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對唐朝的影響有多大?你怎麼看?

歷史的荒野


安史之亂(公園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是中國唐朝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末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和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唐由盛而衰轉點,因為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叫安史之名。 安史之亂影響是巨大的,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的災難。



1.社會由安定轉為混亂 !使中國經歷了一次空前浩劫。 宮室焚燒、百曹荒廢、生靈塗炭、人煙斷絕,千里蕭條、民不聊生,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描述了戰亂過後社會動盪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狀態。


2.安史之亂破壞了貞觀之治以來的中央集權,是後來藩鎮割據的禍根。 唐王朝自盛而衰。戰後安史餘黨在河朔形成藩鎮割據。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割據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懷仙割據幽州(今河北北部),都掛銜唐朝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河北三鎮.此後其它舊部餘孽爭相效仿.形成了事實上的封建割據局面,使政治,經濟,軍事大權旁落到各割據勢力,唐王朝已無力形成欣欣向榮的氣象.

3.使勞動人民的負擔進一步加深. 連年戰爭,造成民力凋敝,稅收嚴重不足,後續的唐統治階級被迫增加稅收,促使農民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迫使農民不得不揭竿而起,舉兵反叛,至唐中葉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連綿不斷,造成戶口大量銳減,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極大地阻礙了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4.國防力量空虛, 邊疆不穩 ,經濟重心南移 . 唐王朝國力空虛,失去了對周邊地的控制。吐蕃人從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至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北民南遷的狀況越來越明顯.



5西域得勢. 社會不安寧,軍備貧乏,對西域鞭長莫及,儘管西域仍然有“奉國之誠“,唐中央政府卻“事勢不及相恤”,只好聽之任之,採取了任其自生自滅的態度.


我們回顧歷史,嚮往和平.心願是避免戰爭,使人民安居樂業,使中華民族能繁衍生息,薪火相傳.期望類似如安史之亂的戰爭不再出現在中華大地上,這就我的看法.


希望星晨58298869


首先,眾所周知,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

它的影響如下幾點:

第一:打斷唐對外擴張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之前雖然高仙芝兵敗於中亞,但是隻是局部的失利,以唐的國力還是可以捲土再來的,但是安史之亂後 西部邊疆的士兵大量內調去平叛。導致唐朝對西部的邊境失控,各大遊牧民族入侵,甚至吐蕃攻佔唐的西京長安。西域由千里佛國,轉變為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

其二:使得李唐的中央政府失去對地方的控制權,平定安史之亂後,更是藩鎮林立,形成了一個個軍閥的獨立王國。並且採取抱團對抗中央。且沉重的徭役加重百姓的負擔,導致民不聊生。加劇了社會矛盾,加速了唐的崩潰。

第三:對後世影響,藩鎮擅權被後世的宋代所警戒,本身宋太祖也是軍人黃袍加身當上皇帝,這點他深知安史之亂留下的弊病,到了一登基,先後採取杯酒釋兵權,重文輕武,把所有權利收回中央的手段,加強中央集權。導致了宋的文弱。

第四:民族精神氣息方面,我們總是讀起來唐宋唐宋的很順口,其實唐和宋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明,唐留給我們的是開放兼容的印象,宋是小家碧玉般的內斂。

總結:唐宋變革是一場大變革,他是從安史之亂到宋朝一場社會性的大變革。






芝士歷史


安史之亂是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安史之亂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第一,兵燹遍地民不聊生,大唐的核心腹地,包括長安等地遭到了一次浩劫,生產力受到極大破壞;第二,藩鎮割據尾大不掉,安史之亂使唐王朝由盛而衰,此後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已經沒有能力再控制地方,北方藩鎮割據仍然十分嚴重,各自為政。割據藩鎮甚至驕橫稱王稱帝,與唐王朝分庭抗禮,一直到唐朝滅亡,這種現象都沒有停止;第三,階級分化農民起義,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導致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加劇,最後使得農民造反,形成唐朝農民起義的高潮;第四,內憂外患分崩離析,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不斷走向衰落,曾經睥睨天下的“天可汗“輝煌,再也不復存在。


射日鳴鏑


安史之亂之前的大唐帝國,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顆明珠,國土面積遼闊,國力空前強盛,經濟空前繁榮,全國在冊人口超過8000萬,一切都是空前的,以農耕為基礎的封建文明這裡是一個巔峰,沒有之一。

然而歷時七年兩個月的安史之亂,徹底摧毀了強唐的元氣,從此之後,大唐國祚雖然仍然延續了145年,但再也沒有恢復開元盛世的輝煌。

首先、由於戰亂髮生在大唐帝國統治的核心區域,雙方近百萬大軍在這裡混戰,短時間內造成了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其次、動亂對皇室集權造成了重大的打擊,皇室威嚴掃地,而中央政權的武力孱弱,在外平定動亂是依靠各個藩鎮節度使的力量,造成各個藩鎮節度使集軍、政、經濟大權於一身,漸成尾大不掉之勢,終唐一朝,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最終在唐末爆發出來。在內,宦官趁機掌握了禁軍,左右朝政,排除異己,宦官之禍和黨爭,漸漸削弱了中央政權的生氣。

再次、動亂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人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最終造成西域失守,丟失大量國土的唐朝,從此內憂外患。北方遭受重創,致使經濟中心再一次南移,長江流域的經濟水平逐漸超過北方。

最後,安史之亂,讓強唐一去不返,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從此逐漸淪落,最終走向滅亡。它毀掉的,不僅僅是一個王朝,而是人類封建文明的頂峰!


一得咖啡與茶


唐朝實施的節度使制度對於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非常有利,但集軍政大全於一身的地方藩鎮往往尾大不掉,節度使有兵有錢,就有了與中央對抗的能力,一旦江山社稷有所動搖就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安史之亂是由叛將安祿山和史思明領導的,安祿山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擁有兵馬20萬,而當時由中央直接統領的只有8萬兵馬。叛軍得以攻進都城,唐玄宗倉皇出逃。安史之亂導致大唐由盛轉衰,人口大量損失,北方經濟衰落,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矛盾深入,為日後黃巢起義埋下禍根。同時民族矛盾加劇,中央對周邊少數民族的統治大大削弱。


勾小賤賤


安史之亂髮生在什麼的背景下,我們來看一看。1.唐朝經濟發展到啦空前繁榮的地步,正所謂物極必反,這時出現啦大量的土地兼併,人民流離失所。唐玄宗又寵信楊貴妃,致使楊氏家族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人民生活更是苦不堪言。有首詩寫到“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2.唐玄宗後期任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對他們又是非常信任,致使他們在朝廷裡把持朝政,培植自己親信,排除異己,這也導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得加劇。像安祿山之流,想要奪得更多權力,必然要和楊國忠爭鬥。而唐玄宗對楊的寵信,加速安祿山反叛的步伐。

3.李林甫任宰相時,為啦排除異己,禁止邊將入相,向唐玄宗提議,建議胡人當鎮守邊關的節度使,又對他們的權利不加節制。這為安祿山反叛提供有利條件。安祿山反叛前有20萬兵力,史思明也有8萬精兵強將。而中央軍只有八萬,沒啥戰鬥力,這時就是中央對地方節度使,蕃鎮的控制力減弱。

安史之亂造成啦社會動盪,人民生活流離失所,社會蕭條,經濟受到重創。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加速,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削弱,加速唐王朝的滅絕。而藩鎮割據的崛起為五代十國的到來提供啦政治基礎。安史之亂主要戰場集中在北方,大量人員南遷,經濟重心南移,是五胡亂華時,衣冠南渡之後,一次重大的人口經濟的轉移,為以後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啦重要貢獻。


史學之風


安史之亂是我國曆史一次大規模的地方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社會矛盾外顯的結果,對唐朝後期的影響特別巨大。

其影響大致有以下四點:

①社會混亂,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浩劫。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

②北方藩鎮割據嚴重,與唐王朝分庭抗禮。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

③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導致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加劇,農民起義的頻繁。

④安史之亂後,北民南遷的狀況越來越明顯,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

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不斷走向衰落。


歷史齋筆錄


安史之亂,使得大唐從富裕的峰巔,走向衰亡!


樂行真


直接使唐朝走向衰落你說影響大不大?


拖泥君閣下


由盛轉衰。後面沒有有做為的皇帝,漸漸的走向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