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印度突遇Yes Bank“黑天鵝”金融科技機構遭遇連環擊

印度上市銀行巨頭Yes Bank近日被接管一事,打亂了很多金融科技公司的印度出海腳步。受該事件影響,多家進軍印度的借貸類金融科技公司,因現金流遇阻,業務陷入停滯狀態,連環反應後,包括一些系統服務商也受到牽連。印度已成為金融科技出海的新興熱門地,近百家公司湧入佈局,不過,機遇之餘風險仍存。當前,印度基礎設施薄弱,徵信系統不完善,相應的運營風險也比較高,出海印度的金融科技企業,如何在多變的市場中尋找自身定位,引起業內關注。

出海印度突遇Yes Bank“黑天鹅”金融科技机构遭遇连环击

YES Bank被接管 支付、現金貸機構受衝擊

“由於財務狀況嚴重惡化,且缺乏可靠資本注入計劃,中央政府於2020年3月5日發出命令,Yes Bank被暫停使用。此舉主要是考慮儲戶的利益。”3月6日,印度儲備銀行(Reserve Bank of India)官網正式公告Yes Bank重組計劃,讓許多出海印度的金融科技公司都慌了神。

據公告披露,YES Bank被接管後,銀行資金將被凍結,單個賬戶的取款上限被設置為5萬盧比。也正因為這一點,大多數出海印度的金融科技公司業務受到巨大沖擊,據瞭解,部分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支付公司,如razorpay、Cash free均與YES Bank相連,無法實現放款和回款後,多家進軍印度的借貸類金融科技公司,也因現金流遇阻,業務陷入停滯狀態,連環反應後,包括一些系統服務商也受到牽連。

“YES Bank接管事件是印度銀行業不良增速的‘冰山一角’,由此誘發的業務停擺中,對該行所承接的支付業務都造成嚴重影響,特別是其中以資金超速流動為特點的小額現金貸業務受衝擊最大。”一知情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當前,出海印度的借貸類金融科技公司用YES Bank的支付通道比例很高,受到的衝擊不言而喻。

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小額現金貸業務週期較短,資金回款一般是以一週或兩週為單位,資金流速也通常是常規分期產品的2到4倍,而此次突遇支付通道關閉,也意味著對其業務所造成的影響,將是常規分期產品2至4倍率的衝擊。

最直接的體現在於放款和回款兩方面。一位從事金融科技出海落地的資深人士同樣稱,YES Bank被接管,受到衝擊最大的是支付公司,緊接著傳導給中國現金貸公司的影響便是放款和回款問題。

在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看來,YES Bank被接管,銀行資金被凍結,與之合作金融科技公司的借貸業務賬戶將受到較大影響,借款人的還款和放款無法正常進行。後續,根據Yes Bank的恢復情況,很多金融科技公司可能需要支付公司調整合作銀行。

利用監管真空期掙“快錢”? 時間窗口已不多

自2019年以來,金融科技機構出海印度案例便頻見報端。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其中不乏小米金融、OPPO等互聯網巨頭,也包括掌眾、現金巴士等互金公司,紛紛進軍印度佈局,佈局領域包括支付業務、貸款業務、導流業務等。

對於此次YES Bank接管事件中,各家中國金融科技機構業務是否受到波及?北京商報記者向多家企業進行了採訪,其中,小米金融回覆稱,目前已在印度當地提供有Mi Credit(貸款超市)和 Mi Pay服務(支付業務),該事件對小米金融整體並未造成較大影響,運行狀態正常,同時針對可能出現的客訴也做了應對方案。其他公司則在發稿前未作出進一步回覆。

當前,印度已成為金融科技出海熱門目的地。有業內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當前已有70家左右的中國金融科技公司佈局印度,如果持續火熱,該數字將升至上百家甚至幾百家。龐大的市場、人口的紅利以及消費升級優勢,使得在線借貸市場需求旺盛,而傳統銀行提供的服務有限,因此很多機構普遍認為印度在線金融的市場前景較好。

不過,業內人士李涵(化名)指出,“印度作為中國金融科技出海的重要市場,最主要的優勢是人口與相對寬鬆的監管(啟動了監管沙盒制度),不少中國金融科技公司主要是想在強監管出臺之前,利用政策真空期賺一波快錢。”

“很多公司都是小的‘游擊隊’,都在印度,主要是和當地公司合作放貸,壞賬很高,不過利息可覆蓋,通過一個App、一套後臺、三個催收,一兩百萬人民幣本金,非人員成本十萬左右即可進行,主要是灰色業務,也沒什麼技術含量,反正政府還沒管。”李涵透露。

不過,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不管是深耕還是賺快錢,留給中國金融科技企業的時間窗口已經不多。正如前述從事金融科技出海落地的人士指出,“印度這個市場從去年開始炒到現在,已經熱了近一年的時間,受近期疫情影響,本來很多業務就沒辦法落地,有了這些接管事件後,大家則對業務佈局也更為謹慎。”

一正在佈局印度的金融科技公司高管介紹,該公司於2019年初在印度佈局金融科技業務,“當時還覺得是出海唯一未過熱的熱土。但從現在來看,時間窗口已經不大了。”

此外,前述從事金融科技出海落地的資深人士同樣稱,“儘管在推進國際化,但印度最終一定是本地化佔領市場,從目前來看,在印度賽道孵化獨角獸的機會已經不多了,只有管理層、資本、團隊等全方位具備能力的國際化公司,才有一定機會脫穎而出。”

出海並非坦途 警惕擠出效應

不過,也有人士指出,此次突發事件也給了出海公司一個警示,即應該防範風險,在選擇支付公司和託管銀行的時候,最好有多一些備選項,不能把所有業務都押注在一家支付公司、託管銀行上。

儘管印度市場存在機遇,但出海也並非坦途。“很多入局者的想法就是去賺錢,大部分機構都是瞄準線上信貸的邏輯去展業,部分直接照搬國內的模式,但從印度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很多路子已經開始行不通。”資深業內人士康明(化名)指出,一方面,印度本土化的互聯網思維也特別活躍,本土化市場的資本化團隊也並不差,因此出海企業照搬國內信貸模式不一定管用,很多本土化機構也會做。

另一方面,展業前也要考察印度的法律制度、資金進出、人員管理及文化環境等等,在很多層面,印度的門檻會比印尼明顯要高很多,其中一大難點就是牌照,據瞭解,中國金融科技企業要想獲取牌照,可通過申請、購買或掛靠,儘管目前印度法律不限制外資進入,但企業申請流程十分繁瑣,且時間週期也拖得很長。

除了牌照難點外,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出海印度的中國金融科技企業也會遇到業務開展的難題。在出海業務開展過程中,由於語言不通、基礎建設程度弱、文化習俗迥異等問題,因此都會造成一定的風險。

“因為語言不通,因此有些出海公司沒有本地公司有優勢,也會遇到被騙的案例,也會踩到坑,會有很多失敗者打水漂的一面。”一從業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無奈道。

於百程則指出,印度市場的政治社會經濟環境比國內不同,基礎設施薄弱,徵信系統不完善,相應的運營風險也比較高。出海印度的金融科技企業,需要做好比較充足的準備,利用自身的優勢與當地合作機構建立深度合作,在巨大而多變的市場中尋找到自身的定位,紮實推進。

康明預測,印度市場未來的賽道一定是小而美、國際化、本土化的企業,因此中國金融科技企業後來者入局也會越來越難做,肯定會有擠出效應。“只要不瞎折騰,做細分業務是沒問題的,基本上60%到70%都可以活下去。但要注意的是,圖快錢、不注重風險、業務激進的公司,肯定會被清出市場。”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劉四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