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与弘一法师的诗词“交锋”,其中的典故引人入胜

郁达夫与弘一法师之间的友情一直被世人所忽略,因为他们之间的见面寥寥无几,但其中留下的佳话和诗词却让人无法忘却,他们之间的第一次“交锋”尤为精彩。

郁达夫与弘一法师的第一次见面

1936年11月,郁达夫奉国民党行政院之命,以福建省政府参议员的身份秘密赴日劝郭沫若回国参加抗日,他决定趁机实现拜见弘一法师的夙愿。经过东京、台湾的舟车,达夫于同年12月30日秘至厦门,到弘一法师所在的鼓浪屿日光岩作了这次专程拜访。

郁达夫与弘一法师的诗词“交锋”,其中的典故引人入胜

郁达夫

郁达夫与弘一法师的第一次“交锋”

见面时,郁达夫先自报家门,后恭敬地说:“能亲睹大师真容,三生有幸。”

弘一法师说:“我与郁居士并不相识,不知来此有何指教?

郁达夫诚惶诚恐地说:“仰慕大师已久,恳请当面聆听大师的教诲。

弘一法师听后先是拱手致意,而后转身离开,郁达夫正纳闷时,只见弘一法师捧出自己的两本书《佛法导论》和《清凉歌集》递给郁达夫,双手合十道:“郁居士闲暇时权作消遣之读,还望笑纳。

郁达夫连忙道谢:“感谢大师慷慨相赠,郁定当悉心拜读。”随即互相道别。


郁达夫与弘一法师的第二次“交锋”

郁达夫知道弘一法师送上佛经是对自己的劝解和考教,回到福州后特地写了一首诗书赠弘一法师,这首诗用典偏僻,用情委婉,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同时也想做个“掉书袋”,考下弘一法师的水平。

丁丑春日,偕广洽法师等访高僧弘一于日兴岩下,蒙赠以《佛法导论》诸书,归福建后,续成长句却寄。一九三七年福州。

不似西泠遇骆丞,南来有意访高僧。

远公说法无多语,六祖真传只一灯。

学士清平弹别调,道宗宏议薄飞升。

中年亦具逃禅意,两事何周割未能。

这首诗几乎句句用典,而且最后一联所用典故十分冷僻,充满了文人间的机锋意趣。我们看下其每句的典故,就可以明白达夫先生的真情所在。

第一句:不似西泠遇骆丞

此句用的是宋之问在西湖灵隐寺遇骆宾王的故事,郁达夫把弘一法师比作象骆宾王一样的隐士(骆宾王曾为临海丞,故诗中称“骆丞”)。此故事出自唐孟棨《本事诗 征异第五》 :

宋考功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吟行,且为诗曰:“鹫岭郁岩峣,龙宫隐寂寥。”第二联搜奇思,终不如意。有老僧点长明灯,坐大禅床,问曰:“少年夜夕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邪?”之问答曰:“弟子业诗,适偶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僧曰:“试吟上联。”即吟与听之,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遒丽。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迟明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

郁达夫与弘一法师的诗词“交锋”,其中的典故引人入胜

宋之问偶遇骆宾王

第二句:南来有意访高僧

此句暗用东坡事,以喻自己象东坡先生一样寻访弘一法师这样的大能,潜心向佛。苏轼外放杭州时,遍游西湖周边名山宝刹,寻访高僧大德,参禅说法,诗文唱酬。苏诗注曾云:“东坡通守钱塘,见欧阳公于汝阴而南。公曰:‘西湖僧惠勤,甚文而长于诗,吾昔为《山中乐》三章以赠之。子间于民事,求人于湖山间而不可得,则往从勤乎?’东坡到官三日,访勤于孤山之下。”

郁达夫与弘一法师的诗词“交锋”,其中的典故引人入胜

苏轼与辩才

第三句:远公说法无多语

此句用晋代高僧慧远事。表达自己与弘一法师的第一见面,寥寥数语就能见性真我,不费多言。慧远《高僧传》曾云:“年二十四便就讲说。尝有客听讲难实相义。往复移时弥增疑昧。远乃引庄子义为连类。于惑者晓然。是后安公特听慧远不废俗书。”

郁达夫与弘一法师的诗词“交锋”,其中的典故引人入胜

慧远讲经

第四句:六祖真传只一灯

此句用的是禅宗六祖慧能事,一灯是佛教用语,谓灯能破暗,以喻菩提之心,能破烦恼之暗。慧能,唐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24岁闻《金刚经》开悟,而辞母北上湖北黄梅谒五祖弘忍,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法偈得五祖认可,夜授《金刚经》,密传禅宗衣钵信物,为第六代祖。惠能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句指弘一法师对郁达夫的见面机锋如慧能的一灯破壁,直指人心。

郁达夫与弘一法师的诗词“交锋”,其中的典故引人入胜

六祖慧能

第五句:学士清平弹别调

这句用的是李太白为杨贵妃做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事,以赞叹弘一法师给郁达夫的这本《清凉歌集》。《清凉歌集》记录弘一法师与弟子共同为佛歌谱曲,分为“清凉、山色、花香、世梦、观心”五篇。

郁达夫与弘一法师的诗词“交锋”,其中的典故引人入胜

李太白醉酒,高力士脱靴

第六句:道宗宏议薄飞升

这句用的是葛洪事。葛洪(公元284~364年)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通过葛洪隐居罗浮山炼丹,类比弘一在日光岩下的修行。

郁达夫与弘一法师的诗词“交锋”,其中的典故引人入胜

葛洪炼丹

最后一联:中年亦具逃禅意,两事何周割未能

此联是本诗的关键,道出了郁达夫不能出家的缘由。郁达夫调侃回答了弘一的建议,戏说自己人已到中年虽也有出家的念头,只是美食和美色两件事实在是放不下,所以实在做不到呀。

本联的典故出何周之事。所谓“何周”,指的是南朝齐梁年间的周颙与何胤。典故出自《南齐书▪周颙传》的一段话:文惠太子萧长懋曾问周颙:“卿精进何如何胤?”颙曰:“三涂八难,共所未免。然各有其累。”太子曰:“所累伊何?”对曰:“周妻何肉。”周颙回答文惠太子说,拖累他与何胤修行佛法的烦恼事各有不同,对于他自己来说,是有妻室;对于何胤来说,是爱吃肉。在后世,“周妻何肉”代指影响修行的食色之欲,此诗就是用此典故。

郁达夫与弘一法师的诗词“交锋”,其中的典故引人入胜

周妻何肉

这就是郁达夫给弘一法师的回答,一方面意郁达夫对弘一法师表达崇敬之意,表示久仰法师盛名,专程拜访,法师比唐代起兵落败为高僧的大诗人骆宾王,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历代名仕大能,李白、葛洪一样。所赠大作已经拜读,别具一格,敬佩之至。一方面表达自己就是一个贪图“美食和美色”的“小人”,只能以后再去求法。

这次交锋,以郁达夫的“败落”为结果,不过这并不影响郁达夫对弘一的敬佩之心。他在1939年《记广洽法师》一文中这样写道:“现在中国的法师,严守戒律,注意于‘行’,就是注意于‘律’的和尚,从我所认识的许多出家人中间算起来,总要推弘一法师为第一。” 郁达夫与弘一法师之间的诗词交锋留下了一段佳话,也展现了文人间特殊的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