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梟雄、大唐“秦王”李茂貞,雄霸一方不稱帝卻封老婆做皇后

中國古代史

不良人這款動漫選取的歷史節點是唐末五代十國這一戰亂時期,裡面的很多人物都在歷史上有原型,而岐王李茂貞更是在歐陽修編撰的《新五代史》中有專門的列傳,下面就讓我們驅散歷史煙雲,走進唐末,去了解下歷史上的岐王李茂貞是什麼樣子的吧。

五代梟雄、大唐“秦王”李茂貞,雄霸一方不稱帝卻封老婆做皇后

歷史上的李茂貞並不是遊戲中所說的女帝,而是個貨真價實的男人,對於唐朝的所作所為那真是簡直了,反正是把“李星雲”他爸唐昭宗欺負個夠嗆。後來他又雄霸一方,但始終沒有稱帝,卻又把老婆封為了皇后,是不是也挺超乎你想象的?

如今提起大唐秦王,人們都會想到唐太宗李世民。但是,這位李茂貞也獲得過大唐秦王的殊榮,這是怎麼回事呢 ?

公元856年,就在大唐江山風雨飄搖之際,在河北道深州博野縣(今河北博野縣)瀦瀧河河畔一個小山村裡,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聲,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嬰呱呱墜地了。那位名叫宋端的父親,雖胸無點墨卻給孩子起了一個文縐縐的名字:文通。

五代梟雄、大唐“秦王”李茂貞,雄霸一方不稱帝卻封老婆做皇后

就是這個宋文通,長大後成為唐末五代時期擁有巨大影響的重要人物,唐僖宗賜其姓名李茂貞,列入皇家典籍。唐昭宗加封為岐王、秦王等職,後梁承認其岐王一職、後唐則再次加封其為秦王,李茂貞一生中兩次被加封為秦王,也算是貨真價實的大唐秦王。

宋文通(李茂貞)18歲代父從軍,參加了當時頗有名氣的博野軍,開始了戎馬生涯。宋文通驍勇善戰,屢建奇功,深得朝廷賞識,最終因在平叛和護駕方面的卓越表現,被唐僖宗賜名為李茂貞。 唐末天下大亂,動盪不堪,各藩鎮節度使擁兵自重,有的人甚至帶兵攻打長安,而唐僖宗李儇年輕氣盛,搞了個御駕親征,沒想到被人家給困住了。

五代梟雄、大唐“秦王”李茂貞,雄霸一方不稱帝卻封老婆做皇后

就在這萬分危險的時刻,時任神策軍指揮使的宋文通神勇救駕,將李儇從死地中救了回來。李儇為了表彰他的功勞,封他為武定節度使,並賜名李茂貞,憑藉著恩寵和軍功,並且在平叛中慢慢佔領屬地,李茂貞也步步升遷,勢力迅速壯大,甚至於可以控制朝政。

李儇這個逃跑皇帝活了二十多歲就病死了,他的弟弟唐昭宗李曄接替了他,李曄對李茂貞控制朝政的狀態非常不滿。

五代梟雄、大唐“秦王”李茂貞,雄霸一方不稱帝卻封老婆做皇后

再看李茂貞,他的地位越來越高,他開始有點不滿足於自己這節度使的位置了,他的勢力已經可以說是大到威脅皇權的地步,而且他也的確開始對朝政指手畫腳了, 李茂貞這個軍閥有一個優勢,那就是他的地盤距離長安最近,他可以直接威脅到朝廷。

唐昭宗意識到這個人的威脅所在,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三思之後,還是決定對李茂貞下手了,因此糾集軍隊攻打李茂貞(這是唐朝歷史上最後一次朝廷軍隊主動攻打節度使),可昭宗的戰鬥力還是太弱,即使派出朝廷大軍也並沒什麼用,反而還被李茂貞打了個大敗而歸。李茂貞一路追殺,直接殺進了都城長安,大搖大擺來到朝堂之上,號稱“清君側”,把好多與他不對付的高官重臣都殺了,才領兵回家。

五代梟雄、大唐“秦王”李茂貞,雄霸一方不稱帝卻封老婆做皇后

昭宗氣的鼻子都歪了,卻也拿李茂貞沒辦法,反倒還給了他一個岐王的封號。後來應李茂貞要求,還加封他為中書令,相當於宰相一職。李茂貞這個位置跟梁王朱溫基本是同一級別,兩個人地盤也差不多,這倆人一直明爭暗鬥多年。當年董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倆人也都想拿下唐昭宗,可卻一直互相鉗制。

朱溫篡唐自己稱帝了,本來也有能力稱帝的李茂貞為何沒有呢?

李茂貞與梁王朱溫旗鼓相當,二人都想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昭宗雖然無權無勢,但畢竟還有皇帝頭銜這個招牌,所以成為朱溫、李茂貞爭奪的王牌。這就使得兩打起來了。這一打就是一年多,結果李茂貞沒打過朱溫,自己的屬地越來越小。

五代梟雄、大唐“秦王”李茂貞,雄霸一方不稱帝卻封老婆做皇后

後來朱溫建立的後梁被李氏皇帝所滅,李茂貞故像唐再次稱臣,他被晚唐皇帝封為了“秦王”。最後病逝。 自己坐不上皇帝他也沒氣餒,李茂貞還挺愛老婆的,自己眼看是當不上那個九五之位了,就索性把妻子封為了皇后。李茂貞的愛妻在史料中沒什麼記載,甚至不是什麼大家閨秀,應該屬於糟糠之妻一類。這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自己不是皇帝,妻子卻是皇后。在朱溫稱王的時候,李茂貞竟然反過來幫著唐皇了,以唐朝舊臣自居。

五代梟雄、大唐“秦王”李茂貞,雄霸一方不稱帝卻封老婆做皇后

縱觀李茂貞的一生,出身鄉野而爵封岐王,治理隴右鳳翔之地,堪稱亂世之豪傑。被唐僖宗賜為國姓,守護帝都長安,死後又諡為忠敬,說明他是一個值得託付大事的國之干城。而後半生與唐昭宗的交惡,一方面有性格中驕縱自負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特殊時代所造成,畢竟在一個皇權跌落,群雄輩出的年代,有能力的人沒有點野心是不可能的,至於是唐帝國的掘墓人還是守護者其實是取決於帝王的用人之術的,唐昭宗不能認清形勢,韜光養晦,反而與可以信重的大臣交惡實在是不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