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該被遺忘的民族英雄—大唐節度使張議潮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誕生了無數令族人以及後人敬仰的英雄,但也有更多的英雄被埋沒在漫漫黃沙中。

不該被遺忘的民族英雄—大唐節度使張議潮

大唐節度使張議潮,雖無衛霍之威名,但其維護國家利益、鎮守祖國疆土之功,並不在二人之下。

公元799年,張議潮出生於沙洲敦煌,其父是大唐工部尚書張謙逸,他出生的這一年,距影響大唐國運的安史之亂已經44年了,雖然叛亂被平,但是大唐帝國並沒有恢復昔日的榮光,隱隱中有著倒退的痕跡。但大唐,依然是大唐。

雖然出生豪門世家,但那個時期的西域其實並不太平,安史之亂爆發觸動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吐蕃在西域也蠢蠢欲動,趁著大唐無力顧及之時,發動叛亂攻掠河西諸州,公元758年至公元848年間,吐蕃對於西域的侵犯讓西域諸州人民苦不堪言。在這期間長大的張議潮一直隱忍等待著時機。

不該被遺忘的民族英雄—大唐節度使張議潮

終於,公元848年,陷於吐蕃日久的沙洲首領張議潮率眾起義,這個淪陷於吐蕃之手六十七年的敦煌終於在迴歸到了大唐的懷抱。

為了及時的傳信於唐政府和獲得支援,張議潮命令十支信使開始從不同的方向進唐,但河西走廊的地勢何其複雜,唯一臨近大唐的東面早已被吐蕃嚴密封鎖,十支隊伍中,最終也只有敦煌高僧悟真率領的那一支成功入朝,而這一天距離他們出發已經兩年有餘。

這期間,張議潮並沒有坐等中央政府的支援,而是整軍備戰,開墾農荒,並利用吐蕃內部的矛盾,縱橫捭闔,接連收復了瓜州、甘州、肅州等十一州,除了涼州以外,其餘散落之地盡被收復,極大的鼓舞了河西走廊的其他被吐蕃壓迫的民族。得到消息的唐政府也派軍西進,和張議潮首尾相應,收復了吐蕃的三州其關。河西走廊的迴歸振奮了大唐王朝的信心,張議潮被封為金吾衛大將軍,這片被吐蕃侵佔了近七十年的土地,終於重新回到了大唐的懷抱。

不該被遺忘的民族英雄—大唐節度使張議潮

大中十年,吐蕃再次進犯沙洲。但是這一次張議潮奔襲千里,仍舊手刃了土渾王,從此他治下的領土,吐蕃人在不敢覬覦。自小生活在吐蕃強權統治下的張議潮雖然生在異族文化治下,但是聽聞老人們口中的大唐是多麼的強盛,多麼的讓人自豪。憑藉著強大的民族榮譽感和文化歸屬感,張議潮內心充滿了對大唐王朝的嚮往,可以說,也正是這樣的精神一直在支撐著張議潮,一定要為國盡忠。公元861年,已經63歲高齡的張議潮經過三年的艱苦戰爭,終於收復了最後一塊失地—涼州,據史書記載“河隴陷沒百餘年,至是悉復故地”。歸朝期間的幾年中,張議潮繼續擴大戰果,鞏固既得失地,徹底的穩固著祖國的大西方。

鹹通八年(公元867年),他留守京師為質的兄長張議潭去世,依唐舊制,大將在外,必有親近留質京師,已經69歲的張議潮決心親自入京為質。公元872年,張議潮於長安駕鶴西去,享年七十四歲,自此,偉大的民族英雄走完了他光榮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