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捉襟 山東如意迎娶Bally不如意

資金捉襟 山東如意迎娶Bally不如意

外匯天眼APP訊 : 行業看好的山東如意與Bally交易,或許是一場黃粱夢。中國服裝集團山東如意控股集團(以下簡稱“山東如意”)承諾交付給瑞士奢侈品牌Bally的6億美元,兩年內尚未到賬,這一消息讓資本市場、時尚行業譁然。有分析表示,接連收購多個國際品牌後,山東如意或出現資金週轉問題。山東如意數筆收購在資本與行業結合上算成功案例,但並不符合其整體的戰略定位。

融資故事難講

北京時間3月8日,據消息,山東如意在宣佈收購瑞士奢侈品牌Bally兩年多後,其承諾的6億美元融資仍未到位。對此,山東如意和Bally原東家JAB拒絕置評,Bally相關發言人則證實,迄今為止山東如意對品牌的收購交易尚未完成。

針對該消息,記者向山東如意發去採訪函,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覆。

時間撥回至2018年2月9日,山東如意、JAB HoldingCo.和鞋業及鞋類配件公司Bally國際的管理團隊,共同宣佈簽署山東如意收購Bally控股股權的最終協議。Bally管理團隊作為少數股東對Bally進行再投資,同時JAB將會保留部分少數股權。三方簽署協議過後,山東如意將絕對控股Bally。至今,官方不曾透露收購的具體詳情,但彼時業內人士透露的收購額約為7億美元。

彼時,國內資本收購國際時尚品牌消息令人振奮,但也有少部分人注意到,貴為百年品牌的Bally,或許並不是一筆如意買賣。公開報道顯示,自1976年Bally創始人Carl Franz Bally的後代將該品牌出售給瑞士企業家Werner K. Rey之後,短短40年間,Bally已被五易其手。

除了不斷被收購可能帶來的管理問題,Bally品牌頻繁更換設計師也導致其風格不夠一致和鮮明。與此同時,部分產品的實穿問題也為不少人詬病。以Bally近年來刷爆朋友圈的方扣單鞋為例,記者隨機搜索便收到不少消費者反饋“難穿、設計不夠合理,擠壓腳變形”。

被收購之前,Bally原CEO Frédéricde Narp公開發言稱,Bally此前的銷售額增長已停滯四年多,從今年1月才開始上漲了3%。

“作為一個擁有百年曆史的奢侈品牌,以鞋類起家的Bally還是擁有一定優勢,但鞋履難以像消費品一樣能直接藉助網紅、直播等做推廣銷售,所以短期內業績增長緩慢可以理解。”奢侈品中國聯盟榮譽顧問張培英解釋道。他還表示,7億美元對於控股花費並不算高,但前提是Bally能在可預見的週期內有所增長。“目前來看,疫情對各行各業都有所衝擊,奢侈品受影響更為嚴重。”

品牌商集體追債

提到山東如意,不得不提過去幾年 “買買買”的豪氣手筆,一度被譽為“中國LVMH”。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年四年間,山東如意已收購Sandro、Maje和ClaudiePierlot母公司SMCP、英國服裝製造商雅格獅丹(Aquascutum)和倫敦薩維爾街裁縫店Gieves & Hawkes、日本百年男裝品牌運營公司Renown、英國品牌Aquascutum、法國老牌奢侈品牌Lanvin等多個國際時尚品牌、公司,總計花費近410億元。

山東如意大手筆添置品牌後,隨之而來的是集體催債。路透社消息顯示,以色列男裝集團Bagir在2月20日就公開表示,正準備起訴山東如意未能支付公司控股權的費用1000多萬美元。上週,服裝集團Renown也公開表示,由於無法向山東如意募集53億日元的未償債務,Renown已連續遭受年度虧損。葡萄牙的CalvEX首席執行官Cesar Araujo強調,2019年3月,山東如意已停止付賬單,欠下約18.2萬歐元。

山東如意的一位發言人就此公開表示,Renown和CalvEX的問題主要是由於疫情造成的“嚴重影響”,公司正在解決這些問題。顯然,這樣的解釋難以服眾,早在2019年12月11日,世界信用評級公司穆迪(Moody's)就將山東如意的企業家族評級從B3下調至Caa1,並將前景展望改為負面,理由是考慮到其即將到期的鉅額債務,擔心其再融資風險增加。

收購動機偏離軌道

“山東如意這些年來在資本市場動作頻繁,出發點更多偏向於金融的考慮,忽視了企業、品牌、行業發展。”就山東如意目前的處境,張培英表示,山東如意可以算是近年來中國資本和行業結合的典型代表,但時尚行業說到底是難做好的實業,完全依賴資本的炒作買賣手段運作,對行業和自身的發展均不利。

這樣的評判不是沒有依據。記者注意到,就在2019年5月,此前曾與山東如意爭奪Bally收購權的深圳赫美集團,因為負債10億-15億元被迫退市。

近年來,伴隨中國奢侈品市場的興起,資本方表現得躍躍欲試。根據貝恩諮詢此前發佈的報告,2019年,中國消費者為全球奢侈品市場貢獻了90%的業績,中國資本方對時尚市場已蠢蠢欲動。

相比培養先天優勢不足的本土奢侈品牌,收購成為中國資本踏足時尚圈的最佳選擇。過去幾年間,復星國際收購了法國奢侈品牌Lanvin;七匹狼收購了Karl Lagerfeld 的中國區業務;歌力思收購Ed Hardy 65% 的股權、成為IRO的大股東,同時還收購了Vivienne Tam在中國內地的所有權;上海時裝品牌維格納斯買下韓國品牌Teenie Weenie等。

“收購行為本身沒錯,但收購動機更重要。”張培英表示,公司究竟是根據自身的發展佈局,還是純粹為了買賣拆分成金融手段去擴充版圖,後者意圖過於冒進不值得推崇。“企業要根據戰略規劃落實策略收購,資本面的數字和實際品牌的業績數字並不一致。”

對於挑選收購對象,張培英坦言,從時尚角度出發,選擇目標品牌應考慮兩大重要因素,一是是否與企業發展佈局相關,二是能否藉助被收購品牌實現彎道超車,例如短期內高爆發的可能性,以及長期增長性。“就國外品牌而言,還需要考慮迅速適應全球市場的可復 制性,以及團隊磨合、協作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