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溼”——痺證——關節痛的誤區,用西醫還是中醫


“風溼”——痺證——關節痛的誤區,用西醫還是中醫

這是有意思的三個詞,相互關聯,在醫學含義和文化內涵上又有所不同,一般國人即使沒有醫學背景也能望文生義。

風溼是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一個醫學詞彙,即是醫學詞,也是約定俗成的“怕風怕溼”或“因風因溼而得病”,怎樣理解都可以。其實風溼這個詞在以前,泛指關節疼痛,其實一般關節只要有病,無論是什麼關節炎,多少都怕風怕溼,和現在醫學的風溼不同。現在醫學的風溼熱、風溼性關節炎(rheumatism)傳入中國,翻譯家就用現成的風溼來對應,實際上民間的認識要廣泛地多,然而又有了rhenmatoid(類風溼性關節炎),漢字當然沒問題,區別於風溼,前面加了一個“類”字,國人對類風溼並不混淆。

痺證是中醫學的名詞,也是指關節疼痛、腫脹、痺阻不通、伸屈不利,有風寒溼痺、有熱痺,這種分類方法我以前覺得不太科學,過於籠統,但是現在治療了這麼多關節炎,發現能治癒的不多,在現在醫學上應該分成這麼多類關節炎,治療方法各不相同,但最終的轉歸差不多,所以我們的祖先在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以不同關節的症狀和發病原因、誘因來分類,並根據不同藥性來治療,是有其科學性的。

關節痛是一個症狀也是一個診斷,因為經常有一個不明原因的關節痛,例如某些藥性引起的關節痛,大家經常想不到,或者疊加因素太多找不到;婦產後的關節痛,中醫講風引起,西醫講激素水平不好,但是均沒有什麼直接的證據;精神病患,如焦慮症,抑鬱症引起的關節痛,如本人未覺察,別人不知道,那麼醫師就會陷入困境,怎麼治療都沒用;現在青年人的亞健康狀態,機體內疲勞和透支也會關節痛,這種疾病也是各種檢查均正常。

如果把上述三者聯繫起來看,各種關節疾病的治療既可以按還原理論,清晰地按病因、病理解剖、現代學診斷來治療,某些情況也必須這麼治療,比如風溼性關節炎的急性期,明確有鏈球菌的感染,這肯定是抗生素來治療最有效,也最可能治癒這種關節炎,這時候如果遲疑,用中藥治療可能會延誤病情,導致關節殘留永久性疼痛。有時候又需要仔細調查,不著急用藥,多問診,多聊天,找到病因治療,如藥物引起的關節疼痛,停藥即可。精神病患的關節痛治癒焦慮症,關節痛自然會消失。但多數情況下可以按照模糊理論來治,沒有嚴重可能性的情況下,在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經濟條件的人群中,有時候不用搞的太清楚,按症狀治療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