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企業步入年報披露季 利潤增長乏力

服裝企業步入年報披露季 利潤增長乏力

年初的財報季如期到來,有些品牌口碑和調性多面開花,譬如李寧成為國貨崛起的代表;有些品牌業績亮眼,如安踏,據其全年業績公告顯示,過去的一年裡市值突破1000億港元,位居全球行業第三位。但卻也有一些品牌表現持續低迷,頹勢難改。還有些資本勢力“組團”向服裝行業靠攏,收併購的消息也在年初此起彼伏。

這些消息到底意味著行業層面發生了哪些轉變?是2018年開年需要進行深入探討的問題。

行業回暖趨勢已基本確立

中國服裝協會13日發佈2017年全年行業數據的測算結果,數據顯示,2017年全社會完成服裝總產量約456億件,同比增長3.17%。2017年,中國對歐盟、美國、日本和東盟的服裝出口總額為947.31億美元,同比下降0.73%,降幅較上年同期收窄9.94個百分點。這些數據顯示著2017年以來,全球經濟溫和復甦,中國服裝行業出口降幅持續收窄,整體“企穩回暖”的態勢已可以基本確立。

不過,具體分析公司時可以發現,雖然行業已有回暖態勢,但這一態勢並未很快地傳達到市場營銷層面。因此,各大服裝企業公司的數據表現,並沒有顯現出十分強力的增長趨勢。

日前,市場研究機構國信證券就曾針對服裝行業年報中所展示的數據,進行了細項分析並發表了報告,預警了多家服裝企業2018年在資本市場上可能會遭遇到的償債風險。

報告歸納出截至3月8日,公告業績快報的服裝行業上市公司個數為25個,佔A股整體服裝公司一半比例。而這些上市企業的市場表現顯示,雖然行業整體的生產、外銷數據已有暖意,但服裝行業2017年盈利下滑較多。盤點已經公佈年報的25家服裝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即可獲知:這25家公司累計利潤總額和歸屬母公司股東淨利潤增速為-37.3%和-46.4%,降幅還是較大,而這25家企業中,有8家歸屬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負增長,比例也不算小。

在國信證券看來,服裝需求分為內需和外需兩部分。近年來,內需和外需增速均明顯下滑。2015年和2016年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金額(美元)呈現明顯負增長,2017年有所回暖,但整體增速仍在0以下。這種低速增長的狀況短期內難以產生根本性的轉變。這也就意味著,服裝企業“低利潤”的情況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因此,在2018年需要大幅度償債,並且在市場營銷、收併購領域都沒有突出表現的公司,或將面臨極大的存續壓力。

多元品牌模式受關注

除了李寧、太平鳥等國產品牌因在紐約時裝週大放異彩而備受關注外,在2018年開年,還有一家企業,因為亮眼的年報業績表現,而受到了全行業的關注。這一品牌就是安踏。

2月27日,這家在香港上市的服裝企業,在行業大環境算不上很好的2017年,交出了一張“歷史最佳”的答卷:財報顯示安踏全年實現營收166.9億元,較上年度增加25.1%;股東應占溢利增加29.4%至30.9億元。縱向對比,2017年度安踏的市值突破1000億港元,位居全球行業第三位。

對於能夠逆市獲得如此“大逆轉”的原因,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丁世忠在發給記者的回覆中認為,聚焦運動用品行業,繼續物色更多具增長潛力的國際高端體育用品品牌,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要,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安踏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能夠獲得消費者的主要原因,而在未來的2018年,安踏將繼續加速品牌升級。

“我們要開啟新十年,未來安踏將同時推動整個集團多品牌實踐‘新零售’,在‘人貨場’等領域加快對消費升級趨勢的把握。提升安踏於跑步、拳擊、籃球、女子健身、綜合訓練及滑雪的市場份額。”

行業方面也非常看好安踏目前所選擇的多元品牌發展佈局模式,鞋服行業獨立分析師、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偉雄就指出“安踏千億市值源自押寶菲樂品牌”。他分析安踏2017年年報數據後認為,剔除新增品牌的高增長,安踏主營業務表現其實無功無過。但安踏的品牌矩陣業已形成,從低端大眾的安踏品牌,到中檔的菲樂,再到高檔滑雪品牌。這令安踏集團在國內運動品牌市場中已佔據話語權的頂端,對安踏後期的多元化有更多推動與助力。而這樣的模式,十分值得國內同類品牌,尤其是同量級的、正在思考轉型方案的服裝、鞋業企業予以研究借鑑。

向外併購仍然最受青睞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中,主要專注產業鏈佈局的山東如意集團宣佈已完成對瑞士皮具配飾企業Bally的收購。雖未透露交易細節,但Bally原母公司JAB集團及現任CEO確認,仍會保留品牌少量股份,Bally的管理團隊作為少數股東也會對Bally進行再投資。

2月22日,復星國際及其子公司宣佈,收購法國曆史最悠久的高級定製時裝品牌Lanvin。儘管沒有公佈具體數額,但業內猜測,復星集團以超過1億歐元的價格成為法國奢侈品牌Lanvin的控股股東。還有消息稱,復星國際稍晚將宣佈收購奧地利高端內衣品牌Wolford,將獲得Wolford公司51%的股份。

而在不久前的2017年年末,國內男裝品牌七匹狼也曾以3.2億元投資著名品牌Karl Lagerfeld的中國運營實體,獲得KLSH在大中華地區的商標使用權。

深圳歌力思服飾也相繼收購德國女裝品牌Laurèl、美國輕奢品牌Ed Hardy等。

盤點這些近期的併購案時,即可發現,雖然依據行業數據判斷市場趨勢算不上完全樂觀,但在2018年開年,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公司、尤其是服裝企業集團開始加速海外併購的步伐,還是讓大家感受到了服裝市場在2018年心態整體趨向積極擴張的轉變。

而市場研究機構貝恩諮詢、波士頓諮詢,在向記者剖析這一現象時都指出,新一代消費者們的購買習慣、能力變化,是目前促使中國的服裝企業向外“買買買”,並且較為鍾情大牌的主要動力,90後乃至千禧一代對奢侈品有深刻理解,喜愛“時尚休閒”,鍾情於設計師品牌,開始購買奢侈品的年齡更低,且購買頻次較高。而這些都將會對服裝企業未來的發展定向,產生較大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