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會怎麼調配手裡的資源,武將,有沒有可能滅掉曹魏?

菊蘭廡主人


首先要考慮的是,諸葛亮在劉備託孤以後,真正掌握了大權之後時間段裡應該怎麼做的問題。雖然說諸葛亮開府以後的政治安排已經做的很好了,就算我們現在穿越過去,達不到人家的水平。但是,本人總結了諸葛亮的三個弱點,針對性的提出調整,有不同意見的可以討論區留言。

政治層面:排除異己,急功近利

首先,從政治層面講,諸葛亮排擠掉了李嚴,使本來就不太穩定的政治局面更加雪上加霜。李嚴、馬謖等人都是益州的本地世家大族,根深蒂固,本土勢力盤根錯節。益州本來是劉焉的地盤,提拔與重用的都是本地人。由於張魯在劉焉死後趕走了劉焉之子劉璋,清洗和打壓了這部分本土勢力。

張魯提拔和重用了自己從漢中帶來的人,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在劉備趕走張魯之後,又重用了自己從荊州帶的人,將張魯的遺留勢力留在第二層,本土勢力壓到了最底層,引起了當地世家大族的強烈不滿。

《出師表》中寫的很清楚,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吳國是蜀國的盟國,除了劉備伐吳此後沒有戰事。魏國基本都是在打吳國,與蜀國交戰,大多數都是防禦戰。所以,蜀國基本上沒有任何外部壓力。基本上都是內憂造成的“益州疲弊”。疲弊的主要因素就是作為根基的本土勢力一直都處於被打壓狀態,大家提不起幹勁,工作上懈怠,國家機器運轉速度緩慢所導致。

《漢晉春秋》記載:公元261年,吳使薛珝來蜀,回國後對吳主孫休說到蜀國情況是:“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有菜色。” 此時距離諸葛亮去世已經二十七年,孫休的彙報說明平民百姓都餓得不行,臉色發青,蜀國朝廷上都是妖言惑眾,聽不到正直的言論。蜀國內部的政治矛盾已經非常尖銳了。所以,諸葛亮應該用更加有效地政治手段去解決問題,不用應該通過發動戰爭去緩解矛盾。

軍事層面:識人不明,錯用馬謖

內部打壓的效果不明顯,諸葛亮只好對外發動戰爭。其實,這在當時也是無奈之舉。發動戰爭好處:

一來是,轉移國內視線,轉嫁矛盾。

二來是,隨著戰功的積累,使自己的政治地位更加穩固,緩解來自各方面的政治壓力,以便更好的調配後方物資以供軍需。

三來,通過戰爭,對馬謖等本土勢力人物的歷練和培養可以讓本土勢力的地位得到有效提升,軍功的積累和政治資本的疊加,以及可以有效的緩解政治矛盾。

馬謖是益州的世家大族子弟,在諸葛亮的領導班子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同時他自身也很有才幹,在諸葛亮平定南蠻孟獲的時候,建言獻策有過不小的功勞。此時蜀漢政權能拿得出手的武將已經不多了。五虎上將只有趙雲僅存,趙雲長期跟隨劉備,基本上是作為私人保鏢或者侍衛長出現的,也確實缺乏獨自統帥軍馬的經驗。所以一直沒有較高的政治待遇和地位。而馬謖在街亭之戰的表現,也確實給諸葛亮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諸葛亮事後自貶三級,而馬謖在戰場上逃跑,是重罪,何況他事先還立下“軍令狀”。而這個“揮淚斬掉的馬謖”,既是緩解益州本土勢力的重要人物,是益州集團的利益代表。同時也是作為自己北伐重點培養的人才和接班人,損失太大了。

如果按照這一點來說,可以做出如下調整:

1,魏延長期作為漢中太守,無論是帶兵能力還是統帥經驗都足夠。如果諸葛亮能夠派魏延為主將,派馬岱或者王平為副將嚴格按照預定戰略規劃死守街亭, 自己帶人從後方給予魏軍主力致命一擊的話,中原的大門就會為之敞開,繼而將勢力拓展至涼州、雍州一帶。

2,就算不用魏延,用馬岱、王平去守街亭效果也是一樣。因為街亭的戰略地位太過重要,能守住就是頭功。諸葛亮出於政治層面的考慮,錯將志大才疏上的馬謖安排在這個位置是在是敗筆。

3,如果魏軍主力作戰失敗,張郃敗退。那麼中原門戶就是為之大開。就算不立刻進攻中原,那麼打通雍州、涼州一線也是可以的。馬騰、馬超鎮守經營西涼多年,馬岱本來就是西涼人,他只要回到涼州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兵力能夠得到極大補充,在本土勢力的支持和接應下,雍州也可以順利拿下。

這一來就有了足夠的戰略迂迴地帶 ,雖進攻不足,但自保有餘。如果諸葛亮放心的讓馬岱在這裡經營幾年,積累足夠的戰馬和騎馬,再派遣一員大將,由雍州出兵,自己從也益州出兵斜谷據箕谷,未必沒有逐鹿中原的資本。

戰術方面求穩怕亂,戰略保守

諸葛亮最大的缺點就是一直充當保姆式的領導。《三國志》說他,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也就是說,在他擔任丞相期間,無論做大小事情都要親自過問,這樣就不但自己過得很累,手下也沒有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空間和機會,手下人員的才能和潛力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劉備臨死前曾經安排託孤給諸葛亮與李嚴,李嚴作為諸葛亮的副手,也是很有才華的人。

史書記載:李嚴字正方,南陽人也。少為郡職吏,以才幹稱。這樣的人很早就被排擠出決策層。處理結果較重,顯得非常的不明智。

魏延也曾經向諸葛亮貢獻出“子午谷奇謀”,諸葛亮不但不採納,還將這件事情公開討論,使得這一戰略化為泡影。魏延當時能夠出任漢中太守,完全是劉備完全信任和一手提拔的結果。

《三國志》記載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按照魏延的戰略,僅用一萬人出子午谷去襲擊許都,成功率應該不大。魏延為了這件事曾經多次找過諸葛亮。但是,諸葛亮每次都否決了這一提案,搞得人盡皆知。這個可行性策略也就化為泡影。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但是如果諸葛亮採用這個謀略,先答應下來,用“怕消息走漏”的說法去安魏延的心。然後動用全國大部分兵力,作為佯攻,不斷去襲擾魏國邊境,等魏國兵力都集中在前線的時候,再悄悄的抽調兵力兩到三萬,由熟悉地形和雨季狀況的魏延出兵子午谷,會師潼關。其實是可以擊敗曹魏的。

諸葛一生唯謹慎,他自己不敢出兵,也是出於穩妥的政治考慮。同時也反應出,在諸葛亮擔任丞相期間,缺乏關羽、張飛、黃忠這種名聲和政治分量足夠重要的,能與諸葛亮在同一水平線的統帥。同時,他也缺了劉備這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高層領導。最終,導致了“六出祁山”而無功的結果。


析地史學微觀


題主應該問的是諸葛亮執政後,畢竟劉備去世前,諸葛亮是沒有高級官員調配權的。

說到人才調配問題,其實挺難的,因為蜀漢人才缺乏問題在諸葛亮時代就開始顯現了,武將只有趙雲、魏延算是一流,其他吳壹、吳班、高翔、陳式都只是一般。軍隊數量也少,當時可以用來北伐的機動兵力不到五萬。

所以在我看來,不存在什麼調配問題,本錢有限,只能儘量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曹魏對蜀漢的人口優勢是無法抹平的,諸葛亮只有想盡辦法與魏軍野戰,消滅其有生力量,才有勝算。

毛澤東評價街亭之敗說得好,這是第一戰,諸葛亮應該親自去,北伐攻城奪地不是目的,消滅魏軍有生力量才是


所以後人為第一次北伐三郡響應而可惜,其實沒什麼可惜的,這些地盤諸葛亮根本沒有那麼多兵力來控制,他的目標應該是打擊曹魏的關中援軍,也就是曹真、張郃、郭淮這三支部隊,先選一支來打。

這就又涉及到守街亭的問題了。派趙雲去牽制曹真是沒錯的,曹真兵力最多,吃柿子先挑軟的,打曹真沒有殲滅的勝算就別打,打成兩敗俱傷就是大敗,因為漢軍少死不起。

若論防守,漢軍中王平第一,在滷城之戰中張郃不能破之


打張郃呢?張郃軍隊質量最高,是魏軍中軍精銳,而且數量有五萬,比漢軍多,別說殲滅戰,野戰能擊潰就不錯了。也是容易消耗自己的爛仗,最好不打。所以還是得守街亭,當然有上帝視角就不能用馬謖了,直接王平頂上。給他五千精兵,能頂住張郃三天就是勝利。

三天拿來幹什麼?當然是打最後一個目標了,郭淮。

郭淮為魏軍偏師,是最好拿來開刀的一路
郭淮在歷史上是配合張郃的,帶的兵馬估計也就一萬人左右。當時諸葛亮派高翔駐守列柳城,與街亭互為犄角,張郃就讓郭淮去打列柳城。所以,諸葛亮只要讓高翔繼續呆城裡當誘餌,自己帶三萬主力(不要問我為什麼是三萬,你把他那四萬多人分一分就知道了),預先埋伏在列柳城外郭淮的必經之路上。吳壹攔頭,魏延斷尾,吳班、陳式左右夾擊,一天時間足可以全殲郭淮了。

漢軍本來野戰能力就強,三打一,有心算無心,郭淮必為所擒
殲滅郭淮後,張郃只剩下四萬人。這時候沒必要去攻擊他,前面說過了,魏軍精銳,張郃也是名將,決戰依然沒有把握。於是主力依然隱藏起來,派五千兵增援王平(要不然被張郃打穿就沒戲唱了),再派一名將領帶輕騎去襲擊張郃糧道。

張郃如果不夠聰明,就會抽出一部分部隊去驅趕漢軍輕騎,那麼就可以引入包圍圈再吃掉他一部分。張郃如果夠聰明,就能意識到郭淮出問題了,他會撤退去和曹真會合。

張郃撤退怎麼辦,好事兒啊。立刻派高翔、陳式等將領去攻擊隴西各郡,諸葛亮的主力只要做猛虎在山之勢就可以了。前面說過,本錢小,決不能和魏軍主力硬拼,所以千萬千萬不能飄,不要去打張郃。當年劉備斬殺夏侯淵以後就是飄了,立刻猛攻張郃,結果就是白白消耗兵力而已。

等張郃與曹真會合,曹真就會知道自己上當了。但他兵多,所以還會捲土重來。這時候只需要模仿劉備故技,斂谷守險,把曹真牢牢擋在隴山一險就可以了。趙雲則襲擾曹真糧道,守上三個月(我覺得諸葛亮三萬人守隴山三個月沒問題),隴西徹底消化,曹真也只能撤回關中。第一次北伐就勝利結束了,蜀漢一下子增加了五六個郡的土地,數十萬人口。後面的仗就好打了。


海軍史研究會員


按照隆中對規劃 是劉備集團佔有 荊州和益州,待天下有變,從荊州和益州兩路進軍中軍,如此大事可圖也,那麼也就是說蜀國最有可能滅掉曹魏的時候是沒有失去荊州的時候,那麼假如時間回到荊州沒有丟失時候,我來大膽假設下

使用離間計 離間曹操和將領關係

俗話說在絕對力量面前一切技巧都是沒用,蜀國國力弱小,而魏國實力強大,在魏國內部團結的情況下想通過武力征服魏國很難辦到,即使辦到了也會付出極大的傷亡

曹操此人生性多疑,對有疑心之人輕則疏遠不重用,重則直接殺掉,因此可以藉此離間曹操與將領之間關係,比如五子良將 曹氏兄弟等人,以曹操性格即便不會殺他們但也會臨陣換將,這樣對軍隊戰鬥力也將大打折扣


想盡一切辦法救回徐庶

徐庶雖然比起諸葛亮差太多,但是相比曹魏集團的智囊團徐庶已經算得上頂尖謀士了,不然曹操也不會扣押敘述了,而且徐庶跟關羽和張飛關係要比諸葛亮跟關羽張飛關係好的多。

出動5路大軍聯合進攻曹魏

第一路,出使東吳請許以荊州之地共同伐魏

這第一路出使東吳勸說孫權,讓其出兵從淮南出發進軍兗州,事成之後許諾歸還荊州

第二路 由關羽張飛孟達劉封率大軍從荊州出發直搗中原

這第二路由關羽做主帥 張飛 孟達劉封配合關羽,徐庶做軍事從荊州出發直取襄陽樊城,然後順勢進軍洛陽

第三路軍由龐統法正帶隊,趙雲 黃忠 魏延為主將

這第三路軍為主力軍,趙雲黃忠魏延為主將 龐統法正為軍事 兵出漢中然後翻越秦嶺直取長安,由龐統為軍事,曹魏西線軍團必然不能抵擋

第四路由馬超率西涼軍進軍河西順勢進入冀州

馬超在西涼軍中被成為天威將軍,以馬超的威望必然能號召出一隻大軍,這路大軍由馬超率領由河西進入冀州,切斷曹魏與幽州聯繫,並佔領冀州曹魏大後方


第五路 聯合幽州公孫瓚舊部使其南下牽制曹魏

幽州作為曹魏抵禦北方重要防線,曹魏集團在幽州部署大量兵力,如果曹魏面臨四路大軍來犯那麼中原戰事吃緊,曹操必然想辦法從邊境往中原調兵,而公孫瓚舊部如何不斷進攻幽州那麼曹操必定不會再從幽州抽調兵力回救中原

總結,先使計使曹魏集團內亂,然後調集五路大軍共同伐魏,諸葛亮坐鎮荊州防止東吳趁機奪取荊州,劉備坐鎮益州防止蠻王孟獲發生叛亂,如此大事可成也


朝夕聞道


三國中最令人感到惋惜的就屬諸葛亮了,本身有經天緯地之才,放在任何一個天下大亂的時期,以諸葛亮的才能必能夠完成一統的大業,然而卻生不逢時,自己一生盡碰上諸隊友和神對手,最終被活活累死,留下無盡的遺憾,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曾寫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假如我是諸葛亮,也就是說再給諸葛亮一次機會,用上帝視角看待三國局勢,蜀漢的最終結局會如何呢?下面分析一下。

按照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的方案,基本上完全符合當時天下大勢的,劉備集團在佔領荊州之後,遭到的最大的損失就是“鳳雛”龐統身死,諸葛亮這次有了上帝視角,肯定不能讓龐統死在落鳳坡。按照當時情況,諸葛亮與關羽一起鎮守荊州,在龐統陪同劉備攻佔益州之後,按當時與東吳的約定,主動歸還荊州南部三郡,再加上諸葛亮與魯肅交好,即使周瑜還活著,東吳也沒可能來攻打荊州。

在劉備完全佔據益州和漢中之後稱王,諸葛亮要回到益州處理內政,在諸葛亮去益州之前,一定要派人去曹魏把徐庶給接回來,因為曹操把徐庶給騙過去之後,徐母自殺身亡,徐庶之後一計不獻,尤其是曹操和劉備在爭奪漢中的時候,諸葛亮可以派人把徐庶給接回來,這樣徐庶可以搭檔關羽鎮守,絕對可保荊州萬無一失,這樣以來,關羽和張飛就不會身死,劉備也不會在夷陵之戰中把蜀國兵力折損殆盡,劉備也許可以多活七八年。

劉備稱王之後沒多久,曹操就病亡了,以諸葛亮的才能,蜀國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強盛起來。諸葛亮北伐前蜀國經歷的戰事,就是南中平定戰,以諸葛亮和鳳雛的能力,再加上張飛與趙雲輔助,直接可以斬殺孟獲,沒必要七擒七放,在北伐的時候也不用派兵提防南蠻,甚至可以直接徵蠻人入伍。這樣以來蜀國的軍事能力幾乎可以達到最強狀態。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在公元228年,在荊州不失,夷陵之戰也沒有發生的情況下,北伐的時間絕對可以提前5年年,甚至更多。這個時間完全可以提前我們可以算一下蜀漢可以動用的兵力,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損失了10萬人馬,演義中有誇大的成分,關羽敗亡後損失了大約8萬人馬,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北伐是竭盡所能,大約出動8萬兵力,也就是說這次北伐可以動用約25萬的兵力。

按照《隆中對》中提到的,天下有變時,兵分兩路北伐,一路從荊州宛洛,一路出秦川。這個天下有變時,就是在曹丕在公元226年病亡,曹睿繼位,這時的蜀國軍事力量達到巔峰,完全可以北伐。

在曹丕病亡後,諸葛亮開始北伐,按照事先訂好的方針,關羽和徐庶出荊州,劉備親自率軍出秦川,龐統為軍師,諸葛亮在後方處理內政和保證糧草供應,穩定後方。

至於馬謖丟街亭之事,根本不可能發生,劉備早就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所以馬謖不會對北伐事業有任何的阻礙,劉備率軍出秦川可以很快拿下涼州,而涼州盛產馬,再加上西涼兵政治立場不堅定,以劉備的手段可以輕易的收服,配合諸葛亮訓練出的強悍步兵,幾乎難逢對手。

關羽與徐庶直攻南陽與洛陽,曹魏兩面受敵,加上曹睿新君繼位,資歷威望尚淺,即使司馬懿有三頭六臂也無濟於事,除了一個司馬懿之外,曹魏方面根本沒有龐統和徐庶級別的軍師,新君曹睿絕對抵擋不住蜀漢方面的進攻,戰事最多可在2年內解決。

因為曹魏內部也有很多的問題,曹操在加九錫稱魏王的時候,荀彧為代表的漢朝忠臣就不滿,後來發生耿紀在許昌的叛亂,以及關羽北伐時,南陽,鄴城潁川等地紛紛響應,說明曹魏內部依然不穩,忠於漢室的人大把存在,只是隱忍不發。所以劉備以復興大漢的口號伐魏,應該有不少人響應,畢竟劉漢經過了400多年的統治已經深入人心。

滅掉曹魏之後,劉備,關羽幾人也沒有幾年活頭了,蜀國的軍政大權還是會落在諸葛亮手中,這時東吳除了上表臣服之外,沒有選擇。天下最終在諸葛亮手中再次一統。

古代能左右歷史的人很少,但恰恰諸葛亮是這樣的人,只是生不逢時,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天下必能一統,漢室再次大興。


一個老男人歷史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繞不開的是由誰來守荊州!

當諸葛亮出山後,劉備軍團的謀士有了一個爆發式增長。除了荊州馬良兄弟,伊籍等人,名士龐統也來歸附,連尚在劉璋手下的張松法正等人也傾心相向。

荊州是四戰之地,要地難守,而取西川就成了劉備軍團生存發展的方向。

最初入川,劉備帶黃忠,魏延,龐統。關張趙諸一概留守荊州。這既因為以客軍入川,未曾翻面,不便太多人馬,同時也是荊州新定未穩的原因,趙雲江中救阿斗便印證此因。

但如若我是諸葛亮,這時候便應打造第二梯隊於荊川交界,由關羽張飛統領,以便隨時接應。同時也應千方百計從北方賺回徐庶,荊州之地,由自己領趙雲親自坐陣。若龐統不死,關張二人可原地待命,東西兼顧,若西線告急,則可提兵西去。

龐統不死,則西面有法正龐統兩大軍師,關張黃魏四將,漢中夏侯淵不足為慮。後又收得馬超軍團,西兵團可以說如虎添翼。

東西兩川既得,原屬地自然由李嚴,法正等人繼續治理,史書中也提過昭烈帝是十分信任李嚴等人的。

隆中對曾說一軍出隴,一軍出宛洛,這時接西兵團兵鋒正盛,可回撥張飛直取襄陽,如徐庶迴歸,則可由徐庶匯合張飛,成為燕人謀士。張飛向來十分信服徐庶,一定言聽計從。劉備親自與黃忠坐鎮漢中,關,魏聽命於龐統直取長安,馬超以馬良為謀士橫掃隴西。

這樣調配,可以說是利用劉備軍團頂峰時期的陣容來發揮最大作用。

但如若說要由劉備統一三國,那麼民國周大荒寫的反三國演義,可以說是一部精品!








鐵烏龍


  • 戰前準備

一,徵調“平定南中”時,以少數民族為主的南方五個部落之兵員,成立山地“重裝部隊”,號“青羌兵團”,人數2萬人。他們的部落全部遷出雲貴川苦寒地方,安置在成都平原地區。

二,徵調“松藩”鎮(轄汶川、茂州)土司藏、羌族精壯兵丁一萬人,成立“藏羌山地兵團”。

三,成立“北伐軍大行轅”,行轅駐節川北之利州郡(今廣元市)。

四,全軍兵員共計十三萬人。

五,部隊分為西路軍和東路軍。

六,西路軍仍然是由“陳倉”道經祁山後向東與東路軍會師。

七,東路軍由褒斜道北上,穿越秦嶺山脈與西路軍匯合。

八,綿州郡(今綿陽市)為北伐軍物資集散地,並開設“沖天紅爐”鍛造輪轂(木牛流馬車輪)、兵器、拋石砲、軍馬場、糧草場、紅傷治療坊、新兵訓練基地。

九,趙雲、黃忠為西路軍總指揮和副總指揮。

十,東路軍總指揮由魏延擔任,馬超任副總指揮。

十一,北伐軍行轅組成一個參謀團,成員有:蔣琬、黃權、姜維、李烣。

關於西路軍總指揮趙雲的任用說明:

1.蜀漢名將《三國志》卷36《趙雲傳》,裴松之注引巜趙雲別傳》記載他“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用現在的尺寸換算為1.92米身高。我翻譯為現代漢語就是“風姿特秀,如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者雲:“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

之所以現在的東亞國家人民心目中的三國明星,除了諸葛亮就是趙雲。因為他們可能看膩了“傅粉何郎”奶油小生,也不是“橋南荀令過,十里送衣香”的矯柔造作,而是“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自然”的“武相如”。

趙雲在幽州時,他帶的義勇軍就是清一色由白色戰馬組成的鐵騎兵團,史稱“白馬義從”,衝鋒陷陣;所向披靡。

《三國演義》中,劉備與初次見面的趙雲分別時就“執手垂淚”。趙雲對劉備的忠實,絲毫不亞於劉備的二位結義兄弟。

但是,趙雲的忠心不僅是侷限於劉備,而是提高到忠於人性,不拋棄弱者,個人境界是蜀漢政權中所有大將最高的。

至於個人的軍事素質和能力,長坂坡就不提了,只說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與曹操在漢中的爭奪戰中,趙雲退守本方大營,面對洶湧而來的曹軍主力,不是閉上寨門,也不是潰退,而是大開寨門,自己匹馬單槍退守大門內,所有軍鼓、軍鑼禁聲。

遠處的曹操見狀大為疑惑,夏候淵,自己姨妹的丈夫就是死於大意,算了,穩當點,“撤”!一聲令下,軍隊頓時混亂,趙雲命令吹響集結號!曹兵大敗,引得聞訊趕來的劉備嘆曰:“子龍一身是膽”!立即升為“虎威將軍”。

趙雲與老將黃忠關係很好,都是性情中人,兩個人都有衝鋒陷陣的個人能力和方面軍的戰役指揮能力。

關於東路軍總指揮魏延和馬超的仼用說明

魏延是北伐軍中唯一有個人獨特見解的高級將領,是積極的“進攻派”,而且曾是地區軍政一把手,豐富的從政經驗和作戰經歷使他可堪大用。

而即將成為副總指揮的馬超,悲哀的一生與曹操有不共載天之仇。

曹公聞之曰:“馬兒不死,吾無葬地也。”

一一巜三國志.馬超傳》裴注引巜山陽公載記》

馬超曾與張飛點燈夜戰,其武功不容懷疑,這匹三國中的悍馬必將成為曹軍剋星。

  • 此戰,可謂傾盡蜀漢政權全部國力,代號定為“玉碎一號”戰役。蔣琬、費瑋組成政府部門工作團,準備在攻佔一地後,立即開展徵兵、籌糧、開倉、土地資源開發的工作。充分利用當地的人力,物力、財力為北伐軍服務。
  • 重申戰時紀律:
  • 不聽命令者斬立絕!
  • 輕言放棄者斬立絕!
  • 臨陣脫逃者斬立絕!
  • 後主聖旨下達宣讀任命行轅委員長之後,以上計劃立即實施。

公元二O二O年(庚子)春正月

職𧫴呈

頓首


良人執戟2


一切皆有可能,如果我是諸葛亮,我能夠滅掉曹魏!

一、荊州還在蜀漢政權手中的情況下,我要是諸葛亮仍然會選擇讓關羽鎮守荊州。但是在已攻佔益州東吳索要荊州的時候,會勸劉備下嚴令命令關羽歸還東吳長沙三郡,拿出誠意繼續修好孫劉聯盟,解除荊州東邊的威脅。

提兵攻漢中,首先是派遣能言善辯之士出使東吳,讓東吳出兵攻合肥。樊城方向也要由劉備明確命令關羽,打樊城只是佯攻,為的是讓曹魏首尾難顧、抽兵來援,達到佔領漢中的目的即可。

西川大事已定,應制訂政策,休養生息整軍備戰三到五年,在此期間,諸葛亮率張飛趙雲到荊州替回關羽。待兵強馬壯之時,關羽率軍北出漢中,諸葛亮出宛洛,約上孫權出兵合肥,三路大軍可滅曹魏。

二、荊州失劉備亡的局面下,更要和東吳搞好關係,約上孫權共同伐魏。一出祁山,派趙雲鎮守蜀道要害,帶馬超佔領雍涼地區,效仿司馬懿屯墾雍涼,在這一地區建立起穩定的根據地,厲兵秣馬,以待時機。因為從蜀國往關中運送軍隊和糧草實在不易,又容易被截斷糧道,所以在雍涼建立穩定的根據地非常重要。

遇到曹魏內亂或皇帝駕崩等合適的時機,則由漢中和雍涼兵出兩路直撲長安,當然不能忘記約上孫權出兵,則曹魏可滅矣!


酒味悠悠過


諸葛亮假如合理集中資源 ,正奇結合,滅掉曹魏的概率也是有的,只不過諸葛亮為人用兵謹慎,不敢用奇兵冒險取勝,譬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兵戰術,就是當年東北野戰軍韓先楚將軍擅長的掏心斬首戰,若能實行,雖風險很大,也是有滅掉曹魏的可能。

在當時的三國常規戰爭下,打仗比拼的是人口和資源及人才。

人口,我們列舉一下三國滅亡時的人口數據:魏國共66萬戶,共443萬人;吳國共52.3萬戶,共230萬人;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人口數據更直觀,魏國人口比吳蜀兩國加起來還要多。土地物產資源也是魏國遙遙領先。

與人口相關的數據,是士兵與官吏。蜀國的士兵有大約10萬,官吏有4萬;吳國的士兵有23萬,官吏有3.2萬;;魏國士兵應該有40萬以上。這些數據中,魏國是佔有明顯優勢的。而且蜀國的人口還不到吳國的一半,但是官吏人數卻超過了吳國,這也能看出蜀國官員隊伍臃腫,行政效率與財政壓力都是統治者要解決的難題。

其實真正拉開後期魏國與蜀國和東吳差距的,是魏國的人才選拔制度領先,大臣陳群創造了九品中正制選官法。而同期蜀國和東吳還主要依靠宗親推薦制度,就是皇帝身邊的人推薦官員。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魏國新的招納人才的方式和東吳及蜀國宗親舉薦制度,是大大的不同。在過去,曹家選拔人才首先靠的是自己親戚的舉薦,說白了,給國家招納人才的權利掌握在親戚手裡。只要有血緣關係,甚至只要沾點親,你說一句話我就能當官。這樣的方式就使的有關係的雞犬升天,沒關係的打破頭也擠不進去。但是九品中正制改革之後,就是把選拔人才的權利交到了中央政府的手裡,幾乎所有有能力的士族子弟都可以通過考核來評定等級,然後去做官。所以魏國人才不斷,西蜀人才凋零。

子午谷奇兵在陳壽《三國志》所記: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在魏國人魚豢所寫《魏略》記載: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來,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魏延在漢中鎮守了十餘年,是唯一瞭解子午谷地勢和天氣的將軍,除了修築防禦諸圍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打掃了四條山間小路,以便到時配合大軍北伐,這四條道就是散關道、褒斜道、駱穀道、子午道。魏延對漢中、關中一帶的天氣,以及子午谷的地利和隱蔽性都是相當的瞭解,這一切都是他鎮守漢中以來所得到的經驗和自信。

所以魏延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自然是因為已經掌握了關中雨季的規律性,確定了當時關中不是雨季,才敢從子午谷出兵,魏延急行軍到達長安,十天的時間是可以做到的。十天之後攻下長安,因魏主力部隊都在邊境駐紮,援兵回來之際,已經斬首成功了。假如諸葛亮和東吳聯合,牽制魏國主力在邊境,魏延帶奇兵數量足夠,確實有概率滅掉魏國,可惜諸葛亮一生唯謹慎。




菩提樹下菩提思


如果說,按歷史的真實去評價,諸葛亮是滅不了曹魏的,否則諸葛亮就滅了,難到你比諸葛亮還大能?就算你是當代人,瞭解三國的各方面情況,算是個事後諸葛亮,依然滅不了曹魏。

諸葛亮被神化了,神化成“智聖”,“其智近妖”,都成了個妖怪了。這不僅讓很多人對諸葛亮的評估出現偏差,甚至連歷史觀都發生錯誤了,以為以一己之力,就可左右歷史走向。

諸葛亮真正掌握權力,左右蜀漢走向的時候,是劉備託孤死後,並基本搞定李嚴等其它託孤大臣之時,隨後“攘外必先安內”,渡瀘水平定孟獲等少數民族,有了一個穩定的後方後開始北伐。這時候,曹操已死,曹丕推行新政,與民休養生息,華夏文明最核心也是最富庶的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已經生機勃勃,在恢復元氣了。

蜀漢、東吳從地理上與曹魏雖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可在經濟、人口等方面,與魏完全不在一個等級。以農業文明最重要的指標一人口來看,魏有400萬人口,東吳只有其一半200萬,還女多男少,而蜀漢只有區區的90萬。人口少就意味著生產力低下,戰爭資源少。蜀、吳聯盟加起來不足300萬,所以只能說“抗魏”,而基本無力“伐魏”。

諸葛亮在隴中對中曾說,如有荊州和西川兩地,機會合適時,可兵分兩路,一路從荊州北上,向洛陽、許昌進兵,一路出漢中,向長安用兵,再由西向東可平定天下。其實這個戰略構想是這麼做了的,關羽兵出荊州,攻襄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就是。聽著多熱鬧,可劉備集團第一大將關羽,其實連襄樊都沒打下,于禁不過是來援襄樊的先頭部隊,就算被全殲了,曹操援軍源源不斷再來,第二路的徐晃已經把關羽擊退了。

設想一下,關羽都不行,劉備集團還有哪位行?

劉備死後,荊州已失,只能從漢中北上,諸葛亮親率三軍,六出祁山而始終無功,不是智商不夠,而是實力不濟啊!全國動員不過10萬兵力,曹魏僅雍涼軍和關中一地軍民,就頂住蜀漢全部人馬了,還綽綽有餘,不是蜀道艱難,易守難攻,早就滅了蜀國了!這不是靠一兩員猛將,幾個計謀就能打贏的,腦袋不要那麼卡!

如果說寫小說,可以不顧歷史史實,那容易,想用誰用誰,一個廖化都可以打到洛陽去!如果覺得用廖化太扯,又不夠威風,那用孫悟空怎麼樣?諸葛亮+孫悟空,足以橫掃天下了吧?哈哈






淨月暖陽


不能滅掉曹魏。戰爭是綜合資源實力的較量,縱觀三國,不管是劉備生前還是劉備死後,可供給諸葛亮調配的資源都是微弱的,綜合國力對比都不足以與曹魏抗衡,即便拉上東吳組建成聯盟也只是勉強的鼎立動態平衡。從諸葛亮和姜維長期北伐無功而返,就可以知道結果了。水鏡先生評價諸葛亮:“臥龍雖得其主,未得其時”。天下實力大勢決定了趨勢了

一、劉備生前形勢

1、諸葛亮出山前劉備的現狀。在諸葛亮出山之前,曹操已經掃除了包括袁紹在內的多路諸侯勁敵,統一了北方,擁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最大政治資本,土地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軍事實力都是最強的;江東孫權繼承了父兄的基業,統領江東,實力遠不如曹操。而劉備,兵不滿三千,將不過關,張、趙而已,只有新野一個彈丸暫時棲身之地,實力經不起任何打擊和碾壓。

2、諸葛亮出山後劉備的發展。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幸得諸葛亮出山輔佐。此後經過諸葛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荊州失陷之前,劉備實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大,實現了諸葛亮出山前在《隆中對》中謀劃的戰略目標:“……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3、劉備死後託孤諸葛亮,留給諸葛亮的戰略困境。但天不遂人願,關羽荊州盲動,敗走麥城,被俘身死,荊州失陷;劉備為為關羽報仇,不聽勸阻,決策失誤,親自率軍攻打東吳,被東吳火燒連營,在夷陵大敗,損失慘重,一大批久經征戰的老將或病死或陣亡,損失精兵4萬多人,元氣大傷,血本無歸。孫劉聯盟徹底撕破臉皮,並大打出手,兩敗俱傷。實際上,不管是吳國或蜀國,從政治、經濟、軍事上經過此次戰爭造成的損失,從比較實力的消長變化看,都更加不可能具備打敗魏國的實力了。

二、劉備死後形勢劉備

劉備死後,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百廢待興,諸葛亮扶持幼主劉禪興利革弊,積聚實力以圖光復漢室。怎奈時不予諸葛亮,勢不予諸葛亮。

1、蜀國國內政治情況:客觀上,劉備的蜀漢政治上有原來的“漢室正統”的政治優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心已發生變化,“漢室”已不是人們的正統維護的追求,逐漸失去了合法性。人心思安,不再願意為一個不再合法的“漢室”去戰爭;主觀上,劉備死後,蜀漢內部的荊州實力(魏延)、益州勢力(李嚴)等各方勢力在整合,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消耗過程,在這個過程裡諸葛亮都要自貶,內部鬥爭激烈,人才不濟,百姓離心,國力日衰,已經沒有一個凝聚人心的精神了,蜀漢困閉而亡的趨勢已逐漸顯露。

2、蜀國國內的經濟情況:巴蜀整體地理多山,土地貧瘠,農業社會生產力實際非常落後,教育水平也非常落後,百姓疲憊,生活艱苦。其綜合國力積累速度根本無法和東吳甚至曹魏相提並論。征戰不斷,人口銳減,人才非常匱乏,再加上東向荊州已失,無法從中原和江南輸入人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愈發不振,自保尚且困難。但是諸葛亮連年征戰,不斷北伐,每次討伐都國力消耗巨大,且都以失敗告終,人心更加挫傷思安。

3、蜀國當時的軍事情況:劉備死後,諸葛亮力撐危局,戰南越安撫邊疆,六出祁連北上伐魏,屢敗屢戰。有一種說法,這是諸葛亮明知蜀國會亡,以攻為守,禦敵於國門之外,利於擾亂魏國而鞏固吳蜀聯盟,不讓魏國消滅吳國而保全自身。但是隨著魏國越來越強,均衡被打破,魏國擁有足以消滅兩個國家的實力。諸葛亮也非常清楚形勢,長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求”、“天不助我”。《魏略》明文記載,諸葛亮死前囑咐魏延:“令延攝行己事”,同時強調“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可惜,魏延被楊義殺害。姜維繼續多年的征戰,最後蜀漢滅亡了。

三、蜀漢對魏的戰略戰術分析: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蜀國對魏國來講,絕對實力差距決定了就是自強自保。如果要討伐魏國,也是速戰速決,而按照蜀國的兵力和後勤供給來講又是辦不到的。魏國體量大,只要堅持固守,甚至放開縱深與蜀國較量,蜀國也是不能支撐的。正如抗日戰爭一樣,戰爭只要持久、打消耗,日本必亡,這是實力決定的。

綜上所述,就是有人代替諸葛亮去支配蜀國資源,都是不能打敗魏國的。蜀國的敗亡,是長期政治、經濟、軍事等因素積累而成的趨勢,因為綜合國力使然。當然,蜀國民心盡失才是實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