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哪一個對古代中國貢獻更大?

子曰讀歷史


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可以說是匈奴從敗到亡的過程。

一,歷史背景:

匈奴是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其生活以遊牧為主,逐水草而居。秦漢之際,匈奴冒頓單于殺死其父頭曼單于,自立為單于,並且東擊 東胡,西攻 月氏,南並 樓煩、白羊河南王,統一了匈奴各部,逐漸強盛起來。並收復了蒙恬所奪的匈奴地及朝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東南)、膚施(今陝西省榆林市南魚河堡附近)等郡縣,直接威脅到漢王朝在中國北部的統治。

而同時代的漢朝剛剛統一天下,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史稱“西漢”。劉邦大封諸侯,其中異姓諸侯王有七位,韓王信(不是韓信)便是其中之一,封地是太原郡(今山西省)以北地區,定都馬邑。

1,白登之圍:

公元前201年秋季,冒頓單于親率軍隊,以10萬鐵騎圍攻馬邑,韓王信只得派使者與匈奴求和。

劉邦懷疑韓王信暗通匈奴,致書責備韓王信,韓王信擔心會被誅,便與匈奴約定共同攻漢,以馬邑之地請降。隨後韓王信與匈奴揮師南下,進入雁門關,攻下太原郡。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冬季,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出征匈奴,同時鎮壓韓王信叛亂。

漢軍漢軍進入太原郡後,連連取勝,產生了麻痺輕敵的思想。在進軍白登山時被冒頓單于的40萬大軍圍困,史稱“白登之圍”。後幸得謀士陳平獻計,以利誘冒頓單于的寵妾閼氏,使她讓冒頓單于退兵,白登之圍方解。雙方定下盟約,漢朝與匈奴和親,每年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自此,漢與匈奴約定結為兄弟,各自以長城為界,兩國的關係得到暫時的緩和,漢朝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後來的漢朝皇帝都認為“白登之圍”是對漢朝的天大恥辱。

2,匈奴背信棄義:

匈奴屢次違背與漢朝所訂立盟約,對邊界商隊進行侵擾劫掠活動。嚴重危害了國家利益,讓漢朝的“西域絲綢之路”受到嚴重威脅。

3,漢朝國力強盛:

在經歷了“文景之治”後,漢朝的綜合國力在漢武帝時期達到鼎盛,年輕氣盛的劉徹於是想要開始反擊,一雪高祖“白登之恥”,並趁機打通西域,讓“絲綢之路”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封狼居胥:

西漢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發起了規模空前的“漠北大戰”。此戰中霍去病遭遇匈奴左賢王部,以一萬的損失數量,斬首虜七萬多,俘虜匈奴王爺三人,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霍去病一路追殺,並來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帶。在這裡,霍去病率大軍進行了祭天地的典禮——祭天封禮於狼居胥山舉行,祭地禪禮於姑衍山舉行。這不僅僅是一個儀式,也是代表漢朝對消滅匈奴威脅的一種決心。

封狼居胥之後,霍去病繼續率軍深入追擊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方才回兵。經此一役,“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從此成為中國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終生奮鬥的夢想。

三,燕然勒石:

此時的漢朝已是東漢時期了,經過百年的漢匈戰爭,匈奴分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依附當時的東漢,而北匈奴仍威脅著當時的漢庭。

公元89年夏,竇憲、耿秉走出朔方郡雞鹿塞,南單于走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出稠陽塞。三軍在涿邪山會師。和北單于在稽洛山開戰,大敗之。追趕北匈奴各部到達和渠北醍海,殺一萬三千多人,俘不計其數,出塞三千多里。登上燕然山(今外蒙古杭愛山),中護軍班固受竇憲之命刻石記功。並在後來的金微山之戰中徹底解決了歷時三百年之舊的匈奴之患。

金微山之戰後北匈奴汗國殘餘部眾在大漠不能立足了,於是向西漂泊。漂泊到了四千公里之遙的黑海北岸。當地原居民受不了北匈奴的壓迫,也向西擴張,間接地滅亡了當時的羅馬帝國。而南匈奴也最終與漢族融合而消失了,匈奴之患徹底結束了。

如果說“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誰更厲害,我覺得還是“封狼居胥”強。因為當時的西漢面對的匈奴汗國是正如日中天的時期。而東漢,匈奴開始沒落,東漢中央政府雖開始腐爛,但是武裝部隊的戰鬥力仍然保存。但是不管怎樣,竇憲完成了霍去病等人的理想,結束了匈奴民族對漢民族的威脅;並且深深影響了世界的格局。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並將書寫在歷史課本上。









問道於江湖


我認為“燕然勒石”對古代中國歷史貢獻更大,理由如下:首先,西漢武帝劉徹統治時期,確實是胸懷大志,且又年輕力壯的武帝令衛青、霍去病分別多次率兵打退了牧遊匈奴,但雙方的損失均較大,但匈奴尚未消滅掉,而且保持了較多的軍隊、戰馬,只是考慮到後勤供給、軍隊需要休整而未再與西漢作戰,而漢武帝未抓住時機將其一舉殲滅,為匈奴以後再進犯中原留下了隱患;其次,劉秀建立東漢後,牧遊匈奴再大舉進犯東漢邊域,而劉秀令竇憲率兵抵抗,並分西、北幾路軍隊一直擊敗匈奴,一直打到外蒙古和貝加爾湖及黑河以北,徹底將牧遊匈奴趕到了歐亞大陸的最邊緣,最後立“勒石燕然”為據。再次,就疆域面積而言,西漢的“封狼居胥”而言,只是作為與匈奴保持著一種關糸,但實際上漢武帝並未直接有統治權;而東漢劉秀直接令竇憲率兵將匈奴殲滅,不存在隱患,使東漢的疆域擴大到外蒙古及沙俄邊界,為此後的唐、元、清朝疆域版圖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綜上分析:東漢劉秀的“燕然勒石”比西漢武帝的“封狼居胥”在古代中國歷史上的貢獻更大。


陳聖鋼


一直以來,“封狼居胥,勒石燕然”都被認為是漢民族的最高軍功,,也是將軍武人們建功立業的終極目標。因此也成為中國曆代英雄豪傑或者詩人騷客所夢想或吟誦的對象,王維的“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李白的“請纓不繫越,且向燕然山”,范仲淹的“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都是家喻戶曉的名篇。

封狼居胥,“敢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這是宋朝詩人辛棄疾的詩句,其中“封狼居胥”指的就是漢朝名將霍去病的成就。他雖然24歲就溘然長逝,但他短暫的一生卻充滿了傳奇,立下了無數奇功。從漢朝以來“封狼居胥”一直都是中國古代武將的最高追求,但是能夠完成這個壯舉的人卻寥寥無幾,那麼封狼居胥到底有多麼偉大呢?

西漢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力求徹底殲滅之戰,史稱“漠北之戰”。漠北之戰是漢武帝向匈奴戰略進攻的頂點,是西漢對匈奴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仗,是西漢和匈奴雙方都畢其功於一役的戰略大決戰。

  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43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肯特山)。到此山下,強敵遠遁,放眼四顧,悲風揚沙。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後他登臨山頂,南面中原設壇祭拜天地,並在山上立碑紀念,以示此地納為漢家疆土。霍去病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又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

  漠北之戰最終以漢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在這次戰役中,共殲滅匈奴軍9萬餘人,使其一時無力渡漠南下。西漢亦損失兵力數萬人,馬10萬餘匹。匈奴左右兩王所部主力幾乎全部被殲。經此一戰,“匈奴遠遁,漠南無王庭”。

  至此之後,“封狼居胥”便成了古代武將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

燕然勒功,漢民族的光輝歲月

典出《後漢書》卷二十三《竇融列傳·竇憲》。東漢竇憲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記功。後以“燕然勒功”指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記功。後泛指建立或成就功勳,亦稱為“燕然勒石”。

在大約兩千多年前,東漢帝國的將士們一路高歌北伐,出塞三千多里,重創北匈奴,嚇得北匈奴單于連夜遁逃。將領竇憲與將士們登上燕然山,在山上立刻石碑,令中護軍班固作銘文記載漢家的功業威德。至此之後,在中國的成語中,又多了一個四字成語——勒石燕然。而勒石燕然也和封狼居胥一樣,成了後世無數人追求和嚮往的功績。

  東漢漢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派遣刺客刺殺太后倖臣劉暢,嫁禍蔡倫,後因事洩獲罪,被囚於宮內。竇憲自知忤怒太后,恐難保全,請求出擊北匈奴以贖死(這裡暫且不談竇憲的為人,我們只談戰爭功績)。恰好碰到匈奴內部分裂,當時匈奴分南北兩部,南匈奴親漢,北匈奴反漢。正好南匈奴請求漢朝出兵討伐北匈奴。於是東漢朝廷便任命竇憲為車騎將軍,兵分三路,向北匈奴發起總攻。  第二年,也就是永元二年(公元90年),竇憲、耿秉、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南匈奴單于屯屠河,南匈奴左賢王安國,這三路大軍在涿邪山會師。竇憲與北匈奴單于在稽落山作戰,大破匈奴敵軍,敵軍潰敗,北單于趁夜遁逃。竇憲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私渠比鞮海,此地已經距離邊塞將近三千里了。這一戰,共斬殺北匈奴名王以下將士一萬三千多人,俘獲馬、牛、羊、駝百餘萬頭,北匈奴歸降大漢的前後約有二十多萬人。於是竇憲,耿秉與部眾登上燕然山(今外蒙古杭愛山),在山上立刻石碑,令中護軍班固作銘文記載漢家的功業威德。

  竇憲率大軍大破北匈奴,作摩崖石刻文《封燕然山銘》,成為千古名篇。後世談及追求功勳,亦以燕然勒功為寄託,如明代文人徐熥在《送李太守擢憲滇南》中有云,“他日勒功留片碣,點蒼如黛石嵯峨”,便是語出竇憲破匈奴的掌故。至此之後,勒石燕然也和封狼居胥一樣,成了古代將士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譽。

而令人唏噓的是,“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功績為世人所知。“燕然勒石”的竇憲卻有點寂寞無名。這大概是北擊匈奴、勒石刻碑後不久,其命運發生逆轉的緣故。竇憲因蓋世功績,洋洋自得,不知功高震主。此時漢和帝和親信宦官鄭眾密謀,計劃剷除自己的親舅舅。永元四年,和帝命令逮捕竇憲黨羽,沒收其大將軍印綬,改封為冠軍侯,後將他賜死。而為竇憲親筆“燕然勒石”、曾編著《漢書》的班固,也不幸死於獄中。

至於這石刻是何內容,史學界一直是一頭地霧水,直到2017年,一塊摩崖刻的發現,這片草原又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兩千多年前那個曾經熱血沸騰的狂放年代。此刻石即著名的歷史學家班固所書《封燕然山銘》,方才識得其真面目。千年前的刀光劍影早已在時間淘洗中湮滅,但石刻能講述的故事,依然清晰可辨。

他的威名震撼了大漠南北,他所奠定的中國北疆新格局,既是東漢光武、明、章三代的鳳願,是中國邊疆統一和中華民族融合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渴望和平的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所以竇憲的歷史功績是不應抹殺的。

一點看法,霍去病封狼居胥,竇憲勒石燕然,匈奴與漢朝爭鬥的四百年極簡史

竇憲是為了提升自己在朝中的威望而出征的,這點上和“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霍去病截然不同,而西漢霍去病出擊匈奴的時候匈奴正如日中天,而東漢時期的匈奴已經開始沒落,就從國力這點相比竇憲完全和霍去病沒得比,但是不管怎麼樣竇憲完成了霍去病的夢想,結束了遊牧民族對大漢的威脅,所以說勒石燕然和封狼居胥都是對武將的榮耀,並不能因此分出高下,但筆者認為竇憲勒石燕然與霍去病封狼居胥武功不可同日而語,但影響更為深遠。

事實上,他引起了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民族大遷徙。北匈奴的遠走在北方草原上造成了巨大的權力真空,不久東胡的鮮卑族便乘虛而入,成為草原的新主人,在鮮卑的壓力下,南匈奴等胡族紛紛內遷漢朝境內,成為日後“五胡之亂”的遠源。而北匈奴的西遷更引起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將西方世界攪得天翻地覆,最終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土崩瓦解。竇憲恰似傳說中的那隻蝴蝶,翅膀的一下扇動,無意中促成了遙遠國度的狂風暴雨——這場暴風雨傾瀉在近三百年後的歐洲。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封狼居胥,燕然勒石,墓賜淚獅。

這都是華夏民族對英雄的肯定。

也是華夏英雄最高榮譽和追求。


天皇太一


封狼居胥真正確立中國版圖,確立了強漢,還確立大漢是強亡的第一帝國!其他朝代都是弱亡!


鬼谷之師


對於男人來說: 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的效果是一樣的; 對於一個國家特別是‘北宋’, 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是一種夢想和一種必然的矛盾、自我的意識幹翻了社會進步規律……,自大明以後中國‘再無拓展’!


靈犀不在


相比較國泰民安應該燕然勒石功德大


昌湖老


餘以為“封狼居胥”決定了華夏民族的歷史版圖,居功首位實不為過!請列位過客指點,勿噴是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