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饱腹到养生、再到饮食文化,聊一聊我国独特的粥文化

粥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流传至今。现如今,喝粥

已经成了新时代的新风尚。粥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和中国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凝结人生百态,融合世间五味,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一碗粥,咸甜稠稀,不论穷富,老少皆宜,它益寿安乐,除饥消渴,不仅仅有饱腹价值,也有养生价值。它是果腹的食物,也是文化的积淀。

一、粥的发展历程

1、粥在古代的出现

粥,是个会意字,粥字里面的弓有拉开的意思,米指米粒,两个弓中间一粒米,表示将米煮的稀烂。故此,《释名》有注:“粥濯于糜,粥粥然也。”《周书》记载“黄帝始烹谷为粥”,此“谷”泛指五谷:黍、稷、菽、麦、稻,“烹谷为粥”是说将黍、稷、菽、麦、稻等粮食用水煮至稠糊即为粥。这么看来,中国人有四千多年的喝粥史。粥文化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文始祖”时期。

粥的出现是人们向现实妥协的成果。古代由于技术落后的缘故,粮食产量不高。亩产量并不足以保证人民的温饱,为了用最少的粮食养活最多的人,人们开始研究水米交融的做法,粥的出现实现了人们的温饱,保证了人民的存活率。此外,古代煮饭需要蒸屉和锅,烹煮工艺复杂。而粥简单实际,熬制方便,且快速易食,极大的保障了人们的生活,所以粥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饱腹到养生、再到饮食文化,聊一聊我国独特的粥文化

2、食粥发展历程

自周朝始,每年冬至后的105天寒食节便是食粥的日子。寒食节时,规定禁火食冷食。民间“寒食三日,捣杏仁煮作粥。”由于粥制作方便,冷热皆宜的缘故,成了人们寒食节的主食。不仅如此,当时“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人们在仲秋时节授杖步粥,用粥来表示敬老,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宋朝时期,粥成了“国食”的象征,在达官贵人与平民百姓中都大受欢迎。有的粥谱粥方甚至被写入书中,在许多医学典籍中收录的食疗粥方少则几十首,多则一百首,粥登上了大雅之堂。到了宋朝的时候,食粥已变成了全民风向,粥也不仅仅只是为了果腹而存在,更成了人们的精神信仰。

明朝医学家李时珍认为“日食二合米,胜似参芪一大包”,“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

粥是世间第一大补物,经常喝粥对人体的好处就如同吃人参一样滋补。他主张老人、孩子以及脾胃虚弱的人用喝滋补粥的食疗法来治病。“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多种多样的食材可以达到更好的滋补效果。

从饱腹到养生、再到饮食文化,聊一聊我国独特的粥文化

清光绪年间,黄云鹄编写了《粥谱》,粥的食用达到了一个高度总结概括的时期。当时的粥谱收录粥方二百四十七首,可操作性强,粥的类别主要分为谷物类、蔬菜类、水果类、植药类等等,分门别类,多种多样,给后人食粥做了很多参考。

到了现代,粥有稠稀南北之分。稀稠可随个人口味变动,而北方的粥大都以清淡素粥为主,南方的粥以滋补荤粥为主。主要是因为北方主产粮食、豆类、干果,南方多用牛羊鱼虾、内脏杂碎等熬粥的缘故,南北方的粥口感迥异,别有滋味,双方各有侧重,到现在已成了甜咸粥两种类别。

二、粥的营养价值

1、粥在食用价值的体现

粥稠糊,易于消化吸收,五谷杂粮含有丰富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矿物质,营养均衡,能满足人体的需要。从古至今,中国粥的品种、类别有很多,各地食粥

风俗也是千姿百态。当时的王公贵族将粥视为养生之宝。苏东坡曾曰:“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隔益胃。”说明了粥的营养价值。陆游的《粥食》诗一首:“我得究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喝完粥快活似神仙,更是粥的价值提高了一个新的层次。

从饱腹到养生、再到饮食文化,聊一聊我国独特的粥文化

2、粥在药用价值方面的体现

随着粥的品种增加,粥的用途也有不断的延生,不仅仅用于果腹充饥,还用于治病养生。中国的粥从2500年前开始用作药用。由于中国注重养生的传统,经医学家多方研究后,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食疗法,用五谷杂粮进行食补,将粥品入药,药粥就是其十分重要的一支。

《黄帝内经》云“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药粥”成为一种独特的食物存在,是集治病养生和果腹于一体的食物,并一直延续到现代。《史记》记载淳于意用“火齐粥”治疗齐王的阳虚痹。他告诉齐王:“以火齐粥且饮,六日气下。”最终,齐王痊愈。

长沙马王堆汉墓有14种医学方技,其中有以服食青梁米粥治疗蛇伤的药粥方,堪称中国最早的药粥方。《伤寒论》中张仲景令患者服用桂枝汤后,啜热稀粥以助药力。而后《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药书也记载了粥的药用价值。后《太平圣惠方》《太平总济》《脾胃论》

等众多医药典籍对药粥进行阐述,并创造许多至今为人们沿用的粥品,如薏苡仁粥、黑豆粥、酸枣仁粥、羊骨粥等等。

从饱腹到养生、再到饮食文化,聊一聊我国独特的粥文化

3、粥还有养生价值

秦汉时期,粥的食用、药用功能开始高度融合,从而进入了带有人文色彩的养生层次。粥不仅有治病的药用价值,还有很高的养生价值。它味美、滋润,被奉为“养生圣品”,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苏东坡的《粥贴》中:“粥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脾,粥后一觉,妙不可言”。认为粥能促进新陈代谢,健脾养胃,味美,有助睡眠等。《本草纲目》言:“益虚劳,润脏腑,泽肌肤,和血脉”。 中医认为粥甘温无毒,养脾胃,止烦渴,益气调中,清心利小便等作用。

红楼梦》中也有很多粥的描写,其中薛宝钗的粥品,是当时贵族女子喝粥的体现。薛宝钗注重美容养颜,她的每日粥品是一盏燕窝粥,“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吊子熬出粥来。”燕窝是滋养身体的上品,还有健脾润肺、滋气补阴的功效。因为它的营养价值,燕窝粥成了上流社会妇女身份的象征。

三、粥的礼节文化

粥在中国的饮食中是一种很普遍的东西,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对它异常青睐。它曾是权势的代表,也曾是贫穷的象征。随着粥文化的不断发展,食粥赐粥不仅成了礼节,

很多节日喝粥的习惯也演化为了现在的习俗。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食粥以调剂胃口、延年养生;穷苦贫困之人食粥以果腹充饥,节约开支。

从饱腹到养生、再到饮食文化,聊一聊我国独特的粥文化

燕窝粥

1.古时的赐粥礼仪

早在300年前的西周,粥就被列为王公大臣的“

六饮”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粥的品种有不断的发展,秦汉时有“麦粥”、“豆粥”之分,并且成为招待贵宾的食物,甚至是上位者用于奖赏的食物。

三国时曹操曾以红粱做粥赏赐臣僚。汉宣帝以粥赏赐儒生诵《楚辞》,“每一诵即与粥”。粥作为御品恩赐臣属之风延续至唐代,唐朝时期白居易因才华得到皇帝御赐的“防风粥”,在当时社会上是一种难得的荣耀。宋元的腊八节,宫中照例会赐粥与百官,这表明了皇帝对百官的恩宠。熬制腊八粥赐予众人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2、食粥习俗

此外,在中国古代许多传统节日还有食粥之俗,如每年正月十五有以膏粥(以油膏加于豆粥之上)祭祀门神和蚕神之俗;在寒食节有食冷粥以纪念介之推之俗;每年腊月二十五有合家吃“口数粥”以驱疫鬼、祈求万福(其意义相当于今天的年夜饭)之俗。

从饱腹到养生、再到饮食文化,聊一聊我国独特的粥文化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曾写到:“此月八日,寺院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腊八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传说这一天是佛祖成道节,佛祖在证道时因得到过一碗乳粥的施舍,方保下了性命,以此成道。佛教在传入中原后,寺庙的僧众为了纪念佛祖,留下了在腊八节施粥喝粥的传统。受其影响,民间也逐渐开始在腊八节喝粥。腊八粥使用多种材料熬制,味美可口,营养滋补,传至后来,百姓在腊八时节家家都要做腊八粥以示和和美美,合家团聚。这是

腊八节喝粥风俗的体现。

四、总结

粥是中华文明中独特的一个存在,它清淡、营养、易于吸收。它慢火熬制的稠糊性质,是中国人相濡以沫,温文尔雅君子风度的体现。粥内的不同的辅料使粥有了不同的养生效果。直至今日,粥依然是受到广大人们喜爱的一种食物,而且粥的品种、入粥的材料均有发展,各类肉粥、蔬菜粥、花粥、药粥种类繁多,味道也多种多样,满足了广大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维群 《中国粥文化》

2、艺恬 《源远流长的中国药粥文化》

3、文君 《米食粥文化》

4、竹林君《食粥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