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狀元及第粥”流傳千古的倫文敘,你瞭解多少?


因為“狀元及第粥”流傳千古的倫文敘,你瞭解多少?


張岱《四元》:倫文敘①弘治己未會元②,三子以諒、以訓、以詵(shēn)皆成進士。以諒鄉試第一,以訓會試第一,以詵殿試第二。父子居四元,為科名盛事

1467年(明朝成化三年),倫文敘出生在南海縣黎涌村(今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瀾石黎涌村),生有異相,頭顱周長2尺,被人戲稱為"大頭仔"。

寒門書生的榜樣,聰慧好學有“鬼才”

倫文敘幼時家貧,父親倫顯務過農,做過傭工,後以撐渡船為生,一家大小僅堪溫飽。由於收入甚微,倫顯無力送子入私塾讀書。倫文敘兩三歲時,父親便在勞動之餘,用心地教他寫字、讀書,背唐詩、宋詞,年把時間,他就能流利地背出數十首詞,並練得一手好字,還養成了勤學好問的習慣。

七歲時,因常到村內一間私塾門外偷聽,塾師因此備受感動,免費收他為學生。因聰慧好學,倫文敘八九歲已能詩文,長於對聯,每試必列前茅,有"神童"、"急才"、"鬼才"之稱。其後,塾師年老病逝,倫文敘因而綴學,但仍一面賣菜操持餬口,一面專心鑽研經典。


因為“狀元及第粥”流傳千古的倫文敘,你瞭解多少?

倫文敘不到十歲時就被迫停學,回家幫父母種菜、賣菜。他白天參加勞動,晚上苦讀詩書。一天,倫文敘挑菜到西禪寺去賣,寺裡的兩個做飯的和尚素知倫文敘會吟詩作對,便故意說:

"菜我們是想要的,但有個條件,我們寺裡的面賢殿尚缺一副對聯,這副對聯要恰合一百的數目。你對好了給高價,對不好這生意就不做了。"

倫文敘請和尚取來紙筆,沉思片刻即寫就一聯:

"杏壇七十二賢,賢賢希聖;雲臺二十八將,將將封侯"。

聯中的72+28剛好等於100,數目相符,內容妥帖。兩個和尚連聲贊好,便出高價買了倫文敘的那擔菜。

“狀元及第粥”的前世今生

現在廣東流行的一個典故,就跟倫文敘有關。因家貧無法繼續上學的倫文敘,只能幫家裡一邊賣菜一邊刻苦讀書。由於讀書太過於用功,他的菜沒什麼人買,亦有好心人看他如此愛好學習,前去買的菜。後來一個粥店的老闆,看他到處挑著菜擔子賣菜,沒有一處安定的賣菜地方。一日,就把倫文敘叫過來,讓他在自己點旁邊賣菜,倫文敘十分感謝,這樣他也就可以繼續好好讀書了。

看到家境貧寒的倫文敘,惜其才,於是就天天買倫文敘一擔菜,並要他送到粥鋪。在倫文敘把菜送到粥鋪時,老闆就會把用剩的豬肉丸、豬粉腸、豬肝生滾白粥,然後再放些姜蔥等免費請他吃,權作午餐。因為倫文敘經常顧不上吃午飯,家境可想而知。幾年過去了,倫文敘天天在粥鋪吃粥,因此對老闆十分感激。


因為“狀元及第粥”流傳千古的倫文敘,你瞭解多少?

後來,倫文敘的才氣在一次的偶然機會中驚動了當時的兩廣總督,並得到了總督的資助,得以安心讀書。十年寒窗,在一番苦讀下,倫文敘終於不負眾望,力壓才子柳先開,得中狀元。在衣錦還鄉之時,倫文敘特別再次到了粥鋪,感謝老闆對自己幼時的幫助,並請老闆再煮他以前常吃的那種粥。

由於此粥無名,故老闆請倫文敘作命名,倫氏略加思索後,認為自己能高中狀元都是由於這種粥的幫助,於是就為此粥取名為"狀元及第粥",並親筆為粥鋪寫下牌匾,從此,粥鋪名聲大振,顧客盈門,而"狀元及第粥"也在羊城、珠三角地區及港澳地區流傳開了。

至今為止,只要在廣州看到及第粥的招牌掛在門口,就會看到裡面座無虛席。多數是一家人其樂融融,父母帶著孩子來吃,老人也喜歡吃。無粥不廣東,粥品是廣東日常生活少不了的。孩子喜歡它的甘潤,老人喜歡它的香滑,一碗熱粥下肚,就是滿滿的幸福感。

而且粥類口味很多,滿足各種人的需求愛好。“狀元及第粥”的聲名遠揚,倫文敘功不可沒。他作為寒門書生的榜樣,自然有很多崇拜者。而且廣東這個地方比較迷信,不管是菜式粥品糕點服飾之類的,都會取好意頭的名。這在廣東是約定成俗的文化,會可以規避不好的言辭,多采用好意頭的詞。倫文敘取的這個名,一個是念及自身的經歷,感謝老闆,再配上好意頭的名字,來光顧的人自然很多。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不會忘記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更把嶺南文化普及,用自己的才華把自己家鄉的文學底蘊糅合,發揚光大。


因為“狀元及第粥”流傳千古的倫文敘,你瞭解多少?

倫文敘創作的對聯,首先有著濃郁的嶺南文化特色,紮根於廣府文化的生活圈子。如:無禮書生屈膝露出周鑑二,有情學院低頭睇見祖宗三。木馬無頭三隻腳,畫龍有眼半邊身。

"睇見"、"三隻"是粵語的特色詞,為"

看見"、 "三隻"之義。倫文敘是個有才並不妄自菲薄的才子,從對聯藝術中看出,他對於自己的文化源地並不看輕,廣東古有南蠻之地之稱,身為廣東第一狀元的倫文敘試圖為此偏頗之處正名,事實勝於雄辯,廣東確實有文化的價值,否則這種特色也不會保留至今。

流傳於民間的典故——百鳥歸巢

傳說一位收藏字畫的人以重金購得了蘇東坡的畫《百鳥歸巢圖》,欲請人題詩,好詩可以詩畫交輝,珠聯壁合。

於是請倫文敘(狀元)寫了一首詩:

天生一隻又一隻,三四五六七八隻。

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千萬石。

收藏者初看詩不解其意,繼而一算,三四一十二,五六三十,七八五十六,再加一隻又一隻,合起來恰好是一百隻。

現存的部分倫文敘詩歌多是民間講古佬附加給倫文敘的,水平粗劣,甚至有些粗俗不堪,基本不能採信。清朝乾嘉年間順德籍學者溫汝能編的《粵東詩海》中,所收錄的倫文敘詩歌,和世俗流傳的倫文敘詩歌大相徑庭,詩風沉凝典雅,用典精當,意境深遠,思緒淳厚深沉,俚俗、輕薄之氣一掃而空。

在《粵東詩海》收錄倫文敘四首詩作分別是《弔古》、《薛兵憲宴寄謝》、《口占柬友》、《詠瓊山唐公誼方先祖手植榕座》。

萬事悠悠總逝波,人非物是舊山河。鳳樓寥寂金蓮步,燕館荒涼玉樹歌。別浦春風開芍藥,小亭秋色上藤蘿。客懷正苦風濤惡,況復登臨思轉多。——明代·倫文敘《弔古》


因為“狀元及第粥”流傳千古的倫文敘,你瞭解多少?

論文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