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跟中国是怎么做生意的?一件商品的贸易就能持续八十多年

汉文史料中“回纥”一词来自古回纥文,回纥之名来源于部落韦纥、乌护。回纥是铁勒诸部的一支,韦纥居住在土剌河北,乌护居住在天山一带。其后统一铁勒诸部,回纥逐渐成为铁勒诸部的统称。

广德元年,英义可汗正式皈依摩尼教,摩尼教成为回鹘汗国国教。到了贞元四年,武义天亲可汗上表请改称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义。元和三年,保义可汗连续击破吐蕃、大食,征服葛逻禄,收复北庭、龟兹,疆域达到费尔干纳,最终,使得唐代的丝路交通重新打开。

唐中期以后,回纥与唐朝之间的绢马贸易历经了九代帝王,时长八十多年。在这期间,有人反对,也有人赞同。为了购买马匹,唐朝需要以大量的绢帛作为交换筹码,但是,因各种客观的现实条件,双方需要长期维持这种贸易关系,所以,就使得唐朝政府的做法充满了矛盾。

历代史学家对绢马贸易的评判褒贬不一,以至于,其一度成为了唐朝经济与民族史中的不解之谜。

游牧民族跟中国是怎么做生意的?一件商品的贸易就能持续八十多年

回纥本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但在贞观初年,东突厥的颉利可汗败亡,所以,回纥和薛延陀成为了草原上势力最强的两大部落。贞观二十年,回纥酋长不仅击败薛延陀可汗,还进一步吞并了薛延陀的土地。至此,回纥开始兴盛,其领土疆域也一度扩张到贺兰山一带,国主号可汗。

之后,回纥与唐朝在经济、文化与政治等方面多有往来,所以,绢马贸易便成了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古代,马匹与人的关系十分紧密。因为,它不仅是农耕中的重要畜力,更是交通、骑射、战争中无法取代的工具。并且,中原历代王朝也将拥有雄厚的马匹数量作为国势的重要表现。

早在《周礼》中,马政就已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古代整军备战不像现在,有飞机导弹,坦克大炮,当时备战主要集中在能够使部队快进快退的军马上。骑兵是古代战场所向披靡的坚锐,而唐朝骑兵在当时就是最厉害的骑兵团。唐朝统一中原后,马背上打天下的唐太宗李世民深知战马的重要性。

但是,因为地理条件的限制,中原地区一般很难拥有数量庞大的马匹。而边疆的游牧民族,却因为地域辽阔,主要以畜牧业为生,所以,通常可以饲养数量可观的马匹。从古至今,游牧民族地区的骑兵,都非常的骁勇善战。但与此同时,游牧地区也往往缺乏中原地区所种植的粮食、金属及布帛。

尤其是“绢”,其作为一种制作工艺繁杂的奢侈品,为游牧地区的贵族所青睐。

游牧民族跟中国是怎么做生意的?一件商品的贸易就能持续八十多年

绢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织物,早在新石器时期晚期的良渚文化,就有出土文物证明:当时的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绢的制造技术。它的纹理平实耐用,算是一种实用衣料。在古代,绢丝可以泛指蚕丝。同理,古代的绢绸也可以泛指丝绸。

但就是这种东西,因为加工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的限制,游牧地区一般生产不出来。这样一来,游牧地区的消费欲望,便只能通过与中原民族交换马匹及其它畜产品来满足。而中原地区马匹的获得,也需要依靠双方的互市贸易来达成。所以,回纥与大唐可谓是各取所需,互利共生。

但是,到了唐朝中期,回纥与唐朝的绢马贸易中开始出现“马价绢”。由此,便引出了一桩从古至今都无定论的公案。

众人皆知,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安史之乱,给正值鼎盛的唐帝国造成了重创,但是,在这长达七年的平乱中,地处边疆的回纥民族,却为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正因如此,在唐肃宗之后的互市贸易中,回纥一族居功自傲,数次派出使者用马匹来换取绢帛。

但是,他们每次来到互市,都坚持用一匹马换取40匹绢,几乎每次都有数万匹马需要出售。唐朝念在其当初平乱有功,所以,给了回纥十分优厚的贸易政策。

之后,用一匹马交换40匹绢,便成了当时绢马贸易中的标准价。

游牧民族跟中国是怎么做生意的?一件商品的贸易就能持续八十多年

针对这种贸易,传统的史学家认为:“番得帛无厌,我得马无用,朝廷甚苦之。”可以说,回纥高昂的马价,对拮据的李唐王朝,形成了极大的经济负担,而彼时,唐朝并不需要数量如此庞大的马匹。

陈寅恪在其《元白诗笺证稿》中,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绢马贸易中如此高昂的马价,双方都存在欺诈行为。因为,唐朝与回纥交换的布匹中,常常会出现“疏织短截”之类的残次品,因而,回纥也常“诉称无用处”。并且,史料中更记载着“只言回鹘之贪,不及唐家之诈”。

之后,一些学者又从其它角度研究了这个问题。

王世平等人认为:绢马贸易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回纥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回纥帮助唐朝收回了长安、两复东都,可谓是功勋卓著。而后来,唐肃宗为了感谢回纥,答应每年赠与其七万匹绢,同时,还约定绢马互市。

所以,从乾元开始,双方便进行了频繁的绢马贸易,这也满足当时唐朝多方面的需要。

游牧民族跟中国是怎么做生意的?一件商品的贸易就能持续八十多年

首先,是军事层面的需求。要知道,从唐中期开始,中原的养马业便迈入了衰退期。因为,无法供应军需马匹,所以,唐朝便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而购买回纥等游牧地区的马匹来充作军用,就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唐朝中晚期,即使不购买回纥的马匹,也需要从其它游牧民族的手中购买。

其次,绢马互市不仅是回纥与唐朝友好关系的发展,更是一种互惠互利的贸易。通过绢马贸易,地处边疆的回纥民族满足了其日常生活需求,还从侧面推动了其畜牧业的发展。有时,回纥还会做些倒卖绢布的生意,从而,在东西方商品流通中获得利润。

对于唐朝来说,绢马贸易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军需马匹,唐朝不仅可以通过与回纥结盟包围吐蕃,还可以防止回纥与河朔方镇联合。并且,回纥在绢马贸易中提供的马匹,虽有些“病脊”之马,但只占了极小的一部分。根据《新唐书·兵志》所述,回纥交换的马匹“皆病弱不可用”,这未免太过夸大其词。

游牧民族跟中国是怎么做生意的?一件商品的贸易就能持续八十多年

在多年的绢马贸易中,虽然,看似只有回纥得到了不少好处,但其实,唐朝也实现了其维持边疆和内部稳定的要求。而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唐朝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依旧要坚持绢马互市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还进一步对互市中的回纥马价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不能将其一概认为是“不等价交易”或是“经济掠夺”。中唐以后,互市中用一匹马来换取40匹绢的价格,其实与同时期的突厥马价格相当。一直到元和初年,回纥马涨到50匹绢时,才比开元时期稍微高些。

而且,在研究马价问题时,应当将贩马者的运输问题考虑进去。

要知道,回纥马匹往往需要经过长途运输,才能抵达唐朝北部边境的出售点,其中的损耗自然是巨大的,这一因素也会影响到马价。若是唐朝自行到回纥购马,价格也往往不高,所以,唐朝购买回纥马匹的价格,从始至终都是正常的,并非回纥趁火打劫,造成马价攀升。

游牧民族跟中国是怎么做生意的?一件商品的贸易就能持续八十多年

此外,唐中后期的回纥马价高于河陇一带,其实,也是有据可依的。

因为,当时回纥是将马匹长途运输到唐朝贩卖,而河陇马则往往是唐朝就地亲自收购,且河陇马在运输中的死亡率极高。但是,游牧地区的马匹质量却为上乘,所以,两者之间存在差价也是可以理解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其《阴山道》中,也曾提到唐朝与回纥的绢马贸易,这些内容弥补了史书记录的不足。

首先,他提到了回纥马匹死亡率高的问题,在《阴山道》中写到:“每岁死伤十六七”。可见,其马匹确实多死亡,但是,出现这一状况却是有原因的。因为,不仅在长途跋涉中会出现马匹损耗,而且,一些回纥马来到中原后,还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这些都是其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

其次,则是唐朝在互市贸易中以次绢充好的问题。有些观点认为:当时的唐朝,无论是在边防还是军事方面,都有求于回纥,因此,即使存在一些欺诈现象,想必也只是局部。如白居易诗中所写:在回纥提出绢帛质量太差时,唐朝不仅“拿出金帛酬马直”,还直接下诏,命江淮地区的绢帛一定要保证质量。

在经过一番整改后,马价绢终于“缣渐好”。所以说,若唐朝是故意在绢马贸易中使用次绢,想必双方的互市贸易也不会存续八十年之多。

游牧民族跟中国是怎么做生意的?一件商品的贸易就能持续八十多年

另外,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单从双方的绢马协议来看,唐朝与回纥在绢马贸易中输送的绢帛和马匹,显然都远远高于其实际需要。因此,也可推断:绢马贸易可能纯粹是唐朝褒奖回纥的行为。这种贸易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双方都借此拥有了稳定的贸易项目和渠道。

即使唐朝支付的马价过高,回纥获得了巨额的利润,但是,双方的商业热情却得到了极大的释放。不过,这种观点也仅是一家之言。根据唐朝中后期的经济情况和政治环境,用“褒奖”一词未免太过牵强。客观来说,在绢马贸易中,双方都曾为争夺利润使用过一些小伎俩,但是,这些都是在所难免。

等到了唐晚期,绢帛等丝织品因为被革制品所代替,所以,市场十分有限。并且,对于一游牧为主的回纥,其经济则包含了太大的不稳定性,所以,从回鹘视角去考量绢马贸易对其的影响,笔者发现:此举促进了其从游牧到农牧、商业兴盛与城市发展,这种变化与回鹘灭亡也有一定关联。

之后,因为茶叶渐渐代替了其互市的功能,所以,绢马贸易实际上成为了茶马互市。即便如此,茶马互市这种情况直到宋朝才成为定制。由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对茶叶十分依赖,茶能解毒去病,可以解油腻、助消化,因此,控制了茶叶的供给,就等于控制了少数民族的生活。

所以,茶叶自宋以来,不但成为了中原王朝与西北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的大宗经贸产品,而且,也成为与这些少数民族之间保持友好关系的物质手段。最终,到了清乾隆以后,“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的地平线上淡出,取而代之则出现了“边茶贸易”制度。

游牧民族跟中国是怎么做生意的?一件商品的贸易就能持续八十多年

再说回前文的话题,那么,为何在唐与回纥的绢马贸易中,总是出现有人反对、有人赞成的情况呢?

一些人认为:唐中后期的财政收入微薄,但是,回纥需要出售的马匹数量却比较多,这使得大唐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可是,为了在政治、财政负担及军需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唐朝曾多次同回纥协商,表示绢马贸易应有定约,避免出现“付绢少,则彼意不充,纳马多,则此力致歉”的问题。

显然,最终的结果是,不仅矛盾没有得到解决,连唐朝的财政状况都愈加拮据。绢马贸易反映出回纥对绢帛的迫切需求,但其售马数量过多,极大的超过了唐朝的支付范围。并且,唐朝官员曾因经济问题减少买马数量,但是,将士们出于军事的考虑,却需要多买马匹来扩充军需。

所以,在这种矛盾的环境中,唐朝的最高统治者不得不从全局考虑,平衡和满足各方面的需求。而这,也导致在绢马贸易过程中,总会出现不同的意见。

现在看来,若想要揭开绢马贸易的神秘面纱,还需要学者的不断努力。

【《新唐书·兵志》、《资治通鉴·唐纪》、《新唐书·回鹘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