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再无“李叔同”,却多了“弘一法师”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张爱玲

关于弘一法师,俗世之人除了高山仰止,其他的似乎很难懂,或许,爱到深处是慈悲。这一切,正如林语堂所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世间再无“李叔同”,却多了“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1880.10.23—1942.10.13)

时间回到1918年。

西子湖上,雾气灰蒙。湖畔两舟相向,船头有两人,一僧一女子。

世间再无“李叔同”,却多了“弘一法师”

电影剧照:李叔同与日本妻子

女子绝望而固执地凝视着僧人,开口道:明天我就要回国了。

僧人:好。

女子不愿放弃,近乎哀求,悲唤道:叔同……

僧人:请叫我弘一。

女子强忍着泪水,问僧人: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僧人却已勘破红尘,回答:爱,就是慈悲。

斟满一钵无情泪,慈悲世人独伤你。

在李叔同出家前,给日本妻子的一封信中,曾提到他出世缘由。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

一念放下,万般从容。

呜呼,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却多了“弘一法师”。

世间再无“李叔同”,却多了“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与弟子丰子恺(右一)、刘质平(左一)

在丰子恺眼中,恩师弘一是十分像人的人。他在《弘一大师全集》的序中,这样写道:

我崇仰弘一法师,为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凡作人,在当初,其本心未始不想做一个十分像“人”的人;但到后来,为环境、习惯、物欲、妄念等所阻碍,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其中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这世间已很伟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赞誉;就是五分像“人”的,在最近的社会也已经是难得的“上流人”了。像弘一法师那样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来,实在少有。所以使我十分崇仰。

皈依后的弘一,选择苦修的是佛门中最难的律宗,一举一动,都有严苛戒律。这似乎与那个津门巨富出身的风流才子显得格格不入。

可见,舍去七情六欲的李叔同,一洗尘世铅华,道心竟是如此坚定。

世间再无“李叔同”,却多了“弘一法师”

云游四方,弘扬佛法

律宗持戒甚严。

为弘扬佛法,弘一法师竹杖芒鞋,著书说法,每日只吃早午二餐,且恪守“过午不食”戒条。犹若苦行僧,衣无过三件,寒冬亦如是,他遗下的一件百衲衣,有224个补丁,皆亲手缝补。

大爱慈悲。

1937年,抗战爆发,厦门风云甚紧。各方纷纷致书请法师暂避,却被一一回绝。深处乱世的弘一,不顾炮火,依旧按预定行程为信众讲经说法,并为自己居室取名为“殉教堂”,以示倘遇变乱,愿以身殉法。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一年,还曾写一横卷“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更在后面提跋: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暂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家国。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由此,或可窥见些许法师心境。

世间再无“李叔同”,却多了“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 横卷

其实在清末民初那段黑暗的岁月里,时局非常动荡。多少激进的青年,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对于变革的渴望,满腔爱国的热情,无处施展的悲愤,弘一法师最能感受。

他一直在试图做些什么。从一开始科举时文章针砭时势,到留学日本,通过话剧内容的表达来发声,以及加入同盟会、春柳社、南社等,都是在寻找一条民族变革之路。

只是,在历史大潮流面前,他毕竟无能为力。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所以他选择用余生将自己感悟的佛性自觉觉人,自度度人。

这点,我们从法师的一些书法也能真切感受到他大解脱时的慈悲。

世间再无“李叔同”,却多了“弘一法师”

四分律行事钞

艺林留珍——中国书画收藏展

弘一法师血书《四分律行事钞》

钤印:弘一

前款:传贯法师,供养,事钞句

后款:沙门戒璎,刺血,善梦书

弘一法师血书中竖排写道:“推直于他,引曲向己,常省己过,不讼彼短。”,足见其僧格之高贵。其实,弘一法师一直在用出世的精神做着入世的功德。他的出家并非寻常意义的“悲观厌世”,而是他自己找到了一种异乎常人的积极方式。

一字入眼来,万事离心去。近乎苦行僧般的修行,弘一法师的字里行间,隐隐有着佛教的禅意。

自古以来,以书法闻名的僧人不少,如智永、怀素、高闲、空海,可是对于这些人而言,僧人或许只是他们的一个身份而已。而书法里充满有佛法精神的僧人,大概就只有八大山人、弘一法师了。

弘一法师在俗时,书法多方折劲健,凝重厚实。盖因清末习书人多从北碑开始,尤其是康有为对于碑学的大力提倡,更是成为一种社会潮流。而李叔同对康有为一直甚为仰慕,曾刻有一方印章:南海康君是吾师。所以李叔同的书法自然是受很多碑学熏陶。

遁入空门后,他的书法艺术风格,也是渐渐随着修行而改变。以该血书为例,没有在俗时刻意求工的拘谨,更多的是不事修饰,不求意趣,看似稚拙甚至有些羸弱的圆润线条,竟是这般的疏朗含蓄。

这种平淡祥和,不正是佛家超凡入圣的至情洒脱。面对弘一法师,以血为书的箴言,信佛居士们自然是闻字如聆听佛法,荡涤心尘。

众所周知,出家后的弘一法师潜心修律。对于很多求字之人,多书写常见的“南无阿弥陀佛”佛号持赠。其他书写内容并不多见。当时诸如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大家也以得到大师的一幅字为无上荣耀,至于孔祥熙更是以三百六十两黄金欲请一幅法师所书写的《佛说阿弥陀佛》大堂而不得。

因此,得见这件弘一法师血书,已经是难得的佛缘使然。

此外,这件血书,十分罕见,意义重大。

1、弘一法师,惜物惜福,破衣残纸也不轻弃,所以写于绢上的墨宝,可谓绝品。

2、以血书写,需要弘一法师清净斋戒,不吃含盐的食物,恭敬而作。此件血书,至今鲜艳,或掺入朱砂,以防止变黑。

3、供养者传贯法师,也是得道高僧,佛缘深厚。

4、署款:“善梦”,可知血书书写时间应该是1939年到永春普济寺后,弘一法师开始使用别号“善梦”。此时,法师已经60岁。

5、十六字劝诫内容,为箴言哲理,须时刻谨记,自省己身。

6、“沙门戒璎”,暂未考究。应为弘一法师晚年亲近善信。关于法师血书书写,林子青《弘一法师年谱》、《血书诗偈赠胜进居士题记》有过相似记载。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对于弘一法师这样的得道高僧而言,劝诫弟子亦或信徒,自然是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如血书上教诲一样,这一切无疑都是建立在高尚的人品道德。

弘一法师悲天悯人的情怀影响了很多人。以前交往的俗家朋友或弟子拜会他时,心中竟不禁产生了佛家的敬畏。如弟子丰子恺,也成为居士,如文学家夏丏尊,本是朋友身份,后来也虔诚执弟子礼,更有甚者,法师晚年,有一善信弟子李芳远,常伴左右,成为其弟子后竟终身不娶。

世间再无“李叔同”,却多了“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以戒为师

遁入空门的弘一法师,终以一己之力,将已经断了七百多年的律宗重新振新,而成为一代高僧。

大爱至深,难以尽言。

弘一法师的佛法造诣,悲天悯人之心,或许只是凡夫俗子曾经向往的一片净土罢了。

在圆寂前,他交代弟子妙莲法师的最后一件事,原来如此慈悲心肠:

遗骸火化后装龛时,龛脚垫四钵清水,以免蚂蚁爬上尸体被烧死。

世间再无“李叔同”,却多了“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涅槃瑞相

弘一法师圆寂时,右侧而卧,而入涅槃,神态甚是安详,得到永久解脱,一代宗师就这样走完了他绚烂之极而后又归于平淡的传奇一生。这一切,正如他的绝笔“悲欣交集”一般,虽经历了人间奢华百态,却依旧清澈如水。

据说法师遗体火化时,火窟中呈现多彩,佛光注顶,蔚为壮观,烧出了一千八百多粒舍利子,六百多颗舍利块。

世间再无“李叔同”,却多了“弘一法师”

聆听弘一,大爱慈悲。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八闽地区,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对于信仰的虔诚也让这里有着道不尽的佛缘。以这次艺林留珍——中国书画收藏展为例,竟然冥冥之中,也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

如征集的作品中,明末清初的文人王建章,也属泉州籍,善画佛像,自谓不让李公麟。而弘一法师则常居泉州这个古佛圣地为信众讲经弘法。

世间再无“李叔同”,却多了“弘一法师”

明末清初 王建章 山水图

艺林留珍——中国书画收藏展

明末清初 王建章 山水图

又或者“探花”张瑞图,泉州温陵人,为晚明善书四大家之一,泉州的承天寺、白毫庵、龙山寺、雪峰寺等佛门之地都有其大书匾额墨宝。

抗战时,弘一法师曾言:“吾人吃的是中国粟,所饮的是温陵水……”,的确,法师圆寂于晋江温陵养老院,熟悉弘一法师的居士,对此自然不会陌生。

张瑞图与黄道周、叶向高并称福建草书三大家。

世间再无“李叔同”,却多了“弘一法师”

明 张瑞图 书法

艺林留珍——中国书画收藏展

再比如明朝首辅大臣叶向高,与佛教信仰中也有着传奇的色彩。有关于他的“石竹山祈梦”,流传至今。

此外,从他为吴彬《枝隐庵诗集序》作序所提及:"日匡坐其中,诵经礼佛、吟诗作画,虽环堵萧然,而丰神朗畅,意趣安恬,大有逍遥之致。"亦可看出他内心对于诵经礼佛,修身养性颇为神弛。

世间再无“李叔同”,却多了“弘一法师”

明 叶向高 书法

艺林留珍——中国书画收藏展

此次,福建省书画艺术研究会主办书画展,盛意拳拳,还有其他的书法作品如吴昌硕、启功、赵朴初、胡适、何应钦、沈葆桢等,而字画作品如黄宾虹、黄胄等巨擘也将一起亮相,欢迎前往参观。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18年1月28日-2月6日(9:30-17:30)

展览地址: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展厅(福州市杨桥东路19号雅道巷.水流湾院落)

主办单位:福建省书画艺术研究会

承办单位:福建海峡文化产权交易所

协办单位:福建东南拍卖有限公司

福建瀚成拍卖有限公司

——END——

凡是斯文处,必有同古堂


文:同古堂 部分图:福建省书画艺术研究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