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回“失去的50天”

追回“失去的50天”

點評:

進入3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中值達到98%,較上週(91.8%)進一步提高6個百分點。具體地,南方地區的復工程度總體上較高,江蘇、浙江、山東、重慶、四川、江西、廣西、貴州復工率已超過99%;扣除非疫情影響的停工因素,理論上,可以認為這些地區已經實現“全面”復工。

追回“失去的50天”

下一步還要做什麼?就像我們在《復工率的虛與實》中提示的,“復工”不等於“復產”。一個關鍵原因在於,節後人員到崗率仍低於企業復工率:如天津、遼寧、安徽、雲南、四川等地的復工率已經達到90%以上,到崗率卻在55%-75%一線。企業用工需求得不到滿足,成為制約產能恢復的短板。

因此,補上用工“缺口”,使企業儘快復產、達產、擴產,爭取把失去的時間“追回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追回“失去的50天”

值得肯定的是,用工領域正在逐步改善。我們注意到,一些復工程度已經較高的地區,開始進入“攬人”階段。過去一週,湖南(復工率98%)的人員到崗率從74%回升至90%,大幅提高了16個百分點;山東、四川、江蘇等地(復工率均在99%以上)的人員到崗率也提高了7-14個百分點,正在向正常水平靠攏。

交通監測數據也支持以上官方表述。一方面,省際出行自2月下旬快速回升至較高水平之後,邊際上開始放緩,意味著跨區域遷徙“高峰”已過,接下來人口流動或趨穩;但另一方面,城市出行逐周“上臺階”。私人出行(以擁堵延時為指標)與公共交通出行(以地鐵客運量為指標)均在回暖,意味著市內通勤人數逐漸增加,復工正在從“返城、未返崗”向“返城、亦返崗”過渡。

追回“失去的50天”
追回“失去的50天”

隨著人員到崗增多,產能恢復出現了一些樂觀信號。其一,鋼鐵產能利用率結束了節後“4連跌”,首次回升;其二,6大發電集團日均耗煤量回升開始“加速度”,目前達到50萬噸附近(而此前兩週在42-45萬噸徘徊)。總體上,用工改善是產能恢復的一個必要前提。

追回“失去的50天”
追回“失去的50天”

最後,我們嘗試估算:用工何時能夠完全恢復?

以廣東作為一個觀察樣本。廣東是典型的人口“輸入型”地區——經濟發展相對領先,人口流動性較大且以勞務輸入為主。3月9日(週一),廣東人口流入佔全國的17.5%,遠高於第二名江蘇(7.7%)及第三名浙江(6.8%);也就是說,當天的全國流動人口中,有多達17.5%目的地在廣東。

目前,廣東節後人口流入為去年同期的53%,“淨”流入為去年同期的73%。剩餘未返回的3成人口可能是哪些人?

追回“失去的50天”

1)高校學生。數據顯示,2018年末廣東高校(含研究生)在校學生數約200萬人,佔流動人口(以常住人口-戶籍人口估算,約1800萬人)的11%。大量學生尚未返校,但學生不構成復工人群,因此我們首先剔除這部分影響。剔除之後,目前廣東節後人口“淨”流入提高至去年同期的82%。

2)中小企業員工。企業規模越小,復工率越低,人員返崗率越低。但這個問題正在逐步改善,據工信部數據,2月25日全國中小企業復工率只有30%左右,而3月6日復工率上升至52%。

3)建築行業的勞務人員等。由於房屋市政建築工地具有人員組成複雜、流動性大、作業聚集性強等特點,成為防控疫情擴散的重點對象,復工審批較為嚴格。不過參考上海,目前建築工地已由原來的復工審批管理轉為告知承諾與備案管理,復工進度明顯提高,達到32.4%,比改革之前幾乎翻了一倍。因此,未來上述三類人群可能成為返城主力。

綜上,假設廣東能夠維持目前的人口流入速度,則3月25日左右,節前流出人口將全部返城。在時點上,比去年推遲了35天;若再加上14天居家隔離期,推遲了近50天。以此類推到全國,屆時(4月上旬)各地用工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要做的就是奮力追回這50天“失去”的時間。

追回“失去的50天”

本微信號推送內容僅供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招商證券”)客戶參考,其他的任何讀者在訂閱本微信號前,請自行評估接收相關推送內容的適當性,招商證券不會因訂閱本微信號的行為或者收到、閱讀本微信號推送內容而視相關人員為客戶。

完整的投資觀點應以招商證券研究所發佈的完整報告為準。完整報告所載資料的來源及觀點的出處皆被招商證券認為可靠,但招商證券不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證,報告內容亦僅供參考。

在任何情況下,本微信號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除非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在任何情況下招商證券不對因使用本微信號的內容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讀者不應以本微信號推送內容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本微信號推送內容做出決策。

本微信號推送內容僅反映招商證券研究人員於發出完整報告當日的判斷,可隨時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號及其推送內容的版權歸招商證券所有,招商證券對本微信號及其推送內容保留一切法律權利。未經招商證券事先書面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複製、刊登、轉載和引用,否則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後果及法律責任由私自翻版、複製、刊登、轉載和引用者承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