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4年,大唐「詩仙」和「詩聖」的首次相遇!此後相知相惜

盛唐的詩壇,群星璀璨,其中最耀眼的兩顆星星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李白人稱詩仙,杜甫也享有詩聖的美譽。兩位才華橫溢的詩人懷抱負,挾美名,居鄉野,遊四方,交名士,求舉薦,等待著朝庭的召喚,等待施展才華的機遇。這一等,就是十載,二十載。

公元744年,大唐“詩仙”和“詩聖”的首次相遇!此後相知相惜

終於,聖恩的寵幸降臨到太白的頭上。公元742年秋天,已經42歲的李白正在剡中(今浙江嵊縣)漫遊,突然接到詔書,讓他立即起程到長安,接受唐玄宗的召見。李白高興萬分,趕回南陵(今安徽南陵),準備安頓好妻兒,就在這時第二道三道詔書接連送到,令他火速動身。李白興奮之極,小兒女也拉著他的衣角眉開眼笑,妻子殺雞作食,邀鄉鄰慶賀。李白縱情暢飲,大醉,拔劍起舞,放聲高歌,胸中積壓了十幾年的政治熱情全部傾洩出來: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告別妻子兒女,揚鞭催馬,曉行夜宿,來到長安。這是他第二次來到長安,十多年前,他第一次入長安,可謂是乘興而去,敗興而歸,回到安陸又遭人白眼,不得不遷居魯郡(今山東濟寧),這次皇帝親召,怎能不叫他欣喜若狂呢

唐玄宗十分欣賞李白的才幹,很快就在一座宮殿裡召見了他。召見時,唐玄宗走下御輦,步行著迎接他,並讓他坐在一張特別精美的“七寶床”上。在招待他吃飯時,唐玄宗見羹湯太燙,就親手用調羹把湯調溫,還說:“你雖然是個平民,但是名氣大得連我都知道了。如果不是你的道德文章好的話,怎麼會這樣呢”李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發表議論,還當場作賦《大獵賦》,該賦可與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揚雄的《長楊賦》相媲美。唐玄宗非常高興,任命他為翰林待詔。

公元744年,大唐“詩仙”和“詩聖”的首次相遇!此後相知相惜

高力士脫靴

就在這段時間裡,李白在長安留下了讓高力士脫靴,楊貴妃捧硯的故事,也留下了醉草嚇蠻書的傳說更留下了流傳千古的華麗詩章:

如《宮中行樂詞》:水綠南薰殿/花紅北闕樓/鶯歌聞太液/鳳吹繞瀛洲/素女鳴珠佩/天人弄綵球/今朝好風日/宜入未央遊。

還有《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李白在長安名噪一時,有人稱他一以傲名,一以酒名,一以詩名,他廣交朋友,每天和賀知章、李進、李適之、崔宗之、張旭、蘇晉和焦遂在一起遊樂飲酒,人稱“酒中八仙”,詩人杜甫曾寫了一首《飲中八仙歌》,將這八人的醉態刻畫得維妙維肖: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眼/汝旭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眼不移封向酒泉/……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公元744年,大唐“詩仙”和“詩聖”的首次相遇!此後相知相惜

回過頭來說說詩聖:

同樣是才華橫溢,同樣是滿懷抱負的杜甫卻沒有李白這樣的幸運。我們不知道對於李白的生活懷著怎樣的欽羨,怎樣的失落,又是怎樣的憂憤。

人生苦短,經歷了科考的失利,經歷了兩次漫遊,公元741年,杜甫已到了而立之年,但功名仍無建樹。這年他從齊趙漫遊回到東都洛陽,在洛陽之東的偃師縣西北二十多里的首陽山下的土簍村築建了陸渾莊,莊子附近即屍鄉,據傳是田橫自殺的地方,這裡還是杜甫的遠祖杜預和祖父杜審言的墓地。不言而喻,杜甫是想以自己的祖輩為榜樣激勵自己的鬥志,因為杜甫非常崇拜自己的先祖杜預和杜審言,他曾在《祭當陽君文》中寫到:“不敢忘本,不敢為仁”,而在談到祖父杜審言時,杜甫曾自豪地說:我祖父的詩歌古來少有。這一年,杜甫和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結婚。

公元742年,杜甫的二姑媽在洛陽逝世,他十分悲傷。因為杜甫在出生後不久生母便去世了,他四歲時起就寄養在二姑媽家,二姑媽對他情深義重,精心撫育,在一次小杜甫得了重病後,二姑媽為救杜甫竟求巫師,舍子救侄,杜甫在二姑媽家幸福地生活了兩年。得知姑媽去世,杜甫匆匆趕回洛陽建春門內仁風裡,哭泣盡哀,並寫了一篇墓誌,在文章裡他稱姑媽為“有唐義姑”,拿她和古代的魯義姑媲美。自此,杜甫便客居東都洛陽,進行社交活動,跟秘書監李令問,駙馬鄭潛曜等權貴都有交往。有時他還到龍門去遊玩,參觀伊水河畔的龍門石窟。時間如水,一晃又是兩年,杜甫耳聞目睹了上流社會的勾心鬥角更有懷才不遇之憤,就在這時,他聽說了他欽慕已久的大詩人李白竟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更加勾起他對時事的不平。

公元744年,大唐“詩仙”和“詩聖”的首次相遇!此後相知相惜

杜甫經典圖

再說李白,這也真應了那句古語:“好花不常在,好景不再來”。在長安出入有車,風流瀟灑的翰林待詔李白不過是唐玄宗的擺設而已,除了應詔作一些讚美詩般地花樣文章外,實在是無所事事。政治上的失意,賀知章等恩人的歸隱,再加上高力士等人的毀謗和排擠,李白初入長安時的得意變為了一腔的心灰意冷,公元744年,他終於向唐玄宗提出離開長安的請求。唐玄宗沒作任何挽留,當即賜李白金鞍龍馬錦袍玉帶,便把李白打發走了。這就引出了唐代詩壇上的又一段故事--

漫遊梁宋結友誼

李白出長安,越過秦嶺,來到商州,商州使君對詩人的到來非常高興,陪同李白遊山玩水,每每興盡而歸。一段時間後,李白繼續東行,過五關,到洛陽。

公元744年夏天,兩顆文學巨星--李白和杜甫在河南洛陽相會了。他們一見如故,結為莫逆之交,開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遊歷生活。

譽滿天下的李白對小自己十一歲,才華嶄露的杜甫非常敬重,他讀著杜甫的《望嶽》,讚歎道:“子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化聖人‘登泰山而小天下’入詩,真是氣吞半牛,不同凡響啊!”

杜甫笑笑,又搖搖頭,對李白的讚譽之詞,他覺得受之有愧。他認為李白是一代大家,其詩雄渾壯麗,意味無窮,讓杜甫欽慕不已,而自己願作他的一名學生。他接口長吟:“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吞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這首詩,栩栩如生地蜀道上山川的奇險壯麗,氣勢雄奇壯麗,文筆瑰麗多姿。詩還沒誦完,兩人仰天哈哈大笑。

公元744年,大唐“詩仙”和“詩聖”的首次相遇!此後相知相惜

此時,他們正站在波濤滾滾的黃河岸邊,一掛殘陽將奔騰的河水染得通紅,他們的笑聲隨著波濤跳躍,傳得很遠很遠。李白此時是仕途失意,有心求仙,遊罷洛陽的風景,李白和杜甫溯河至王屋縣王屋山清虛小有洞天,尋訪有名的道教隱者華蓋君,可惜華蓋君早已去世,兩人不免為人生的變幻無常感嘆不已。

杜甫李白乘船來到陳留,杜甫在陳留郡有私宅,李白的到來,杜甫盡地主之誼,熱情款待李白。然後兩人相攜遊覽梁宋,在汴梁有漢代梁孝王所築的平臺,其地相傳為師曠彈琴之所,又稱吹臺,他們登上古吹臺,臺上梁孝王的宮闕已蕩然無存,只有汴水依然無語地東流。他們思昔撫今,思緒萬端,回到酒店。仍心潮澎湃,於是拔劍起舞,飲酒作賦,李白在《梁園吟》中充滿激情地寫道:“我浮黃河去京闕,席欲進波連山。天長水闊厭遠涉,訪古始及平臺間。……”李白舞劍而吟,慷慨悲歌,聲情激越,滿腔的苦澀傾洩而出;杜甫以掌擊桌而和,深深陶醉在李白的詩境中。

遊了汴梁,他們又一道訪宋,經過芒碭(今安徽碭山縣)時,劉縣令請他們夜宴宴喜亭池,水光朋色,交相輝映,船上張燈結綵,擺上筵席,飲酒聽課,其樂融融。辭別劉縣令,來到單父縣,他們遇到了另一位著名詩人高適,高適只比李白小一歲,三人雖先前未逢,其實早已神交已久。他們談詩論文,登高懷古,興趣更濃。他們暫時忘掉了不被朝庭所用的憂愁和失落,參加宋州李太守和單父崔縣令組織的孟諸大澤射獵活動。射獵的隊伍,人人騎上駿馬,帶上雕弓,牽上獵犬,架上蒼鷹,在單父至虞城之間的孟諸大澤上喧呼馳騁,擒狐殺兔。晚上歸來,他們在單父城東樓設宴慶功,飲酒聽歌。短暫的熱鬧過去了,心中的塊壘加倍的湧上沉重,單父城郊,有一處景色幽深的琴臺,相傳是春秋時賢人印子賤鳴琴而治的地方,他們登上琴臺,那陣陣松濤聲,彷彿是那位賢人不絕的琴響。

杜甫感慨頓生:“古賢寬宏待人,以禮樂治天下,可敬可佩!”

李白苦笑道:“現在的官吏上諂下陷,除了搜刮民脂民膏還能做些什麼呢只怕是子賤大世也無出頭之日了!”

高適點點頭,轉向杜甫問:“子美,你還打算入長安求功名嗎”

一片陰雲在杜甫臉上一掠而過,接著一腔豪情上心頭,他自信地說:“求得功名,報效國家,既是我的志向也是我輩的責任啊!”早在735年,年輕氣盛,自以為很有才幹的杜甫目空一切,甚至連屈原、賈誼、曹植都不放在眼裡,他參加了科舉考試,結果卻名落孫山。時間如白駒過隙,十年轉眼而逝,這些年用心苦讀,相信再進長安,一定會高中榜首。

公元744年,大唐“詩仙”和“詩聖”的首次相遇!此後相知相惜

李白手捻長鬚,微微笑道:“子美之才,高中不難。只是李林甫當道,賢才能士又豈有出頭之日。長安雖好,恐怕也非久居之地啊!”

李白的話突然止住了,他不願給心氣高傲的杜甫澆冷水,話也就點到為止,但是陪明的杜甫怎麼會不明白他的用意呢他馬上回答:“如果我真能進入仁途,一定會敦促聖上重振堯舜之道,挽救頹廢世風!”

李白無語。當初他入長安時又何嘗不是滿腔熱血呢但是在長安的日子裡,他親眼目睹唐玄宗的縱情酒色,他親身受到那些宦官佞臣的汙辱與排擠,他對唐王朝上層的腐改有深刻的認識。積重難返,縱然杜甫才華超群,在那樣的環境中他又能如何!但是作為兄長和摯友,他還是作出了善意的規勸:

“浪跡江湖,逍遙四海,乃是人生快事!子美有意入仕,自是好事,只是有一語相贈:凡事不可強求,順其自然方可無憂!”

“我想,君是明君,臣為賢臣,只要君臣協力,竭忠盡智,事情總不至於不可為吧”杜甫堅持道。

高適也同意杜甫的想法,因為他也有杜甫同樣的想法,準備到長安謀取功名。李白天生豁達,此時也只有苦笑著搖搖頭。是啊,人的際遇不同,經歷不同,又豈能強求他人!

幾天後,他們接到山東北海太守李邕的邀請信。李邕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曾在武則天皇后面前斥當時的權貴張易之,因而被稱頌。他們三人欣然前往,李邕和齊州司馬李之芳在歷下亭擺酒設宴,杜甫即席賦詩,寫下《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其中最令人稱道的兩句是“海右此亭古,濟南多名士”。此後,李白、杜甫、高適三位詩壇好友便各奔東西,杜甫依依不捨地送別將要南下的李白,相約如果功名不就,就再一起泛舟洞庭湖,遨遊廬山,追隨陶潛的足跡。杜甫詩贈李白:“李侯金閨彥,脫身事幽討。亦有梁宋遊,方期失瑤草。”李白有詩戲贈杜甫:“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這詩句,透露出摯友間無間的情誼。

公元744年,大唐“詩仙”和“詩聖”的首次相遇!此後相知相惜

幾個月後,杜甫到魯郡(今兗州)故地重遊,在這裡又同李白相會,此備相遇,他們情同兄弟,惺惺相惜,晝則同行,夜則同被,親密無間。城北有一位範居士,閒居田野,兩位詩星結伴前往訪。他們騎著馬,一路疾行,竟誤入一片蒼耳之中,弄了一身的蒼耳。到了範居士處,在範居士備辦酒菜之時,他們如孩單一般,脫了衣裘摘沾在衣上的蒼耳。酒菜上來,也無非是蔬菜、霜梨、酸棗、寒瓜,他們邊喝酒邊吟詩,盡情領略了田園的生活樂趣。當杜甫要回洛陽時,李白在魯郡東石門為他送行,寫了一首感情深摯地送行詩,詩名為《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詩中寫道:“醉別複數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又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杜甫也有詩相贈,《贈李白》極力稱讚李白的詩歌和他們倆快樂無比的遊歷生活:“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而《與李十二白同尋範隱居》中則明明白白表達了二人的友情:“李餓的佳句,往往似陰慳。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手日同行……”這兩位偉大的詩人,石門一別,就如同參星和商星,再也沒有見面的機會,但是兩顆心始終連結在一起,那濃濃地思念之情凝結成行行詩句。

詩行相牽的詩星

杜甫離去,思情悠悠,他先後寫下了《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等,詩中寫道:“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寂寞書齋裡終朝獨日思”。

李白閒居家中,又想遠遊,臨行前寫了一首《夢遊天姥吟留別》,詩中寫道:“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詩中流露出對以往歲月特別是對長安兩年的經歷的喟嘆,流露出無法排遣的失意和激憤。以後,李白浪跡吳越,輾轉南北,及至755年安祿山史思明叛亂之時,李白在兵荒馬亂之中南奔晉陵(今江蘇武進),途中竟被捕入獄,蒙受不白之冤。後雖出獄,卻無人敢錄用他,到了758年,李白再度入獄,判長流夜郎。

在那樣的社會,杜甫同樣不幸,747年,他入京“就選”唐玄宗“天下士人有一藝者”,結果這次考試在李林甫的操縱下竟無一人及第。他只好向皇上自薦,一直到751年被唐玄宗授了“京兆府兵曹參軍”的小職。接下來,兵禍連年,民不聊生,杜甫的幼兒竟被活活餓死,他深深為老百姓的生活所憂慮,對貧富不均的社會現實表示了強烈的不滿,通過詩文,他發出了悲憤的吶喊:“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公元744年,大唐“詩仙”和“詩聖”的首次相遇!此後相知相惜

戰事急,杜甫被困在長安,有家不能歸,有國無法報,當他聽說肅宗在鳳翔時,又趁叛軍不備,冒險前去投奔,長安被收復,又有了新的皇室之爭,波及無辜的杜甫,他被貶離開長安,以後他拖家帶口,四處奔走,尋求棲身之地,在這段顛簸流離的歲月裡,杜甫寫下了無數的反映當時人民生活的詩行,其中有著名的“三吏”“三別”。也就在這時,他得到李白被流放的消息,他很為這位才高命薄的詩人惋惜,寫下了《不見》:“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我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生讀書處,頭白好歸來。”相知相惜之意,流露於字裡行間。他還寫了《夢李白二首》,第一首詩中他寫道“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在第二首詩中他痛惜“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除此以外,他還寫有充滿友情的《天未懷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風時到,江湖秋水多……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也寫了欽佩李白詩歌成就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他滿懷激情地在詩中寫道:“昔年有狂生,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才高心不展,道屈善無鄰……”。

杜甫顛沛流離,歷經艱險,於759年冬到達成都。暫時過上了清苦但是相對平靜的生活。

公元762年,一代詩仙李白在安徽當塗因病去世,他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可以說是傳奇的一生。同杜甫一樣,他也十分珍視他們之間的友情,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他把倆人的友情比作浩蕩奔流的汶水,留詩曰:“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步入暮年,一生清貧如洗的詩聖,在766年,仍對二十多年前他與李白的交遊念念不忘,寫下了《昔遊》、《遣遊》。四年後,唐代中期又一名偉大的詩星隕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