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注重感情時時去理解別人的人,往往過得更累,對此你怎麼看?

農在天涯


注重感情是很優秀的品質,要比注重利益強百倍。時時去理解別人是很細心的表現,也是善良的表現。

一個善良的、細心的、注重感情的人,本應該感到很快樂,可是有些人卻覺得很累,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一直在做違心的事。不願意善良,卻不敢不善良,生怕得罪了別人;不喜歡處處考慮周到,卻又不得不細心,生怕有一絲疏漏;不願意維持一些關係,卻又不好意思結束,;幻想一切都變好,卻又無勇氣改變。

切莫自相矛盾。世上本沒有痛苦,當你耗費精力去感受痛苦時便有痛苦了。世上本沒有疲累,當你心中有雜念阻礙時便會疲累了。當一個人完全投入一件事情時往往感覺不到身體的疲勞和時光的流逝,當一個人完全拒絕一件事後,也不再會受其困擾,只有那意志不堅定,目的不明確,自相矛盾的人才會感到生活的艱難。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如果能保持一顆平常心,不畏懼、不討好、不貪心,人生的幸福便能強過最有錢有勢的人。

做事就像散步一樣,要麼向前,要麼向後,偏偏有很多人妄想兩全其美,一條腿邁向前,一條腿邁向後,最終結果就是扯的韌帶疼。

當你感到不好受的時候,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想要的太多,而這些慾望是否像水火一樣不相容,然後把水火不容的慾望該消的消、該除的除,煩惱自會煙消雲散。


自ran


是的,太注重感情,時時處處理解別人,為別人著想的人,往往都過得比較累!

因為這種人註定了要承受更多的負擔和重任,他的良心讓他對身邊的一切更有責任感,甚至是不屬於他的負累,他也覺得責無旁貸。

表姐獨自照顧我病重的姑媽好幾年了,每次看到我表姐憔悴的樣子,我都好心疼。

她自己有嚴重的糖尿病,身體非常不好,而且這個病本身不能過度勞累,但是為了照顧七十多歲做了心臟手術的姑媽,表姐一直硬撐著自己的身體,伺候在姑媽的病床前。

我的表哥,也就是我姑媽的兒子,反倒像個外人。家裡無論什麼事情,都指望我表姐。拿錢給姑媽看病,他說他是沒有的,想讓他回去在家照顧幾天,他說他沒時間。

和我家的情況一樣,比我家好一點的是,表哥在家不會罵長輩,不會砸東西。

我父母生病住院,打電話給兒子是沒用的,要麼不接,要麼接了知道了,然後就關機了。

所以這麼多年,家裡的事情都是我和老公在管,老家一個電話,我們就得從南京往家趕。

習慣了,媽媽有兒子就像沒有兒子一樣,我成了父母唯一能指望的人。

很多時候,朋友和我聊天,都會說覺得我過的好累,要操的心太多。

是的,我們這種人註定了要比別人承擔更多,因為自己的良心讓自己放不下。但是人來這個世間一場,有責任有擔當才說明活得有價值,有意義,不是嗎?


看見陽光就微笑


同意這個說法,我親身經歷。

我曾經很在乎婆家對我的看法,處處討好他們,節假日跟他們錢,給他們買禮物,搞得自己都沒有錢吃飯,自己都沒有錢買新衣服。自己要找一些兼職來彌補家用。後來我發現我對他們所做的這一些,他們不僅沒有我好,還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使我覺得活得很累。

後來我不再對他們好,自己掙錢自己花,覺得過得很輕鬆,一點也不累。



悅兒見


能夠理解別人注重感情的人首先就是一個特別善良的人。

但是這個社會也有很多自以為是我行我素且覺得別人對他的好都是理所當然的人。

如果碰到後者,很不幸,確實會很累。因為換位思考不是人人都能做的到,當別人認為你的理解和包容是理所當然,而當你有一天難過委屈發脾氣時,他們便會覺得你不可思議怎麼會突然像變了一個人。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你包容別人,而當你犯錯誤時,別人若抓著你的小辮子不放,你還會保持寬容和理解嗎?人性就是這麼矛盾和複雜。

凡事適當就好,若你我都能換位思考,那麼彼此便可以你好我好,若你得理不饒人,那就算了,畢竟對牛彈琴他也是聽不懂的。人生要揹負的責任本來就夠重了,卸下來一些吧,讓自己輕鬆一點!

共勉。





雪中路


很贊同這個觀點。

太注重感情,時刻替別人著想,理解別人,無形中會給我們增加一些煩惱。

有一個朋友就是題主說的這種性格,習慣對別人好,總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上了大學以後在一個新的環境更是如此,處處小心翼翼,室友要借小東小西,幫忙點名,或者幫買拿快遞等等,她總覺得都是小事,最好儘自己所能,覺得如果拒絕她們的請求她們會不開心等等,但自己卻很少麻煩別人。起初朋友覺得這種方式很好,自己也只是多忙活點,還能有幾個還不錯的朋友。但後來,她漸漸發現,室友的要求越來越過分,小組任務通通塞給她而其他人去逛街,甚至在朋友不舒服的時候幾個人都躺在床上卻讓她自己去幫忙買東西。朋友稍有推辭,她們便覺得以前都是她去做啊現在怎麼這麼懶等等。朋友一直都為此很是苦惱。

我想不少人都會有相似的經歷吧,出於好心,但最後卻給別人造成了你什麼都可以承受的錯覺,很容易出力不討好,還給自己徒增煩惱。

所以我個人覺得,願意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當然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但是一定要掌握分寸,不能處處妥協,甚至委屈自己,你可以對別人這麼好,為什麼不可以稍微寬容一下自己呢?別把溫柔都留給別人,自己一個人承受壓力。如果你有這樣的困惑,我覺得,是時候放鬆緊繃的自己了,人與人相處是雙向的,只靠一個人的遷就維持的關係註定無法長久。


嘰裡呱啦噼裡啪啦


那些重感情的人,方便的是別人,但太重感情了,就會傷到自己。當別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困難找上門的時候,這種人往往不懂拒絕,因為害怕對方會胡思亂想,害怕對方從此和自己疏遠,所以即便幫助對方會委屈自己,也會忍著這份委屈,應承下來,幫的多了,別人嚐到了甜頭,就會事事依賴,到最後累的還是自己。


那些找他們幫忙的人,只會看到自己眼前的麻煩,絲毫不會想到他們也有自己的不容易。誰活著都不輕鬆,但太重感情的人活著更累,因為他們心裡把朋友看得太重,重得有時候喘不過氣也要強忍,他們把自己看得太輕,輕到總是忽略自己。


在一段感情裡,就算受了傷害也只默默承受,不是因為他們軟弱,他們只是給曾經在意過的人最後一分體面,不去撕破臉,不把一切放上臺面,讓大家都難堪。太重感情的人,寧願自己受傷,也不願意把曾經在意過的人拖下水,他們所有的痛苦和眼淚不會展示在背叛了自己的人面前。

他們也會抱怨,也會痛罵,但心裡總是為曾經留有一份美好的念想,他們念舊,別人對他們再不好,他們心裡也還是會記著別人的好,他們很傻,太過考慮別人的感受,從而忽略自己的感受。這樣的付出,讓他們自己過得很不快樂。


所以說啊,太重感情的人,請一定要記住:沒有一百分的對方,只有五十分的兩個人,愛一個人三分足夠,剩下的愛留給自己。真正心疼你的,不捨得讓你一痛再痛。


情感君阿越


什麼事都有好處有壞處!

太重感情時時理解別人,那麼別人也會以同樣的感情來對待你,所以你得到的和你付出的是會成正比的。

反過來看那些不注重感情的不能理解別人的人,他們冷漠極少有真感情,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他們身邊的人也是這樣對他們的。



人俗一


沒有辦法,這就是個人的性格問題。

不管什麼時侯,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已心中牽掛著的親人和朋友,他她們過的好不好呀?現在怎麼樣了,總是操碎了心。

這種人的日子是過的很累。

我也是這種性情中的人,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一生都是替別人作想,總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問題。

只要別人有求於自己,從不去推辭,儘自已最大的能力去幫忙。

那怕是自己再掏心掏肺的對別人。也有的時候換來的是不理解。

但我從來沒有後悔過自己對別人的好,哪怕是自已感覺到再累,我也沒有後悔過,我覺得自已活的問心無愧就是最好的人生。





雪山頂上的蘭花草


乍看上去,是這樣的。

但我比較喜歡一種認定:人際交往中,付出與得到的總和,基本是平衡的。所以我的看法是:說累也累,要細究,值得累,不算累。

您別急哦[捂臉],我誠心答一場,您且當免費聽人扯犢子[呲牙]。但其實我絕對是嚴肅的。

首先,我想和您聊聊這個問題中,您對"累"的界定。累在這裡的字面意思是疲乏,過勞。具體來說承擔太多,除了你該擔負的,還替人扛了責任,是這樣吧。比如說很要好的兄弟借了你錢沒還,你比較看重朋友間情義,在他表達有困難後,選擇理解體諒,照顧他面子沒有苦惱相逼,而是自己另想辦法替他扛過去。但是仔細想想,誰比誰容易啊,憑什麼自己就得是讓步甚至委屈求全的一方?確實累!我猜得對嗎?

如果對,那我們接下來聊這個累,我怎麼看。我一開始就說,比較喜歡人際交往中,得失平衡的說法。您重情義,第一是自我修行。仁義禮智信,你寬容是為仁、重情是為義、不逼是為禮。第二是自願行為。沒人強迫你該這麼做,是你按自己的道德標準,權衡利弊後,判定情義更重,所以選擇大度,是為智。而你的行為,詮釋印證了朋友交往的初衷,是為信。一個深思後的讓步,一種額外的揹負,您把五常得全!!這還沒算對方大概率的心懷感激,以圖日後相報的隱形收益!值得麼?如果值得,就不算累![捂臉]

按照得失守衡的標準,即將您的付出,因為對方的遲鈍或無底線,暫時變得似乎沒有我描述的那麼價值明顯,但請往遠看,你的品行也會如一道光,照亮周圍。此友不識君如玉,自有慧眼識玉人。縱不為求急時手,化雨福澤後人恩。

為人,累。修身,值!


寫字的大叔


太注重感情時時去理解別人的人,往往過得更累,對此你怎麼看?

有很多心思縝密之人,都具有這個特點,感情豐富復彩,事事處處都會考慮別人的感覺反映,老是害怕有一點過失得罪人,害怕別人的背後算計自己,所以說這種人言談舉止都很小心,他們認為禮多人不怪,好心有好報。

但是這種人誠實守信,能夠自我約束,反回來講,人過於直爽,過於老實,就會給別人造成誤解,認為此人有點傻。但是這種人常在!

這也是一個人的情格脾氣,活的太累也覺得樂在其中,性情中人,在他心中也是愛心滿滿,太注重感情什麼事都為別人著想。屬於熱心腸,他們認為我對別人好,懇定能有所回報!也許理解別人幫助別人是最大的樂趣吧!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