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一開始也是靠紙上談兵打動蕭何,可他為何就能一路開掛,卻不像趙括、馬謖一樣一敗塗地?

黎小魚


這裡是芒果論史!

這篇回答下的分析已經夠多了,我想換一個角度來談一談這個問題,不是韓信,不是趙括更不是馬謖,而是從君主,從劉邦的角度來談一談。

這是一個假命題

為什麼說這是一個假命題呢?因為韓信和趙括、馬謖的情況是不一樣的,“漢中對”的紙上談兵根本就沒有令劉邦重用韓信。韓信被劉邦敗為大將軍並非因為其兵法,而是因為蕭何力薦,但此時的大將軍韓信並未進入劉邦集團的權力核心。

一.韓信為何被拜為大將軍?

韓信本是項羽手下的士兵,逃到了劉邦手下試圖出人頭地,但無親無故又無軍功可證明自己的情況下,韓信連和劉邦搭話的機會都沒有。韓信並非恃才自傲的榆木腦袋,在這種情況下,他找了兩個人為自己代為引薦,一個是滕公夏侯嬰,還有一個是蕭何。

夏侯嬰是劉邦的馬車伕,在整個《史記》中他的出場次數極為頻繁,是劉邦從沛縣到巴蜀的老下屬,深得劉邦信賴。蕭何是劉邦的左膀右臂之一(還有一個是張良),在巴蜀之地時期,蕭何有所作為,把窮困的巴蜀之地也打理得井井有條,是劉邦手下的二把手。

也就是說,韓信找了兩個劉邦集團的核心成員來引薦自己。那麼,引薦的結果如何呢?夏侯嬰引薦韓信後(這是第一次引薦),劉邦給了韓信一個小官,蕭何引薦韓信後(這是第二次引薦),劉邦對韓信不做處理。由此可見,劉邦是不吃裙帶關係這一套的,不拿出真本身受不了重用。

在蕭何引薦之後,韓信深感在漢王手下也無出頭之日,於是決定連夜逃跑,換一個“有眼光”的老闆,蕭何得知此事後來不及向劉邦報告,就趕緊去追韓信了。劉邦手下的人就給劉邦報告,“丞相跑了!”,本來就被封到了窮鄉僻壤,子房回去找韓成了,蕭何又半夜跑路了,劉邦這漢王做得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沒多久,蕭何就又回來了,劉邦那是一個又氣又喜,追著蕭何一頓打罵,才知道蕭何是追韓信去了。這韓信究竟是何方人物,能讓我的丞相不顧一切去追他?劉邦此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意識到了韓信的不一般之處,但仍然不太重視。蕭何告訴劉邦,封韓信為將軍仍然不夠,要封大將軍才行,而且得沐浴更衣,把排場弄大一點來拜將!

劉邦聽得是不以為然,但看蕭何一本正經的樣子,也就照做了。此時的劉邦根本不認為自己有實力再擊敗項羽,封韓信為大將軍也不過是為了穩住蕭何罷了。

二.被封為大將軍後,韓信受到重用了嗎?

很遺憾的是,雖然韓信的“漢中對”讓劉邦感到非常驚豔,但劉邦的性格註定了他不會相信別人的空口白話。“還定三秦”的過程中,韓信唯一的作用就是出了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至於具體實施,都是由劉邦親自帶兵完成,換句話說,劉邦根本就沒打算把兵權放給一個毫無戰績的年輕人,可見韓信雖然頂著大將軍的名號,但仍未被重用。

彭城之敗後,劉邦深刻的認識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論打仗,他真不是項羽的對手!”這樣的情況下,劉邦想到了用分天下的方式來徵募可以擊敗項羽的人才。張良為劉邦推薦了三個人,韓信、黔布和彭越,得此三人可得天下!到了這個時候,劉邦才真正的放了兵權給韓信,讓韓信自己帶一隻軍隊作戰。

三.劉邦把獲勝的籌碼都壓在了韓信身上嗎?

答案又是否定的,楚漢戰爭的籌碼,劉邦一直都押在自己身上。楚漢戰爭有兩條線,第一條是劉邦和項羽之間的對峙,從滎陽到南陽,劉邦雖然總是被擊潰,但他確實是一直在和項羽的主力部隊作戰,牽扯住了楚國的大部分軍事力量。

另一條線是韓信滅魏、代、齊、燕、趙,開闢第二戰場,與劉邦、彭越、黔布一起對項羽形成包圍夾擊之勢,最終奠定楚漢之爭的勝利基礎。乍一看,韓信似乎很受重用,但實際上劉邦仍不相信韓信。韓信每一次打了勝仗,劉邦就收走其精銳,令韓信用新兵繼續進攻。

井陘之戰,韓信用三萬新兵擊敗趙國二十萬大軍,濰水之戰,龍且帶著他的二十萬大軍被韓信打得潰不成軍。從魏國到齊國,韓信的軍隊從三萬打到三十萬,還不包括抽調出去支援劉邦的軍隊。換句話說,劉邦就沒想過韓信能贏,本來韓信只不過是劉邦的一招後手,沒想到這傢伙太能打,把暗棋活生生給打成了主線。

劉邦的與眾不同

劉邦善於聽取意見,但不代表他會盲目聽從,韓信從被夏侯嬰舉薦開始,到蕭何,再到張良,三個劉邦集團的核心成員先後舉薦韓信,劉邦仍然只給了韓信一隻偏師,這說明,劉邦從不把勝利的希望全放在他人身上,他信任的始終是自己。

即便後來,韓信展現出了驚人的軍事天賦,但在和項羽正面對抗的戰場上也始終是劉邦自己在堅持。所以,韓信就算是像趙括那樣“紙上談兵”的庸才,劉邦也不會一敗塗地,至少不會被庸才拖後腿。“不要試圖把自己的命運寄託在他人身上”,這就是劉邦啟用韓信的過程中帶給我們的人生哲理。

相比較之下,趙國君主就是將整個趙國希望全交給了趙括,結果最後一敗塗地,一無所有。諸葛亮過於信賴馬謖,雖然劉備死前多次告訴他馬謖不可重用,但他還是重用馬謖。如果是劉邦,那麼可能就不會輸得這麼慘,因為把自己的命運交給他人,是為愚蠢。

小結

韓信的軍事天賦不可否認,歷史上可以稱之為兵仙的也僅此一人。但趙括、馬謖的失敗導致國家整個一蹶不振,除了其個人的能力不足之外,統治者和領導者的識人、辨人能力不足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喜歡別忘了點個關注哦!


芒果論史


韓信就是軍事天才。是不能以常人來對照的。

中國的軍事天才很多。

韓信,霍去病,陳慶之,吳起………

我記得亮劍有一段子:如果讀軍事理論能做將軍,軍事學院的教授全是將軍了。

馬謖,趙括是典型的學院派。

亮劍有一段諷刺學院派的:地圖全是開闊地,一上戰場全拉稀。[捂臉][捂臉][捂臉][捂臉]

樓上幾位軍事天才又各有各的特點。

韓信的仗全是巧打,奇謀頻出,很少跟敵人硬幹個。十面埋伏,聲東擊西,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霍去病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史書沒有記載霍去病讀過啥兵書,漢武帝也是想鍛鍊一下他,結果收穫了有漢一朝最耀眼的將星:8千人幹翻人家幾萬。封狼居胥,到達軍人榮耀的巔峰。

陳慶之很奇怪,前半生居然是個秘書+侍從。連個紙上談兵都沒有過。率七千人幹翻三十萬,而且還破城。七千人破城!前朝的王邑,後來的陳友瓊都不敢跟陳慶之打招呼了。他的履歷讓我汗毛直豎。

吳起屬於複合型人才。思想家,軍事家,改革家。早期學儒術給老師踢出校門,只是私德有虧,不容於當世。前期鬱郁不得志,換了很多老闆都沒機會領兵。最初領兵之時,因老婆是敵國人,國君不放心,結果殺妻以明志,最終以弱勝強。特點愛兵如子,一生未嘗敗仗。吳起跟孫武並稱孫吳。最耀眼吳起以五萬幹翻秦惠公五十五軍隊。著有吳子兵法,武廟十哲之一。

牛逼的軍事天才,在歷史中異常耀眼。往往我們很奇怪:都一個肩膀扛一個腦袋,你咋能飛天呢?

所以這些軍事天才太牛,普通人理解不了也很正常。因為你們都不是天才。[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不花錢降溫工程


韓信並不是紙上談兵,而是有打仗的經驗的,而且資歷不淺。

1、韓信有實戰經驗。

韓信在投奔劉邦之前就在項軍中幹了好幾年了,而且還是執戟郎,雖然現代人看這個名字就好像是看大門的,但實際上執戟郎是項羽的貼身侍衛,這說明韓信一方面肯定會隨著項羽一起衝鋒陷陣參加戰鬥,一方面也能夠接觸到楚軍的高層謀劃。從史書上記載韓信曾向項羽提出幾次建議但未被採納來看,執戟郎實際也相當於現代軍隊中的參謀,也就是說韓信在加入漢軍之前不僅參加了戰鬥,也已經接觸了很多戰略級別的軍事謀劃。韓信年少時雖窮,但他識字懂數學,所以不可能是一般家庭出身,肯定是韓國貴族出身,這種人投奔項羽不可能只當個小兵。項羽手下幾十萬大軍,一般士兵別說給項羽提建議,面都不一定見的到。

所以,韓信和趙括、馬謖存在本質上的不同,他不僅是參謀,也參加過真正的戰鬥,知道帶兵打仗是怎麼一回事。

2、韓信也有足夠的資歷領軍。

韓信在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之前就是漢軍的治粟都尉,雖然是管後勤的,但都尉已經是領軍的中級軍官,再往上就是將軍,陳勝起義時就是陳勝自立為將軍而吳廣為都尉,陳平投漢一開始也是都尉。這個職位已經說明韓信完全有單獨領軍的資歷。後來韓信直接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屬於越級提拔,但其實也就越了兩級而已,因為就算不越級,都尉再往上升也是中郎將了。

因為史書對韓信在成為漢軍大將之前的歷史寫的很少而且寫的很慘,所以導致很多人有誤解,以為韓信是從一個小兵一步登天的,實際上韓信在拜將之前就已經憑能力和資歷一步步升到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了。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韓信在歷史上是一個軍事天才,與旁人不同,他似乎沒有經過歷練,從名不經傳的投靠者,到一躍成為大將軍,差的只是一個蕭何的推薦。但是事實上,蕭何也只是與韓信聊得過來,認為韓信是個大才,這個時候韓信根本沒有證實自己,所以一開始劉邦根本就不在意。在歷史上,韓信的前期和許多人都很像,比如趙括,比如馬謖,但是韓信與他們不同的是,韓信做到了活學活用,而其他兩位只能死讀兵法。

韓信影視形象

因此,對於韓信沒有領兵打仗的經驗,為什麼後期打仗卻那麼厲害,小編認為正是天賦加努力。韓信幼年時家貧,甚至一度還依靠洗衣服的老婆婆施捨,但是儘管如此,他還是苦讀兵書,這樣他日後才有機會折服蕭何,才有機會一展才華。所以在成功之前,他寧願承受胯下之辱,也不肯動手反抗。

馬謖影視形象


韓信比趙括和馬謖幸運,因為他有很多機會改變或者實行自己的戰略。比如他在拜將之後的首戰,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並以此打敗了原秦國老將後來被項羽封在關中之地看牢劉邦的章邯。這既證實了韓信的能力,也證實了蕭何的眼光。小編也不得不說,韓信就是一個天才,而且天才得很沒道理。

而趙括呢,他面對的卻是秦國戰神白起,而他本人並沒有單獨率軍打仗的經驗,甚至他的父親也在兵法上不如他,但是他卻毫無帶兵經驗,第一次率大軍單獨作戰就遇到了白起,這是何其不幸。可如果但凡他有一點真正的統兵打仗能力,他又何至於讓秦國坑殺40萬趙卒。同理,馬謖也是一樣,論兵法不輸於蜀國的很多人,不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也不會讓他鎮守街亭,可惜他只是死讀兵法,說說還行,但是並不會利用兵法。放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很多帶兵打仗的將軍都是軍校出身,可最後還是敗給瞭解放軍,甚至還有人不服氣說解放軍不按規矩打仗,這就是死讀兵法的壞處。而恰恰,韓信並非是死讀兵法的人。

趙括影視形象


綜上,我認為韓信在兵法上也未必會比趙括和馬謖這樣的失敗者強多少,只是他能夠做到活學活用。其實,這些人的事例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是存在著一些不能以常理理解的天才,但更多的人次還是要經過歷練,不然驟然得到高位,只能是害了他們,比如趙括,比如馬謖。如果他們能夠得到很好的歷練,一個何至於兵敗身亡,一個何至於被待他如子的諸葛亮含淚斬首。這都是血淋淋的教訓,在今天企業或者組織用人時,即便是一些在開始就展現出才華的人,也要認真培養從而給予他們鍛鍊的機會,另外也要給予他們犯錯誤並且還有能改正的機會。


古今鏟史官


衡量一個將領的能力,得看他的對手是誰?

而韓信之所以能一路開掛,除了本身的能力外,還與韓信的對手非常弱有關,而正是由於韓信的對手弱,而讓韓信得以施展計謀,一路收穫經驗,一路開掛,越戰越強。

趙括的對手是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而趙括本人卻是初出茅廬的新手,白起身經百戰,頗有才能,對付一個新兵蛋子的趙括,白起綽綽有餘。



馬謖的對手是張郃,張郃是當時魏國五子良將碩果僅存的良將,當世名將,身經百戰,從軍三十多年,而馬謖呢?只有軍事理論,沒有軍事實踐,再加上馬謖在戰場上犯了很大的錯誤 ,馬上被張郃抓住機會擊敗。

而韓信的對手呢?首先是魏豹。

魏豹是原魏國的貴族,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依靠借來的數千士兵,佔了原來魏國的一些地區,魏豹基本就是牆頭草一樣的存在,劉邦強就投靠劉邦,項羽強就投靠項羽,你要說魏豹多麼有才能,恐怕誰也不會相信。



韓信破魏豹用的就是聲東擊西之計,把重兵陳與一處假意要渡河,然後以奇兵從另一處渡河,魏豹就上當了,然後大敗被擒。

韓信的第二戰是陳餘。

陳餘是什麼人?陳餘是原六國中魏國的名士,性格高傲,最初與張耳為刎頸之交,參與秦末農民大起義,成為趙國的上將軍,後來因為鉅鹿之戰未主動救援鉅鹿城與張耳鬧翻,兩人互相攻擊。



陳餘身上有很多戰國時期的貴族行為,例如陳餘認為正義之師不用奇謀詭計,死記硬搬照抄兵書的計謀,不是說陳餘是個庸才完全沒有能力,只能說陳餘有一定的侷限性,至少陳餘不如李左車。

韓信破陳餘是用背水列陣、奇兵易幟擊敗陳餘的,陳餘完全沒有察覺韓信的計謀,因此大敗丟了性命,如果換做李左車,估計韓信就不一定能贏了。



計謀的使用是要看對手的,從不否認韓信確實是天下奇才,善於使用計謀,但韓信運氣也確實好,遇到的對手都是一些超級弱的對手,如果韓信遇到白起和張郃這樣的名將,聲東擊西和背水一戰,能成功嗎?我看不能,在名將面前,那些計謀可能根本就施展不了。

不是人人都能使用背水一戰取勝的,計謀的使用還要看對手和當時的環境,不能照搬硬抄,韓信是謀戰派的傑出代表,和別的武將不同,不會出現在戰場上和你硬拼的,韓信總是使用各種各樣的計謀來取勝,想想看,如果韓信遇到一個精通計謀的名將,這些計謀如果被看穿,那麼韓信如何取勝呢?



韓信打龍且也是這樣,不跟你力戰,而是使用半渡而擊的計謀,如果識別不了韓信的計謀,基本上就會失敗的。

韓信就是這樣靠計謀一步一步打出經驗,一步一步一路開掛,再加上韓信遇到的對方都不夠強,才讓韓信成就了千古名將,如果把韓信放在三國時代那個人才輩出、名將如雲的時代,韓信能不能取勝就難說了。



就是在楚漢戰爭中,重大的戰役基本上都是劉邦領導的,如還定三秦,是劉邦領導的,彭城之戰,也是劉邦領導,另外劉邦是在正面戰場對抗強大的項羽,而韓信則是偏師,對付一些弱小的對手,如果一開始就讓韓信去打項羽,很難說韓信打得能比劉邦好多少,因為對手太強了。



成就英雄是需要時勢的,當然了英雄本身也要有強大的能力,韓信能夠成就軍事大的巨大聲望,一是本身能力出眾,二是對手太弱,時勢對韓信有益,原來的六國各自為戰,也是讓韓信一一擊破的原因。

如果把韓信放在三國時期,那麼韓信就有可能只是三國名將之中一員,成就不了大的事業,因為時勢不同。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人如果要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出身,運氣,實力”缺一不可,韓信“出身,運氣,實力”全都具備,趙括缺了運氣,馬謖則是三者都缺那麼一點點。

韓信雖然年輕的時候也曾混到沒飯吃的地步,但是對於他出身於戰國時代的貴族之家,甚至是六國王族後裔,這點基本已經得到確認。因此,韓信可以佩劍,才有了街頭流氓調戲韓信,韓信忍受了“胯下之辱”的故事,也才有了,餓了好幾天,漂母給他飯吃,面對如此落魄的韓信還得尊稱他為“王孫”,也才有了“一飯千金”的故事。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

對於韓信幼年故事,史書上找不到材料,但是韓信肯定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不然如何能得到蕭何,劉邦的重視,以後更不可能成為縱橫天下的名將,只是韓信到底是師從何人,學的是哪家學派現在已經不可考證了。

韓信的見識明顯不同於和劉邦一起造反的“土包子”,作為後來者,未立尺寸之功,在劉邦“豐沛元從”中的“知識分子”蕭何的力薦下,直接從治粟都尉升為大將軍,這種“火箭式”的躥升,驚呆了劉邦陣營的諸將,韓信雖有才,遇到蕭何和劉邦是其人生的大幸。

成為大將軍後,劉邦第一次召見韓信,就被韓信的言論打動,確定了平定天下的整體戰略,在楚漢相爭過程中,韓信是作為劉邦唯一的方面軍統帥而存在,後來居於列侯武將之首的曹參以及樊噲,周勃,都不過是韓信手下的“馬仔”而已。

落魄後的韓信經過劉邦連襟舞陽侯樊噲的家裡,樊還噲跪拜迎送,激動不已,說出了:“大王竟然能到臣的家裡來!”可見其威信功勞之大。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趙括遠不是史書上說的那樣無能,長平之戰時秦國的實力本身就遠強於趙國,長平之戰打到最後,拼的不是哪國的兵能打,拼的是“秦,趙”兩國的經濟實力以及後勤保障能力,特別是農業生產能力,趙國在趙括接任主帥之前已經熬不住了,四處派出使者借糧,當時主帥廉頗的“龜縮”戰法,躲在深溝壁壘的後面,雖然能立於不敗之地,但是趙國的糧食儲備已經快被吃光了,不出戰,不能及時結束戰爭,四十萬趙軍最後也是餓死。

在萬般無奈之下,趙王讓趙括接任主將,實際上是讓趙括“背鍋”,本身就是“死馬當作活馬醫”。趙括還是有擔當的,沒有推脫,接任主帥後,立即改變戰法主動出兵,四十萬趙軍對陣六十萬秦軍,本身就是以少戰多。

而從趙括整個長平之戰的戰役指揮來看,首先他想盡快決戰的方針是符合趙國國情的,因為如果再繼續拖下去,先被拖垮的將是趙國而不是秦國,這是當時最現實的情況。長痛等死不如絕地一擊!

並且趙括所有計策似乎和白起如出一轍,都希望以偏師迂迴,之後進行包抄合圍,只是趙軍實力稍弱,並未成功,而趙括在大軍遭到合圍之時,仍然能夠讓已經斷糧的趙軍四十六天內保持旺盛戰鬥力,始終突圍作戰,這也不是一個庸才可以做到的。

從戰後結果看,秦軍雖是勝利但卻是慘勝,損失士卒二十多萬,長平之戰之後秦軍十數年不能東出,因此,趙括敗在運氣,對手是強大的秦國,這場戰爭對趙括就是一場賭博,而且是要以小博大。

馬謖並非貴族出身,但是也是出身於官宦世家,是蜀漢侍中馬良的弟弟。 馬謖一共兄弟五人,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馬謖兄弟都有才華和名氣,並稱為“馬氏五常”。

馬謖原本運氣不錯,因為嘴皮子好被蜀漢執政諸葛亮看上,多加提拔,只是後來第一次擔任主將,遇到的對手就是曹魏名將張郃,再加上自身實力不濟,放棄水源將部隊駐紮在南山上,部隊分置調度混亂,導致大敗,最後被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了。


醉美木瀆


韓信、趙括、馬謖的情況完全不一樣,不能相提並論。

首先,趙括和馬謖對戰爭的心態不端正,韓信沒有這個毛病。

這裡要先糾正一個錯誤的觀念:趙括和馬謖不是沒有作戰經驗,而是沒有獨立領兵作戰的經驗。趙奢的兩場著名戰役,閼與之戰和麥丘之戰,趙括都有參與,甚至在麥丘之戰中,趙括還獻計取城,立了大功;諸葛亮平南中,馬謖也隨軍參加了,也獻計立了大功。所以他也不是沒有戰場經驗。

趙括和馬謖的問題,不是紙上談兵,而是他們在獨立領兵作戰之前,沒有受過挫折,順風仗打得太多了,心態過於膨脹,以至於他們把戰爭視為了兒戲。總以為對手一定會跟著自己的節奏走。

相比之下,韓信就沒有心態不正的毛病。他打仗的作戰準則就是必須要先保證自己處於不敗的境地,而後尋求與敵軍作戰(勝兵先勝而後求戰)。

就拿井陘之戰來說,很多人認為此戰是韓信軍事生涯的一次大冒險,但其實井陘之戰跟長平和街亭相比,還真不算上是冒險。

當時韓信軍三萬,攻打附屬項羽的趙國。前往趙國,韓信要經過井陘隘口。而在井陘隘口以西有一條長約百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行動。趙軍統帥陳餘集中二十萬兵力守候在井陘,佔據有利地形,準備與韓信決戰。如果趙軍正面堅守不戰,派兵繞到韓信背後,切斷韓信糧道,然後再前後夾擊,韓信必敗。

從戰局上看,韓信的處境和趙括當年在長平的情況很像,並且事實上,趙軍的軍師李左車也向陳餘獻上了這樣的計謀。

但是,韓信就是韓信,他不是趙括。他在對形勢做了基本瞭解後,沒有采用“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口號來激勵士兵一鼓作氣衝出井陘,擊敗趙軍,而是在離井陘很遠的地方駐紮下來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這就是韓信的高明之處,打不過敵人,就先不打,即便對手是陳餘那種二逼,他也不能輕視了對手。

後來,當韓信得知李左車的計謀沒有被陳餘採納後,他立即指揮部隊進到離井陘口30裡遠的地方紮下營來。但韓信還是沒有發動進攻,而是繼續等。(害怕被趙軍伏擊而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再後來,韓信確認了趙軍沒有伏擊後,派出兩千輕騎,每人帶一面漢軍的紅旗,乘天黑悄悄從山間小道迂迴到趙軍大營的側後方埋伏。而後,韓信在反覆探明井陘隘口附近確實沒有埋伏後,他才迅速指揮部隊通過井陘隘口,在河邊背水列陣。

接下來,就是真刀真槍了。背水一戰的漢軍和趙軍主力死磕,先前被韓信派出去的兩千輕騎兵趁趙軍營壘空虛時,順利攻入趙軍大營,拔下趙軍旗幟,插上漢軍旗幟。趙軍見大本營被抄,且營壘插滿漢旗,頓時軍心大亂。韓信見勢,指揮漢軍發動反攻,將20萬趙軍殺得丟盔棄甲。

此一戰,韓信背水列陣固然是冒險,但他派出奇兵偷襲趙軍營寨,用換軍旗的方法來動搖趙軍軍心,這才是取勝最重要的一招。

慢慢下套,讓對手失去主動權,把對手帶入自己的節奏,這是韓信;完全不管對手是怎麼排兵佈陣,自以為是的認為對手會按照自己的設想來行動,這是趙括和馬謖。

如果說趙括和馬謖是紙上談兵,韓信還真不是紙上談兵。



第二,對手不一樣。韓信的首戰對手是閹割版的章邯,而趙括、馬謖的首戰對手是處於巔峰狀態的白起和張郃。

有很多人說章邯也是名將,不能因為他被漢軍消滅了,就否認他的軍事才能。

這裡我強調一點:我不否認章邯很厲害,但是高手和高手,是有差距的。

就拿諸葛亮和司馬懿來說,都是高手吧?司馬懿只要不跟諸葛亮打,不管是伐吳,還是伐遼東,他簡直就是戰神。沒吃過虧。但他只要跟諸葛亮打野戰,那就是被暴打。

同理,章邯是高手,王離也是高手,但他們碰見“我是高手高高手”的項羽,那就是被項羽一通暴打。

所以不要因為章邯是名將,就把他捧到跟白起一個水平。事實上就以他的戰績來說,他跟白起的差距還真不小。

(鉅鹿之戰前,別看章邯把起義軍打的雞飛狗跳,但其實他的勝仗大多都是擊潰戰,沒有多少殲滅戰。他到處給秦二世撲火,表面上看,好像很忙,然則起義軍數量不僅沒減少,反倒越來越多,他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無用功。等到鉅鹿之戰敗給項羽後,他就徹底涼了)



並且,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項羽分封后,章邯其實是個被“閹割”的廢人!

鉅鹿之戰後,項羽坑殺秦降卒二十多萬。儘管這事不是章邯乾的,但這筆爛賬被算在他的頭上,秦地父老沒有不恨他的,他在秦地就跟過街老鼠一樣,沒有多少支持者。

所以,當劉邦和他決戰時,韓信面對的章邯,早就不是當年追著起義軍跑的章邯了。

另外,韓信也沒有跟章邯硬碰硬,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先是把章邯調走後,才策劃了漢軍入秦。並且入秦之後,韓信玩的是運動戰,沒直接跟章邯決戰。待把章邯累了個半死,才突然開戰。相當於是遛狗一樣,用套路把章邯打蒙了。

蒙了之後的章邯退守孤城,心態加上實力的總崩盤,最後被徹底擊垮。

最後說說馬謖。

馬謖這個人其實挺有能力的,他比趙括那種人要強。他的問題主要是兩點:一是搞錯了自己的定位;二是運氣不好。

先說定位問題。馬謖的理政理能力很強,作為隨軍參謀也非常稱職,統籌軍中事物,出謀劃策都非常優秀,是個人才。但是他非要揚短避長,不當參謀,要跑到一線部隊指揮作戰,並且首戰對手還是身為“五子良將”的張郃,真是想不輸也難吶。(出謀劃策,決勝千里之外的人,未必就能勝任掌握戰場態勢,隨機應變的將領工作。讓張良去一線部隊指揮打仗,估計也跟馬謖一樣)

再說運氣不好。漢末三國,打敗仗是很正常的事,當時根本就沒有常勝將軍。

曹操、司馬懿、關羽、張飛,包括張郃,都打過敗仗。敗了沒事,以後找機會補回來就可以了。但馬謖點背,他在街亭兵敗,直接就輸掉了整個人生。諸葛亮需要拿他的人頭穩定漢軍軍心。於是乎,他想找機會證明自己,都沒有機會了。

如果說韓信是千年難得一見的軍事天才,後天又通過嚴謹的態度,在實戰當中慢慢成長起來的“兵仙”;那麼趙括就是先天條件很好,但態度不端正的浮誇之輩;而馬謖則是手上一把好牌不打,自己把自己作死,而且還沒有翻盤機會的倒黴蛋。


Mer86


韓信一開始靠紙上談兵打動蕭何,後來能夠當上大將軍,而且一路開掛,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到底為什麼,我說因為項羽,你們信嗎?

我們先看看韓信早期在項羽軍營裡,當個執戟郎中。那時候的項羽可曾打過敗仗?部隊有句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強將手下無弱兵。

韓信經常在項羽身邊,對於軍隊的事情會知道很多,甚至有些兵法在項羽運用之後,韓信還能在項羽作戰部署上琢磨出新的戰法策略,以及考慮對手如何應對才是上策,所以韓信在項羽營中雖然只是執戟郎中,但在項羽打仗部署的影響之下,加上自己的天分,很快形成自己的應敵之策的戰略戰術。

不要小看一個執戟郎,韓信還向項羽提過很多建議,但是作為頂級戰神級別的項羽,沒看上韓信的建議。

韓信看到自己的戰略思想已經成熟了,卻得不到施展,這才離開項羽,來投奔劉邦。

劉邦也看不上韓信,韓信只能跟蕭何談兵法談戰略。蕭何是個伯樂,是騾子是馬他還分不清楚?韓信真是千里馬,被蕭何相中了。

後來韓信軍事生涯的大開掛,與先期跟隨過項羽是分不開的。項羽打仗無敗績,算是頂級人物,而韓信所攻打的都是二三流人物。一開始沒有跟項羽作戰,最後決戰的時候,韓信雖然說跟項羽正面作戰贏了,但是看不出來韓信比項羽厲害。因為韓信加彭越英布,再加劉邦,人多勢眾,以多欺少,勝之不武。

要我說,項羽作戰,韓信敵不過。雖然韓信站在項羽這個巨人的肩膀上,但是沒有項羽作戰的原始動力,項羽的原始戰鬥力是模仿不了的。因此說,韓信開掛是因為沒有一開始就跟項羽正面作戰,像魏王豹,趙王歇,代王,燕王齊王,他們肯定幹不過韓信,所以給韓信開掛當了墊腳石。


乙丙丁6


韓信剛開始當兵時,在楚霸王帳下當警衛,每日裡聽將軍指揮作戰,時間久了,自己對於這些事情,如何作戰早就瞭然於胸。再加上他本身就有軍事頭腦,稍稍動動腦筋,對待戰事,沒什麼應付不了的。

第一點,他是讀過兵書的,

第二點,他在楚軍營裡當將軍警衛,

第三點,他本身熟讀兵法,在將軍指揮作戰時,與自己的作戰思想不謀而合。

他佔有先天條件,這是優勢。他還甚至知己知彼,瞭解楚的優勢劣勢。

還有,他本身就是個軍事天才,善於利用士兵。有句話說得好“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但這是後話了。

所以,我認為韓信有先天優勢,還有他本身就有過硬的軍事才能。故而,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對漢都是碾壓式的優勢。

慧眼識人當屬蕭何,但奈何“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倘若一個人有才華有能力,但沒有平臺,沒有機遇,縱然是金子,也難免被時間埋沒,興許等久了才被發覺。

一個人有才華能力,就猶如一把尖錐。沒有機遇就展現它的能力,倘若一有機遇,把他放入囊中,尖錐頃刻間便會脫穎而出。

韓信正如一把尖錐啊!


有跡可尋1


歷史上的名將有兩種,一種是經過不斷學習,在戰爭中總結經驗,最後成為名將。這條路也是大多數名將走過的路,這裡就不舉例了,因為例子實在太多了。另一種就是戰爭天才,這類人似乎就是為戰爭而生的,他們一出山,就能達到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打的仗也都是常人看不懂的“神仙仗”,這類人比較少見,歷史上也寥寥無幾。霍去病,韓信,就是這種人。

的確,韓信也熟讀兵書,但是,與趙括,馬謖之流不同的是,韓信從來不把兵書奉為圭臬,在他眼裡,所謂兵書,陣法,都是他手中的工具而已。而且,就算“孫子兵法”這樣偉大的兵書,雖然裡面教授了很多面對不同敵人、地形、環境的應對之法,但是也沒說這些應對之法是可以機械套用的,"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這句話才是孫子兵法的精髓,可惜,很多將領並不能達到這麼高深的境界。

下面,為了更好地說明韓信的用兵藝術及其與《孫子兵法》之間的關係,我們以其指揮的井陘之戰作為經典戰例,進行深入分析。這一戰例之所以堪稱經典,是因為韓信乃是在己方各方面條件都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取勝的,此戰中,他的軍事天賦可謂發揮的淋漓盡致,達到了其用兵藝術的巔峰狀態。

01 用探子摸清趙軍情況,知己知彼

當時趙軍的統兵將領是陳餘,陳餘賬下有個謀士叫李左車。陳餘並沒有什麼厲害之處,但是李左車卻通曉兵法,頗有謀略。當得知韓信要來北上攻趙時,李左車就建議陳餘在井阱口設伏,伏擊韓信的後勤,讓他不能深入作戰,然後在一舉擊之。這也是韓信最擔憂的地方,如果陳餘按照李左車的計劃行事,那麼歷史有可能要改寫了。但是陳餘仗著自己兵力遠多於韓信,而且是防守方,根本不會李左車的建議,準備把韓信放進井阱

通道,直接從正面擊垮韓信。韓信派探子查明這一情況後,才大鬆一口氣,令全軍向井阱口進發。其實,韓信每次用兵前,都會做足情報工作,這也是他能取勝的重要原因。

02 背水列陣誘敵,轉化攻守形態

韓信北上擊趙,是典型的進攻作戰,趙軍駐防井陘口,是防禦作戰。按照兵法的基本原則,進攻作戰一方的兵力一定要大大超出對方兵力,孫臏說的 “客倍主人半”就是這個意思。然而,從當時雙方的兵力對比來看,韓信軍約3 萬人, 趙軍 20 萬人, 大致是 1 :7 的比例,且韓信軍隊多是剛招募的新兵,既無作戰經驗,也缺乏作戰能力。顯然,如果韓信作為攻方對趙軍發起強攻,其結果肯定是凶多吉少的,那怎麼辦呢?

孫子兵法又講到 :“守則有餘,攻則不足”。(《形篇》)。既然形勢對自己不利,那就創造形勢,變易主客、化攻為守。於是,韓信背水列陣,引趙軍前來進攻,這樣一來,自己就變成了守方,而趙軍變成了攻方。這顯然是違背兵法常識的,所以趙軍看見韓信的列陣後,都哈哈大笑。當然,如果只是這樣,那遠遠贏不了的,充其量也只是馬謖之流的水平,那麼韓信還做了什麼呢?接著往下看。

03 分批次渡河,留後隊壓陣

背水一戰,其實遠沒有想的那麼簡單,首先,韓信已經知道了陳餘的意圖,那就是要從正面一舉擊垮自己,所以,韓信充分利用了這個信息。在韓信與井阱口之間有一條河,叫綿蔓水。韓信先派一萬人過河,當然,這一萬人肯定是萬分不情願的,脫離了大部隊,明擺著上去就是送菜。但是韓信跟他們說:我留在最後渡河,你們先過和,放心,在沒看見我的旗號之前,趙軍肯定不會向你們發起進攻的。果然,事情就像韓信預想的那樣,趙軍沒有發起進攻,而是在靜悄悄的等待韓信的大部隊全部過河,然後一舉殲滅。韓信殿後,在所有的部隊都過河後,他馬上下令原先過河的一萬人原地不動,然後帶剩下的人衝殺過去。陳餘一看,我不打你你反倒主動來打我,於是率軍出戰。正面接敵後,韓信軍隊畢竟數量、士兵素質都不如趙軍,很快落於下風,於是,韓信命令往回撤退。由於有之前的一萬人壓陣,退兵會並沒有陣腳大亂,被衝到河裡。這,正是韓信想要的結果。

04 神來之筆,偷襲後方

韓信背水列陣的同時,派出兩千輕騎,各持漢軍赤旗一面,埋伏於敵人大營附近的山中。背水列陣的部隊,用以正面防禦,是謂“正兵”,預先埋伏的兩千騎兵伺機出擊,是謂“奇兵”。當趙軍全軍追擊韓信部隊時,原先埋伏在山上的兩千精銳迅速出擊,一舉奪下趙軍此時已經是空蕩蕩的大營,拔下趙軍旗幟,換上漢軍旗幟。而那邊,由於韓信的軍隊已經被壓縮到了河邊,退無可退,韓信高聲大喊:“退無可退,諸君何不奮力二戰”。於是,全軍死戰,趙軍始終不能擊垮韓信。終於,趙軍沒有耐心了,準備收兵。但這時候回頭一看,頓時呆住,大營怎麼被漢軍佔領了。

而這邊漢軍看到這個情況,頓時信心大增,奮勇追擊,一下趙軍變成逃跑的一方了。而井阱口的兩千漢軍也趁勢出擊,陷於兩面夾擊的趙軍終於崩潰,被韓信擊潰,隨後,趙國滅亡。

結語

縱觀整個戰役,各個環節可謂是環環相扣。首先,在探明瞭趙軍不會攻擊後勤部隊後,韓信才敢進軍。其次,韓信背水列陣之處,左右兩面皆是河流,背後是綿蔓水和太行山,這就使周圍的地形成為輔助韓信防守的有利條件,即趙軍無法從側翼和背後迂迴進攻,而只能強攻正面。再者,韓信背水一戰前,是留下了一萬部隊留守岸邊,以便接應退回來的大部隊,韓信也想到了,正面接敵肯定頂不住趙軍的攻擊,正是由於這一萬人,韓信的部隊才沒有敗沖垮。最後,派出兩千奇兵襲擊趙軍大營,最後形成兩面夾擊之勢,大敗趙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