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上,祖大壽為何投降滿清後就銷聲匿跡了?

亮仔學史


皇太極:“能久守者,讀書明理之效。”

梁啟超:“祖氏兄弟,大壽、大弼、大樂以督師裨將,遵其方略,猶能為睢陽之守著歲餘,非洪承疇之降,錦州固未易下也。”

祖氏石坊:“一代名將,據關外,收關內,堪稱往復有忠義;兩朝貳臣,悖前主,負後主,真個裡外不是人。”

祖大壽本是明朝末年的將門之後,祖氏一族世守遼東,在抗擊後金入住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大明王朝延續了壽命,而祖大壽率軍投降滿清後,卻加速了大明王朝的滅亡。曾經叱吒風雲的祖大壽為什麼在降清之後就鮮有人提及反而銷聲匿跡了?

炮擊努爾哈赤,因詐降造皇太極記恨

天啟六年(1626年),祖大壽奉命追隨袁崇煥修築寧遠城,努爾哈赤趁機帶兵攻打寧遠被祖大壽大炮擊傷,不久傷勢過度而亡。次年,皇太極繼位,帶兵前來為父報仇,被祖大壽打敗,史稱“寧錦大捷”。祖大壽一戰成名,自然也讓皇太極的滿清王朝十分痛恨。

崇禎四年(1931年),祖大壽奉命修築大淩河城以保衛錦州,城剛修到一半,皇太極又來尋仇了,祖大壽只能倉促應戰,奈何糧草又準備不足,沒幾天就彈盡糧絕了,援軍遲遲不到,糧道也已經被皇太極切斷,飢餓難耐的大淩河守軍就是開始殺戰馬充飢,很快戰馬吃完了,最後只能吃人了。皇太極自然知道大淩河城內的慘狀,於是就落井下石,幾次三番派人送信勸降祖大壽,一開始祖大壽是拒絕的,他深信大明援軍一定會到,可等來等去,眼看手下的老弱病殘都快被吃光了,援軍還是不來,已經苦苦死撐了三個月的祖大壽再也撐不下去了,為了活命,為手下的眾將士,他決定投降,並且還斬殺了拒絕投降的下屬何可綱,與皇太極對天發誓永不相負。

祖大壽雖然投降了,但是他的親屬以及嫡系骨幹都還在錦州城裡,他就向皇太極要了一支部隊,欺騙皇太極說去錦州作內應,幫助皇太極奪取錦州城。皇太極居然信了祖大壽的鬼話,並給了祖大壽一支部隊,誰承想,祖大壽一進錦州城就變卦了,馬上組織力量開始阻擊皇太極。皇太極“偷雞不成蝕把米”,氣不打一處來,但是又沒法子,只能一邊打一邊繼續勸降祖大壽,就這樣兩邊打來打去一直打了十年,皇太極的清軍居然沒能佔到一絲便宜。

崇禎十四年(1641年),皇太極再次組織兵力圍攻錦州,這一次祖大壽重蹈了大淩河的覆轍,錦州糧道被切斷,當時糧草儲備嚴重不足,只能吃戰馬,戰馬吃光了,只能吃人,苦撐了一年多,可是最不幸的是洪承疇率領的十三萬援軍在松山被皇太極打敗了,洪承疇兵敗投降,最後救命稻草也沒了,祖大壽只能再次投降清軍。當然這二次降清,一大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祖大壽的老上司被崇禎給咔嚓了,導致祖大壽對大明朝信心大減。祖大壽前後兩次投降都是被逼而降,不是自己主動求降,再加上之前的降又復叛,清廷自然對他不夠信任。

家族勢力龐大,滿清對其有所顧忌

祖氏一族經營遼東多年,其家族多為明朝將領,祖大壽的兄弟祖大樂、祖大成、祖大弼,子侄祖澤遠、祖澤沛、祖澤盛、祖澤法、祖澤潤、祖可法再加上他的外甥吳三桂等等,都是上自總兵、下至副將、參將、遊擊的各級軍官,分駐遼東各城。為表彰祖氏一族世代鎮遼的功勳,崇禎皇帝即位後,特命於寧遠城內敕建祖氏四世鎮遼的功德牌坊。

鑑於祖大壽一族的龐大勢力,以及其在遼東多年經營,清廷對他是有所顧忌的,不敢輕易重用他,以免未來祖大壽的家族勢力進一步擴大,尾大不掉,那時候再想收拾他就難了,搞不好他再來一個降而復叛,說不定大清的天下就改姓了。

年事已高,清廷對其頗多猜忌

祖大壽跟隨多爾袞、順治入關後,此時的祖大壽已經是65歲高齡了,在那個年代這個能活到這個歲數已經是高壽了。而同樣降清的諸如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毛文龍等時值壯年,同時還有祖大壽的後代們。行軍打仗是一件非常幸苦的差事,最為最高統治者自然是選擇一些身強力壯、年富力強的人,而不會選那些已是暮年的老者,否則於戰事無利。

其實清廷留著祖大壽未殺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想讓祖大壽勸降他的外甥吳三桂,而這時候吳三桂早已投降,並且在中原西南剿滅李自成餘孽立下赫赫戰功,實際上這時候的祖大壽對於朝廷來說已經沒有多大用處了。反而祖大壽倒是落個清閒,安度晚年。

綜上所述,祖大壽入關後銷聲匿跡是在正常不過了。


古曲古風


祖大壽這個人非常有意思,他降清和洪承疇、三順王,甚至吳三桂都不太一樣。他降清一共投降了兩次。大淩河之戰,祖大壽“彈盡糧絕”,為了保存實力、避免全軍覆沒,祖大壽殺了寧死不降的何可綱、大開城門,第一次降清。祖大壽雖然投降了,而且還殺了人,但實際上這傢伙並不是真心投降,僅僅是為了保存實力。在投降之後不久,祖大壽便忽悠起清太宗皇太極來,說什麼趁著錦州守軍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投降,自己願意帶一支人馬去錦州,然後充當內應,與皇太極裡應外合拿下錦州城。皇太極一聽,沒毛病啊!老祖同志一來就給咱遞上這麼一張“投名狀”,必須鼓勵!於是便同意了祖大壽的建議。可祖大壽這一去如同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不僅沒有和皇太極裡應外合拿下錦州,反而協助錦州守軍加固城防,積極防禦清軍進攻。



之後,皇太極多次派人聯絡祖大壽,並且把祖大壽留在自己身邊的人質——祖大壽的兒子祖可法當大爺似的養著,以此催促祖大壽兌現諾言。可是祖大壽壓根兒就是詐降,根本不出面回應皇太極!就這麼一拖,硬是拖了近十年。十年之後,松錦之戰時,因洪承疇率領的援軍兵敗、洪承疇降清,坐困愁城的祖大壽徹底孤立無援,不得已第二次降清。按理說,祖大壽這樣出爾反爾,皇太極應該惱羞成怒、一刀把他咔嚓了才對!但是,皇太極非但沒有,反而授予其漢軍正黃旗總兵之職,大肆拉攏、賞賜。



難道皇太極抽風了?傻了?怎麼可能?實際上,皇太極此舉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之所以如此優待祖大壽,是因為另外一個人!誰呢?吳三桂!吳三桂是祖大壽的親外甥,而且彼時手握重兵,坐鎮寧遠併兼著遼東提督,是清軍入關的一道巨大屏障。如此一來,皇太極如此巴結祖大壽也就不奇怪了,他是想利用祖大壽招降吳三桂!結果,吳三桂彼時兵強馬壯、在明王朝也是春風得意,壓根兒還沒想到投降的問題,直接拒絕了。皇太極到底是做大生意的人,為了穩住吳三桂以便來日再招降吳三桂,皇太極依然對祖大壽待之以禮,高官厚祿供養了起來。



但是,祖大壽以前詐降的經歷也讓皇太極對他不得不防。雖然給了高官厚祿,但是實權、尤其是兵權,皇太極是不敢再讓祖大壽染指了,把他放回去就更加不敢了。於是,祖大壽就這樣被皇太極變相“軟禁”了。順治元年,吳三桂降清,並且以大敗李自成之功受封平西王。自此,祖大壽的用處徹底終結,成了“廢品”。如果投降的是其他人,祖大壽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但是,投降的吳三桂是祖大壽的親外甥,而且多爾袞還要利用吳三桂為自己開疆拓土。這個時候殺了祖大壽或者虐待祖大壽,無異於把剛剛投降的吳三桂逼向對立面。別說,祖大壽的命那是真好!憑著吳三桂的面子,順治元年祖大壽被多爾袞派濟爾哈朗恭恭敬敬地護送到了北京城!回到北京之後的祖大壽在順治九年又被清世祖封為了一等精奇尼哈番(子爵)兼一拖沙喇哈番(雲騎尉)、世襲罔替,成為了清王朝的世襲貴族,小日子過得要多滋潤有多滋潤。順治十三年,祖大壽去世,因為彼時清王朝還要倚重他的外甥吳三桂,清世祖給了祖大壽極大的死後哀榮。



至於後來吳三桂反清,那是祖大壽去世十幾年以後得事情了,和祖大壽已經沒有什麼關係了!“命好”的祖大壽這輩子,值了!只可惜,在祖大壽去世很多年之後,他的墓被人整體盜掘並運到了國外,現藏於加拿大的一家博物館之中……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報應呢?


農民工歪說歷史


歲數大了

祖大壽1579年生,1642年第二次降清,時年64歲。在那個時代,64歲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老人了。再在戰場上廝殺顯然不合適了。



手下無兵了

祖大壽堅守錦州,城中無糧,向崇禎求救。崇禎派洪承疇率十幾萬大軍解錦州之圍,結果兵敗,祖大壽沒得到一粒糧食。

祖大壽幾次突圍,沒有成功,損兵折將。城中糧食吃光了,出現了人吃人現象,老弱病殘士兵被殺死吃掉,祖大壽開城投降時,已經沒有多少兵了。


失信皇太極了

祖大壽之前守大淩河時曾經投降過後金,他欺騙皇太極說,放他回錦州,後金進攻大明時他可以做內應。結果到了錦州,祖大壽殺了隨行後金兵,堅守錦州,和後金對抗。祖大壽出爾反爾,皇太極上了一次當,不會再上第二次當,不可能把後金兵分給他一部分,讓他帶。



祖大壽年齡大了,手下沒兵,皇太極不十分相信他,不願給他撥兵,沒有兵的將軍還算什麼將軍。

一個武將不能在戰場上叱詫風雲,也就失去了作用,當然也就銷聲匿跡了。

互關互動 ,互利共贏!


有得觀史


祖大壽的一生,簡直就是開掛的人生。第一次用火炮把努爾哈赤炸成重傷,第二次戲弄皇太極。但就算是這樣,祖大壽仍然是皇太極眼中的“貴賓”,活得好好的。那為何後來銷聲匿跡了呢,原因如下。

其一,積陰德。祖大壽出生於1579年,到第二次降清是1641年,這一年的祖大壽已經62歲了。62歲,在當時已經算是高齡和長壽了。

要知道,隨著年紀的增大,人就越想起自己前半生幹過那些不好的事,就越想後半生進行彌補。祖大壽他沒有對不起明朝,因為他力挽狂瀾,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但是,他降清了。投降就有罵名,罵名來自於那些活過來的明朝百姓,來自於史學家手中的筆。

所以,為了彌補自己“投降”這一汙點,就算他被皇太極封為總兵,也依舊不出力,不辦事,想積點陰德,以至福廕後代子孫。

其二,殺父之仇且反覆叛變。祖大壽是明朝中抗清最為積極,也是對明朝貢獻最為較大的一名將軍,他的事蹟被崇禎所讚賞,再加上祖氏一家鎮遼的功勳,更是使得祖大壽的名聲和威望空前的高昂。

他在第一次降清之前,就用火炮把帶兵攻城的努爾哈赤給炸傷,最後重傷而亡。這一件事,在皇太極看來,祖大壽就是他的殺父仇人。但是想到祖大壽在明朝的威望,又是抗清中最為出力的人。

皇太極就像把祖大壽逼降,只要祖大壽一降,明朝的抗清勢力就會被打壓,那樣一來,清朝的攻城就會容易很多。同時,也是利用祖大壽向其他抗清的明將表示,他皇太極對他們這些明朝將領抗清的行為過往不究,仍然會重用。

但皇太極沒有想到祖大壽這麼狡猾和無信,祖大壽降後又叛,逃到錦州繼續拉起勢力來抗清。最後被圍城才又投降。因此,對於這麼一個反反覆覆的人,就算皇太極再大度,也不敢輕易放鬆對他的監視。

所以,把祖大壽封為總兵後,便嚴格的派人監視他。也就是,名聲是給了祖大壽,卻是一個有名無實的總兵,這也就是祖大壽後來難有作為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三,退居二線。祖大壽在第二次降清後,也看清了明朝的大勢已經無法挽回了,滅亡是遲早的事情。但是,祖大壽也是被迫降清,在大事不可為之後,便退居到二線。

因為這樣一來,祖大壽也不用再和明朝的殘餘勢力相鬥,讓自己的雙手染上明朝的鮮血,同時也不想讓自己四世鎮遼的祖傳名聲在自己手上被毀。

所以,退居二線是最好的選擇,反正皇太極也不指望祖大壽能真正心向大清,祖大壽也樂意偷閒,安享晚年。


韶華傾夢


祖大壽明末一代名將,從投降清軍到病逝於北京一共15年,前半生戰功彪炳,但是為什麼後半生確實銷聲匿跡,沒有任何消息傳出呢?這與他的一生經歷有很大關係。

作為抵抗清軍的主要將領,在親眼目睹袁崇煥因為崇禎帝的猜忌而被殺害,他的內心也是惶恐不安的,雖手握大權,但是都是當朝者給予的,他深知遠離權力政治中心才是最安全的,因此在清軍入關後,他選擇了急流勇退,這是其一。


明末後期,可堪一用的將領沒有幾個,祖大壽作為驍勇善戰的能人之一,多次被皇太極主動招降,但是他都不為所動,後眼見明
朝統治者的腐敗,百姓長年深受戰亂之苦,先後兩次投降清軍,第一個次詐降后皇太極也沒有怪罪於他,對他算是仁至義盡,對於祖大壽來說,他肯定內心是矛盾和慚愧的,一方面他投敵叛國,另一方面對皇太極的內疚感。所以入關後,他也就不好意思去做清朝的官職。這是其二。
清軍作為滿人入關,統治階級大多數都是滿人,祖大壽作為投降過來的漢人,肯定也知道不能完全被統治者所信任,心中不免有些唏噓。作為當權者雖說提倡滿漢一家,但是伴君如伴虎,自己始終是一個外人,也許及時的置身事外才是最重要的。這是其三。

為人臣子,能夠深得聖義固然是好的,但是能夠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才是安享晚年的關鍵,所以祖大壽才會銷聲匿跡十幾年啊!


一縷楓葉子


祖大壽降清之後,基本上沒有什麼作為,算得上銷聲匿跡,主要的原因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祖大壽並不情願降清。

祖大壽在明朝貴為總兵官,有權勢有地位,生活安逸富足。如果投降清朝,可以參考此前的李永芳,雖然混了個額駙的身份,但在八旗子弟眼裡,還是跟狗一樣,打仗要拼命衝鋒在前,有了好處根本輪不上他。而且在入關之前,清政權也窮得要命,物質和文化都非常落後,好一點的東西都是從明朝那邊搶的。

所以,明朝的武將除非到了絕境,極少投降的。

祖大壽先後兩次降清,第一次是崇禎四年十月大淩河之戰,第二次是在松錦大戰時的崇禎十五年,兩次都是在走投無路時投降。

崇禎皇帝對祖大壽不薄,甚至明知道他曾經降清,也不追究。雖然袁崇煥的下場讓祖大壽寒心,他依然選擇為明朝效力。所以說,他是明朝的忠臣,比其他許多總兵官強多了。

第二,皇太極、多爾袞也不想用他。

祖大壽第一次投降皇太極,原本約好裡應外合,幫助奪下錦州。但逃回錦州之後,他並沒有踐約。

英雄愛英雄,皇太極很欣賞祖大壽,為了表現自己的寬容,沒有難為祖大壽的侄子祖澤潤、兒子祖澤洪、養子祖可法等人,賜給他們宅子,並給予官職。而且多次派人通告祖大壽,自己不會介意他背信之事。

但祖大壽兩次被迫降清,很不情願,皇太極肯定不會再重用他,也不會讓他的地位超過三順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或者超過石廷柱這些人。

另一方面,祖大壽的侄子祖澤潤已經是漢軍正黃旗的固山額真,祖大壽的地位如果太低,也不合適。

所以皇太極安排祖大壽隸屬於漢軍正黃旗,仍然是總兵官。這是給漢人的一個職務,耿仲明、石廷柱都做過總兵官。

後來祖大壽跟著清軍進了北京,最終死在順治十三年。

第三,祖大壽實力強大,充實了清軍的力量。

崇禎皇帝和皇太極對祖大壽這麼客氣,根本的原因是他的實力強大,祖氏家族控制的武裝在遼東舉足輕重。

皇太極時代,建立了一支漢軍軍隊,名為烏真超哈,由佟養性指揮,佟養性死後,由石廷柱接管。

松錦大戰勝利之後,祖大壽帶來大批將士,加上此前大淩河之戰投降的祖大壽部下,數量相當大,而且都是久經戰陣的精銳。再算上三順王、石廷柱等人的漢軍,力量可觀。

於是,皇太極把烏真超哈改成了漢軍八旗,讓祖澤潤做了正黃旗的都統,祖可法、祖澤洪、祖澤遠等人做了各旗的副都統。

所以,雖然祖大壽本人被掛起來,他的子弟和部下卻成為清軍的骨幹,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而且,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以總兵官的身份據守山海關,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做過總兵官,正在北京,祖大壽曾幾次勸說吳家人降清,這對吳三桂後來的選擇還是很有影響的。


於左


祖大壽是明朝末年駐守遼東的名將,統帥大明精銳之師關寧鐵騎,因為祖大壽的妹妹嫁給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做續絃,所以祖大壽算是吳三桂的舅舅。在歷史上,祖大壽曾先後兩次降清。祖大壽本質上是忠於大明,兩次降清都是迫不得已,在第二次降清後,祖大壽卻是消極應對,不願意實心為滿清政權效力,因而很快就在史書上銷聲匿跡了。

祖大壽長期堅守在遼東防線,多次與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人對陣,頗得滿清統治者的賞識。祖大壽一生前後兩次降清,都是在彈盡糧絕萬般無奈之下被迫投降。第一次是在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的大淩河之戰,在此戰中祖大壽糧盡援絕,於是詐降於滿清,然後謊稱願帶領軍隊前往錦州里應外合,後來趁機逃往錦州城對抗清軍,清廷屢次招降不從。第二次是在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的松錦之戰,因洪承疇率領的援軍兵敗,孤守錦州一年之久的祖大壽無奈率部降清。這次皇太極還是很器重欣賞祖大壽,封其為漢軍正黃旗總兵,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當時是明軍事重鎮寧遠總兵,又是遼東提督,統率關外明軍。皇太極讓祖大壽寫信招降吳三桂,祖大壽應付了事,吳三桂回信拒絕投降。


總的來看,祖大壽投降滿清確實是事出有因,他對故國還有深厚的感情和眷戀,不像洪承疇那樣深受皇恩卻甘心為滿清統治者做馬前卒。降清之後,祖大壽也是效仿《三國演義》裡的徐庶,身在滿清陣營,卻不願意真心實意為滿清出力。


滄海拾遺錄


祖大壽是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才為了苟活投降清朝的。他內心並不願當漢奸,因此投降後沒有像洪承疇那樣賣力地為清朝服務,攝取明朝江山。

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農曆三月初,被圍困了整整一年的錦州糧盡,城中殺人相食的慘狀再度重演。祖大壽在三月初八開城出降。

捷報傳到盛京,皇太極大喜過望,命人立刻將祖大壽送到盛京。當祖大壽跪倒在崇政殿時,皇太極走下寶座,親自將他扶起,好言撫慰:“你上次背叛我是為了你的主子,為了你的妻子兒女和宗族。我曾經對大臣們說過,祖大壽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後再次投降,我也決不會殺他。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只要以後能夠盡心盡力地侍奉我就可以了。”

祖大壽被授予漢軍正黃旗總兵的職位。塔山、杏山也相繼落入清軍之手。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既是明軍事重鎮寧遠總兵,又是遼東提督,統率關外明軍。皇太極讓祖大壽寫信招降吳三桂,吳三桂回信拒絕。

1644年(清順治元年)農曆九月,愛新覺羅·福臨在輔政大臣濟爾哈朗的護送下,從盛京(今遼寧瀋陽)抵達北京,祖大壽跟隨入關。

1656年(順治十三年),祖大壽在病死於北京祖家街的府宅。


跪射俑


在我看來,“移民”加拿大的祖大壽簡直就是幸運神獸,死了死了還能漂洋過海去旅遊,最後“定居”在加拿大才安生下來。其一生多少次遇難成祥,當真讓人瞠目結舌。

比如,崇禎絕不是個大度的人,但他偏能忍祖大壽,袁崇煥第三次平臺召會被抓,祖大壽大軍開拔,走了!崇禎被嚇得肝顫,這也讓袁崇煥在大牢裡都不得清靜,一個人來勸不行就一群人來勸,最後袁崇煥煩的不行,也是礙於面子終於修書一封把祖大壽調回來了。

捋一捋,皇太極兵臨城下,祖大壽“臨陣脫逃”,沒事......這算是把崇禎擺了一道。

首次降清跑回來,崇禎還信任他,就像這事從來沒發生過一樣,不僅沒有降罪,反而升祖大壽為左都督,領錦州。崇禎真的那麼幼稚麼?當然不是,我覺得所謂的升官其實就是打消祖大壽的戒備之心,所以才有了後面的三次京師召會,祖大壽自帶幸運神獸的光環,不去!

再說皇太極,祖大壽初次投降,皇太極高興瘋了,與代善、莽古爾泰及眾貝勒眾大臣,一齊隆重迎接,並以女真人最高貴的禮節抱腰禮相見。對其十分信重,哪怕祖大壽假意內應,返回錦州,皇太極還就同意了,祖大壽剛到錦州反手就把監督他的清兵殺了,直接擼起袖子,一如既往的大戰清軍。

皇太極不太急,反反覆覆沒完沒了的寫信給祖大壽,讓他守諾,祖大壽嘴上還找著藉口,手裡可沒閒著,大刀猛砍清軍,即便這樣......後金軍營中的祖大壽之子祖可法等人不單沒事,一群人還被以禮相待。

皇太極真的奈何不了祖大壽?當然不是,大明式頽,不是一兩個名將就可以解決問題的,明崇禎十五年,被圍困了整整一年的錦州糧盡,城中殺人相食的慘狀

再度重演。祖大壽無奈開城出降。

祖大壽被抓後,自己還沒找藉口,皇太極就找了一大堆漂漂亮亮的光鮮理由給他:

“你上次背叛我是為了你的主子,為了你的妻子兒女和宗族。我曾經對大臣們說過,祖大壽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後再次投降,我也決不會殺他。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只要以後能夠盡心盡力地侍奉我就可以了。”

真不知道明清這兩個皇帝到底欠了祖大壽什麼^_^

曾經有一句很矛盾的話:祖大壽既對得起大明,也對得起大清。

歷史上最不象漢奸的漢奸,雖然不能擺脫漢奸的定位,但如果排名漢奸捱罵榜的話,如無意外,祖大壽鐵定墊底,連個露臉的機會都沒有。兩次降清的祖大壽捱罵真的比較少,我是說比較......大多數人對他抱以同情的態度,祖大壽真盡力了。

出於什麼原因只是投降,而沒有殉節,這我們不知道,他本人也沒深入剖析過自己的心理歷程,但作為降將,至少他不似洪承疇、吳三桂這類超級漢奸。您想吧,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都能混個王爺噹噹,憑祖大壽的能力,真的盡心當奴才會比這三塊料差?

在歷史上,祖大壽為何投降滿清後就銷聲匿跡了?

因為銷聲匿跡才能少缺德。皇太極那麼器重祖大壽,祖大壽降清後沒有任何消息才是最好的消息。

大明頹勢已不可逆、崇禎傻瘋了也不會再相信他第二次、器重、照顧自己的袁崇煥“無辜”被殺、等待支援錦州?援軍覆滅、親人充當人質留在敵營、城內的一切資源殆盡,兩次降清都是錦州城內已經開吃人肉的時候,他才開城投降,他是漢奸,這沒錯,但他保全城內絕大多數人,為了全己名節犧牲全城真的好麼,而城都沒了,尋死於事無補,殉節何益?已然不能為國,那便為家吧。

1656年(順治十三年),祖大壽在病死於北京祖家街的府宅,葬於北京清河附近的永泰村。 大約1918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委託英籍皮貨商克羅夫茨在中國採購一套完整的明清高官顯爵墓葬,克羅夫茨最終選擇了祖大壽墓,經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認可後,克羅夫茨掘墓後整體倒賣給了加拿大。

本文並不是祖大壽的翻案文,對他持基本同情和有限程度理解的同時,我們要知道,他的降將身份並沒有變,而其後來也曾寫信給吳三桂,勸其投降,同時也獻計方略,議計攻取關外四城。

不單祖大壽,他的兄弟祖大樂、祖大弼,在滿清入關後,也基本都銷聲匿跡了。


古今通史


明末最出名的降將當非吳三桂莫屬,而他的舅舅祖大壽也曾投降過清軍,還是兩次。那為什麼祖大壽投降清廷後消失人間,不為熟知?下面我為大家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次投降

祖大壽是遼東寧遠人,他是一個開掛般的存在。1626年正月,努爾哈赤攻打寧遠城,祖大壽用火炮把他轟傷。不久努爾哈赤因傷勢太重,卒。其子皇太極繼位。

崇禎元年(1628年),祖大壽奉命鎮守錦州。

崇禎四年(1631年)十月,祖大壽在大淩河一戰失利,終因彈盡糧絕被迫投降。皇太極終於抓到殺父仇人,大喜。祖大壽表明投降的誠意,願意為皇太極效命。然而沒過多久,祖大壽以妻子在錦州可幫助皇太極趁機奪取城池為藉口,請求返回錦州。皇太極深思熟慮好幾天,他打算賭一把大的,於是答應了祖大壽。然而祖大壽回到錦州後,立馬翻臉不認人,幹掉隨身帶來監視的清軍,繼續打著明朝的旗號抗擊清軍。

第二次投降

接上面說,被騙的皇太極惱羞成怒,兩次御駕親征攻打錦州、寧遠,但都無功而返。就這樣,祖大壽又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

崇禎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傾全國兵力包圍錦州城。這一次整整圍了一年,洪承疇的十四萬援軍在松山被擊潰,投降;祖大壽糧盡援絕,再次投降。意外的是皇太極仍然沒有殺他,不僅原諒了祖大壽,而且封為漢軍正黃旗總兵。當然這次皇太極沒有那麼傻了,自然不會放祖大壽再回明朝那邊了。

祖大壽第一次投降是詐降,後來繼續抗擊清軍,為人民群眾歌頌。第二次投降後沒有攻打明朝城池,而是退居二線,在清軍入關後病死。祖大壽投降不像吳三桂、洪承疇之流,他被世人“接受”,所以人們對他日後的關注點也少了,他也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就是銷聲匿跡了。


我是平常,如果覺得滿意請順手點波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