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出行必備的列車時刻表 文

曾是出行必備的列車時刻表 文/張立

曾是出行必備的列車時刻表 文/張立

曾是出行必備的列車時刻表 文/張立

如今雖然身處高鐵時代,但筆者卻時常懷念蒸汽機車拖拽著綠皮車廂慢吞吞行走的舊日時光。為了紀念那段如歌歲月,筆者有意收藏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三本旅客列車時刻表,它們忠實地記錄了我國鐵路交通曾經的面貌。

這其中最早的一本是1954年的《全國鐵路旅客列車時刻表》(第十期),它由鐵道部北京鐵路管理局北京運輸營業所於1954年5月21日印行,32開,281頁,印數50000冊,售價4000元(舊幣)。這本時刻表內容從前往後依次為全國鐵路略圖、全國鐵路各大城市間裡程表、北京—莫斯科直達旅客特別快車、北京—安東直達旅客快車、北方各線、南方各線、東北各線、旅客票價表(普通票價表、定期票價表、加快票價表、睡鋪票價表、行李每十公斤運價表、普通包裹每十公斤運價表)、旅客票價表使用說明。

1953年到1957年,我國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新中國的鐵路事業由此進入了有計劃地大規模建設時期,這本《全國鐵路旅客列車時刻表》便是這一段歷史的重要見證。這段時期內,我國先後建成干支線6100公里,新增的營業里程佔全部營業里程的18%以上,新中國鐵路路網初見雛形。

我收藏的第二本列車時刻表名為《旅客列車時刻表》,它由西安鐵路局於1964年印行,64開,39頁。內載列車為:西安—銅川,西安—餘下,上海—西安,北京—西安,西安—烏魯木齊,鄭州—武昌,徐州—鄭州,鄭州—西安,西安—西寧,寶雞—重慶,以及《鐵路旅行常識》摘要。

通過翻閱這本《旅客列車時刻表》,我得知在1954年,從鄭州到西安共有487公里的路程,當時鄭州—西安的279次硬座車於7:47發車,次日0:25抵達,要花將近17個小時;即便是北京—西安的31次快客,在鄭州3:08上車,當天17:11才抵達,也要用14個小時。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時刻表上記錄了當時臨汾—風陵渡口的459次混硬車9:18到,太原—風陵渡口的267次客硬車16:34到。當時由晉入陝,由於兩省交界的風陵渡黃河大橋尚未修架,所以從山西所發列車,只能止於渡口。由此引出一個問題:當時旅客怎樣從渡口前往西安呢?繼續翻閱這本時刻表我方得知,原來當時旅客須先從渡口花1—2小時擺渡過河到潼關,然後分乘時間最近的過路列車。如換乘北京—西安的31次,到站13:49,開車14:04,需在潼關等候約2—3個小時;或者換乘鄭州—西安的279次,到站20:16,開車20:30,同樣需在潼關等候2—3個小時。從這本時刻表中,我還發現當時陝西省內的鐵路線路很少,支線僅有西安—銅川的321次、323次,西安—咸陽的401次、403次,以及西安—餘下的411次、413次。

我收藏的第三本列車時刻表是1968年的《全國鐵路旅客列車時刻表》,它由人民鐵道出版社於1968年11月出版,32開,143頁,印數150000冊,定價0.32元。這本時刻表的封面、正文之前及頁間均有“最高指示”,正文內容分為國際連運、直達旅客列車、各線旅客列車(東北、津滬、滬贛、京廣、湘桂、隴海、京包)及旅客票價表、行李運價表、各主要換乘站接續列車時刻表、全國鐵路各大城市間客運里程錶、日曆。這本時刻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比如它將一直以來被置於各路列車之首的“北京—莫斯科特1、特2次特快”替換成了“長沙—韶山的韶山1、2、3、4次客車”,同時這本書的封面也是長沙站,而封底則為韶山鐵路。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鐵路開始了以“大提速”為內容的調整,列車時刻表也從三四年一改,到一年一改。經歷幾次大提速後,人們乘坐火車出行,明顯感到列車車次多了、速度快了,一本列車時刻表翻不了多長時間也就會過期了。進入21世紀後,我國鐵路又掀起了以高速鐵路為主的鐵路大建設,鐵路運行圖調整也加快了頻率和節奏,有時竟然一年內兩次調整,人們越來越感覺買本列車時刻表“不划算”了。

近年來,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各類手機列車時刻表小程序應運而生,它們集列車時刻查詢、餘票信息、購買車票等多項功能於一身,讓人一下子進入了電子時刻表時代,而紙質的列車時刻表基本已經成為歷史,進而作為收藏品被許多老年人所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