互動合作機制;形成推動民實體經濟成長計劃順利開展的互動合作機制;形成促進三農政策法規配套完善的互動合作機制;形成合力解決農民實體經濟困難的互動合作機制;形成共同開展重大農業產業化、農村開發、農民素質提升課題研究的互動合作機制。

農村人才對口體系化建設應採取的措施有:建立農民實體經濟工作交流和協調機構;建立農民實體經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農民實體經濟融資服務聯合體;建立農民實體經濟信息化服務平臺;建立農民實體經濟工作宣傳渠道;建立農民實體經濟規範的培養與考評制度。

三農人才對口體系化的建設的作用就是優化農村系統內部的資源配置,加強系統合力;有助於整合更多的社會資源,拓展農村工作平臺;有助於正確應對新形勢和新任務的挑戰,確保農村工作有序開展。






農村自媒體創業者


農村,農業,農民這三農中,農業是三農的中心,軸心應該圍繞農業轉。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國家,民族的命脈所在,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來源,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根本產業,永遠不會消失,永遠不會改變其性質。農民只是在一定的的時期裡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也可以認為是一種社會職業。但農民身份是可以改變的,性質也可以改變。比如在當代,很多農民身份的人,基本不從事農業生產,有些成為農民工。農民工雖然在名稱中有“農民”二字,但他們不從事農業或者不主要從事農業活動。有些農民身份的人,成了企業家,商人,連農民的身份都改換了。不僅農民中的個體有這種巨大和劇烈的變化,而且在農民群體的整體,在一定的時候也會整體改變。比如農村土地經營的規模化,農業生產的機械化,智能化等達到一定高度時,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人,可能就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可能就是一種產業工人。隨著農業經營和生產方式的改變,農村也可能會以另類方式存在。所以三農中,三者之間農業是核心。三農中的所有問題都是圍繞農業而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