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造反一年就死了, 為何安史之亂卻還是打了八年?

靜說歷史


唐朝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持續時間長達8年,直接導致了大唐王朝由盛轉衰。安史之亂的首惡安祿山在發動叛亂後僅僅不過一年多時間便被兒子安慶緒殺害,可為什麼安史之亂還是打了八年?




唐朝在經過了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則天的“貞觀遺風”和“治宏貞觀,政啟開元”以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之後,唐朝國力達到鼎盛巔峰。但是唐玄宗統治中後期,天下承平日久,開始耽於享樂、奢靡無度。寵信楊國忠、楊貴妃兄妹,對胡人安祿山委以重任。天寶十四年(755年),早已謀劃很久的安祿山以除奸臣之名(此奸臣即楊國忠)起兵15萬反唐,叛軍起兵,天下震動,安祿山叛軍在短時間內就佔領了河北,同年十二月攻破東都洛陽,不久又大敗唐朝名將哥舒翰,潼關失守。天寶十五年六月(756年)安祿山叛軍進入長安,玄宗倉皇逃奔成都,途中於馬嵬驛發生政變,楊貴妃被高力士縊殺,楊國忠被亂刀砍死。




進入洛陽的安祿山很快就稱帝建制,成為了大燕皇帝。叛軍進入長安後安祿山眼疾復發,不久即雙目失明。同時他在立儲之事猶豫不決,想廢長立幼,棄次子安慶緒而改立幼子安慶恩,安慶緒因此心憂如焚時刻擔心被廢。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五日夜,安祿山被安慶緒安排的宦官李豬兒弒殺。但是奇怪的是,叛亂首惡安祿山死後,安史之亂卻依然又打了六年,深挖原因,我們會發現這場叛亂遠非我們所想的那麼簡單。




首先,安祿山為發動這場叛亂顯然是籌劃多時準備充足,他在反叛前深受玄宗的恩寵和信任,他不僅身居要職而且還手握兵權,身兼范陽、平盧以及河東三鎮節度使。手上有錢有糧有兵,據《舊唐書》卷三十八《地理志》所載,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朝全國有軍馬八萬匹,而安祿山治下的范陽、平盧和河東三鎮就佔去了26000匹。安祿山出京之後,秘密操練兵馬,散其財資而招募胡人入伍,這些軍士訓練有素作戰勇猛極為兇悍,特別是騎兵人數眾多,在實力對比上,安祿山的叛軍與唐軍對弈中絲毫不落下風。




其次,唐朝統治階級內部本身腐朽不堪矛盾重重。大唐太平日久,玄宗本人耽於享樂,荒廢朝政,朝廷大小事皆委於楊國忠、李林浦等奸臣賊子,致使軍資不足,裝備簡陋備,馬匹廢弛,軍隊戰鬥力大打折扣。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平叛過急,沒有采取據險固守消滅叛軍銳氣待機出擊的正確平叛方式,而是反而過早出兵反攻。而敵軍崔乾佑養兵蓄銳,看準時機,引誘唐朝軍隊出戰;並在雙方會戰時,假裝偃旗撤退,實則引誘唐朝軍隊進入後方伏擊地,計謀得逞,致使平叛之戰沒能成功。同時玄宗聽信監軍宦官的讒言,冤殺大將封常清和高仙芝。名將哥舒翰率領二十萬唐軍扼殺潼關,玄宗又聽信讒言,且平叛心切,誥命哥舒翰出兵,知道必敗的哥舒翰被迫出關,結果唐軍果然大敗,他自己也被叛軍活捉了。一連串的戰略失誤反而使叛軍發展迅速,東西兩京的淪陷,玄宗的出逃更是一度使安史叛軍佔據了絕對上風。




最後,安史之亂的核心領導人是安祿山和史思明,史思明作為安祿山手下的第一悍將絕非泛泛之輩。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也都是頗有領兵作戰的能力,安祿山被弒殺後,史思明獨撐大局,雖降而復叛但依然使叛軍苟延殘喘了許多年,史思明被兒子史朝義弒殺後,不認輸的史朝義帶領餘下的叛軍又堅持了一段時間,最終在唐朝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的全力剿殺下,持續了八年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


大國布衣


首先,安史之亂一共打了七年零兩個月。安祿山去世是在757年春天,安史之亂結束是在763年春天。

至於安祿山為何造反一年後就死了,安史之亂還持續了六年之久,原因有五點:

一、唐玄宗決策失誤

唐玄宗決策的失誤體現在兩點上:一是不聽楊國忠和太子說安祿山要造反的警告,甚至安祿山造反半個月後,才相信大臣們奏摺上說的安祿山“造反”的事情;二是唐玄宗在封常清、高仙芝採取守勢時,殺死了這兩位名將,後來又逼迫哥舒翰用剛訓練的新兵去對抗安祿山的精兵,導致二十萬唐軍逃回來數千人。

二、宦官誤國

安祿山的背叛,給皇帝帶來的教訓就是依靠大臣不如信任自己的親信太監。

司馬光說 “明皇始霎舊章 , 是崇是長 , 晚節令高力士省決章奏 , 乃至進退將相 , 時與之議 , 自太子王公皆畏事之 , 宦官自此熾矣 。... ...宦官之禍始於明皇。”

此時,皇帝讓太監任監軍,牽制將領,防止叛亂。但更多時候,卻是帶來災害,比如郭子儀因為和監軍不和,被罷免兵權;封常清、高仙芝因為宦官進讒言,被皇帝殺掉。

悻臣程元振 、魚朝恩在安史之亂中絕對算得上天坑,看他們如何舉報郭子儀的:時方握強兵 , 或方臨戎敵, 詔命徵之 , 未嘗不即日應召, 故讒謗不能行 。

三、唐軍在叛亂初期損失慘重

叛亂一開始,唐朝就損失了三員大獎,加上二十多萬大軍,這些都不是短時間可以獲得的。

反觀安祿山一邊,15萬部隊起兵,由於勢頭太猛,遇到抵抗很少,加上一路收攏的降軍,勢力突破了30萬。

四、安祿山的死並沒有造成太大影響

安祿山的死,是軍師嚴莊、宦官李豬兒共同實施,但繼承人安慶緒卻是合理合法地。故而,安祿山死後,實力交接並沒有出現太多損耗。

五、史思明的接盤

安史之亂應該分為兩個部分看待,鄴城之戰前,叛軍首領是安祿山、安慶緒。但在後期,安慶緒被唐軍徹底擊潰後,史思明就接盤了他的殘兵和“燕國”,開始當上了“大聖燕王”。


所以,綜合五點理由,安史之亂在安祿山死後,還能持續六年之久。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唐肅宗李亨繼位後的第二年,大唐帝國開始組織大規模的反攻,僅僅一天時間就攻克了長安城;又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就把洛陽城收復;在此基礎上,中原戰場也開始全線反攻,於是叛軍開始紛紛投降,安祿山也在一片絕望之中被自己的兒子所殺。

到此為止,安史之亂似乎就要結束了。但是很不幸,隨後不久,這場叛亂又死灰復燃,並且又持續了整整七年才結束,表面上看,是因為安祿山死後,還有安慶緒和史思明,他們率領叛軍繼續和唐軍對抗,等到史思明被殺後,還有史朝義。所以這場叛亂,才會持續這麼久。

但真實原因,顯然沒這麼簡單。因為,單從實力上分析,如果大唐皇帝的敵人只是安祿山、安慶緒和史思明等人,大唐帝國早就把他們給剿滅得乾乾淨淨。問題是,在大唐皇帝眼中,所有的軍方大佬,都是潛在的敵人,如果不好好防範他們,他們都會變成安祿山的。

換句話說,當時唐肅宗、甚至後來的代宗皇帝,內心最大的陰影,絕不是安史叛軍,而是那些掛著大唐旗幟的政府軍。因為,政府軍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要遠勝於安史叛軍,如果不構建各種有效的防範措施,就算把叛軍打敗,無非是前驅狼後入虎。

對此,我們可以看下郭子儀、李光弼等人,在安史之亂平定前,他們的地位都高得都不能再高。所以當時的唐肅宗都發愁的說,現在郭子儀、李光弼權力地位高到這種地步,如果他們收復兩京後,我該拿什麼封賞他們呢?

也正因為此,在唐肅宗的眼中,政府軍絕不是省油的燈,只要控制的力量稍弱,政府軍也會變得和安史叛軍沒有區別。在這種背景下,眼看著叛亂即將平定,唐肅宗卻開始大玩怪招。於是,大太監魚朝恩開始節制郭子儀、李光弼等軍方大佬。

這樣一折騰,軍方大佬自然在關鍵時候集體拉稀。因為,皇帝像防賊一樣的防著政府軍,顯然會削弱政府軍的戰鬥力。而且,前線九個大帥各自為戰,讓一個大監居中協調,肯定會把政府軍的戰鬥力削弱殆盡。

於是,政府軍被叛軍打得大敗而歸。然而,即使到了此時,大唐皇帝依然繼續出昏招,於是郭子儀被皇帝解除了兵權,賦閒在家。表面上看,這是大唐皇帝腦袋讓驢踢了,但實際上,是因為如果大唐皇帝一昧放任郭子儀,郭子儀也會變成安祿山的,就算郭子儀不想當安祿山,他手下的小弟也會哭著喊著支持他當安祿山。

因為類似的原因,無論唐肅宗、還是唐代宗,都是像防賊一樣的防著郭子儀。從來不會輕易把兵權完全交給郭子儀,就算因為特殊原因,不得不把兵權交給郭子儀,事情一結束,也會馬上把兵權收回來。因為在大唐皇帝眼中,如果給郭子儀的權力太大,郭子儀也隨時可能變成安祿山的。

事實上,在收復兩京之後,對大唐皇帝而言,真正的心腹之患,已經不再是安史叛軍。因為單純安史叛軍,它已經不算是啥大事,如果皇帝一門心思就是消滅安史叛軍,早就把它滅得乾乾淨淨。

對於當時的大唐皇帝而言,他最大的威脅,是軍人勢力日漸高漲,如果不能想出好辦法控制他們,平定安祿山,還會有王祿山;甚至而言,一個安祿山倒下了,還會有無數個安祿山站起來。

所以,唐肅宗在在收復長安洛陽後,開始變變本加利的用太監駕馭軍人。當然,唐肅宗的這種行為,自然會受到軍人集團的集體抵抗,因為叛軍還沒有被消滅,皇帝就這樣對待軍人集團;等叛軍被消滅後,皇帝還會給軍人集團活路嗎?

所以大唐皇帝在平定叛亂的關鍵時候,總是會莫名其妙的掉鏈子。很多人以可能會覺得,如果大唐皇帝能夠毫無保留的信任軍方將領,他們自然會對皇帝忠心。但問題是,這個世上還真沒有絕對的忠臣良將,尤其對於皇帝來說,一旦喪失制約,任何忠臣良將都會變成安祿山的!

對此,我們可以看下平定安史之亂最著名的的三個將領: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郭子儀早早被皇帝解除了兵權,而且一直嚴加防範,而郭子儀自己也能經起各種誘惑,所以最終功德圓滿。

李光弼已經半隻腳踏上亂臣賊子的道路,結果意外病逝,所以雖然沒有功德圓滿,但好歹沒有進入亂臣賊子的行列。至於僕固懷恩最後朝著亂臣賊子的道路越走越遠,蓋棺定論就是亂臣賊子。

所以,面對這種事實,哪個大唐皇帝敢相信將帥的忠心呢?既然皇帝從內心不信任軍方大佬,那麼在平定叛亂時,皇帝自然會時刻防備著軍方大佬。既然如此,大唐政府軍的積極性和戰鬥力,也無從發揮出來,平定叛亂也就變得遙遙無期。



我是趙帥鍋


安史之亂時,唐朝的國情已經發生的重大變化。唐玄宗雖然開創了開元盛世,但在這盛世之後,卻有著非常大的隱憂。首先唐玄宗不再是那個勵精圖治的皇帝,他與楊貴妃沉緬於愛情之中,縱情酒色,為了吃幾個荔枝,要從南方不遠千里運來。二是唐玄宗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不明是非;三是對於安祿山、史思明這樣的節度使缺乏警惕心,縱容其坐大。此時唐朝表面上國力強大,但藩鎮割據,各自為政,已成為唐朝尾大不掉的問題,中央難以統一指揮。在這種情況下,安祿山、史思明發動叛亂,打破了唐朝表面上的安定繁榮。

安史之亂的原因,主要是土地兼併嚴重,許多農民失去土地處於流亡階段;唐玄宗廢除了府兵制,實行募兵制,使節度使的權力無限膨脹,而朝庭直接掌握的武裝力量嚴重縮水。加上唐朝對吐藩、南詔等連年用兵,虛耗國力,等安祿山叛亂開始,將唐朝廷打了個措手不及。安史之亂是唐朝矛盾的總暴發,不只是安祿山一個人的生死問題可以解決的。安祿山死後,還有他的兒子安慶緒。史思明死後,還有他的兒子史朝義。矛盾解決不了,叛亂既便平息了,也會繼續醞釀下一次叛亂。安史之亂為何持續了八年,正是唐玄宗、唐肅宗兩任皇帝沒有解決根本問題的結果。因為藩鎮問題最終也沒有解決,所以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國力迅速下降,直到滅亡於藩鎮之手。

春秋史社,專注於中國歷史、文化研究,喜歡歷史的小夥伴請關注“春秋史社”,有問題歡迎留言。


歷史春秋網


確切的說,安史之亂中唐廷和叛軍打了七年零兩個月。說起來很有意思,安祿山造反一年後就去世了,之後的叛軍又接連換了三個領導,而且都是暴力奪權,可以說叛軍內部一直處在內亂中,但就是這樣看似很容易平定的叛亂卻持續了這麼長時間,原因是耐人尋味的。

實際上,期間唐廷不是沒有機會徹底平定叛亂,但是機會稍縱即逝,大唐的皇帝們並沒有抓住,以至於越拖越久,到了最後也只是平息了叛亂,但並沒有真正平定叛亂。由此為大唐帶來了無法挽回的損失,也給百姓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劫難。

755年的冬月,安祿山再也不願意被楊國忠和唐玄宗猜忌,遂起兵反叛,當時安祿山是三鎮節度使,統兵近十五萬,雖然並不是全部都聽從安祿山的,但也佔了絕大多數,而且安祿山還招募了一些其他的兵員,安祿山當時對外宣稱的是有兵20萬,浩浩蕩蕩南下。而唐玄宗直到一週之後才真正相信那個憨厚滑稽的安祿山反了,於是趕緊調兵遣將,但並不怎麼順利,安祿山很快就攻下了洛陽,並在潼關幾乎全殲哥舒翰的20萬大軍。

756年六月,潼關失守後,唐玄宗並沒有積極組織反抗,反而是偷偷摸摸的帶著楊貴妃、太子等人在幾千名禁衛軍的護送下往楊國忠的老家四川逃跑。唐玄宗一跑,長安就也成了叛軍的了。之後就發生了馬嵬兵變。

這是一場有預謀的兵變,對大唐的未來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兵變之後,太子李亨與唐玄宗背向而行。唐玄宗繼續他的逃亡,而李亨北上靈武決定收復失地。七月,李亨在靈武僭越稱帝,然後召郭子儀和李光弼來靈武商討收復失地的計劃。

當時的大唐可以說從上到下是揹著恥辱在艱難的前行,而且特別的有力量。郭子儀和李光弼被授予宰相之職開始收復失地,尤其是757年正月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給弄死了,確實給唐廷帶來了好消息,叛軍的凝聚力下降,而且安慶緒也沒有什麼軍事能力。這一年,郭李二人收復了河東、河南、河西的大部分失地,兩京也已經收復,安慶緒狼狽的帶著千餘人逃回了鄴城。

這是大唐徹底平定叛亂的第一個機會,而且不久史思明也帶著8萬人馬降唐,如果這個時候大唐繼續攻打安慶緒,並且對史思明做合理的安排的話,安史之亂很可能在758年的上半年就能被平定。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平叛卻成了次要的,最主要的變成了回到長安,然後接太上皇唐玄宗回京。而且長期征戰很可能已經導致糧草無繼。

唐軍開始了休整,而安慶緒則利用這個時間來重新調兵募兵,史思明也降而復叛。等到758年的八月,唐軍才再次開始平叛,這個時候的叛軍也早已恢復了元氣。

但這個時候的大唐君臣關係卻並不融洽,一旦回到京師,唐肅宗的神經不再緊繃,他不再信任武將,而且身邊還圍繞著權勢滔天的宦官。當再次出兵的時候,唐肅宗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領兵20萬攻打安慶緒,但卻不設元帥,反而讓宦官魚朝恩監軍。最初還比較順利,當圍困鄴城的時候,安慶緒求助於史思明,史思明領兵救援。

期間魚朝恩拒絕李光弼的正確建議,放棄了再次攻滅叛軍的機會,而且最終唐軍敗給了史思明。史思明又殺了安慶緒自立。史思明的軍事能力甚至強於安祿山,成為大唐的勁敵。而郭子儀被宦官魚朝恩構陷而失去了兵權,只能待在京城這個皇帝看得見的地方,李光弼接替郭子儀成為副元帥繼續平叛,但是君臣相疑、宦官把持朝政已經成為主旋律,這讓唐軍平叛之路越走越艱難。

761年,史思明被自己的兒子給弄死了,史朝義對於叛軍的掌控力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與唐軍的對戰中並沒有佔到多少便宜。這個時候平定叛亂依舊是有可能的,但是李光弼也遭到了構陷。762年,唐肅宗病重,大唐陷入內亂,李輔國收拾了張皇后一黨,唐肅宗氣絕身亡。唐代宗接過平叛的擔子,然後任命僕固懷恩為副元帥統兵攻打史朝義,並最終逼得史朝義兵敗自殺。

叛軍大量投降,僕固懷恩上表請求讓他們官復原職,唐代宗急於結束戰亂,並且想安撫人心,於是同意了僕固懷恩的請求。安史之亂就以這種形式被壓了下來。這之後,吐蕃攻進長安、僕固懷恩反叛等等讓大唐繼續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在更遠的未來,河朔三鎮成為大唐新的大問題。


尚宮女史


所謂的安史之亂,是指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發起的政變,安祿山死了,還有史思明以及安祿山兒子安慶緒建在,兩人也不是那麼好對付,尤其是史思明。再加上當時大唐指揮戰爭的人不專業,錯失良機,才會讓安史之亂延續下去。


一、安祿山死後,史思明與安慶緒繼續對抗大唐

安祿山只參加安史之亂一年,就被自己兒子安慶緒殺死,安慶緒謊稱父親突發疾病暴斃,贏得忠臣信任,大家繼續擁護安慶緒積極對抗李唐。

而此時,安祿山好友史思明在幹嘛呢?他可也沒有閒著,原本他也對權利有著極度的渴望,如今安祿山死去,他也想乘機奪權,只是礙於名不正言不順。

但是史思明怎麼可能就此罷休,聰明絕頂的史思明選擇假投降於李唐,上演一出借李唐的刀幫他剷除異己安慶緒的大戲。

果然李唐選擇信任他,並且對他封官加爵,等待將安慶緒收拾的差不多之時,史思明再故意找茬繼續叛亂。

史思明有著非凡的軍事能力以及謀略,老奸巨猾用來形容他一點不為過,最主要最後他還把安慶緒設鴻門宴弄死,自己稱帝。

要不是他兒子史朝義將其殺死,估計李唐的天下不保,何談平叛。


二、李唐昏招不斷,導致錯失良機

先不說安祿山活著的時候李隆基派三大名將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去平叛最終吃敗仗死去的事情,單說安祿山死後攻打安慶緒一戰就足以證明李唐執政者的昏庸。

當時李光弼、郭子儀等名將一起率領所謂的六十萬大軍打算將安慶緒一舉拿下,可是群龍無首,沒有主將指揮,還派一個啥也不懂的宦官參與做副將,瞎指揮一番。


最後六十萬大軍被史思明率領五萬精兵戰敗,落荒而逃,慘不忍睹。原本這一戰是可以輕而易舉取得成功,但是皇帝李亨擔心大將勢力過大影響自己皇位,從而對權利把控過於謹慎,導致最終因作戰計劃有問題而失敗。

此戰之後,史思明與安慶緒關係又好起來,兩人合力應對李唐,更是拖延戰期,讓郭子儀一而再再而三去平叛才最後於史思明死後兩年平叛完安史之亂,可是為時已晚,安史之亂對大唐造成影響過大,以至於大唐正式走向衰落。


結語

之所以安史之亂延期那麼久,敵人實力不可忽視,但最重要還是大唐執政者的昏庸無能導致的!



嗔痴歷史觀


安史之亂前後經歷了整整七年兩個月的時間,但是讓人覺得搞笑的是,安祿山帶人打了一年多的亂就一命嗚呼。

為什麼亂黨能搗那麼長時間的亂呢?其實,朝廷本來是有很多機會一舉端了他們這些亂黨的,我們都知道在戰場上的機會可謂是稍縱即逝的,不會多停留在你面前一秒鐘。朝廷一次又一次錯過這樣的機會,反而是和打持久戰,想要把他們這些人拖死,每一次基本上都是表面上平息了叛亂,但是還沒有起到根治的作用,叛亂得不到徹底的平定,只有接著打下去的。

當年安祿山是忍不住皇帝對他的不信任才突然起來造反的,但這個時候的安祿山今非昔比,手上的人馬無語有十五萬之多,雖然在這麼多人中,不能說任何一個都願意聽安祿山的話,但是很大一部分還是誓死追隨安祿山的。除了這些人之外,安祿山還自己招募了不少人,所以他才對別人說他手中一共有二十萬人,這麼多人一起向著南方打來了,剛開始皇帝還在夢中,不信安祿山已經反叛了,結果看了這麼多人已經行進了一段距離后皇帝才真正從夢中醒了過來。

沒過多久洛陽就落到了安祿山的手裡,而且在潼關堵截安祿山的另外二十萬人也是被安祿山輕輕鬆鬆的打敗了。

馬嵬坡兵變,促成了大唐的轉點。在兵變之前,太子已經和皇帝就不在同一條戰線上了,皇帝忙著趕緊逃跑,而太子忙著趕緊收復失地。

後來,安祿山被他的兒子弄死了,這對那些對收復失地有著信心的人又增添了特別大的鼓舞,隨後,在太子的帶領下,集合最大能力,對安祿山的傻兒子進行了猛攻,安慶緒本來就沒什麼能力,那麼強悍的進攻他的人根本就擋不住,這樣一來,朝廷軍隊就把北方的很多失地都給收復了。

不久後史思明重新反叛,朝廷軍隊又開始起兵鎮壓,但是朝廷中又出現了矛盾,這時的皇帝對平叛不想原來那樣緊張了,反而放鬆了很多,他排出20萬人去攻打叛軍,但是沒有設置主帥,讓這20萬人像一盤散沙一樣,開始還比較順利,但是時間長了,我們都知道這樣的組織是不能有多大作為的。

後來史思明直接把安慶緒弄死了,史思明的能力讓朝廷特別頭疼,這個時候宦官摻和進來了,但把主帥陷害了,也使得皇帝和副帥產生不信任,這就讓朝廷軍隊越打越沒勁,平叛之路越來越艱難了。後來,史思明兒子把史思明弄死了,朝廷皇帝也換了,話說唐代宗還真爭氣,一上任就把史朝義給打敗了,還逼著史朝義自殺了,這樣經歷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亂終於平定了下來,大量叛亂軍都向朝廷投降了,可以說這次鎮壓真的太不容易了,簡直讓大唐的國力倒退了幾十年。



新華通迅


安祿山雖然起兵造反後一年多就死了,但大唐朝廷並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徹底殲滅叛軍,平定叛亂。安祿山死後先後三個叛軍首領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期間,叛軍主力尚存,雖然凝聚力越來越差,但一直到安史之亂結束也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安史之亂最終平定也是半拉子工程,是靠認可叛軍殘餘勢力實際割據地方結束的。叛軍殘餘勢力形成的河北三鎮,之後一百多年一直是大唐朝廷最頭疼的問題。

天寶十四(755年)年十一月初九,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起兵造反。跟隨安祿山起兵的邊軍編制兵力有范陽鎮(兵力91400人)、平盧鎮(兵力37500人)、河東鎮大同軍(9100人)等部,多達138000人,是全部大唐邊軍的三分之一左右。安祿山還驅使了同羅、契丹、奚等胡人部族共同叛亂。安祿山叛亂時的實力,在中國歷史上的體制內造反中,堪稱空前絕後了。

安祿山雖然兼任河東節度使,但大部分河東鎮兵力沒有跟隨安祿山造反。安祿山起兵前派人劫持殺害了在太原的北京副留守楊光翽,讓河東鎮暫時陷入混亂。安祿山橫掃河南河北時,各路邊軍都沒來得及回援,內地沒啥有戰鬥力軍隊,安祿山很快一路佔領洛陽、直逼潼關。邊軍陸續回援,戰線在潼關一帶穩定下來。

(安祿山)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以河西軍隴右軍邊軍為主力的哥舒翰部20萬人出關作戰,遭遇慘敗,幾乎全軍覆沒。唐軍最大的一隻重兵集團河西隴右軍基本覆滅。

潼關慘敗後,叛軍進入關中,唐玄宗逃往四川。唐玄宗逃亡途中,發生了馬嵬坡之變,楊國忠楊貴妃被殺。馬嵬坡之變後,太子李亨前往朔方軍大本營靈武,唐玄宗繼續前往四川。李亨到達靈武后自行繼位,成為皇帝,史稱唐肅宗。

安祿山晚年是個大胖子,身體其實很差,應該有嚴重糖尿病之類症狀。安祿山起兵後,很快就病重不能正常理事,喜怒無常,宛如瘋子。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祿山兒子安慶緒、謀士嚴莊等人合謀殺掉了安祿山,安慶緒成為新的首領。安祿山起兵造反開始到被殺,不到13個月,事後看造反對他自己其實毫無意義。

安慶緒沒有安祿山的威望,叛軍內部開始四分五裂。

至德二年(757)九月和十月,發動反攻的唐軍先後收復長安和洛陽,安慶緒逃往鄴城。

乾元二年(759)三月,唐軍九家節度使在圍困鄴城的安慶緒數月後久攻不下,原本已經降唐的史思明重新背叛唐朝,起兵從范陽南下救援鄴城。唐軍與史思明交戰中慘敗,諸軍皆潰,這是哥舒翰慘敗後唐軍又一次戰略決戰失敗。

史思明進入鄴城後殺安慶緒,成為新的叛軍首領。叛軍再度佔領東都洛陽,唐朝形勢又重新回到安祿山起兵初期危在旦夕的時代。唐軍此時的主要軍事將領李光弼(郭子儀鄴城慘敗後失去兵權在長安為官)還算得力,局面還能維持。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李光弼在洛陽附近的邙山與史思明大戰,因為唐軍內部李光弼與僕固懷恩等人的矛盾,唐軍大敗。史思明乘勝直逼潼關,看起來很有機會再次佔領關中。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殺史思明成為新的叛軍首領,叛軍內訌自然不再威脅關中。史朝義的號召力更差,叛軍內部實質已經四分五裂。

廣德元年(763年),叛軍首領史朝義被唐軍斬殺,安史之亂表面上平定。但安史叛軍殘餘勢力並沒有真正被剿滅,唐軍也無力徹底消滅叛軍。叛軍餘部向唐軍投降,但實際繼續割據一方,形成四個河北藩鎮。其中的三個藩鎮被稱為河北三鎮,一直是唐朝後期的心腹大患。


仁勇校尉


安祿山死後,唐軍有過多次機會,可以更早、更快地平定叛亂,但卻因皇室的接連失誤,大唐神奇地錯過了這些機遇,令人遺憾不已。

戰略進軍路線,放棄良策,欲速則不達

儘管叛軍一路順利,連續攻克洛陽、長安,聲勢浩大,但卻也漸漸暴露了命門:由於叛軍沒有攻取山西,使得叛軍的整條戰線都暴露在唐軍面前。幾千裡的戰略縱深,在內線唐軍面前,變成了一條綿延幾千裡的戰線!

智者李泌一眼看出了這個軟肋!

當唐肅宗在靈武站穩腳跟後,他曾經諮詢李泌反擊的方法。


李泌指出:叛軍把劫掠的東西都運回范陽老巢,可見,他們不是胸懷大志者,我們有機會擊敗他們。

李泌規劃的戰略反擊步驟為:

(1)、以李光弼擊常山,郭子儀擊河東。這樣,史思明等將領不敢離開范陽、安守忠等人不敢離開長安,唐軍可以以三地鎖四將。然後,以新徵的軍隊駐紮在扶風,配合郭子儀、李光弼。敵人救這邊,我們就打他那邊;如此反覆,不出一年,敵軍就會疲敝不堪!

(2)、在疲敝敵軍後,我們不要急著收復兩京,應該派大軍,配合李光弼出擊他老巢!


(3)、最後,我們再各路合擊,把敵人徹底殲滅!

這個方略,把準了叛軍的命門。如果採納這個方略,不僅可以把握主動,疲敝敵軍,而且,唐軍可以徹底平叛,後來困擾大唐一輩子的河朔三鎮之亂,也很有可能得以避免。

李泌提出這個方略時,唐肅宗沒有表態。

在唐肅宗猶豫期間,形勢發生了有利於唐軍的變化。

首先,儘管唐肅宗沒有表態支持李泌的方略,但是,英雄所見略同,郭子儀、李光弼的做法,與李泌規劃的第一步非常接近!

郭子儀收復了河東,甚至一度進入潼關(後退出)。李光弼也取得了太原保衛戰的勝利。

其次,叛軍方面,安祿山被殺。


安祿山被殺後,安慶緒的威望、能力都遠遠比不上他的父親。如果採取這種疲敵之策,效果可能會比當時李泌提出時更好。

可是,唐肅宗最終覺得這個方略太迂,決定採取直接進攻的方略,以直接進攻,收復兩京為主要方向。

這是此後唐軍平叛時間漫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正如李泌所分析的,叛軍的戰鬥力很強。唐軍精銳多來自西北,對關中地區炎熱的天氣不適應,消耗極大。因此,即使能快速收復長安、洛陽,也很難趁勝追擊,而叛軍,則可以得到休整之機,不斷復甦戰力!


後來的戰事,確實正如李泌所預料的。唐軍打長安,打陝州,打洛陽,步步進擊,損耗極大!在收復洛陽後一年多沒有作為,使得叛軍不斷復甦戰力,戰事非常焦灼。

皇室過分注重收復兩京,不注重殲滅敵軍有生力量

唐軍直接進攻,果然不大順利。第一次攻長安,失敗。


所幸唐軍名將善戰,請來的回紇援軍也英勇,因此,在香積寺之戰中,大敗安軍!

在香積寺取勝後,僕固懷恩建議,立刻趁勝追擊,抓住敵人主力,一舉殲滅!

可是,李俶卻拒絕了這個建議。他認為,大軍已經疲憊,需要休息一下,明日再打!僕固懷恩氣得差點吐血:現在敵軍的名將、精銳就在對面,他們剛剛大敗,這正式天賜良機,讓我們消滅敵軍。怎麼能等到明天呢?

李俶不聽。

等到“明天”時,唐軍發現,叛軍精銳已經撤出長安!


李俶不願追擊,無非是怕追擊過程發生意外,影響他收復長安的計劃。因此,寧可放走敵人的精銳,也絕不冒險。

兩京固然重要,可是,大唐在進行的,是一場關乎全國統治權的戰爭,不能把握時機,殲滅敵軍有生力量,又怎麼可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勝利呢?

對投降處置不當,錯失叛軍內亂良機

唐軍收復兩京後,確李泌所言,唐軍疲憊不堪,需要休整。叛軍趁機恢復了力量。

恢復力量的叛軍,甚至有閒心搞起內訌。安慶緒對史思明猜忌,想要密謀除掉史思明。


史思明在眾將的勸說下,以所部十三郡、八萬軍隊投降唐朝!緊接著,河東節度高秀巖也投降了!河北地區大部都歸順了唐朝!

這對大唐來說,是一個天大的機遇!

誠然,史思明等人或許可能復叛。但是,如果能妥善安撫,以之為榜樣,完全可以動搖其他叛軍將領!

退一萬步說,即使唐軍最終決心要徹底解決這些靠不住的傢伙,也應該在平定安慶緒後,再做處理呀!

可是,在唐肅宗的許可下,李光弼急切地要除掉史思明,最終,圖謀洩露,史思明覆叛!

對大唐來說,史思明覆叛,或許並不是最嚴重的後果。自此以後,本來因安祿山死去,動搖的叛軍將領們,又都紛紛堅決反唐了!


即使在安史之亂結束後,河北地區的藩鎮軍,依然把安祿山、史思明視為“二聖”。因為,他們知道,大唐是不會放過他們的,他們只有牢牢把握割據力量,才可能生存下去!

用宦官,防將領,不設統帥

在收復兩京後,慢慢吞吞恢復過來的大唐,繼續發起對叛軍的進攻。

可是,或許是被安祿山、史思明被弄怕了,大唐始終不敢放手使用這些將領。因此,在隨後的戰爭中,始終不設,或者不明確指揮關係,最終,導致唐軍在平叛過程中走了無謂的彎路,終於精疲力盡,無法徹底平叛!


在攻打鄴城時,唐軍九個節度使一起上。只以宦官魚朝恩“觀軍容”,不設主帥。結果,佔據絕優勢的情況下被大敗!洛陽再次丟失!

在隨後的收復洛陽之戰中,又是指揮關係不明確。李光弼和僕固懷恩就列陣位置爭執,導致大敗!

可以說,打仗不設主帥,這是極為作死的行為!若非叛軍內訌,李光弼忠勇,天下屬誰,尤未可知!即使後來叛亂已平,大唐也已精疲力盡,草草收尾。

為保南陽,功勳卓著的來瑱,得罪宦官程元振而被殺!

滿門忠烈的僕門固懷恩,天子明明知其無反心,他卻依然被逼反!


熱血灑疆場,卻受盡猜忌,誰敢 忠心事唐?

最終,大唐開啟宦官監軍,武將愛忌的先河。中華帝國豪情萬丈的開放時代,漸漸遠去了!

李沁、僕固懷恩,道理都說得非常清楚!這些道理,天子不難懂!而軍中無帥的後果,宦官不知兵的現實,甚至僕固懷恩有沒反心,天子也懂!可是,大唐天子依然貪慕晨昏之戀,執著於快速收復兩京;依然見戰機而不追,依然以無才宦官主兵!

懂得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往往是因為無法剋制自己內心的恐懼和焦慮!因此,雖然知道道理,依然被焦慮和恐懼主使,不能實事求是。

與君共勉!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死後,是誰領導叛軍堅持了八年?

戰爭不是兒戲,不是想要停止,說停就停下來的。

安祿山和史思明可以說是起了一個非常不好的頭,也是以他們兩個為主,才造成的安史之亂。

安祿山起兵造反的資本,其實都是唐玄宗李隆基封給他的,這也是出於唐玄宗李隆基對安祿山毫無根友的信任,也是毫無防範。

安祿山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辜負李隆基的信任,選擇了起兵造反。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只當了一年的皇帝,就被自己的兒子殺害了。

自從安祿山起兵造反以後,這個所謂的“大燕皇帝”一直流傳,是叛軍的領袖。

756年,安祿山僭越稱帝,國號大燕;

757年,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

758年,史思明殺安慶緒,稱“大燕皇帝”;

761年,史朝義殺父史思明,即位稱帝。

這樣的一個所謂的“大燕皇帝”,就這樣隨著陰謀與背叛兜兜轉轉,最終在史朝義身上,兵敗自盡。

安祿山確實是死了,但是由安祿山挑起來的“安史之亂”,卻沒有結束。天下間數不盡的野心家,也在這一刻,揭竿而起,想要實現自己的抱負野心。

再加上,唐朝內部唐肅宗、唐代宗,都不是特別賢明的皇帝,不能給予將領充分的信任。而朝廷軍隊內部分裂也比較嚴重,僅僅只是幾個藩鎮的軍隊拼湊起來的,也不是一條心。所以,“安史之亂”綿延日久。

“安史之亂”結束了,但是,帶給百姓的是深痛的苦難。而唐朝也由盛轉衰,陷入藩鎮割據之中,再也不復之前的輝煌。

我是春秋百曉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