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史之亂中,張巡該不該投降?

中華萬年無期


我談談我的看法。

一、安史之亂的性質

首先要明確,安史之亂的性質是什麼?是簡單的內戰嗎?不是的。安史叛軍,其主力均為北方胡人,因此,安史之亂,與此前的五胡亂華、初唐的突厥入侵、後來的遼、金、蒙古的入侵,其本質是一樣的,是北方遊牧民族(含漁獵民族)對中國的入侵和屠殺。

只不過,由於安祿山曾擔任過唐軍將領,所以給人以內戰的假象而已。

據此,唐軍對安史叛軍作戰,本質上是在抵抗外族侵略,既然是抵抗侵略,那請問張巡該不該向侵略軍投降呢?

二、張巡死守的目的

張巡抵抗安史叛軍,從至德元年(756)二月開始打,一直打到至德二年(757)十月,自雍丘打到寧陵,最後打到睢陽。

張巡死戰不降,目的是什麼?

對此,張巡自己說的很清楚:

睢陽,江、淮之保障,若棄之去,賊必乘勝長驅,是無江、淮也。(《資治通鑑》)

睢陽的背後就是整個江淮,一旦睢陽失守,整個江淮就會受到安史叛軍的荼毒,而江淮地區以及整個東南地區,乃是唐朝的財源之地,如果財源之地受收到摧殘,唐朝將更加無力平叛,勢必導致戰爭繼續擴大,更多的人會因此而死。

這才是張巡死戰不降的原因。

由於張巡死守睢陽,唐朝東南之地的百姓得以保全,唐朝平叛的戰爭得以有足夠的錢糧保障。

三、對張巡在睢陽城吃人的評判

張巡的部隊在堅守睢陽城的後期,由於城中糧盡,開始吃人,先吃女人,再吃老弱男人。

這一行為在當時就被人批評,現在更多的人拿這個說事兒,抨擊張巡,甚至因為張巡先吃的女人,還使得部分女權主義者介入進來。對張巡吃人的問題,我的看法是,吃人本身確實不對,但是,具體到張巡當時所處的環境來看,不應該苛責張巡。

(一)張巡以睢陽一城百姓的生命,換來了唐朝數百上千萬百姓的生命

我上面已經分析了,睢陽一旦失守,以當時唐軍在東南地區的兵力情況,很難守住東南。其後果是什麼呢?

請注意,在唐軍守住了東南財源之地的情況下,安史之亂,仍然使得唐朝的人口從天寶十四年(755)的890萬戶、5290萬口,銳減到了廣德二年(764)的290萬戶、1690萬口,損失戶數600萬戶、3600萬口。

3600萬口,即便這裡麵包含有大量逃亡的人口,其死亡人口也是個很大的數字。這還是在唐軍守住了東南,最後平定了叛亂的情況下。如果唐軍沒守住東南,會是個什麼結果?人口損失只會更大。

張巡,消耗掉了睢陽一城百姓,但是,數百上千萬百姓的生命,因此而得以保全。

二者孰輕孰重?這對於張巡而言,是舍小節而保大節。

有人可能會質問,如果你是睢陽城的百姓,你會願意被人吃掉嗎?那我想反問,如果你是江淮地區的百姓,如果你是損失掉的那幾千萬百姓,你希望張巡怎麼做?推而廣之,你希望前線各處的守將怎麼做?守還是不守?

(二)張巡吃人發生在守城的後期

張巡此前守雍丘,守寧陵,均未發生吃人現象,守睢陽的前期,也沒有吃人,是守到後期,在安史叛軍長期圍困,周圍唐軍又見死不救的情況下,城中糧盡,不得已才吃的人。也就是說,張巡並不是吃人狂魔,是被逼無奈才吃的人。

吃人,確實是一個慘劇,但是,造成這一慘劇的罪魁禍首,絕不是張巡,首先要為此負責的,是圍城的安史叛軍,其次,是周圍那些畏敵如虎、不敢前來救援的唐軍。因此,即便我們要批評張巡吃人,也請搞清楚批評的對象。

(三)張巡吃女人的單獨說明

由於史書明確記載了張巡守軍吃過女人,於是被某些人拿來大批特批,說張巡不尊重女性。

實際上,張巡守軍吃人的順序,是按照對守城是否有用來確定的。糧盡之後,張巡是先讓官兵吃馬,馬吃完了,再吃鳥和老鼠,這些又吃完了,才開始吃人。

吃人的時候,先吃的確實是女人,然後,吃老弱病殘的男人。從這個順序,我們可以明顯看出,張巡並不是不尊重女性,是因為女人對於守城來說最沒用,所以才先吃女人,以便讓有能力守城的人去繼續守城。後來,張巡的部隊還吃了老弱的男人,難道可以因此說明張巡不尊重老人?形勢所迫而已。

以上是我關於張巡該不該投降的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如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詳侃歷史


張巡,南陽鄧州人,開元末年進士,博通群書,曉戰陣法,文武雙全。歷任清河縣令、歸德府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4年),他開始真正出現在歷史的舞臺。這年是安史之亂爆發的時期,在上司投降的情況下,他感召眾人,得眾千餘人在雍丘(今河南杞縣)抗擊叛軍。敵攻我守,和雍丘將士堅守四個多月,打退了叛軍300多次進攻,每戰每捷,著名的‘草人借箭’就發生這其間。

  此後,形勢更加惡化,天寶十五年(公元755年)張巡放棄雍丘,率部下退至城防堅固的寧陵進行防守。期間,勝訊不斷,朝廷嘉獎,官拜主客郎中,兼河南節度副使。肅宗至德二年(757年),睢陽告危,張巡帶兵支援,至此在寧陵守城一年。在睢陽,張巡與叛軍前後400餘戰,殺死敵將300人、士兵數萬。為了不讓叛軍南下,危及朝廷,帶眾死守城池,斷糧後,開始吃戰馬、吃老鼠麻雀,後來甚至開始吃人肉。公元757年,睢陽城終因內無軍糧,外無救援而陷落,張巡終年49歲。

因此,在當時的背景下,張巡作為臣子,作為父母官,在其他太守、縣令畏懼叛軍出現叛逃的情況下,他恪盡職守,保家衛國,寧死不屈。靠自己聰明的才智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帶領數千士兵抵抗叛軍。在決定歷史的關鍵時刻,他帶領睢陽城的將士拖住了叛軍的主力,延遲了他們進攻的步伐,為平叛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唐王朝因此得以又延續了150年。

張巡的這種臨危不亂、不畏強權、捨身衛國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當代學習。所以張巡肯定不能投降,也不會投降。





梓豪學通史


換個問法“張巡該投降,還是該為了不投降而吃掉幾萬城中百姓?”,再有一個問題,究竟是唐朝政權重要,還是老百姓的生命重要?你怎麼回答?是我的話,可能只有投降了,為了自己的英名而殘害一城百姓,城守住了,人全死了,剩下的人心也散了,又有何用?


唐朝克復長安後,對安史之亂中戰死的將領都給予了表彰,唯獨對張巡,卻形成了勢同水火的兩派人。英勇抗敵這點毫無爭議,爭議就在兩個字“吃人”。唐肅宗至德二載,張巡在睢陽抵抗安慶緒部將尹子奇,大軍圍城,因為沒有糧草,加上週邊幾座城池的守將擁兵自重,拒不支援。張巡在堅守了十個月。最後城破被殺。睢陽之戰,歷時十個月,前後大小四百餘戰,張巡、許遠以不足萬人之眾(初六千八百人,後增兵三千人),抵擋了尹子奇的十幾萬大軍(初十三萬,後增兵數萬),且斬殺敵將三百、斃敵十二萬人,從這個數據上看,可歌可泣。但是如果你問他是怎麼挺下來的,那就不那麼光彩了。


《舊唐書》記載:巡乃出其妾,對三軍殺之,以饗軍士。曰:‘諸公為國家戮力守城,一心無二,經年乏食,忠義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膚,以啖將士,豈可惜此婦,坐視危迫。’將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強令食之。乃括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小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人心終不離變。

張巡先殺了自己的小妾,分給眾將士吃,然後將士們就開始搜捕城中婦女,婦女吃完了,吃男人中的老人小孩。最後城破之日,一共吃了兩三萬人。睢陽城就是一座人間煉獄啊。自古至今,豈有吃幾萬無辜百姓的肉來打仗,還能理直氣壯說是對的這種道理?

當然,支持張巡的人有自己的理由,他們說睢陽是江淮地區的屏障,如果睢陽被攻破,叛軍可以長驅直入,江淮失守,叛軍就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糧食供給,安史之亂更難平息。確實,張巡對唐朝毫無疑問是有功的,所以後來肅宗也力排眾議給予了張巡嘉獎。但是,對唐朝朝廷是好的,對百姓呢?我們來看三個問題:

第一,如果張巡投降,江淮地區就一定會落入叛軍手中嗎?


支持張巡的最常用的理由就是他堅守的十個月,讓唐軍守住了江淮,保住了後方糧倉不受叛軍摧殘。是用兩三萬城中百姓的性命換了整個江淮地區的安定。問題在於,張巡投降了,江淮就一定會丟嗎?不見得!

睢陽是江淮的屏障不錯,卻不是一座只能依靠它的孤城。在睢陽周圍還有許叔冀駐紮在譙郡,尚衡駐紮在彭城,賀蘭進明駐紮在臨淮。其中賀蘭進明的兵力最強,他們都比張巡在睢陽的兵多、糧足。他們在睢陽危難時沒有支援,是不厚道,但不代表他們守不住城。這些人或許就是覺得張巡不可能守住,所以才不想讓自己的將士白白犧牲以至於自己的城池也守不住。而且,南方也有守軍,這幾個城破了,也不見得叛軍就能順利掌握江淮了。所以,張巡斷糧後投降的話,叛軍也未必能直搗江淮。說張巡用幾萬百姓的命保住江淮地區,邏輯上不能成立。

第二,江淮糧倉在唐朝手中,就能保證叛亂儘早平息嗎?

就算其他城池也都失守了,江淮丟了,戰亂就一定更持久嗎?不見得!江淮地區在唐軍手裡,唐朝一樣昏招迭出。比如讓宦官魚朝恩指揮九大節度使六十餘萬大軍,結果指揮失當,被史思明一擊而潰,六十萬人馬星流雲散,唐朝攢的老本都賠進去了,真叫爛泥扶不上牆。如果叛軍得了江淮糧倉,是否反而能儘快打敗唐軍,讓百姓重建家園呢?

第三點最重要,城池在唐朝手中就比在叛軍手中好嗎?

有人提出,百姓被吃固然很慘,但是叛軍破城一樣會死。這是謬論!關於安史之亂的歷史記載,幾乎就沒有叛軍屠城這種事,何言城破也是死?相反唐軍有時的做法更是讓人跌破眼鏡。就如張巡吃掉幾萬人,真是古往今來聞所未聞。


再有,肅宗李亨為了奪回兩京,請回紇人幫忙,居然提出奪回兩京後,土地人口歸唐朝,金銀財物歸吐蕃。就這樣,東都洛陽剛剛從叛軍手中光復,就被回紇人洗劫了兩次(後來東都又一次失守,所以又被賣給回紇人一次)。長安也差點有相同命運,多虧當時還未繼位的代宗向回紇求情才保住。而洛陽就可憐了。試問,這樣的情況,城池在叛軍手中和唐軍手中,哪個好?


而河北諸鎮的叛軍,只要投降唐軍,立刻被就地任命為唐朝節度使,只是換了個旗子,一點沒損失,從此這些軍閥一不開心就造反,一不順利就投降,照樣在原地當官,百姓反覆被荼毒,在唐朝手裡真的比叛軍好嗎?

以上三點,不要說張巡吃兩三萬百姓堅守城池有多大意義,這隻對昏聵的唐朝有幫助,對百姓,沒有好處。


伊耆角木


該不該投降輪不到我們後人說,他是一位有自己意識的人的英雄。

(1)什麼人最愛汙衊張巡

張巡是一直到清亡都是被國家級祭奠的人物。但張巡經常被汙衊,主要觀點就是城中兩三萬百姓的苦難結果,批評張巡為了自己的名聲而罔顧人命。其實,這些長期被古代社會好評的人都有類似命運。例如晁錯、海瑞等。

說句好聽的是因為評論者只有自己而無國家,假借維護部分人的利益維護自己的假代而已。張巡投降能否保住城中百姓性命?張巡投降會讓南方百姓受到屠戮,從而造成更大傷亡苦難等都不在他們的自私保命思維中。

(2)評論古代人物和事件,自然有假代者的態度

因為現代人中有些人為了顯示自己或其他原因,對於“忠誠”二字並沒有。所以,對一切忠誠者都帶有敵意。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思維很深。

那麼,這種人自然對張巡忠於朝廷、忠於自己使命的行為表示不屑。

(3)張巡即使投降,也會被屠城,因為兩年來整個唐軍地方部隊中他對叛軍殺傷力最大,反判決心最大

安史之亂起初的兩年,唐朝政府軍和各地將領不是失敗就是投降。大凡起初抵抗後來投降者,大部分都被屠城了。因為屠城本身只是一種震懾敵人的手段。

像張巡這種率領八百人抵抗兩年的“老頑固”,叛軍屠城的幾率很大,用以震懾更多的人。



至於朝廷重要還是人命重要,更應該說的是天下重要還是一城重要。雖然,一城百姓是天下人的組成部分,但畢竟不是天下。張巡的作用,在李翰的《進張中丞書》中已經解釋得明明白白了。否則也不會給他平反。

(4)對張巡我有三個意見

其一:死亡兩三萬人,與南方廣大人口相比呢?為何南方祭奠張巡的組織比較多?為何張巡睢陽廟是南方百姓在現代修建?本身就代表經過千年,張巡的功績沒有被忘記。

其二:睢陽齒已經成為不屈的象徵。

其三:張巡小妾的事情確實比較悲慘,但那時又有何辦法。張巡妹妹千里赴死,為獄中張巡服侍,張巡與二十餘名將領被殺前張巡妹妹服毒自盡。別忘了,她在南方本來不必跑來送死的。

張巡的兄妹情;戰友情,不更值得欽佩嗎?


坐古談今


該不該投降,這個確實是很爭議的事。

對於城裡的老百姓來說,唐軍和亂軍,他們誰是好人,真的很難定義。

按照傳統的宣傳,唐軍肯定是正義之師,百姓日夜期盼王師到來,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但實際上呢?老百姓眼裡,他們沒有任何區別,無論誰來了,都是鬼子進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比如說,長安洛陽淪陷後,肅宗皇帝為了向回紇借兵,同意回紇把城池洗劫一空,留下土地就行了。

所以,回紇軍打下長安洛陽後,就把城池洗劫了,男女都抓走當奴隸,實行三光政策。

“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

你說,洛陽城裡的老百姓,是喜歡安史叛軍呢?還是喜歡唐軍?是想淪陷還是想光復?

張巡死守睢陽,成就的只是他一個人,老百姓怎麼辦?你是睢陽城裡的老百姓,你是想張巡死守呢?還是想他開城投降?顯而易見吧?

對於老百姓來說,誰當皇帝,跟他實在沒什麼關係,你張巡成就了自己,毀了一座城的老百姓,值得?對他來說值得,但是呢?老百姓怎麼辦?

只是後來唐軍勝了,後來的歷史是按照唐朝的立場來寫的,自然把安祿山妖魔化了,張巡這樣的人就高大上了,後世寫史的人,也不敢說張巡不對了。

正史裡,安祿山這些人是邪惡的變態,但是呢,後來節度使張弘靖到了幽州,發現當地老百姓給安祿山立廟祭祀,號稱“四聖”,於是把他墓給掘了。

話說,如果最後安祿山贏了,怎麼寫張巡呢?畢竟他大規模吃人是真的啊,唐朝官方都沒有否認。


南朝居士


至德二年六月二十,睢陽城中。

張巡一襲破舊鎧甲,滿臉疲倦卻掩不住雙目中的堅定,睢陽被圍已經一月有餘,大小突圍戰不下十餘次,雖殲敵不少,然則敵我懸殊,終究無濟於事,突圍還是機會寥寥,更可怕的是城中餘糧已不足五日,昨天開始,連同百姓在內,開鍋之時人人只能分到一勺稀粥不到,自己的親軍中曾經能開百石強弓的人,如今連五十石的弓都開不盡,一念至此,張巡心中滿是酸楚。萬般無奈之下,只能決定聚集眾將,今日背水一戰,做生死一搏。

他看著點將臺下剛剛聚起來的軍伍,咧咧乾澀的嘴唇,嘶聲道:“諸位,安賊困守睢陽已逾一月有餘,張巡無能,百般斡旋之下,還是無力解去睢陽之危,如今,睢陽城中糧草已絕,救援無望,我等身為戰士,馬革裹屍戰死沙場理所應當,可城中百姓何辜,不該身受此滅頂之災,我既鎮守睢陽,理應保睢陽父老以平安,倘使城滅人亡,我又如何對得起這一城父老,因此,我決定今日酉時,率眾突圍,為百姓博一線生機,此乃十死無生之舉,望諸位將生死置之度外,張巡在此拜謝諸位。”

言罷揮袍跪地,對著將士三拜九叩。眾將士也紛紛下跪,領頭的副將劉虎頭淚留滿面,大聲道:“大將軍折煞我等了,我們定然誓死追隨大將軍,保睢陽百姓以平安!”眾人紛紛附和,吼道“誓死追隨大將軍,保睢陽百姓以平安!”一時間壯烈之氣直衝雲霄!

張巡深吸一口氣,牙關緊咬,鼻頭髮酸,連忙掩面低頭,一會兒後,才站起身來,大聲吼道:“眾將聽令!”

眾將齊聲應道:“在!”

張巡接著道:“火頭軍!今日將城中所有糧食做成熟食,分給所有將士!”

“得令!”

“自現在起,城中所有著甲者,除卻劉虎頭率領和長寧營繼續守衛睢陽,其他人酉時必須出城迎敵,有著甲不出城者,斬!將棄軍不顧私逃者,斬!軍棄將者,斬!退縮回退者,斬!”一連三個斬,字字斬釘截鐵!

“得令!”點將臺下的副將常山道:“哪個軟蛋要是臨陣退縮,老子第一個砍了他!”

張巡咧嘴笑罵道:“留著你的力氣,多殺幾個叛軍吧還是!”隨後又繼續到“合兵一路,撕開一個口子,一旦撕開,長寧營負責互送百姓出城突圍,直至送到安全地界,同時剩餘兵馬繼續殺回睢陽,城,不能丟!”

眾將應道:“得令!”

安排完軍陣事宜,張巡又讓親軍聚齊城中百姓,交代突圍事宜。

未時,點將臺下,百姓已經聚齊,張巡看著他們,深呼吸一口氣,道:“諸位隨著我張巡受苦了,我無能,竟讓諸位遭受此滅頂之災,巡在此給諸位謝罪了。”言罷一個長揖,深深拜了下去。

短暫的安靜後,臺下百姓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大聲道:“將軍已盡了自己最大努力,我們雖粗鄙,但還不至於瞎了眼,您有什麼吩咐,便是刀山火海,挫骨揚灰,我等也在所不辭,睢陽只有還有一個人一息尚存,就不讓安賊踏進睢陽半步。”言罷其他百姓紛紛附和,主戰之聲不絕於耳。

張巡看著臺下百姓眾志成城,再掩不住目中淚水,雙目通紅,淚滿雙頰,一揚背後披風,雙膝直挺挺的跪下,長身而拜,身後親兵拖拽不及,紛紛下跪,臺下百姓連道張將軍萬萬不可,也紛紛跪了下去。

張巡抬身拱手道:“我奉君命,鎮守睢陽,但城破之際,朝廷半卒不至,匹馬未援,是睢陽父老生死相隨不離不棄,今日,張巡一不為李唐,二不為天下,只為這睢陽一城父老,我即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你們一條生路。請父老再受我張巡一拜!”

拜完以後繼續道“酉時,我將率眾突圍,介時,我的副將劉虎頭將趁著天色將黑,護送你們出城,到時,健壯之士手持兵刃列隊外圍,年邁之人次之,婦人再次之,兒童居中,你們趁著天黑,往最近的城池,逃命去吧,睢陽不能滅城啊!”

百姓聽聞均不肯從,誓要與城池共存亡,張巡雙手按下,示意眾人禁聲,悲聲道:“你們為自己尚在襁褓之中和母親肚子裡的孩子們想想,城破了可以再奪回來,可人沒了就永遠也回不來了,諸位父老,聽巡一言,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說完,回身往軍府走去,不再理會身後眾人,背影蕭索之極。

回到軍府,自己的小妾問道:“安排完了?”張巡點頭,接著道:“你身為封疆大吏妻妾,本該享受奢華,不想城池被圍,你竟然淪落成今日這樣,待會兒突圍之時,你也隨他們逃命去吧。”小妾面無表情,應聲道:“妾身遵命。”

至德二年六月二十,睢陽守將張巡率軍突圍,護衛城中百姓出逃,百姓逃出後再次率領餘部殺回睢陽,回城之後,將士十不存一,守城副將劉虎頭,受創無數,死而不倒,斂屍之時,屍骸內挖出斷簇足有兩鬥。

至德二年七月初五,睢陽城破,守將張巡連同所有軍卒盡皆戰死,所死之人,致命創傷皆在前身,滿城軍卒用生命捍衛了軍人的榮譽。

至德三年五月,大唐鄉下小村,一個容貌清秀的女人抱著自己剛剛出生的嬰兒,交代給一對夫婦,道:“你們以後記得告訴他,他姓張。”交代完後一人朝著睢陽方向走去,此後再無音信。



江河的春秋


這個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是錯誤的,是對張巡這樣的英雄人物的一種侮辱。只有身處其境才有資格討論該不該,問這種問題的人都是和平年代被寵壞了的孩子,被現代所謂精緻利己主義思想洗腦洗的傻掉了。

(大唐唯一的張巡)

首先,要知道安史之亂造成的破壞有多嚴重

安史之亂爆發前,唐王朝有人口六千餘萬,之後銳減到三千一百萬,相當於損失了一半的人口,這些大部分是死於戰亂或者戰爭帶來的饑荒,一小部分是逃亡到荒山野嶺成為流民。安史之亂禍及的地區主要是華北和關中一帶,這是唐朝時期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也就是說,張巡在睢陽一帶作戰堅守近兩年,使安史叛軍沒能揮軍南下進入江淮地區,避免了這個人口密集的糧食主產區被戰火波及,救了無數人的性命;另外,江淮地區是唐王朝主要糧倉和賦稅基地,叛軍一旦進入,不但唐王朝平叛失去了軍糧、軍餉的來源,逃亡到後方的數百萬災民也同樣得不到糧食供應。

唐朝289年,史書上有記載的“人相食”一共有11次,其中有3次是自然災難,剩下的8次全部是戰亂,並且一半是在安史之亂時期。

所以,不要把電視、電影中的戰爭當成真實的戰爭,戰爭遠遠比想象要殘酷的多。作為一個普通人,只需要盼望戰爭永遠不要發生,而不用考慮戰爭來了該怎麼辦,死在戰亂當中的概率遠遠大於成為亂世英雄的概率。打個比方,發生戰爭成為亂世英雄的概率,相當於從今天開始買彩票,然後天天都能中特等獎一直到死的概率。

張巡的軍事才能決定了他判斷守睢陽是最佳選擇,也是最艱苦、要付出最大犧牲的選擇

張巡雖然官職不高、也非軍事將領出身,但在指揮作戰過程體現出高超的軍事才能,在兩年左右的作戰過程中,張巡與叛軍交戰大小四百餘次,殲滅叛軍十餘萬,還牽制了叛軍大量力量不能全力進攻關中、山西。

也就是說,張巡並非是個只會守城的文官,而是智勇兼備的實幹家、優秀的軍事指揮家。對於他來說,判斷守、走利弊並不困難。走能活命,但江淮糜爛;守城必死,但價值巨大;至於投降,根本不在張巡的選項範圍之內。

所以,張巡面臨的選擇是生命和職責哪個更重要的問題,這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困難的抉擇。就像《流浪地球》電影,真正到了危機時刻,就要採取飽和式救援去爭取一個微小的機會,這時就不是考慮個體生命意義的時候了,必須要犧牲一部分人去挽救大多數人。而個體生命的意義,正是在這種犧牲的過程當中才能體現出偉大。

(右下角就是張巡,擋住了叛軍向東南進入江淮)

總之,對於像軍人、消防隊員、警察等一些職業來說,職責所在,遠比自我要重要。如果沒有這種精神,就不要佔著位置去考慮該不該的問題,可以選擇一些不涉及職責和自我選擇的職業;但是,即使沒有這種犧牲精神,也不能向英雄人物潑髒水、嚼舌頭,好好的當一個崇拜英雄、享受英雄人物帶來幸福的普通人吧。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我是“讀史自思”,僅提供個人觀點,以期拋磚引玉。


首先,我們得先了解下這段歷史。


正史記載:公元757年,安史之亂正值高潮,安祿山之子安慶緒帶著尹子琦率同羅、突厥等部族十幾萬人,殺奔睢陽。睢陽當時的守軍只有幾千人,在張巡的英明領導下,睢陽的幾千守軍創造了數個戰爭奇蹟:從早晨到中午連打20餘次勝仗;短短的幾個月共進行了400餘次戰鬥;殺敵將300多人,殺敵軍12萬人。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更關注正史之外的那些平民百姓的結局。

張巡為堅守睢陽,殺妻妾和三萬婦孺當軍糧這件事?真與假?


其次,在瞭解歷史的之後,我們要換位思考來看到這樣的事與人。

1、張巡:利用一切資源盡忠職守,無可厚非

張巡,作為唐王朝在睢陽的職位最高的代表,放在任何時代,其誓死守衛睢陽都是其應該擔負起的責任。而要完成這幅責任,則需要調動當時可以調動的一起人力與物力資源,這也無可厚非。可如果真出現了殺妻妾與婦孺充當軍糧的事情,那這樣的責任不盡也罷,因為已經喪失了意義。


2、軍人:古來征戰幾人回,為國為民戰死沙場,死得其所

作為軍人服從上級命令是天職,抵禦外辱是本分,戰死沙場總強過於屈膝投降。所以,從當時的軍人角度來看張巡守睢陽也是無可厚非的,是符合唐王朝的利益,也符合當時的價值觀。


3、百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亂世人命不如狗!

對於百姓而言,這就是一場徹徹底底的災難。城破,肯定會遭到以胡人為主力的叛軍的屠城,守城,最後似乎也沒落到個好下場。所以,百姓對張巡守睢陽應該是前期全力支持,中期動搖,後期怨恨中夾帶些無可奈何吧。而這些都是作為小人物們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必然結局!


最後,以現代人的觀念去看到張巡守睢陽的話,肯定是支持其投降以保全全城百姓的生命。可回到當時,投降與否其實全城百姓的生命已經不屬於他們自己。所以選擇抵抗至少還能給敵對勢力一個警告,同時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屹立世界的血性所在。

讀史自思


對於禦侮外敵,就沒有曲線可走,更無投降一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