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最不懂的還是荀彧,全心全力的幫助曹操,但為什麼最後卻要反對他稱王稱帝?

玄同閣傳統文化


寫在開頭——荀彧這個人,一方面他很明顯是曹操的忠實粉絲,作為頂級謀士,他在曹操還沒有發跡之前就果斷看中了曹操,一眼就看穿了袁紹成不了大事;另外一方面,荀彧這個人由於他自身素質和出身,他與當時的很多士人一樣,依舊思漢。

於是我們就可以發現這個人非常的擰巴——漢朝天子在曹操手上,而荀彧這個曹操的謀士是一個漢官。這種兩面身份非常有趣,在我們現在眼裡很明顯屬於矛盾體,但很長一段時間裡面,荀彧實際上並不是一個矛盾體。

之所以讓今天的人認為荀彧這兩重身份是一對矛盾體,完全是以果推因——以荀彧最後的死亡來倒推荀彧一直以來的狀態。

三國志裡面曹操曾經發表過感慨“使若天下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曹操最後加封魏公乃至魏王之前,荀彧和“號天子以令不臣”的曹操無疑在漢室這塊利益是一致的。受《三國演義》等小說影響,不少人都覺得曹操很早就狼子野心了,但實際上,“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赤裸裸的戰略是袁紹那邊的,事實上,袁紹還曾經打算立劉虞為新帝。

曹操的漢皮逐漸剝落之後,荀彧的身份才開始走向矛盾——“完得書以示彧,彧惡之,久隱而不言。”

荀彧是一個複雜的人,他當然是曹操的心腹,當年曹操拍案而起,指著荀彧就說“你就是我的張良啊!”這個評價,非常高了。但他也是漢家的忠臣,漢獻帝作為皇帝,儘管是一個傀儡,但是荀彧依舊和他通宵達旦的討論文學經典,講授儒家大義。甚至荀彧家族還有人專門為漢獻帝修史書,只是為了讓漢獻帝更容易理解治國理政的道理。

雖然荀彧非常厭惡伏完的這次行為,但是一番天人交戰之後,最後還是選擇沉默,沉默即為默許,這難道不就是最好的回答了嗎,荀彧這兩重身份的這次交鋒,毫無疑問是最後是支持漢室的那一重身份贏得優勢。

伏完刺殺曹操的事情洩露之後,“完以示妻弟樊普,普封以呈太祖,太祖陰為之備。彧後恐事覺,欲自發之…彧曰:“伏後無子,性又兇邪,往常與父書,言辭醜惡。可因此廢也。”太祖曰:“卿昔何不道之?”彧陽驚曰:“昔已嘗為公言也。”太祖曰:“此豈小事而吾忘之!”彧又驚曰:“誠未語公邪!昔公在官渡與袁紹相持,恐增內顧之念,故不言爾。”太祖曰:“官渡事後何以不言?”彧無對,謝闕而已。“

荀彧說他認為伏皇后完全可以廢掉,因為自己早就覺得她一家人有問題了,曹操馬上威脅說,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早點告訴我,荀彧吃了一驚心裡明白事情已經洩露了,於是馬上就說因為當時曹操你正在忙著和袁紹大戰,怕影響你的決策,我才不說話的。沒想到曹操咄咄逼人“既然這樣,官渡之後你又為什麼還不說這件事呢?”荀彧心如死灰,沉默不語,告退離開了。

從這件事這件事可以看到荀彧兩重身份開始走向對立,他的曹操心腹身份正在剝落,這正是荀彧的痛苦之處。

所以在之後苦勸曹操不要一意孤行決定封自己為公以及王的時候,曹操和曹魏利益集團的立場與荀彧的立場是截然不同的,曹操當然不可能繼續聽從這麼一個漢臣荀彧的話,所以整個曹魏跟曹皮漢骨的荀彧必然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那麼,荀彧只有死了。


無筆


荀彧家世代食漢祿,定位是漢臣,輔助曹操也是為了 統一維護漢家統治!曹操要廢漢 他怎麼可能同意,唯有以死明志。曹操與荀彧,兩人絕非一般意義主臣關係,他的死對曹操觸動很大,曹操最終沒有生而稱帝,跟他的死也有很大關係!換個角度,衣帶詔之事發生後曹操也很惶恐,自己大權在握這麼多年,將來還政天子之後曹氏很可能要被秋後算賬遭受屠戮,代漢自立也是為了家族的未來;而對於荀彧,處理朝政十幾年,也明白劉協有望成為一位明君重振漢室,而另一邊也是早年相濡以沫共渡難關的明公,可謂是左右相難進退失據。

荀彧其實才是真正忠於漢室的忠臣,比諸葛亮還要終於漢室,然而曹操只需要荀彧的智謀厭惡他的忠,所以最後才只能落得如此下場,這也是他效忠曹操的必然結果和命運,食盒無食,請君自裁。歷史上稱帝創建王朝的多了去了,可是掌權柄卻不窺神器的社稷之臣卻屈指可數。荀文若想曹操做的是更難的那個。然而孟德的器量又遠超荀彧。他不在乎虛名,也不在乎權柄。之所以給他兒子留下機會也是別無選擇,放棄權柄全家不保,霍光就是先例。其實沒有人忘記荀攸,只是人總是要有個高低順序的,在功績上,荀彧在荀攸之上,不是說荀彧的謀略或者應變在荀攸之上,而是在對曹操的貢獻上,甚至郭嘉的功績都不能和荀彧相比,畢竟郭嘉太短命了,再加上荀彧後期和曹操的矛盾和荀彧之死都是滿滿的話題,所以更值得人討論不足為奇。

漢室勢微,極端腐杇。曹早代漢,定國安幫,求賢立儲,或不至於後來的司馬篡魏、八王之亂、五胡亂中華。歷史既是一個小姑娘,任由勝利者打扮,但也是一面鏡子,任賢者自照自察!奉天子已令諸侯你們當是假的嗎,漢在當時可是深入民心的,稱帝的話不但失了大義名分,天下諸侯就可群起攻之,而且誰還會投奔他。當時的社會就講究這些,漢獻帝也還在,曹操有病才去稱帝。

簡單說吧,曹操和荀彧一樣是一個大集團公司裡的經理,受董事長管,看起來曹操部門的實力強,人才也多,但是等級上兩個人是平起平坐的,有一天曹操覺得董事長能力不行,要求開分公司,自己當老總,還要總公司分出一批人出來,這樣一來原本跟曹操平起平坐的荀彧成曹操手下了。你說荀彧願意嗎?荀彧表面上忠的是漢室實際上為的是自己。

荀彧大某事,大漢王朝風雨飄搖,誰能力挽狂瀾?袁超?劉備?曹操?還是其他人?看一個人看他終其一生,荀彧可以說一輩忠心耿耿於大漢,曹操刺殺董卓可能對他刺激比較大,他願意做曹操背後那個有力的支持者,他認為也只有曹操才能拯救大漢於危難,在他心裡你曹操可以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你覺不能改朝換代,在三國某事裡荀彧可能是最可憐最傷心的人,心高氣傲的他一心一意對待曹操就是忠於大漢的一種表現,只是到後來曹操的實力到了一定的高度。


歷史深度揭秘


荀彧是曹操的頭號智囊,曾經忠心地輔佐曹操,曹操曾經也很信任他,但二人最終分道揚鑣,矛盾的核心是政治立場的不同。

矛盾開始:“九州制”風波

荀彧與曹操出現分歧,最早是因恢復“九州制”引起的。曹操佔領鄴縣後,有人建議他恢復古代的九州制,原因是在古代九州里冀州的面積最大,如果恢復古代的九州制曹操的勢力範圍將變得更大,“則天下易服”。

對這個建議曹操有點動心,但這件事提出後立即引來眾多反對,身在許縣的荀彧聽說後給曹操寫了信,表達了反對意見。

荀彧認為,現在如果依古制,那麼冀州的管轄範圍將包括現在的河東郡、馮翊郡、扶風郡、西河以及幽州、幷州的全部,這些地方本來人心就不穩,讓他們歸屬冀州,將會使大家更加不自安。如果因此引起叛亂,那麼天下大業就不好說了。

荀彧建議曹操先平定黃河以北的地區,修復舊都洛陽,之後南下荊州討伐劉表、劉璋等不肯朝貢的軍閥,使人人自安,等到天下大定之後再來議古制。

荀彧的這番表態說得很有道理,卻讓曹操吃了一驚。因為曹操動了恢復九州制的念頭後,想的不是擴大冀州地盤那麼簡單,背後還其它考慮,看來荀彧沒看到。

九州是一個地理概念,但它也是整個古制中的組成部分,只有把它與整個古制聯繫起來看才能洞悉曹操的心理。恢復地理或行政區劃上的九州制不是曹操想法的全部,甚至不是主要部分,借恢復九州制進而恢復已經廢除的其它政治制度才是要害。

當時的政治制度大都因襲於漢初,這套制度由漢高祖劉邦初創,經過漢武帝和漢光武帝等君王的不斷改造,與最初的形制已經有了很大不同。比如目前推行的三公制與漢朝初年的丞相制就區別很大,三公分了丞相的權力,有了制衡卻喪失了效率,東漢三公又長期被尚書檯等內朝官分權,有時形同虛設。

在曹操看來,即使漢高祖劉邦定下的制度有些也值得商榷,比如封爵制度,以前是五等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劉邦非要來一個白馬盟誓,稱“非劉氏不得封王”,斷了一般人的封王之路,異姓的臣子功勞再高,封到縣侯也就到頂了,逼得王莽這樣的人只好另找出路。

曹操想恢復九州制,行政區劃調整是第一步,後面還會陸續推行以恢復古制為重點的政治制度,目的是進一步加強自身集權,同時在爵位分封等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步還沒有邁出去便遭到了荀彧乾脆利索的反對,荀彧的表態讓曹操不能不認真對待,荀彧不僅是自己事業上的第一功臣,而且在士人中很有號召力,自己手下相當一批官員都來自荀彧的推薦。

或許荀彧沒有看出自己的真實動機,就行政區劃調整本身發表了一些意見,但也有一種可能,他看到了自己的心思而執意反對,如果是那樣就麻煩了。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恢復“九州制”的提議都不能再進行下去了,曹操下令終止關於恢復“九州制”的討論,為此專門寫信給荀彧說:“不是先生及時提出反對意見,我要失去的可能更多!”話是這麼說的,但曹操的心裡很不是滋味。

矛盾升級:“伏皇后事件”

接著,荀彧與曹操之間發生了更大的衝突,這件事與伏皇后有關。

伏皇后是漢獻帝的皇后,官渡之前戰漢獻帝的董貴人及其父董承因謀反被殺,伏皇后悲憤不已,寫了一封言辭激烈的信給自己的父親伏完,讓伏完聯絡一些人除掉曹操。

伏完決心反抗曹操,他在背後也搞起了聯絡工作,而所找的人裡竟然有荀彧。伏完拿出皇后的信給荀彧看,荀彧看後意識到問題很嚴重,但他沒有作任何表示,以他的政治經驗不難判斷伏完父女的行動等於自殺,但他也沒有向曹操報告。

伏完聯絡的人裡還有自己的妻弟樊普,樊普害怕事後被誅連,就把這封信交給了曹操,曹操心裡有了防備,但沒有立即挑明。

過了很久之後荀彧也察覺到事情已經洩露了,擔心曹操追究。荀彧於是主動跑到鄴縣,勸曹操廢掉伏皇后,另立曹操自己的女兒為皇后。

曹操聽完顯得有些吃驚:“現在朝廷有伏皇后,我的女兒能配皇上只是因為我那一點微不足道的功勞而已,怎能有更進一步的奢望?”

荀彧解釋說:“伏皇后沒有兒子,性情兇險惡毒,以前還給她父親寫信,說了些大逆不道的話,所以應該廢掉她。”

荀彧想輕描淡寫地把那件事掩飾過去,但曹操很認真:“這件事以前怎麼沒聽你說過?”荀彧也假裝驚訝地說:“我前面向您報告過呀!”

可曹操仍然很認真,不給荀彧留任何機會:“這難道是小事嗎,我怎會忘記?”荀彧裝著又想了想說:“確實沒有報告過,可能是當初在官渡與袁紹相拒,不想打擾您,所以沒有說。”

曹操明白荀彧是在為自己圓場,放在以前他一定裝糊塗混過去,俗話說“看透別說透、還能做朋友”,不給對方臺階下通常並不是曹操的風格,但這一回曹操較真到底了,繼續追問:“官渡之戰以後為什麼不報告?”

荀彧終於無言以對,只有不停地檢討自己。史書稱,這件事使曹操對荀彧產生了嚴重不滿,只是表面上包容他而已。

矛盾激化:反對“五等爵制”

可惜荀彧仍然不放棄自己的政治觀點,漢獻帝建安十七年(212年)2月,董昭提議恢復“五等爵制”,此議與前面的恢復“九州制”目的相同,但荀彧繼續反對,曹操對荀彧徹底失望。

半年後,曹操親自指揮大軍遠征孫權,參戰的部隊先後在譙縣附近集結,曹操專門請漢獻帝派時任尚書令的荀彧代表朝廷到譙縣來慰問。

天子派大臣到前線勞軍是慣例,但由主持朝廷日常工作的荀彧親自前來是以前沒有過的。包括荀彧本人在內,許多人都注意到了這個細節,感覺將有什麼事發生。

果然,曹操隨後就以漢獻帝的名義發佈詔令改任荀彧為光祿大夫,不再擔任尚書令一職,同時繼續留在軍中“參丞相軍事”,即兼任曹操的軍事顧問。

改作閒職,又直接讓其成為自己的屬下,從這些任命看荀彧在曹操面前徹底“失寵”了,荀彧鬱悶至極,病了。

曹操率大軍推進到長江邊上的濡須口一帶,隨軍行動的荀彧因病留在了壽春,在這裡他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最終病逝於壽春,時年50歲。

矛盾背後:對漢室的態度

荀彧死後,關於他的死因在當時就有種種猜測。有的史書說荀彧是生病死的,有的說“以憂薨”,即因心情極度鬱悶而死,還有的甚至說荀彧是自殺。

有一部史籍寫道,曹操這時饋贈給荀彧一些吃的東西,荀彧打開後發現裡面是空的,荀彧很奇怪,之後感到這是曹操在暗示自己什麼,於是“飲藥而卒”。

另一部史籍記載,荀彧臨死前把與自己保存的重要文件都燒了,因而他一生提出過的許多奇策密謀都不再為世人所知。

荀彧究竟是怎麼死的?這個問題已無法有準確的答案了,不過有個事實很明確,那就是曹操對他越來越反感了,他已經從的“第一智囊”和事業的堅定支持者變成了曹操心中的“絆腳石”。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荀彧的政治理念與曹操產生了嚴重分歧,荀彧是漢室禮教薰陶和培養出來的傳統士人,他心中的皇權正統觀念很強,他幫助曹操,是希望曹操能匡扶漢室而不是取而自代。

荀彧與曹操的矛盾根源在於對漢室的態度,荀彧忠心於漢室,因而反對曹操稱王稱帝,從勸說曹操“奉天子”到反對“九州制”、“五等爵制”,荀彧的這個政治態度始終如一。

因為如此,就使得荀彧與曹操之間越走越遠,即使沒有突然離世,荀彧在曹操集團中的作用和使命也已經終結了。


南門太守


荀彧在三國群星璀璨的歷史裡就是一個悲情人物。他雖並沒有被廣為人知,卻是整個三國曆史上舉重若輕的人物。在曹操的戎馬生涯中,幾乎每一場都有荀彧出謀劃策。也正是由於他的舉薦,郭嘉、陳群、司馬懿等人才陸續來投。他畢生的理想就是“漢室中興”,卻聰明一世糊塗一時,誤把曹操當成了匡扶漢室的中興之臣。結果,十數年的親密無間的關係,最終卻在曹操的猜忌下決裂,他自己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中興之臣”

荀彧之所以投靠曹操,盡心輔佐,正是因為他看中了曹操的“忠心”。董卓亂政,是曹操孤身行刺;討董卓的關東聯軍停滯不前,是曹操一馬當先,率先進攻;十八路諸侯只顧自己,是曹操一句“君自向東,我自向西”的“忠心”,結果寡不敵眾險些喪命。這一切都讓荀彧認為曹操就是眾多諸侯中值得漢室託付的人,是可匡扶漢室的中興之臣。

向左走,向右走

212年,曹操終於不再滿足於位極人臣的丞相位,想要染指魏王之位。荀彧面臨著“打天下”和“謀漢室”的重要選擇。“打天下”就是曹操篡漢,他將位極人臣。“謀漢室”就是與曹操決裂,一心為漢。面對這樣的選擇,我想荀彧一定經歷了痛苦的抉擇。最終,荀彧選擇的是不忘初心,無論代價多大。史書記載“曹操聞之,勃然變色。”從此以後,曹操和荀彧關係不可避免的惡化。

同年,曹操征討孫權。這一次他帶上了一直都是坐鎮後方的荀彧,這表現出曹操對荀彧已經極度的不信任。曹軍行至安徽濡須時,荀彧稱病留在壽春,不久就離世了。

說到底,曹操和荀彧是相互利用的關係。曹操借荀彧打天下,荀彧借曹操匡漢室,這一矛盾是不可化解的。在前期矛盾還不明顯,到了曹操開始觸及到皇權之時,也就是兩人矛盾爆發之時。


邯鄲醉


這個問題問的太好了!小編也不知道為何!不知道有沒有真正的歷史大家給出正確答案!但是小編認為,很多人認為荀彧最後亮牌,說以靠曹操匡扶漢室,違背自己理想,這顯然不對!



一,資深背景,洞悉天下!

荀彧這個人,在一開始群雄割據,戰火紛飛時,投奔袁紹!之後投奔曹操!完後一直是曹操三大謀士之一!另外推薦郭嘉等人,為曹操屢獻良策!可以說功勞至偉!如果說,一開始荀彧不知道曹操什麼人!但是荀彧建議迎接天子,而後要是看不出曹操心思,那這絕對不可能!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比董卓之前差不了多少!根本沒把皇帝放到眼裡,還三番五次懲治皇帝!要是說荀彧有匡扶漢室以做忠臣的理想,那他斷然不會協助曹操!



二,離奇去世,但子祠都獲得優待!

我們知道唯一有記載的就說荀彧反對曹操加九錫引起君臣反目,最後病死或被曹操賜死!完後死後,荀彧的後代並沒有被破壞,反而加官晉爵!這裡也疑點重重!如果荀彧就是因為這件事,表明自己政治立場與曹操不同,那麼曹操並沒有找荀彧後代的麻煩!這裡也說不通!因為荀彧作為三國有名的謀士,因為反對曹操加九錫,導致君臣翻臉!那不可能不做任何後果的準備吧?顯然這個矛盾是說不過去的!既然君臣反目,曹操在荀彧去世以後,對他後代還不錯,說明他們的主要矛盾絕不是在加九錫這件事上!



這個如果沒有史料記載,估計就是歷史一個不解之謎了!小編猜測估計也就是曹操和荀彧發生了一些誤會!啥誤會?我肯定也不知道!可能曹操背後輕言了荀彧,又或者失言取笑了荀彧這種可能性比較大!因為荀彧跟隨曹操多年,功勞苦勞都有,可能曹操一時失言,得罪了荀彧!引起荀彧反感!文人就怕你看不起他!而導致荀彧驢脾氣上來,就和曹操對著幹!最後荀彧離世,曹操可能覺得自己有愧於荀彧,所以對荀彧後代加官晉爵!這個是小編的推測!



謝謝觀賞,請看下集!


九哥脫口秀


因為荀彧以漢臣自居,自然反對試圖自立為王的曹操。曹操與荀彧最初都是試圖復興漢室,以拯救漢朝危亡為最遠大的戰略目標而聚集在一塊。但是沒想到天下即將歸附於一統,曹操卻試圖自立,漢臣荀彧不願意看見這個局面,雖然明知死,也只好反對。當然口說無憑,下面幾個例子便是荀彧是一名真漢臣的最好證明:

一:勸誡曹操迎接天子。

公元196年,在曹操將黃巾軍擊敗以後,漢獻帝在眾將的護送之下從長安返回洛陽。在是否需要將漢獻帝遷都許縣的討論中,荀彧從天下局勢的角度對曹操說:將軍在外平定叛亂,以兵勤王,對天下人號召的便是興復漢室,這也是將軍一直在做的事情。今天下已經大致平定,皇帝從長安返回洛陽,將軍如果此時不新建國都迎接漢帝,就會使天下諸侯心生不滿,而天下又會重新回到混亂的狀態。荀彧通過一番言論,力排眾議,使曹操親自前往洛陽迎接漢獻帝。

二:反對曹操進爵國公。

公元212年,曹操野心畢露,試圖自稱為國公,加封九錫。當時曹操魏國集團內部一片歡呼慶賀之聲,只有荀彧一人出言反對,也正是此舉讓荀彧看清了曹操的面貌。荀彧對曹操說:將軍本來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為人臣應該有自己的操守,不能超越了自己所能得到的東西,要有退讓之德行。曹操聽聞荀彧這樣說十分的憤怒,兩人也從此分道揚鑣。荀彧不久就病死於壽春,一代名臣鬱鬱而終,令人唏噓不已。

荀彧一開始便是信了曹操興復漢室的口號才投靠於曹操旗下,曹操最初的確也是奔著匡扶漢室的目標去的。但是隨著曹操權力的越來越大,曹操逐漸迷失了初心。在曹操試圖給自己加封國公之時,曹操的野心展示了出來,這令荀彧感到震驚。也正是因為荀彧的反對,荀彧曹操二人結束了彼此數十年的友誼以及將軍與謀臣的合作關係。

雖然荀彧的死沒有阻止曹操自封國公的舉動,但是也許在荀彧死後曹操也幡然醒悟,曹操也停止了對漢朝皇室最後一步的舉動。也許是荀彧的死,讓曹操再次找回了自己只是想要匡扶漢室的初心,曹操也沒有邁出稱帝的最後一步。

各位讀者大大,如果您願意的話能不能點開我的頭像,給我點個關注呢! 不方便的話,感謝您能點開看我的回答!


弋北談古今


如果早知道結局,當初可能就不會開始了。荀彧作為潁川氏族的代表人物,選擇輔佐曹操並非只是他一人的選擇。而且當時曹操確實表現出了一個國士的風範,為官不懼權勢,國亂敢隻身刺賊,失敗後回鄉首倡義軍。在聯軍個個躊躇不前心懷鬼胎之際,“諸君望北,我自西向”明知會失敗,依然奮力討賊。

荀彧作為一個有識之士,心中有光復漢室的理想,選擇輔佐就是看中曹操這顆報國之心。估計曹操開始是沒有代漢的想法的,但是慢慢的,這艘船越來越大,很多東西不再是自己能決定的,只能是順勢而為。一個荀彧不能代表所有文官武將。比如,曹操官只丞相,麾下文官戰將封官就很大侷限,屢立戰功的人需要封賞。站在將士的立場,很多都想做大官,甚至是開國元勳。

再說曹操本人,野心是慢慢增長的,他說過一句“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意思是讓他兒子稱帝。不過自始至終,曹操都以漢臣自居,沒有稱帝。荀彧是個理想主義者,只能說始料未及,或者說是在這件事上不識時務吧,不管曹操,陳操,李操,都只能順勢而為。


少少alfa


沒有什麼看不懂的,多讀幾遍《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能看懂。


荀彧輔佐曹操是匡扶漢室,拯救亂世的,而不是輔助曹操來稱王稱帝改朝換代的。

荀彧家族世代為漢朝官員,可以稱之為“世受漢恩”。漢末亂世,荀彧曾投奔過袁紹,但是最終認為袁紹不能拯救漢朝,於是離開了袁紹,投靠了“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臣”的曹操。曹操對荀彧頗為倚重,《三國演義》裡面被曹操呼為“吾之子房”。以漢高祖自喻。


當初,漢帝蒙塵,荀彧力勸曹操“迎奉天子”,操迎之,讓漢獻帝在許昌安了家。

其後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荀彧發揮了重要作用,相當於漢高祖的“蕭何”,讓曹操始終無後顧之憂。而且還為曹操舉薦了很多人才。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等都是荀彧舉薦的,這些人都稱為曹操集團的重量級人物。為曹操集團立下了汗馬功勞。

隨著曹操威望俞重,野心也逐漸膨脹,要學王莽加九錫,稱魏王。這個時候,荀彧還停留在漢室餘光之中(相當於清朝滅亡後的,清朝的那種遺老)。認為作為一個忠臣,曹操應該作為大家的表率,效忠漢室,而不應該有不臣之心。惹怒了曹操,同年南征之時,本應留守大本營的荀彧被曹操召喚南下,隨行到壽春之時,送一個空盒子給荀彧,隨即荀彧服毒自殺,史上謂之“隱誅”,荀彧時年59歲而亡。

而曹操或許有愧於荀彧,最終只當了魏王,沒有稱帝,將篡漢的任務交給兒子曹丕去完成了。

作為正人君子的荀彧,天下百姓安之,才是自己的最大夢想,而改朝換代,並非所願,才會與曹操在最後決裂吧。


蕭子北


三國裡最不懂的還是荀彧,全心全力的幫助曹操,但為什麼最後卻要反對他稱王稱帝?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這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多年以來荀彧事為魏臣,實為漢臣,盡心盡力輔佐曹操,最後卻因為曹操想稱魏公而與曹操對立,相當於把權力送到人手裡,人家拿了,你又不高興了,我們不能理解荀彧,當時的人也不能理解荀彧,荀彧死後曾有人評價他是漢室傾頹、曹魏得權的主要幫兇,最後自殺明志,為之晚矣。

這話說出來對於荀彧是不公平的,為什麼我說不公平呢,因為無論是現在的我們,還是當時的人們,眼中看到的都是野心滿滿的曹操,就像新三國裡曹操說的:“也許你今天看錯了我曹孟德,可是明天呢,你又錯了。”這句話我是這樣理解的,曹操從身為漢臣到自己得權顛覆漢室他是有一個心理變化的。

曹操起初是真的想挽救漢室之頹,在聯軍各懷心思按兵不動的時候,曹操實力最弱卻獨自領軍深入敵境,企圖拯救漢獻帝,被董卓手下大將徐榮圍剿,幾乎喪命,這正是這一點被荀彧看上了,忠漢之心袁紹、劉岱、張邈之輩沒有一個人趕得上曹操,這也是為什麼荀彧拒絕實力雄厚袁紹的邀請,反而投奔當時弱小的曹操,因為那時的曹操和荀彧心思在一條線上,荀彧幫助曹操站穩腳跟,擴充實力,招兵買馬,廣納賢才,這都是為了能和曹操一起振興漢室,他需要曹操這樣的領袖去帶頭,他需要曹操幫助漢室,清除董卓、袁紹這樣的毒瘤。

可是今日的曹操不是昨日的曹操,當曹操做到袁紹這麼大的時候,他的心態就變化了,就像當年袁紹想要吞併天下一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朝堂之上,百官之前廢除三公,自封丞相,代政劉協。

這個時候荀彧想要後悔已經晚了,兩個人之間已經心照不宣了,只差沒有捅破的窗戶紙而已,廟堂內外也唯他荀彧還是漢臣,其實兩個人公開的決裂是在曹操準備稱魏公的時候,荀彧對曹操說的話還是挺重的,亂臣賊子的帽子不偏不倚地戴在了曹操頭上,基本上點出了曹操圖謀天下的野心,這也導致,當初親密無間的夥伴反目成仇。

曹操不是一成不變的,而荀彧是死板的,這也是曹操為什麼比荀彧強,荀彧的愚忠讓人惋惜。其實荀彧如果想要建立新的秩序,大可以留在當初實力最強的袁紹身邊,恰恰因為荀彧想要振興漢室,想要保住劉家的江山他才幫助曹操,他覺得幫助曹操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他認為曹操是高祖的蕭何,可惜可惜,曹操成了第二個董卓。

萬一曹操取代了劉協,荀彧就成了助紂為虐,漢室的大罪人,這是荀彧不能接受的,荀彧不想以這樣的身份名留青史。所以荀彧在自知反抗曹操沒有希望以後只能自殺表明自己的立場,告訴後人自己不是漢朝的罪人,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這件事不能說荀彧不忠,也不能說曹操不義,曹操送給荀彧一個空盒也是委婉地規勸荀彧。希望荀彧看清現實,認識到漢室氣數已盡的命運。但是荀彧自己過不去心理這道坎,所以荀彧從始至終就沒有背叛過漢。

不過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有人得志就勢必有人失志,沒有荀彧就沒有曹操,沒有曹操也不會有荀彧,只可惜荀彧曠世奇才,早早就退出了可以名立千秋歷史舞臺。

但不得不說,荀彧成功了,在三國人才輩出的時代,能留下良好名聲的人不多,顯然,他就是其中一個!

楊角風發作


漢魏時期,世家大族乘機崛起,這些士族的政治傾向對當時的政治局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荀彧所在的潁川荀氏正是其中之一。

東漢的大亂,其實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這些士家大族。一個在後期腐敗不堪的東漢王朝,為什麼在難以匡正和復興的情況下,仍有那麼多的仁人志士和基礎任務要為維持這座腐朽的大廈前赴後繼呢?

究其原因,這實際上與漢朝的政治思想有很大的關係。西漢自武帝依賴,儒學大興,在士大夫心裡,對君主忠誠是大義所在。因此,東漢末期的士大夫實際上充當著儒家“道德”捍衛者的角色,他們重視道德修養,堅持以劉氏天下為己任,積極從事政治活動,並願意為之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這種堅持從一而終的氣節,是東漢士大夫政治品格的主流。由於統治者遵從儒道,許多士人通過走仕途獲取功名,他們普遍認為劉氏政權給與了他們實現自己人生理想和價值的機會,是他們的衣食父母,於是自然地加強了對皇權的依賴,因而,士人忠於劉氏政權就理所當然了。

再者,士家大族們在東漢王朝的統治下,擁有大量的土地和很高的政治地位,為了保住他們的財產和地位,他們並不希望東漢王朝被別人所取代。因為那樣,他們將難以保住自己的或者說家族的既得利益。所以他們會努力去支撐著即將傾覆的劉氏帝國,傾其全力將其扶正,以維持正常的統治秩序,避免因其倒塌給自己帶來劇烈的陣痛。

荀彧,作為潁川大族出身,年少時由於天資聰慧,很受時任的稱讚,有人就曾稱之為“王佐之才也”。由於當時的社會十分重視門第族望,於是他很快就被徵為孝廉,出任守宮令。

但由於當時東漢王朝政治十分黑暗,加上時局動亂,封建綱常越發淪喪,自己安邦定國的政治寶物無法得到施展,於是便產生了“匡復漢室”的志向。在荀彧看來,匡復漢室既符合自己家族的利益,,也符合漢魏士大夫的價值取向和處事原則。

為了實現這種願望,荀彧將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當時佔據兗州,實力較弱的曹操,希望通過自己和曹操的合作,實現抱負。荀彧加盟曹操,是當時士家大族依附一方諸侯,並試圖以此為依託,實現匡復之志的典型範例。如此抬升了曹操人才集團的地位和人氣效應,許多優秀人才和當世豪傑也紛紛投效。

曹操能夠統一北方,除了他自己擁有過人的政治軍事才能之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他的身邊擁有了一批像荀彧這樣的人才,他們在曹操陣營中積極為曹操出謀劃策,盡顯自己的才能,可謂為曹操的統一戰爭立下過汗馬功勞。

然而,當草草你逐步取得在北方的軍事勝利,並最終打敗強敵袁紹侯,他的政治野心也逐漸膨脹了起來,這就與一心想匡復漢室的荀彧產生了矛盾兩個人的關係逐漸疏遠,最終,曹操堅持:“不為我所用,必殺之”的用人態度迫使荀彧自殺。

古代很多重視名節的所謂政治家認為匡復漢室,士大夫完全可以入朝為官,何必非要屈身侍奉諸侯,走曲線救國的道路。其實不然,東漢末年,隨著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封建皇權受到了很大的削弱,特別是黃巾大起義和董卓入京侯,整個東漢王朝政權已然瓦解,“匡復漢室”並不能依靠皇權自身力量來實現,如果堅持用這種傳統的方法,只會產生更加嚴重的後果。比如皇埔嵩忠於皇命,被假借漢帝名義的董卓徵召為城門校尉,最終被解除武裝,遂使得關中,隴右皆成為董卓的勢力範圍。

要想在當時的額社會條件下實現“匡復漢室”的政治理想,只能依靠群雄,藉助他們的力量,中興漢朝。這是當時士大夫們的普遍選擇,也是唯一選擇。

綜上,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荀彧選擇曹操,並且盡心盡力,而最終卻又跟曹操分道揚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