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战美英没有援助苏联,且苏联没有恶劣天气影响,那么苏联能否抵挡住德国进攻?

朝夕闻道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解史。

二战是以德国,日本以及意大利为首的法西斯轴心国和以美、英法、中、苏为首的同盟国在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之间发生的世界大战,这一次大战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席卷了无数国家和人口,战争带来的创伤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在这场战争期间,最惨烈的战场当属欧洲德国和苏联的军事对抗!


德国1939年到1941年之间,占领了欧洲大部分地区,此时在欧洲还能对德国造成威胁的只有苏联,英国已经被德国压缩在半岛苟延残喘,需要大批军事资源满足其野心的希特勒终于向苏联露出了獠牙,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出兵!

苏联在没有英美支援以及没有恶劣天气的条件下,是否可以抵挡德国?这个问题小果认为没有可能!

一、苏联的优势

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辽阔的土地让苏联成了整个欧洲的庞然大物。高加索山脉丰富的石油资源保证了苏联在战时可以自给自足,大量的农作物作为苏联的战略物资储备,也让苏联免去了食不果腹的粮食危机,慢慢复苏的工业设施也让苏联逐渐在壮大,武器的产量和来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障。并且苏联拥有广阔的战略空间,即使不依靠盟军的支援,也可以保证苏联在短期内不会被德国一攻而下!


二、苏联的劣势

如果真如问题所说,失去了极端严寒的天气,苏联也就失去了一个消耗德军的重要依托,德军的装甲部队可以免去近一半的油料消耗,大量的维修时间和保养成本,虽然苏联北极熊的称号让人感觉强大,但是这个对象并不包括刽子手的德国!

英美的支援暂且不说,单就苏联自身的劣势而言,小果以为苏联必败:

1、苏联限制于自身的地理位置,只能选择拼死抵抗或者投降,失去了寒冷的天然防御,实际上解决了德军巨大的麻烦,希特勒在进攻苏联的时候曾说“苏联就像一个四处漏风的破房子,只要踩上一脚,就会轰然倒塌”,所以德国并没有给进攻苏联的军队配备大量的冬衣,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军因为天气原因,对士兵和装甲车辆的损害太大,常常陷入被动!

2、德国没有了后顾之忧,在节约了石油以及维修时间后,德军的火力优势以及进攻速度会得到充足的发挥,相比于苏联的火力,德军在前期确实站在了上风!

3、有人说德国之所以会在苏联战场失败,就是因为油料的匮乏,甚至到了坦克没有办法参加战斗的情况。闪电战是德国成名的绝技,失去了油料的坦克,面对拥有纵深的苏联,自然难以施展!


4、如果德国的速度足够快速,在苏联来不及反应的前提下,一举切断铁路运输线,失去了人员和物资补给的莫斯科以及斯大林格勒只能被迫投降,德国也会节省大量的士兵!

总结:苏联的优势在德军闪电战的快速打击下,微乎其微,如果德军失去了严寒天气的制约,节省下来的大量油料物资就可以配合三个集团军群完成对莫斯科以及斯大林格勒的穿插和包围!


诗涵果果解史


问题问得好!我来回答一下

毫无疑问,如果英美不援助,苏联根本抵抗不住。

换句绝对一点的言论:根本就无法抵档

主要原因有五个:

1.粮食、罐头短缺。朱可夫和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中都写得很清楚,42年的时候,随着战线深入乌克兰,粮食非常紧张,之前的储备粮基本吃完或丢失。

如果没有美国罐头和食品,苏联就饿死了 而且请注意,美国提供的罐头、粮食都是成品,这可以解放大批农民,让他们去参军。没有这些粮食,再多的兵源也徒劳,因为实在无法为这支部队提供足够的供给。

2.武器生产跟不上。在这些物资中主要为军火、战略物资、机械设备以及食品。其中各种型号的飞机1.4万架,汽车49.5万辆,装甲战车1.2万辆,摩托车3.2万辆,列车1.3万台,各种防空火炮7944门,冲锋枪10.8万支。

到现在还有很多争议性的言论,说这些武器只不过是杯水车薪。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单单1.

4万架飞机这就比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的飞机高出一倍数量,说是杯水车薪恐怕是想把胜利的果实都塞进自己口袋里吧。

3.石油也非常短缺。在我们印象中,苏联是一个石油大国,拥有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疆域,但是它很难量产高品质石油。高品质的航空汽油和添加剂都是英美提供的,要是没有高辛烷汽油,IL2飞不起来。

4.英美在西线的牵制。在我们看来德国生产力似乎跟不上苏联,但是这主要原因是英美在西线对德军的干扰,否则其生产力不会弱于苏联。因为德国当时控制了将近3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近三亿人在德国的管理范围内。如果说当时盟军不干扰德国常规生产,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德国生产力会超越苏联。

5.虽然斯大林格勒是转折点,但是别忘了之后的哈尔科夫反击战。美国正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才真正的加大了援助力度。援助前一败涂地,援助后势均力敌,这援助是否重要还需要争议吗?

说了这么多,援助固然重要,但苏联人民勇敢的抵抗法西斯力量也不可忽视。只有相互合作,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增大胜利的可能性。


前线分析


这两个条件在1941年的晚些时候有哪个存在吗?一个都没有,美英的第一批援助物资是1942年到达的,而1941年的冬天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寒冷,德国人怎么就没能突进莫斯科呢?“台风战役”打到11月底的时候,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已成强弩之末,苏军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顶住了攻势,说到底,不是苏美英和天气的问题,而是德国人自己的力量不足。



首先说天气情况,普遍的观点是被古德里安的名言所影响:“如果不是严寒的阻遏,我们11月份就在克里姆林宫里饮酒庆功了”!事实果真如此吗?1941年11月4日莫斯科近郊的最低气温是零下7度,而11月8日的最低温度是零度,期间的11至13日气温曾短暂骤降至零下15度,但很快就回暖至零下3度,这样的天气很难被称之为“严寒”。

真正出现零下40度的严寒已经是12月5日以后,也就是说,严寒只是在苏军转入反攻时才来临的,而性命攸关的莫斯科保卫战第一、第二阶段却是在并不太冷的气候条件下进行的。德国人并没有达成战役目标,仅在11月16日到12月5日第二阶段的作战中,德军在莫斯科远郊就死伤155000余人,损失坦克约800辆、火炮300门和飞机近1500架。



实际上,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兵力兵器优势并不明显,总兵力大概超过苏军0.4倍、坦克超过0.7倍、火炮超过0.8倍、飞机超过1倍,但问题是德军不断被消耗,并且由于补给线严重拉长,补充完全跟不上。而苏军却源源不断得到生力军甚至远东部队的增援,别忘记了,莫斯科是苏联最大的军火工业基地,所以苏军在防守时弹药物资比较充足,毕竟是家门口作战。

所以10月4日,当德军第2装甲集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占领奥廖尔之后,古德里安已经清醒地意识到攻入莫斯科已无可能:“尽管坦克(番号应为摩化化)24军在姆岑斯克附近进行了激烈战斗,坦克第4师也投入了作战,但俄国的大辆T34坦克参战,使我军坦克遭受巨大损失,现在敌人占优势了,因此,迅速的不断取胜的前景消失了”,前面的那是战后吹牛,这才是真心话。



到了1941年11月29日,进抵莫斯科远郊的德军在各个方向上的进攻都被苏军遏制,长途跋涉和五个多月的作战损失,使德军此刻的实力跟夏天已不可同日而语,许多连队只剩下60人左右,严重的达到20到30人(满编180人)。整个东线战场一线作战部队的伤亡超过80万人,我们知道,德军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时投入的地面部队总兵力也就320万人,四分之一的伤亡和大量坦克的损失,如果得不到补充是不再具备突破能力的,也不能过高评价德军的战斗力。

反观前线苏军,由于持续得到兵力和兵器的补充,苏德两军在前线的力量对比逐渐发生着变化,西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获得新补充的3个集团军,总兵力增至110万人(还有两个方面军呢)。其实在11月29日的深夜,朱可夫就已经接到斯大林的通知:准备反攻!既然苏军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反攻,充分说明前线形势对德军已经非常不利,而并非是德国人再加把劲就能冲进莫斯科的问题了,整个冬季作战结束时,德军伤亡高达1167835人!



美英援苏的计划,是根据1941年10月1日三方签定的协议进行的,此时希特勒的“台风行动”已经实施,不要列举什么14000架飞机、49.5万辆军用汽车、12000辆装甲车和13000台机车的无聊数字,因为在莫斯科会战期间,美英还没有运到一把步枪和一粒子弹。第一批共三队装载援苏物资的PQ运输船,是1942年初到达摩尔曼斯克的,此时德军已经全面转入防御,若非希特勒严令不得撤退,战线早就崩了。

着重讨论1941年冬天的战事,是因为莫斯科会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标志着德军已经不可能通过一场快速的战争打垮苏联,当然也就证明苏军完全可以抵挡住德军的攻势,尽管损失颇为巨大。什么严寒、什么美国武器都不是借口,归根到底,是苏联广袤的战略纵深和庞大的人口基数,让德军“闪击战”的模式没有奏效,到1942年初,哪怕是精神变化无常的希特勒,也承认战争将进入长期化。



这也就是1942年德军不再主攻莫斯科的原因,既然不能在第一时间摧毁苏军的抵抗,既然战争必然陷入长期化,那么正如希特勒自己所言:“如果我拿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么我就必须结束战争”(恐怕还包括乌克兰的小麦),于是才有了斯大林格勒会战。

有人会问,那么美国巨大的物资援助就没有用处吗?当然不是,它们极大地解决了苏军在1942年到1943年度的困难,缩短了苏军转入全面反攻的时间,但这不等于,没有它们苏军就会失败。


度度狼gg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说一下部队素质,按照伟大的卫国战争中的客观数据来看,苏军在坦克和战机的数量上占优,但是多数是薄皮大馅的轻型坦克,像如T-26,T-38这种坦克,而像如KV和T-34这种坦克,数量也不少,但是都很分散,苏联的装甲部队是以机械化军为单位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做好大型决战的准备,同时空军是以混合大队的形式,陆军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援,而且开战之前德军得到了苏军前线机场的数据,除此之外,苏军还有数量庞大的远东军队,有句话叫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德国人的闪击战就是一种机械化歼灭战,在局部造成优势,然后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苏军首先对这种战术已经有过了解,毕竟39年打波兰,40年打法国就是用的闪击战。但是,那时的德军使用的都是一些过时的装备,一号二号无法与T-26这样的坦克相抗衡。

在坦克装备上,苏军与德军相差不多,只是战术堪忧,在汽车工业上,苏军可以说是很差劲,普通卡车的技术源于美国30年代的技术,而半履带装甲车,苏军直接可以说是一塌糊涂,而德军的半履带车,优势很大,既能对付步兵,又能牵引火炮对抗坦克,而且自身的防护几乎接近苏军的轻型坦克。

说完这个再说说空军,战斗机技术很落后,同时因为大清洗的缘故,优秀的空军指战员损失惨重,而新提拔的大都没有指挥经验,并且因为德军的突袭,苏军的机场被摧毁来不及修复,导致少数升空作战的战斗机无法进行维修和补给,而部分优秀的战斗机也被摧毁在地面机场上。

在说说指挥将领上,德军的将领大多数都参加过一战,西班牙内战,有着丰富的指挥经验,而且善于尝试新战术和战法,反观苏军,创建作战理论的元帅将军,被清洗殆尽,而少数的几个优秀的指挥人才或玩忽职守,或在大后方负责一些对日防御的工作,剩下的大多数指挥官,都严重缺乏经验,且升迁过快,在战争初期,士兵很顽强,但是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德军,无法做出有效的抵抗,而苏军的装甲部队缺乏空中掩护,各自为战,被德军的俯冲轰炸机部队分次摧毁,德军的装甲战术大多采取V字编队,3号四号这些主力坦克打头阵,一号二号以及38T坦克则在侧翼和后线负责在主力坦克打开突破口后分散开来扩大战果。苏军的轻型坦克被这种战术打的毫无招架之力,偶尔几个KV,T-34坦克营能击破这种战术,但是德国空军就会立刻出现帮助陆军消灭这些钢铁怪兽。

这样的情况直到莫斯科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才被遏制,因为苏军指挥官换成了擅长防守的朱可夫,为了抵御德军坦克兵团,炮兵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高射炮,迫击炮,榴弹炮,野战炮在前线形成立体集群火力,并且不惜一切弹药损失去轰击德军装甲部队。此时德军的闪击计划破产,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此时英美并没有进行援助。

关于题主说的冬将军帮助了苏军,首先德军几乎入冬前击败苏军,而此时的苏军并没有彻底被击垮,冬将军能阻止德军那么他也会对苏军防御造成困难,毕竟天气对双方来说是平等的。就算没有冬将军帮忙,莫斯科依然能守住,此时卫戍部队开始不顾一切的防御,并且朱可夫调集一切能用的部队,至于损失,这个无关紧要。反观德军,劳师以远,经过数个月的作战也是有比较大的损失的,并且来不及补充,而苏军已经开始全国动员,损失可以较快的补充。除此之外在德军的敌后,游击队也在积极行动,德军既要在前线进行激战由要维护敌后补给线不被袭击。所以没有冬将军苏军也会守住莫斯科,毕竟冬天对双方都不利,而且1941年底的苏联并没有遇到百年一遇的寒潮。倒不如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期的冬天才是真的地狱般的寒冷。

到了第二年,德军尝试再次进行闪击战,而此时的苏联的工厂和企业也在积极向后方转移,而在位于苏联亚洲后方的乌拉尔工业区在积极生产紧缺的军用物资。而德军要从相当远的地区运输给养和装备,至于缴获自苏军的装备,因为弹药不通用,弹药耗尽后,他们还要换装自己的火炮。但是苏军的防御体系也更加稳固,德军与苏军开始了拉锯战。

至于高加索和黑海沿线地区,苏军也在和德军进行激战,位于刻赤半岛的苏联空军部队持续不断的袭击德军位于罗马尼亚的产油区。在黑海舰队和海岸炮的帮助下,德军举步维艰。至于高加索地区,苏军此时确实危机四伏,但此时最危急的时候已经过去,苏军在高加索山区开始重新部署坚固的防御体系。斯大林格勒的工厂也在源源不断的为高加索地区生产装备,提供兵员,希特勒打斯大林格勒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名字,还因为他的战略地位。而此时,英美依然没有援助,而苏联人则开始了艰苦的巷战,即使没有冬将军,残垣断壁也并不利于德军进攻。此时按照历史,英美开始援助,但是按照假设的话,英美不援助,那么苏军的航空工业将会缺乏铝材以及优质燃油,无法制造质量上乘的战斗机,但是,木制热压胶合板以及钢铁会取代铝材成为飞机的新的制作材料。而苏联自己生产的燃油则会加注到飞机里。

那么如果没有美军援助的食物比如,午餐肉等,苏军仅仅只是吃的比较差,但是依然能吃饱,至于有人说没有美国人得饿死,那个有点夸大其词了,失去了乌克兰,不等于失去了所有耕地,也不代表苏联就一定得用农民打仗,苏联两亿人口不是闹着玩的。至于卡车,半履带车,苏军失去了援助只能自己制作了。会严重影响坦克生产数量,从月产上千辆缩减至几百辆。苏军会在比较长的时间里处在防守状态,而无法与德军展开决战。但是,这些仅仅只是延迟苏军恢复战斗力和收复失地的时间,最后德军会失败,如果英美盟军不打击德军的话,苏军依然会收复失地,只不过越逼近国境线,战争越艰难,因为那里靠近德国本土,有利于德军后勤。

所以结论就是如果苏联没有援助,没有气候帮忙,德军会在早期占上风(但是,无法占领苏联),中期德军能在苏联境内维持很长时间的防线(苏军缺乏援助,无法实施大规模反攻),后期,苏军会恢复1941年德军入侵前的领土(苏军要等待生产出足够的飞机和坦克,以及火炮然后和德军做决战以摧毁德军在苏联的根基),但是如果想要一路打到柏林,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非盟军开辟西线战场解放欧洲,那样苏军还有机会踏上德国的土地实施复仇。换句话说,苏军能挡住德军的进攻,尽管自身损失惨重。


飞行的鲁斯兰


题主好

首先我们承认这个假设,德国对苏联的攻势一如既往的顺利,德国的机动部队顺利的开进了苏联,那么苏联能抗的住吗,我认为能扛得住,只是代价比没有假设时大的多。

1941年6月22日,德国宣布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大举进攻苏联,此时的苏联已经被打得节节败退,但是如果德国已经进攻到了苏联的莫斯科,那么全部苏联人将会全员参与这场关乎灭国的战役,不管男女老少,残疾病人都会参与,还有这是一场苏联本土作战的战争,苏联的经济,科技,资源,武器弹药将会用极限的方式供应给前线作战苏联红军。

此时德国将会看到苏联毛熊最后的狂怒,并且整个德国的军队将会被撕碎,而苏联也将元气大损,甚至进入21世纪也恢复不过来。

最后历史规律也无法接受法西斯这样的政权存在。


小历史课堂


美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之一,在二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战中,美国不仅直接参战,而且向盟国提供了巨额的物资。英国、苏联和中国能够顶住对手的进攻,美国的物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人认为,美国的物资是苏联战胜德国的决定性因素,没有美国的物资,苏联早就被德国干掉了。那么二战时如果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能不能挡住德国?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没有美国的物资,苏联也能挡住德国,只是苏联付出的代价更大,打的时间更长而已。

首先,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三大工业国,苏联的实力并不弱于德国多少。如果苏联进攻德国,苏联肯定不是德国的对手。但如果苏联依托庞大的战略纵深和丰富的资源,苏联未必会输给德国。二战中,苏联动员了4000多万人参战,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3.7万架飞机。虽然苏联的武器质量比不上德国,但兵员数量和武器生产速度比德国快的多,补给速度也远远超过德国,当德军推进到苏联腹地的时候,德国的补给能力已经远远落后于消耗速度,所以苏军的军队和装备越打越多,而德军越打越被动,这是苏联能战胜德国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然,二战中,美国确实给了苏联巨大的援助,二战中美国向苏联提供了112亿美元的援助。其中包括14000余架飞机、7000多辆坦克、42万辆汽车等等。不过这些物资仅仅占到苏联生产总量很小的一部分。美国援助的飞机约占苏联产量的10%,坦克约占苏联产量的7%,火炮仅仅占到苏联产量的1.5%。同时,这些物资大部分是苏联用真金白银和其他物资换来的。所以说,苏联依靠美国物资挡住德国是站不住脚的。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物资不重要,如果没有美国的物资,苏联肯定打的更艰难,损失也更惨重,很可能苏联会彻底沦为二流国家。此外,美国援助大部分是在莫斯科会战之后到达的。莫斯科会战之前,一直是苏联自己单干,苏联凭借辽阔的战略纵深和丰富的人力资源节节抵抗,有效的消耗了德军的战略资源,德军越打越艰难。事实上,德军打到莫斯科的时候已经到了极限,因为德军的后勤已经严重跟不上,前线的德军甚至连冬衣都没有,这是德国输掉莫斯科会战的主要原因。

莫斯科会战后,苏联将战线稳定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线。美国也正是看到苏联挡住了德国,所以才提供了战略支援。如果苏联输掉莫斯科会战,没能力挡住德国,美国自然没有必要再援助苏联,即使援助也是浪费。同时,当时的美国刚刚进行战争动员,能够提供的武器和资源比较有限,美国直到1942年才有了疯狂的产能,运输能力也有了提升,美国的庞大物资才开始源源不断的运往苏联。不过由于德军和日军的封锁袭击,美国运往苏联的物资仍然受到较大的限制,直到1943年苏联才真正大规模接收美国的物资。在1941年底到1942年初苏联最艰难的时刻,实际上是英国人给苏联帮了大忙,当时苏联的主要物资来自英国,英国人的物资给苏联人打了一针强心剂。莫斯科战役中,其实是苏联人凭着自己的狠劲挺了过去。

莫斯科会战后,苏联的处境已经大大好转,苏德战争进入了战略僵持阶段。当然,德国人仍然不断发动攻势,试图突破苏联的防线,就这样具有决定性的战役斯大林格勒爆发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进行了激烈的巷战,苏联凭借顽强的战斗精神和海量的武器,硬是干掉了德军。当然,苏联在此战中伤亡惨重,损失巨大,大量的苏联男丁消耗在了拉锯战,苏联丢掉了乌克兰的粮仓,国内被打的千疮百孔。当然,德军也没占多大便宜,德国同样伤亡惨重,已经无法像战争初期那样发动咄咄逼人的攻势,德国人深陷苏德战争的泥潭。为了夺回战争的主动权,德国人在1943年孤注一掷的发动了库尔斯克会战,但德国人同样遭到了失败,苏联人抵抗程度丝毫不减。库尔斯克会战后,德军已经彻底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苏联人开始反攻。而就在此时,美军的海量物资开始陆续达到,虽然此时的美国物资对处于贫血边缘的苏联非常重要,但只能算是锦上添花,因为苏联已经成功的掌握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可以说,即使没有美国的援助,苏联也能赶走德国人,只是打的更久、损失更大而已。所以没有必要夸大美国援助的作用。事实上,美国对苏联最大的援助其实是来自对德国的封锁和轰炸,英美的封锁和轰炸牵制了德国的部分军事力量,并摧毁了德国的大部分厂矿设施和工业产能,否则如果战争再持续几年,苏联可能真就惨了。即使赶走德国人,苏联也被打残了。别说和美国争霸,能不能保住大国地位都是问题。





诗雨花魂


那苏联是抵挡不住德军的闪电战,客观原因分析,如果美军没有参战,德国没有两面受敌的,窘境,那么德军肯定会拿下苏联,因为在第一波进攻开始的时候,苏联没有一点准备,飞机都甚至都没有起飞,就被打落在跑道上了,更恐怖的是德军的闪电战,直接大纵深穿插战术,更是打的苏军措手不及,所以,苏联是抵挡不住德军的进攻的





汉斯1945


答案是肯定的。其一,由于苏联战略纵深之大,德国想要短时间战胜苏联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而且远东的日本关东军主力已经被打残,高级军官损失殆尽,日德会师已无可能。其二,苏联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人口基数,资源也足。其三,最最不能忽略的就是民族性。这个国家的民族性举世无双,跟中国不相上下,不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绝无投降之可能。寒冷的天气只是加速了德军败亡,不是决定因素。再者,英美对德战役那也是莫斯科会战结束两年后才开始,所以前者对苏联并没有决定性意义的援助


陈达灵


首先说明,历史不能假设,更何况,你这个问题假设的条件实在是太多了。

下面我试着猜测一下二战的走向。

先来说结论,苏联是可以抵挡住德国的进攻的。

为什么呢?

先来看第一个条件,即使美英不会援助苏联,英国也是要自保的。要知道,1940年,希特勒就发动了海狮计划,意图灭亡英国,只是在英国的顽强抵御下希特勒才没有得逞,转年开始进攻苏联。

但是,德国给英国的压力太大了,在德国进攻苏联的时候,英法联军在西线不会发动进攻吗?暂时可能不会,但总要开辟第二战场的。当时英国的国力是比德国要弱,但海军实力还是强于德国的,更何况英国法国有着庞大的殖民地,即使没有美国援助,英法靠人命堆,也要从英吉利海峡打回去。即使在防御阶段,德国也要在西线保持强大的兵力,这就分散了德军的战斗力。

再说苏联。苏联的优势是庞大的人力资源和辽阔无比的国土。当时苏联的工业设施和人口大部分在东欧平原,但在德国进攻苏联的时候,苏联政府已经开始向西迁移设备和人口了,就是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苏联人口将近两亿,德国人口六千多万,人口差距这么大,德国凭什么占据苏联?

即使在德国进攻苏联顺风顺水,日本看了眼红,然后也开始从东边进攻苏联。德日加起来,仍然敌不过苏联+中国。

当时的战争的确是惨烈,但要灭掉苏联两亿和中国四亿人口,可能吗?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了,这个体制的最大优势就是越压越强,想让苏联向德国投降,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归根结底,还是德国国土面积太小,人口太少,希特勒又不会重用雅利安人以外的人,这极大地局限了希特勒的回旋余地。

所以说,即使英美不援助苏联,德国也没有恶劣天气的束缚,德国也不可能占领苏联。与德国比起来,苏联的战略空间要大得多。可能二战会多打几年,会多死几千万人,但苏联是可以抵挡住的。

这里我还没有分析斯拉夫人的民族特性,德国占领地区的叛乱和德国内部的矛盾。

总而言之,德国是蛇吞象了。


糊涂橙


如果没有美英援助,苏联依然能打赢。理由很简单,苏联不是法国,没有高速公路,有很长的战略纵深。德国人玩闪电战,好听了讲速战速决,实际上就是缺少战略资源。一旦停滞是耗不过苏联的。所以,没有美援的结果就是德军陷入战争泥潭,苏联缓过劲后独立反击,最终打到英吉利海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