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與弘一法師的詩詞“交鋒”,其中的典故引人入勝

郁達夫與弘一法師之間的友情一直被世人所忽略,因為他們之間的見面寥寥無幾,但其中留下的佳話和詩詞卻讓人無法忘卻,他們之間的第一次“交鋒”尤為精彩。

郁達夫與弘一法師的第一次見面

1936年11月,郁達夫奉國民黨行政院之命,以福建省政府參議員的身份秘密赴日勸郭沫若回國參加抗日,他決定趁機實現拜見弘一法師的夙願。經過東京、臺灣的舟車,達夫於同年12月30日秘至廈門,到弘一法師所在的鼓浪嶼日光巖作了這次專程拜訪。

郁達夫與弘一法師的詩詞“交鋒”,其中的典故引人入勝

郁達夫

郁達夫與弘一法師的第一次“交鋒”

見面時,郁達夫先自報家門,後恭敬地說:“能親睹大師真容,三生有幸。”

弘一法師說:“我與鬱居士並不相識,不知來此有何指教?

郁達夫誠惶誠恐地說:“仰慕大師已久,懇請當面聆聽大師的教誨。

弘一法師聽後先是拱手致意,而後轉身離開,郁達夫正納悶時,只見弘一法師捧出自己的兩本書《佛法導論》和《清涼歌集》遞給郁達夫,雙手合十道:“鬱居士閒暇時權作消遣之讀,還望笑納。

郁達夫連忙道謝:“感謝大師慷慨相贈,鬱定當悉心拜讀。”隨即互相道別。


郁達夫與弘一法師的第二次“交鋒”

郁達夫知道弘一法師送上佛經是對自己的勸解和考教,回到福州後特地寫了一首詩書贈弘一法師,這首詩用典偏僻,用情委婉,表達了自己的意願,同時也想做個“掉書袋”,考下弘一法師的水平。

丁丑春日,偕廣洽法師等訪高僧弘一於日興巖下,蒙贈以《佛法導論》諸書,歸福建後,續成長句卻寄。一九三七年福州。

不似西泠遇駱丞,南來有意訪高僧。

遠公說法無多語,六祖真傳只一燈。

學士清平彈別調,道宗宏議薄飛昇。

中年亦具逃禪意,兩事何周割未能。

這首詩幾乎句句用典,而且最後一聯所用典故十分冷僻,充滿了文人間的機鋒意趣。我們看下其每句的典故,就可以明白達夫先生的真情所在。

第一句:不似西泠遇駱丞

此句用的是宋之問在西湖靈隱寺遇駱賓王的故事,郁達夫把弘一法師比作象駱賓王一樣的隱士(駱賓王曾為臨海丞,故詩中稱“駱丞”)。此故事出自唐孟棨《本事詩 徵異第五》 :

宋考功以事累貶黜,後放還,至江南。遊靈隱寺,夜月極明,長廊吟行,且為詩曰:“鷲嶺鬱巖嶢,龍宮隱寂寥。”第二聯搜奇思,終不如意。有老僧點長明燈,坐大禪床,問曰:“少年夜夕久不寐,而吟諷甚苦,何邪?”之問答曰:“弟子業詩,適偶欲題此寺,而興思不屬。”僧曰:“試吟上聯。”即吟與聽之,再三吟諷,因曰:“何不雲‘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之問愕然,訝其遒麗。又續終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路,看餘度石橋。”僧所贈句,乃為一篇之警策。遲明更訪之,則不復見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駱賓王也。”

郁達夫與弘一法師的詩詞“交鋒”,其中的典故引人入勝

宋之問偶遇駱賓王

第二句:南來有意訪高僧

此句暗用東坡事,以喻自己象東坡先生一樣尋訪弘一法師這樣的大能,潛心向佛。蘇軾外放杭州時,遍遊西湖周邊名山寶剎,尋訪高僧大德,參禪說法,詩文唱酬。蘇詩注曾雲:“東坡通守錢塘,見歐陽公於汝陰而南。公曰:‘西湖僧惠勤,甚文而長於詩,吾昔為《山中樂》三章以贈之。子間於民事,求人於湖山間而不可得,則往從勤乎?’東坡到官三日,訪勤於孤山之下。”

郁達夫與弘一法師的詩詞“交鋒”,其中的典故引人入勝

蘇軾與辯才

第三句:遠公說法無多語

此句用晉代高僧慧遠事。表達自己與弘一法師的第一見面,寥寥數語就能見性真我,不費多言。慧遠《高僧傳》曾雲:“年二十四便就講說。嘗有客聽講難實相義。往復移時彌增疑昧。遠乃引莊子義為連類。於惑者曉然。是後安公特聽慧遠不廢俗書。”

郁達夫與弘一法師的詩詞“交鋒”,其中的典故引人入勝

慧遠講經

第四句:六祖真傳只一燈

此句用的是禪宗六祖慧能事,一燈是佛教用語,謂燈能破暗,以喻菩提之心,能破煩惱之暗。慧能,唐新州(今廣東新興縣)人,24歲聞《金剛經》開悟,而辭母北上湖北黃梅謁五祖弘忍,以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法偈得五祖認可,夜授《金剛經》,密傳禪宗衣缽信物,為第六代祖。惠能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句指弘一法師對郁達夫的見面機鋒如慧能的一燈破壁,直指人心。

郁達夫與弘一法師的詩詞“交鋒”,其中的典故引人入勝

六祖慧能

第五句:學士清平彈別調

這句用的是李太白為楊貴妃做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的事,以讚歎弘一法師給郁達夫的這本《清涼歌集》。《清涼歌集》記錄弘一法師與弟子共同為佛歌譜曲,分為“清涼、山色、花香、世夢、觀心”五篇。

郁達夫與弘一法師的詩詞“交鋒”,其中的典故引人入勝

李太白醉酒,高力士脫靴

第六句:道宗宏議薄飛昇

這句用的是葛洪事。葛洪(公元284~364年)為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自號抱朴子。通過葛洪隱居羅浮山煉丹,類比弘一在日光巖下的修行。

郁達夫與弘一法師的詩詞“交鋒”,其中的典故引人入勝

葛洪煉丹

最後一聯:中年亦具逃禪意,兩事何周割未能

此聯是本詩的關鍵,道出了郁達夫不能出家的緣由。郁達夫調侃回答了弘一的建議,戲說自己人已到中年雖也有出家的念頭,只是美食和美色兩件事實在是放不下,所以實在做不到呀。

本聯的典故出何周之事。所謂“何周”,指的是南朝齊梁年間的周顒與何胤。典故出自《南齊書▪周顒傳》的一段話:文惠太子蕭長懋曾問周顒:“卿精進何如何胤?”顒曰:“三塗八難,共所未免。然各有其累。”太子曰:“所累伊何?”對曰:“周妻何肉。”周顒回答文惠太子說,拖累他與何胤修行佛法的煩惱事各有不同,對於他自己來說,是有妻室;對於何胤來說,是愛吃肉。在後世,“周妻何肉”代指影響修行的食色之慾,此詩就是用此典故。

郁達夫與弘一法師的詩詞“交鋒”,其中的典故引人入勝

周妻何肉

這就是郁達夫給弘一法師的回答,一方面意郁達夫對弘一法師表達崇敬之意,表示久仰法師盛名,專程拜訪,法師比唐代起兵落敗為高僧的大詩人駱賓王,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歷代名仕大能,李白、葛洪一樣。所贈大作已經拜讀,別具一格,敬佩之至。一方面表達自己就是一個貪圖“美食和美色”的“小人”,只能以後再去求法。

這次交鋒,以郁達夫的“敗落”為結果,不過這並不影響郁達夫對弘一的敬佩之心。他在1939年《記廣洽法師》一文中這樣寫道:“現在中國的法師,嚴守戒律,注意於‘行’,就是注意於‘律’的和尚,從我所認識的許多出家人中間算起來,總要推弘一法師為第一。” 郁達夫與弘一法師之間的詩詞交鋒留下了一段佳話,也展現了文人間特殊的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