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課外閱讀:遠離“四大名著”


疫情下的課外閱讀:遠離“四大名著”


這些天,疫情陰雲依然籠罩。學校假期一再延長。

課餘時間,家長群討論很熱烈。不能老上網課啊,該讀點課外書吧。

有的家長說,我家孩子開始讀“四大名著”了。班裡誰誰都讀完了《西遊記》《水滸傳》兩本了。

家長們開始呼應,對,就這麼辦。

有家長提議,為了便於孩子理解原著,建議連某某大家的“四大名著解讀”一起買了。

接著商量,給孩子買哪個版本的好。

這樣想,這麼做的家長可能有很多。

不僅是現在的抗疫時期,每到讀書日、節假日,都有很多家長為給孩子挑選課外讀物發愁。


疫情下的課外閱讀:遠離“四大名著”


閱讀是培養孩子語文素養的重要渠道,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大量閱讀是提高一個人語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這一點已經毋容置疑了。

世界那麼大,知識那麼多,只靠個人自身線性的體驗是遠遠不夠的。

越來越多的教育專家的共識是:學生高質量的課外閱讀能迅速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其功效是機械寫作訓練的多少倍。

成績好的孩子幾乎都喜歡閱讀。


疫情下的課外閱讀:遠離“四大名著”


閱讀可以積累詞彙、積累素材、積累情感、積累經驗、積累閱歷。滿腹經綸的人在閱讀理解方面有超人的見解,在人際交往上也會得體、到位,在寫作上也往往有獨到的構思和表達。

一句話,這些人因超強的閱讀積累而底蘊豐厚。

孩子都喜歡讀書。小時讀繪本,大一點讀卡通漫畫,再大點讀配圖的文字。讀多了,就會彌補自身體驗不了的缺憾,瞭解世界就會更全面。

讀了書裡的內容,學習了作家的遣詞造句行文思考,也會產生一些感想。


疫情下的課外閱讀:遠離“四大名著”


這些感想,也許東一點,西一點,不條理、不規範、雜亂,這是正常的。

這些感想,可以隨手記一下。比如寫在本子上。如果是自己的書,也可以記在書上。

讀著讀著,記著記著,語文素養也會提升。

只是,現在孩子的讀物市場太繁榮了,品種多樣,令人眼花繚亂。

家長不是專家,不可能都懂得孩子應該讀什麼,適合讀什麼。


疫情下的課外閱讀:遠離“四大名著”


很多人只得去挑帶有“中外名著”字樣的書籍給孩子。

相信中大家對“四大名著”裡的“大鬧天宮”、“龍宮借寶”、“三打白骨精”、“智借芭蕉扇”、“紅孩兒”“真假美猴王”、“桃園三結義”“草船借箭”、“蔣幹偷書”、“三氣周瑜”、“武松打虎”、“倒拔垂楊柳”、“拳打鎮關西”、“三打祝家莊”、“風雪山神廟”“獨臂擒方臘”、“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劉姥姥三進大觀園”、“紅樓二尤”、“大觀園詩社”、“黛玉葬花”……等故事都或多或少的有所耳聞。

聽到別人聊這些話題,每個人心裡都會浮現出幾個鮮明的人物形象,浮現出幾個精彩的故事。

作為中華民族文學寶庫裡的四顆璀璨的明珠,數不清的家長把其視為孩子成長的“啟蒙讀物”。而武松、林沖、宋江、李逵、曹操、諸葛亮、周瑜、司馬懿、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唐僧、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王熙鳳等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更成為不少讀者耳熟能詳的偶像。

很多家長覺得,“四大名著”中的故事精彩,對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培養他們的想象力有好處。


疫情下的課外閱讀:遠離“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的確以刻畫人性深刻著稱,但是裡面對殘酷人性的描寫,對這些心理沒有成熟的小學生來說,很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

比如《三國演義》,孩子如何理解曹操殺呂伯奢一家?

比如《水滸傳》,孩子如何理解梁山好漢草菅人命,攔路搶劫?孩子如何理解武松殺嫂,血濺鴛鴦樓?如何理解李逵殺死了扈三娘全莊,強把她嫁給矮腳虎?

由於年齡小,孩子的判斷能力不強,讀原著,可能會以偏概全。

《水滸傳》裡除了看到除暴安良、行俠仗義,還有打家劫舍,落草為寇,佔山為王。

《三國演義》裡也許只看到陰謀詭計,爾虞我詐。

《西遊記》裡傳達的佛法理念,孩子可能很難理解。

《紅樓夢》“色、空、幻、滅”的主題可能會影響孩子們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


疫情下的課外閱讀:遠離“四大名著”


書中的暴力、兇殺、迷信、情愛等場面,孩子還遠不能駕馭,會對孩子們產生嚴重誤導。

要區分這些內容,需要一定的知識和生活閱歷。

由於受學識、閱歷等水平的制約,十來歲的孩子還不能有效區分。

只是,很多家長沒有考慮,“四大名著”裡面的很多情節不適合小學生、初中生閱讀。所以,“四大名著”原著不適合小學生看。

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先不要急著讓孩子讀“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裡面很多內容要出題考試、檢測怎麼辦?

書店裡有很多“四大名著”改編的故事。

不妨先讀這些。

這些“四大名著”故事,完全可以應付孩子們的閱讀檢測了。


疫情下的課外閱讀:遠離“四大名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