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课外阅读:远离“四大名著”


疫情下的课外阅读:远离“四大名著”


这些天,疫情阴云依然笼罩。学校假期一再延长。

课余时间,家长群讨论很热烈。不能老上网课啊,该读点课外书吧。

有的家长说,我家孩子开始读“四大名著”了。班里谁谁都读完了《西游记》《水浒传》两本了。

家长们开始呼应,对,就这么办。

有家长提议,为了便于孩子理解原著,建议连某某大家的“四大名著解读”一起买了。

接着商量,给孩子买哪个版本的好。

这样想,这么做的家长可能有很多。

不仅是现在的抗疫时期,每到读书日、节假日,都有很多家长为给孩子挑选课外读物发愁。


疫情下的课外阅读:远离“四大名著”


阅读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大量阅读是提高一个人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这一点已经毋容置疑了。

世界那么大,知识那么多,只靠个人自身线性的体验是远远不够的。

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的共识是:学生高质量的课外阅读能迅速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其功效是机械写作训练的多少倍。

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喜欢阅读。


疫情下的课外阅读:远离“四大名著”


阅读可以积累词汇、积累素材、积累情感、积累经验、积累阅历。满腹经纶的人在阅读理解方面有超人的见解,在人际交往上也会得体、到位,在写作上也往往有独到的构思和表达。

一句话,这些人因超强的阅读积累而底蕴丰厚。

孩子都喜欢读书。小时读绘本,大一点读卡通漫画,再大点读配图的文字。读多了,就会弥补自身体验不了的缺憾,了解世界就会更全面。

读了书里的内容,学习了作家的遣词造句行文思考,也会产生一些感想。


疫情下的课外阅读:远离“四大名著”


这些感想,也许东一点,西一点,不条理、不规范、杂乱,这是正常的。

这些感想,可以随手记一下。比如写在本子上。如果是自己的书,也可以记在书上。

读着读着,记着记着,语文素养也会提升。

只是,现在孩子的读物市场太繁荣了,品种多样,令人眼花缭乱。

家长不是专家,不可能都懂得孩子应该读什么,适合读什么。


疫情下的课外阅读:远离“四大名著”


很多人只得去挑带有“中外名著”字样的书籍给孩子。

相信中大家对“四大名著”里的“大闹天宫”、“龙宫借宝”、“三打白骨精”、“智借芭蕉扇”、“红孩儿”“真假美猴王”、“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蒋干偷书”、“三气周瑜”、“武松打虎”、“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三打祝家庄”、“风雪山神庙”“独臂擒方腊”、“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红楼二尤”、“大观园诗社”、“黛玉葬花”……等故事都或多或少的有所耳闻。

听到别人聊这些话题,每个人心里都会浮现出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浮现出几个精彩的故事。

作为中华民族文学宝库里的四颗璀璨的明珠,数不清的家长把其视为孩子成长的“启蒙读物”。而武松、林冲、宋江、李逵、曹操、诸葛亮、周瑜、司马懿、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更成为不少读者耳熟能详的偶像。

很多家长觉得,“四大名著”中的故事精彩,对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有好处。


疫情下的课外阅读:远离“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的确以刻画人性深刻著称,但是里面对残酷人性的描写,对这些心理没有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很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比如《三国演义》,孩子如何理解曹操杀吕伯奢一家?

比如《水浒传》,孩子如何理解梁山好汉草菅人命,拦路抢劫?孩子如何理解武松杀嫂,血溅鸳鸯楼?如何理解李逵杀死了扈三娘全庄,强把她嫁给矮脚虎?

由于年龄小,孩子的判断能力不强,读原著,可能会以偏概全。

《水浒传》里除了看到除暴安良、行侠仗义,还有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

《三国演义》里也许只看到阴谋诡计,尔虞我诈。

《西游记》里传达的佛法理念,孩子可能很难理解。

《红楼梦》“色、空、幻、灭”的主题可能会影响孩子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疫情下的课外阅读:远离“四大名著”


书中的暴力、凶杀、迷信、情爱等场面,孩子还远不能驾驭,会对孩子们产生严重误导。

要区分这些内容,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生活阅历。

由于受学识、阅历等水平的制约,十来岁的孩子还不能有效区分。

只是,很多家长没有考虑,“四大名著”里面的很多情节不适合小学生、初中生阅读。所以,“四大名著”原著不适合小学生看。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先不要急着让孩子读“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里面很多内容要出题考试、检测怎么办?

书店里有很多“四大名著”改编的故事。

不妨先读这些。

这些“四大名著”故事,完全可以应付孩子们的阅读检测了。


疫情下的课外阅读:远离“四大名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