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曆史上的趙國如何滅掉了“心頭大患”中山國?

皇甫毛毛丶


本期話題

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吞併位於趙國腹心之地的中山國。和趙國強大的軍事力量相比,中山在戰國時代只能算是一個二流國家,其自身的力量不足以抵禦趙國的侵略。

但是長期以來,中山一直利用齊、趙兩國的競爭與矛盾從中漁利,背靠齊國以與強趙抗衡。為了拆掉中山國的這個大後臺,爭取齊國的支持,趙武靈王可算是費盡心機了……

胡服騎射讓趙武靈王的手裡終於有了一支戰力強悍的新式車騎,那接下來,趙國對外擴張的第一槍又要在哪裡打響呢?事實上,在胡服改革開始之前,武靈王已經對信臣肥義發下了宏願:

“世有順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史記·趙世家》

鮮虞族建立的中山國就像一根尖刺哽在武靈王的喉嚨口,拔掉中山的事兒他已經琢磨很久了。

武靈王為什麼這麼處心積慮地想要吞併中山國?

我們不妨看一看地圖:都於靈壽的中山國從中部嵌入趙國的腹心,將太行山東側的趙國版圖擠壓成一個危險的啞鈴形狀。兩片主要領土邯鄲和代地之間只能通過壺口以及漳水沿線的崎嶇孔道保持微弱的聯繫。不先吞併中山,邯鄲無法有效地向北方投送軍力。遑論征服東胡、林胡和樓煩,就連保障代地的邊境安全都成問題。

相比於兵強馬壯的趙國,中山的國力軍力俱為有限,在當時只能算作一箇中等國家。但為了對抗趙國的兼併,中山一直背倚齊國,利用齊、趙之間的競爭與矛盾給趙國製造麻煩。

公元前377年,趙敬侯曾一度嘗試攻略中山。趙軍與中山先後在房子和中人展開激戰。在強齊的幫助下,中山不但成功地守住了這兩處戰略要地,而且轉守為攻,進兵圍困趙國的鄗邑,導致鄗邑幾乎失守。

武靈王說起這段往事的時候曾經態度堅決地表示過胡服騎射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向中山報復鄗邑之恥:

“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繫累吾民,引水圍鄗。微社稷之神靈,則鄗幾於不守也。先王醜之,而怨未能報也。今騎射之備,近可以便上黨之形,而逺可以報中山之怨。”——《史記·趙世家》

要徹底解決中山問題,文章得從齊國做起。對此,趙武靈王是否已有預案?答案是肯定的。我注意到,在《趙世家》所列胡服騎射的大事編年中有這麼一條看似蹊蹺的記載:

(公元前307年)召樓緩謀曰:“我先王因世之變以長南藩之地,屬阻漳滏之險,立長城。又取藺、郭狼,敗林人即林胡於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髙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吾欲胡服。”樓緩曰:“善。”——《史記·趙世家》

司馬遷的編年顯示,這是趙武靈王第一次將自己的變法計劃和盤托出。眾所周知,肥義才是武靈王變法改革的主心骨。可武靈王首次對旁人袒露自己的變法計劃卻不是向肥義而是向樓緩去說的,樓緩這個人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根據《史記·秦本紀》的記載,趙武靈王召見樓緩的10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297年,樓緩當上了秦昭王的丞相,並在此後的兩年中執掌秦國相權。這個趙國政壇著名的親秦派人物於公元前306年——即胡服騎射的次年——出使秦國,他的出使正是受到了趙武靈王的直接委派。

武靈王派樓緩去秦國幹什麼呢?《戰國策》載:

魏敗楚於陘山,禽唐明。楚王懼,令昭應奉太子以委和於薛公。主父欲敗之,乃結秦、宋之交,令仇郝相宋,樓緩相秦。楚王合趙、宋、魏之和卒敗。——《趙國策·趙策四》

《戰國策》的作者說樓緩出使秦國後,主政齊國的孟嘗君田文依靠他拉起的齊、韓、魏三國軍事同盟,於公元前298年聯兵伐楚,在重邱大敗楚軍,斬殺楚將唐昧。

抵敵不住的楚懷王準備以太子為質向齊國表示屈服。一旦楚國投入齊國的懷抱,勢必壯大齊國主導的軍事同盟,這對趙國攻取中山十分不利。為了破壞齊、楚兩國的聯盟前景,武靈王憑藉自己曾經扶立秦昭王的淵源,把樓緩推上了秦國的相位,再拉宋國入夥,組成另一個軍事同盟以與齊國競爭。

從這裡去觀察,為了收服中山,趙武靈王最初的盤算應該是借重秦國的力量來制衡支持中山的齊國,而樓緩正是執行聯秦政策的關鍵人物。

在胡服騎射正式啟動前武靈王第一時間召樓緩相商,說明這次改革從一開始就是將整軍經武與攻取中山做成一攬子計劃,通盤進行考慮的。

但是,趙武靈王制定的聯秦政策並沒有被貫徹到底,因為國際形勢很快就發生了變化。就在伐楚行動結束後不久,齊國又聯合韓、魏西征秦國,叩關函谷,開始了與秦國長達3年的鏖戰。此時與秦國有同盟之名的趙、宋兩國都陰持觀望,按兵不動。

趙國的親齊派政治家富丁趁機向武靈王作出了聯齊以圖中山的建議。富丁派司馬淺向武靈王進言:

“我約三國,而吿之以未構中山也。三國欲伐秦之果也,必聽我,欲和我。中山聽之,是我以三國饒中山而取地也;中山不聽,三國必絶之,是中山孤也。三國不能和,我雖少出兵可也。我分兵而爍孤中山,中山必亡。我已亡中山而以餘兵與三國攻秦,是我一舉而兩取地於秦、中山也。”——《戰國策·趙策三》

富丁的意思是,孟嘗君率領三國聯軍頓兵函谷關下,伐秦之戰已然陷入膠著。他要想打破僵局,奪取勝利,就不得不爭取趙國的援手。我們不妨將計就計,告訴齊國人趙國可以加入聯軍作戰。

但要想趙國全力以赴,齊國必先解除趙國的後顧之憂——要麼,齊國聯合韓、魏向中山施壓,迫使它同意與趙國割地議和。如其不從,齊、韓、魏三國就斷絕與中山的外交關係,將它孤立。

按照富丁的判斷,齊國說服中山割地議和的可能性很小。一旦三國宣佈與中山絕交,趙國獨吞中山的機會就來了。吞併中山之後,挾得勝之兵與三國伐秦,趙國或許還能趕得上瓜分秦國的末班車呢。

鑑於此前樓緩在魏國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外交活動都沒能成功離間齊、魏邦交,專倚秦國來制衡鐵板一塊的齊、魏、韓聯盟,在短期內很可能無法為趙國帶來豐厚的回報,倒是富丁的計策讓趙武靈王看到了迅速滅亡中山的可能性。

因此武靈王果斷決定接受富丁的建議,改換門庭,加入三國伐秦的陣列。

為了打敗死對頭秦國,齊湣王忍痛犧牲了中山這個小兄弟。他的釜底抽薪讓讓趙軍進攻中山的腳步變得輕快了起來。

根據《戰國策·趙策四》的記載,趁著齊國等三國聯軍伐秦的當口兒,趙軍大舉越過中山國的國境線,長驅直入,進抵滹沱河畔。坐落在滹沱河上游的中山國都靈壽隨即暴露在了趙軍的兵鋒之下,滅國的喪鐘已經為中山敲響。對趙國吞地自肥心懷狐疑的齊湣王派出戎郭、宋突進行外交斡旋,希望能在最後關頭說服趙國主動退出侵佔的中山國土。

趙武靈王是怎樣打消齊湣王的疑慮,成功說服他允許趙國吞併中山的呢?段連勤《北狄族與中山國》一書分析說,趙武靈王向齊湣王開出的籌碼是燕國。

也就是說趙國以不干涉齊國徵燕為條件,換取了齊國在中山問題上的讓步,故《戰國策》寫道:

齊、燕戰而趙氏兼中山。——《戰國策·齊策》

吞併中山,趙國去除了腹心之疾,從前代地與邯鄲之間不絕如縷的危險狀況得到了徹底的扭轉。趙國這個沉寂了很久的國家終於翻開了屬於自己的最輝煌的那一頁。


參考文獻:

段連勤《北狄族與中山國》

範祥雍《戰國策箋證》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沈長運《趙國史稿》

楊寬《戰國史》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


晉公子



中山國的覆滅離不開兩個因素,一個是趙國的崛起,另一個是本身的不思進取。其中,當屬自身的原因最大,在深憂外患之際,不思進取,貪圖享樂,才是導致自己最終斷送的罪魁禍首。


履歷驚人的“小強”,數次霓凰重生



要說中山國的履歷,你一定會被它那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震撼到。一個從誕生之初,就被強鄰環繞,一路被壓制,一路被打壓,甚至覆滅過,但依舊是霓凰重生,生生不息,甚至還一度躋身成為位列七雄之後的大國,更是名震天下,不容小視。

中山國的崛起和誕生,有著不平凡的經歷,從誕生之初,就被刑侯壓制打壓,而後又被晉國給吞滅,但依舊生生不息,晉國覆滅後,又是奇蹟般的重生。到了戰國時期後,弱小的中山國,依舊逃脫不了被欺凌的下場,前腳離開了個晉國,後腳就跟來了個魏國,就這樣稀裡糊塗的又被覆滅了。但這次中山國也吸取了教訓,再次沉寂後,又一次奇蹟般的復了國,並且更加的強大,一躍躋身成為當時僅此於七國的大國。


天縱轎子趙武靈王的強勢崛起



就像周瑜的哀嘆一樣“既生瑜何生亮”。中山國怎麼都沒想到趙國會出了個天縱轎子趙雍,併力挽狂瀾的強勢崛起,把連帶周邊的少數民族部落都強勢整合收納,並推行胡服騎射,不僅戰力一躍飆升至與秦並肩,而且國力的強盛更是隱約都有要傾吞天下之勢。

面對趙國的強勢崛起,中山國視乎還沉浸在躋身七國之後的喜悅中,絲毫沒有嗅到危機的意思,反觀趙國的日益強大,中山國卻開始沉浸在貪圖享樂上,日益腐敗之中。此消彼長之下,中山國也變得岌岌可危。


走向落寞,直到滅亡



終於一切全都塵埃落定,日益強盛的趙國,最終把劍刃指向了它,一根如鯁在喉的中山國。

公元前296年,退居幕後的趙武靈王,對中山國發起了最終的殲滅戰,並一舉端滅了中山國的根基。自此,中山國走向了滅亡。可以說中山國的覆滅,一方面離不開自身的墮落,另一方面也離不開趙國的強勢崛起。而我們在深感惋惜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中山國的自強不息,在強鄰環伺的處境下,依舊屹立不倒。雖然最終的結局依舊是走向了覆滅,但他那自強不息的精神,依舊值得我們所學習。



我是森蟻,喜歡用獨特的視角,為你剖析不一樣的歷史風情。

如果你也喜歡我的文筆,歡迎點個關注吧,小森蟻在此先謝謝啦~

(不點關注也沒關係,點個贊也可以。嘿嘿~😁謝謝啦~)


森蟻聊史


趙國滅亡中山基本上分了幾個階段,最終趙武靈王也成功的佔領中山國。

內外情形

當時的戰國國際形勢,秦齊楚聯合韓魏宋等國互相之間已經打的很混亂了,諸國沒有多餘的力氣顧及中山國,再加上中山國參與公孫衍的五國相王活動徹底與自己的靠山齊國鬧翻,又趁著齊國攻佔燕國的時機趁火打劫,與燕國結下了死仇,這就意味著戰國第八雄的中山沒有了外援。而當時的中山王不像復國時候的桓公、武公,一心的崇文尊儒,甚至親自跑到小巷子裡拜訪白衣的儒士,國家的風氣已經慢慢轉變,漸漸變得腐敗和奢侈。

趙武靈王的試探

趙武靈王一直將中山作為人生目標,在支持中山國稱王,挑撥了中山和齊國的關係後,派出使臣去中山國遞交國書,其真實目的是派人探查中山國內情。使臣回來後,向趙武靈王提出了進攻中山的建議,關鍵理由就是中山國崇文尊儒,國家奢侈腐敗,中山國必亡。

趙武靈王下定決心,於趙武靈王十八年派軍試探進攻,經歷了齊國攻佔的燕國也趁火打劫,攻打中山國,但此時趙國國力還沒有徹底的脫胎換骨,中山國國力尚存,先是打敗了趙國,攻佔了趙國鎬邑,繼而北上打退了燕國的進攻,中山國渡過了趙國的第一波進攻。

第二次的進攻

趙武靈王在失去鎬邑後,痛定思痛,說服國內反對勢力,開展了胡服騎射的改革,再次小試牛刀佔領了中山國的寧葭。趙武靈王又北上林胡,取得了林胡的支持,同時趙國派出了幾路使臣,繼而創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為接下來的大戰夯實了基礎。

在趙武靈王一系列動作的時候,中山國王也不傻,他看出了趙國的圖謀,在向臣子尋求解決辦法時,之前輔佐了三代中山國主卻被冷落的司馬賙自薦前往趙國,想辦法通過外交得到和平,中山王同意了。司馬賙到了趙國,向趙武靈王誇讚中山王寵姬的美麗,並說能夠讓中山王獻出寵姬,從而讓趙武靈王暫緩進攻,但回到國後中山王立馬就封那位寵姬為王后,這個辦法也就流產了,司馬賙也因此事喪失了中山王的信任。要美女不成的趙武靈王已經做好了準備,發動了南北兩路大軍,這一次趙國在北邊擊敗了中山國的軍隊,南邊也攻佔了中山國的四個郡邑,幾乎是中山國三分之一的國土,中山國趕忙和趙國割地求和,趙國需要時間消耗這次的戰爭成果,也就同意了。

滅國之戰

休息了兩年的趙國再度發兵,進攻中山國,這次直接佔領了中山國的首都靈壽,中山王逃往齊國,隔年之後趙國也佔領了中山國的剩餘地盤,但因為中山國實在重大,諸侯國在趙國佔領中山時雖然沒有做出反應,但對於這個結果還是施加了一定的壓力,再加上中山人初期的反抗,趙國扶持了一個傀儡王尚,兩年後趙惠文王廢黜了中山王尚,並將其前往了陝西榆林一帶,中山國徹底滅亡,而趙武靈王隨著中山國的滅亡也很快就死在了趙國的內亂之中,完成了自己對於趙國和歷史的責任。

中山國復國初期奮發努力,國家漸漸鼎盛,並在五國相王時達到頂峰,但正是五國相王意味著中山國的風氣轉變,從原先的務實轉向了好虛名,一個千乘之國在得罪了自己的最大支持者齊國後,小國的下場便也註定了是滅亡。


天天故史匯


在戰國時代,除了七雄之外,還有兩個頗有實力的中等國家,一個是宋國,另一個就是中山國。趙武靈王吞併中山,與秦並巴蜀、齊並宋國一樣,都是戰國時代的大事件。下面我來略述一下趙武靈王滅中山之經過。

1、趙武靈王上臺時,中山國之威脅

中山乃是狄人所建之國家,在魏文侯時被魏國滅亡。中山與魏國並不接壤,中間隔著趙國,故而三晉戰爭爆發後,中山擺脫魏國控制,二次復國,遷都靈壽。

中山復國後,趙敬侯乘其局勢尚未穩固,在公元前377年與前376年兩度大舉進攻中山,撈了不少地盤。公元前369年,中山國修築長城防線,以備趙國的突襲。隨著秦、齊的崛起,公元前323年,韓、趙、魏、燕、中山五個國家互相承認王號,共同對付秦、齊。

趙武靈王上臺時,趙國遭到魏、齊、秦等國的接連打擊,幾乎成為過街老鼠,屢戰屢敗。這時,中山國居然趁火打劫,於公元前314年突然發動侵略,在長子打敗趙國軍隊。不僅如此,中山軍隊還向北挺進,擊破燕國兵團。這個令人忽視的狄人國家突然發威,攻城略地,國土面積方圓千里,大小城池數十座,已成為趙國的勁敵。

趙武靈王痛定思痛,於公元前307年,開始“胡服騎射”的軍事變革。

2、牛刀小試,三攻中山

中山國成了檢驗“胡服騎射”效果的試驗場。

趙國的胡服騎兵一建立,就開始在實戰中成長壯大。

公元前307年,趙國一伐中山。新騎兵牛刀小試,他們越過邊境線,騷擾中山南部邊境地區。趙武靈王給中山人傳遞了一個信號:漫長的戰爭開始了!

公元前306年,趙國二伐中山。這次進攻比上一次更加猛烈,深入到中山國的腹地,打到寧葭(河北石家莊西北)。長驅直入的奔襲,顯示出新騎兵在機動作戰上的優勢。

中山國雖然是狄人國家,可是狄人並不以騎術見長,而是以步兵著稱。據《呂氏春秋》的紀載,中山國多力士,“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不碎,所衝無不陷,以車投車,以人投人也”。打仗過程中,可以把對方的車子抬起來,當作炮彈去砸毀另一輛車。對付這麼一群力大無比的野蠻人,可遠攻又可近戰的騎兵大約就是其剋星了。

公元前305年,趙國三伐中山。


征伐中山的趙國兵團編制如下:右軍司令趙袑,左軍司令許鈞,中軍司令是公子趙章,總司令由趙武靈王親任。突擊的重任交給兩支機動性強很部隊:一支是由牛翦指揮的車騎部隊,另一支是由趙希指揮的胡、代兩地騎兵。

在這次戰爭中,騎兵的重要性得到了證明。牛翦與趙希的兩支騎兵,分兩路出擊,穿越山隘,在曲陽會師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連續攻取丹丘(河北曲陽西北)、華陽(河北唐縣西北)、鴟之塞(又稱為鴻之塞,河北淶源南)。在騎兵打開局面後,趙武靈王率中軍、左軍、右軍攻取鄗城(河北高邑東南)、石邑(河北石家莊西南)、封龍(河北石家莊西南)、東垣(河北石家莊東北)等地。

趙國兵團高歌猛進,中山舉國震驚。在這種情況下,中山國只能委曲求全,以割四城為條件,向趙武靈王求和。趙武靈王考慮到中山的軍事力量雖然遭到重創,實力仍不可低估,趙國在短時間內還難以吞併其國,便見好就收,答應中山人的條件,把中山四城收入自己的地盤,並撤回軍隊。

3、中山國的滅亡

仔細研究這一時期的史料,就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趙武靈王進攻中山的時機,都選擇在秦國無暇干涉的時候。秦國若無事,則趙國也按兵不動。趙武靈王顯然一直沒有忘記,秦國是最可怕的對手,他可不想在攻略中山時,秦國兵團出其不意地殺入自家後院。在攻略中山這件事上,趙武靈王不急不躁,保持著“穩紮穩打”的風格。

公元前303年,趙國四伐中山。趙武靈王趁秦國出兵攻打魏國及韓國之際,敏銳地抓住機會,攻打中山,撈足了好處後才返回。

在攻打中山國的同時,趙武靈王對林胡、樓煩兩個胡人部落進行軍事打擊。公元前302年,趙國從林胡人手中奪取黃河北岸的九原,這樣,河套平原基本上落入趙國之手。隨著趙國不斷蠶食遊牧胡人的地盤,獲得更多的牧場,擁有更多的馬匹,趙國騎兵的優勢也隨之得到加強。“胡服騎射”後的軍事優勢開始體現,滅中山的時機已然成熟。

公元前301年,趙國五伐中山。該年秦、齊、魏、韓四國圍獵楚國,南方戰事不休,這給了趙武靈王在北方大展拳腳的機會。趙國的鐵騎又一次踐踏中山的土地。中山國被打得大敗,首都被趙軍攻破。有一些史書把是年當作趙亡中山之年,比如《戰國策》的《魏策》中說:“中山恃齊、魏而輕趙,齊、魏伐楚,而趙亡中山。”

不過對照其他史料,趙國並沒有完全吞併中山,但中山國的軍事力量已經幾乎被趙師所摧毀。中山王戰敗逃亡到齊國,據《戰國策》中《秦策》所載:“趙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齊。”中山王逃往齊國後不久,病死在齊國。此後中山國人另立君主,繼續抵抗趙師的侵犯,但這隻可視為殘餘勢力。

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率領精兵猛將對中山發動最後一戰。儘管中山軍隊在新君主的領導下拼死抵抗,也只不過是以卵擊石。曾經以步兵聞名天下的中山國,已經無力挽回自己的命運。雙方的決戰毫無懸念可言,中山軍隊全軍覆沒,國王成為趙國軍隊的俘虜。趙武靈王沒有殺害中山王,而是把他放逐到了膚施(陝西米脂西北)。

至此,中山國的歷史被終結了。

趙滅中山,是戰國一大事件。進入戰國中期後,經過不斷的兼併戰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最終形成九國割據之局。趙武靈王滅中山,開啟了戰國後期更大規模兼併戰爭的先河。在此之前,秦略巴蜀,楚滅越國,都屬於弱肉強食,而趙國吞併中山,則是強並強的戰爭。


回望五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守護大中華縱橫捭闔的血脈精魂。歡迎關注“君山話史”。


君山話史


公元前323年,來自北方草原的白狄,在中原建立了自己的王國,這就是中山國。從此這個少數民族政權在中原活躍了數個世紀。

中山國是戰國七雄之外的又一強國,位於今天河北省的中部,其南、西、西北部與趙國為鄰,北部與燕國接壤,東部連接齊國的領土。它方圓雖然只有五百里,卻能長期縱橫捭闔於大國之間,在我國曆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中山國原稱鮮虞,後稱中山。公元前5世紀,由於周王朝統治的日慚衰落,中國進入了烽煙四起,諸侯紛爭的戰國時代。就在這一時期裡,一個在北方的大山深處的古老民族一鮮虞,逐步壯大起來了,該部族善騎射、驃悍驍勇。他們由陝西綏德地區進入內地,翻越太行山以後很快兼併了鼓、肥兩個小國組成了部落聯盟。

公元前562年滅掉了衛、邢兩國佔領了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燕國以南地區,公元前530年稱鮮虞,定都新市並擊敗晉軍,擴疆獲土。公元前515年至510年楚昭王大舉進兵,連年征伐,鮮虞族君死國滅,四處逃亡。不久又很快組織起來於公元前506年向北至中人建中人城,因城中有山,故名中山。又在經歷了無數年的苦鬥後,鮮虞族終於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一中山國。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領他的子民越過太行山,向東部平原遷徙,並定都在諸侯國勢力薄弱的地帶。



弱小的白狄一直受到強敵的侵擾,公元前407年,中山國被魏國所滅,成為魏的附屬國。逃避到大山之中的桓公經過20多年的抗爭,再度復興了自己的國家。此後,中山國逐漸國富兵強,逐步發展成為了"千乘之國"。此時的中山國土含現在的石家莊、邢臺、保定三地。國勢達到鼎盛時期,參與了“五國相王",開疆拓土,但同時也埋下了招人嫉恨的種子。

趙武靈王北巡時,目睹了中山及胡人的兵卒衣襟靈便,騎射嫻熟,戰鬥力極強,觸動很大。於是他下令舉國上下"胡服騎射"。這一重大軍事變革導致了中山國的再度滅亡。

趙武靈王北出,中山首當其衝。此時的中山國,多變無信的外交策略使其陷入了寡助的窘境,再加上連年用兵,國勢已衰,公元前296辛,當趙國的鐵騎隆隆開來的時候,第六代中山王出逃別國,客死他鄉。隨著這位中山王的離去,一個曾經在動盪不安中放射異彩的國家消亡了。



中山國幾經興起和消亡,正是春秋、戰國社會大動亂、大融合的反映。


行雲流水1437995


很多人感覺趙國胡服騎射後輕鬆滅中山 但事實並非如此:

趙國滅中山國之戰從公元前307年一直持續到公元前296年,合計用了12年時間。趙國能夠滅中山取決於下面幾個原因:

1、趙國在公元前306年開始的胡服騎射改革。沒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強大趙國軍隊,是沒有機會擊敗中山國軍隊的——因為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率軍攻打中山國就以慘敗而歸結束。

2、中山國外來越來越孤立。在馬陵之戰後中山國採取和魏國、齊國結盟的策略,以抗拒趙國。但中山國:公元前323年,在犀首公孫衍的五國相王推動下稱王,得罪了齊國;公元前314年,又趁齊國因子之之亂滅燕時,攻打燕國意圖擴地,得罪了燕國;

3、中原爭霸無暇理會中山國。公元前299年孟嘗君成為齊相後一心合縱攻秦,齊宣王於是要求楚懷王共同聯盟攻秦;但之後,楚懷王在張儀的勸說下,拋棄楚齊聯盟,和秦國結盟;受到秦國進攻的韓國、魏國於是和齊國結盟,並在公元前301、前298年分別進攻秦楚聯盟;隨後秦楚交惡,導致楚懷王被扣押、楚國丟失土地而內外交困,實力大損;公元前298年後又形成了秦趙宋三國聯盟對抗齊韓魏三國局勢。總之,秦、齊、楚、韓、魏、宋等國都忙著合縱,根本沒有多餘的經歷去幹涉趙國滅中山。

楚國的衰落,是造成中山國被滅的一個重大條件。《戰國策 趙收天下且以伐齊》中蘇秦對趙王說:


昔者,楚人久伐而中山亡。

4、齊國為了拉攏趙國加入反秦聯盟,以默許趙國滅中山為條件換取趙國加入反秦聯盟。

《戰國策 富丁欲以趙合齊魏》中司馬淺勸趙武靈王脫離秦聯盟加入齊聯盟時說:


我約三國而告之秦,以未構中山也。三國欲伐秦之果也,必聽我,欲合我。中山聽之,是我以王因饒中山而取地也。中山不聽,三國必絕之,是中山孤也。三國不能和我雖少出兵可也。我分兵而孤樂中山,中山必亡。我已亡中山,而以餘兵與三國攻秦,是我一距離而兩取地於秦、中山也。

這說明趙國之所以加入齊國的反秦聯盟,是以齊國默許趙國滅中山的。

趙滅中山之戰過程

1、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率軍攻打中山國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同時燕國也從北方夾擊中山國;但中山國也強悍,先是集中兵力在南方擊敗趙武靈王率領的趙軍,並佔領趙國鄗邑(今河北省柏鄉縣北),後揮師北上擊敗燕軍,斬殺燕軍大將。

2、公元前305年,在奪取了林胡地後,又在公元前306年外交秦、韓、楚、魏、齊等國避免其干涉後,趙武靈王率領20萬胡服騎射改革的趙軍,以南北二路奪取了中山國三分之一土地;在中山國割讓四邑求和後,趙國因為齊國的威脅,不得不歸還所佔的中山國土地。

3、公元前301年,趙國再次進攻中山國,攻破中山國國度靈壽(今河北靈壽),中山國王逃跑到齊國。

4、公元前300年,趙國基本奪取了中山國土地,而中山王也死在了齊國,但趙國依然不能滅中山國,只能通過扶立傀儡中山國王、逼迫中山國王割讓國土的方式來侵佔中山國土地,中山國不同意就攻打。史稱“中山數割數伐”。

5、公元前296年,趙國廢除中山國王,將中山國王遷徙到膚施,中山國正式被滅。

趙國之所以能夠在戰國中後期組織五國伐齊並取代齊國地位,和秦國抗衡,根本原因就在於趙國滅了中山,擴大了土地又免去了後顧之憂。就如同齊國滅宋後,齊國頓時達到全盛時期。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戰國七雄之外,其實還有第八雄,那就是鮮虞中山國,中山國前期是個很勵志的諸侯國,在大國夾縫中頑強的生存、發展、壯大,又復國,一度是中原各諸侯國的心腹大患。

然而在變法圖強的戰國時代,中山國最終平庸下來,重文輕武,為趙國所滅,這其中始終有司馬家族的身影。

刑侯搏戎

中山國的前身是狄鮮虞部落,在西周末期就開始活動,當時為部落聯盟,鮮虞、肥、鼓、仇由等部落組成,長期活躍在刑國周邊,最開始勢力較弱,多次被刑國打敗,但隨著春秋時候的攻打和兼併,刑國逐漸衰落,公元前652年,鮮虞出兵打敗刑國,之後又出兵攻打衛國,衛懿公戰死,衛國滅亡,齊桓公率諸侯國聯軍將鮮虞趕走,衛國才得以復國。

晉伐鮮虞

春秋末期,鮮虞和晉國為敵,從公元前530年開始,晉國意在拆毀鮮虞部落聯盟,滅掉肥、鼓,將其納為屬國。

公元前507年,鮮虞攻打晉國,俘虜晉國勇士觀虎,第二年在中人城建國,史稱中山國,接下來的兩年,晉國又兩次攻打中山國。

公元前494年,中山國聯合齊魯衛攻打晉國,中山國奪晉之棘蒲。不過從公元前489之後的三十多年裡,中山國以至於遭到晉國的攻打,未有勝績,損失慘重,仇由被滅,坐人城和中人城被佔領。

魏滅中山

晉國本可以一舉滅中山,不過這個時候晉國已經顧不上中山國,晉國國內風雲變幻,韓、趙、魏三家滅智,進而分晉,與齊、楚、燕、秦爭雄。

這給了中山國復興的時間,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部落向東遷移,在顧建立新都,武公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君主,他仿效中原各國的禮儀規制,建起了一個像模像樣的國家,武公去世後,桓公繼位,桓公繼位之初不理國政,給了魏國機會,魏國先後派出吳起和樂羊攻打中山國,歷時三年,終於在公元前406年佔領了中山國。

趙滅中山

中山國被魏國滅亡後,桓公率殘餘勢力撤離,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終於在公元前380年在趙國東北部復國成功,建都靈壽。成了趙國的心腹大患。

趙國在公元前377年和公元前376年兩次攻打中山國,都以失敗告終。幾年後桓公命國人修築長城以阻隔趙國的進攻。桓公在位期間,中山國的疆域最大,國際最為強盛,成為千乘之國。不過情勢很快發生變化。趙國趙武靈王繼位,趙武靈王是戰國時期最為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先後扶立燕昭王和秦昭襄王繼位,在外交上佔據主動,又在國內進行“胡服騎射”的改革,意在打造一支強軍。與趙國不同的是,中山國的中山釁王繼位後,卻在司馬憙的建議下重文抑武。中山國的決策一次次失誤。

公元前323年,在魏國公孫衍的遊說下,發生“五國相王”事件,即韓、趙、魏、燕、中山五國互相承認對方是王,公孫衍此舉是要合縱孤立齊、楚、秦三大強國,齊國首先不認同,認為中山國太小不能稱王,當初,中山國復國,齊國是出過力的,算是盟國,結果中山國此舉惹怒了齊國,失去了齊國這一盟友。

後來,齊國攻打燕國,中山國也去攻佔燕國的土地,只是後來燕國重新奪了回去。中山國試圖在國際上尋找影響力,卻沒有在國內進行改革變法。中山釁王和中山姿王被司馬憙玩弄於股掌之間,司馬憙在趙國的幫助下三次成為中山國的相國,成為趙國的內應。

趙國想要稱王,就必須滅掉中山國,中山國卡在邯鄲和代郡之間,使代郡和邯鄲阻隔開來。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攻打中山國,取得階段性勝利,第二年,再次攻打中山國,圍攻靈壽,中山獻出四邑結束。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再次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徹底被趙國包裹在趙國國境內。

公元前296年,趙武靈王舉重兵攻打中山國,中山王投降,中山國滅亡,趙武靈王扶立中山王尚,並遷往膚施,之後,樓煩殘部聯合中山王尚試圖反趙,被趙武靈王所殺。中山國徹底滅亡。


尚宮女史


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後的一段時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算作是春秋的延續,但是也有所區別。春秋時代的戰爭是以爭霸為主,而戰國時代的戰爭則要殘酷得多,十幾萬乃至幾十萬的死傷比比皆是。

我們所熟知的戰國七雄,就算戰國時代的七個軍事強國,戰國時代的故事也多圍繞他們展開,但是,戰國時代的神州大地組成極其複雜,除了這幾國名聲在外,還有實力逐漸衰敗故而記載甚少的春秋強國越國,血脈正統繼承周朝王室的宋國,邊疆遊牧民族在太行山附件建立的政權中山國等等。雖然後來被七雄殲滅或者吞併,這些國家仍然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

中山國是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

這其中的中山國就是一個典型的小國卻也是強國的例子,中山國,是由北方遊牧民族在圍繞著太行山建立的國家,國土夾在燕趙兩強之間,春秋時代曾和強晉交鋒不落下風,是華夏諸國的心腹大患。據趙武靈王趙雍在位期間,曾多次親自帶兵出戰該國,終於將其滅國,以此為契機,趙國從此也走上了強國之路。那麼,這個小強國家,是怎麼被滅亡的呢?讓我們走進歷史的記載,來探尋其中的蛛絲馬跡。

戰國時代的戰車

首戰中山,出師不利丟掉鄗邑

在文章開篇,首先要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戰國時代的軍事評定標準是什麼?什麼樣的國家才算是軍事強國?

相信很多讀者都聽過一個詞語叫"萬乘之國"吧,萬乘之國的字面意思就是有一萬輛戰車的國家,在戰國時代,凡是能稱得上是萬乘之國的國家就是公認的軍事強國。那麼萬乘之國的軍事力量大概有多強呢?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致的參考。據《史記·三十世家·陳涉世家 》中記載:

"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大澤鄉,收而攻蘄。蘄下,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攻銍、酇、苦、柘、譙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

可以看出,陳勝和吳廣有車六七百輛的時候,軍事力量就已經很強大了,可以攻下城池。而這個時候騎兵和步兵數量更多。按照這個比例,萬乘之國大約有一萬輛戰車,三到五萬騎兵,十五萬到三十萬步兵。

戰國七雄毋庸置疑,都是萬乘之國。而我們今天文章中的主角之一中山國,雖然國土小,但是卻是個軍事小強國,因為其號稱九千乘之國,僅僅比萬乘之國差一點而已。而且中山國是以遊牧民族為主體的國家,民風彪悍,在和中原大國百年間鬥爭不落下風,戰鬥力可見一斑。

趙滅中山之前的地圖

中山國是一個國中國,將趙國的國土幾乎分割成兩塊,為了更好的展開對國家的治理,趙武靈王趙雍決定攻打中山國,將國土合二為一。趙雍是一個說幹就幹的尚武之人,於是他向大臣們徵求意見。據據《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記載:

"趙主父使李疵視中山可攻不也。還報曰:'中山可伐也。君不亟伐,將後齊、燕。"

於是趙雍親自率領大軍出動,北上攻打中山;同樣和中山接壤的燕聽到消息後,也想分一杯羹,於是也派軍隊一起進攻。

可是沒想到的是,我們的軍事小強國雙線作戰,不僅揮師北上大敗燕軍,還擊殺了燕國的主將;另一線和北上的趙軍在房子大戰,挫敗趙軍的進攻,並且順勢追擊,攻佔了趙國的鄗邑地區。由於齊國有想利用中山國牽制趙的計劃,所以趙軍擔心齊軍發難,不得不退回趙地,首戰中山以失敗告終。

戰國青銅器

再戰中山,完成改革利刃出鞘

趙雍失敗後,心中自然憤懣不甘,但是苦於眼下的危機局面,不得不暫時隱忍,他也意識到了目前趙的綜合實力不可以和其他國家同日而語,於是痛定思痛,決定在國內實行改革。據據《東周列國志》中記載:

"乃身自胡服,革帶皮靴,使民皆效胡俗,窄袖左衽,以便騎射,國中無貴賤,莫不胡服者,廢車乘馬,日逐射獵,兵以益強。"

戰國胡人青銅俑

比起地處中原的華夏民族,遊牧民族更擅長在馬背上作戰。由於戰國時代的武器和鎧甲普遍落後,所以步兵的傷亡率偏高;而騎兵憑藉快速的移動能力和強大的遠程作戰能力,對步兵形成了碾壓的狀態。趙地北部有大量的遊牧民族,多年來摩擦不斷,趙雍清楚地瞭解遊牧民族騎兵的強大,於是決定胡服騎射,模仿敵人,建立自己國家強大的騎兵部隊。

在經過多年的改革建設後,趙雍成功打造了強大的騎兵部隊,公元前305年,他再次親自率領大軍進攻中山國。在出徵前,國內對於他的改革存在反對的聲音:反對派認為騎兵部隊會消耗大量的資源,對於百姓來說是巨大的負擔;而且騎兵部隊的戰鬥力強悍僅限於理論上,在不同環境未必能發揮出來。

影視劇中的趙國軍隊

可是當趙軍鐵騎踏上戰場,反對派不免噤聲了。由於趙軍騎兵的移動能力極其強大,往往能在敵軍落位前就將對方的陣型衝散,分割成小塊逐一消滅,而且由於趙軍騎兵部隊善於騎射,避免了和敵軍的正面肉搏,大大降低了傷亡率。和趙國多年敵對的中山軍猝不及防,潰敗在這種新戰法之下。趙軍連戰連捷,中山王心中畏懼,提出割地求和。據《資治通鑑·卷三·周紀三》中記載:

"趙王伐中山,取丹丘、爽陽、鴻之塞,又取鄗、石邑、封龍、東垣。中山獻四邑以和。"

趙雍思考良久,考慮到中山國和齊、燕有複雜的利益關係,而且自己國內政壇仍不算十分穩定,無力對中山地展開治理,認為現在不是最合適的消滅中山國的良機。於是欣然接受。

趙國滅中山國後的地圖

此戰過後,趙國上下歡聲雷動,首先是勝利一舉奠定了趙雍改革成功的結果,讓人民品嚐到了改革帶來的甜頭,其次是奪得的土地和屬民對國家國力是良好的補充,增加了綜合實力。從此,趙地人民放下成見,進一步深化了趙雍的改革,使趙國具備了和中原各國一較高下的實力和信心。

決戰中山,消除隱患劍指中原

在得到中山王的四邑割地後,趙雍並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相反,他清楚地意識到,中山國就像百足之蟲一樣,死而不僵,如果不能徹底消滅它,就無法鞏固自身的統治,繼而和中原大國們去掰手腕。而在中山王方面,他也意識到了趙的崛起,為了預防國家的滅亡,他願意親自做攻趙的馬前卒,開始尋求外界的幫助。

影視劇中的中山國

接下來,雙方都暗自蓄勢,尋求破局之道,這注定了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決戰。不過,經過了前兩次戰鬥,勝利的天平已經隱隱向趙雍傾斜。

公元前303年,距離中山王割地求和僅僅過去了兩年,趙雍又一次帶兵親征中山,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段,是因為他想趁天時徹底消滅中山。何謂天時?在國內,經過前一次大捷,趙人的信心空前高漲,並且一致認為趙雍是天選的中興之主,軍民同心,士氣高昂,利於作戰。而在國外,諸侯國受秦苦矣,決定聯合攻秦,無力顧及趙地風波,而齊、燕兩家又爆發戰爭,使得趙軍失去了後顧之憂。

鬥志昂揚的趙國騎兵

此戰一舉奠定了趙軍對中山軍的絕對優勢,趙軍打通了進入太行山的通道,從此兵馬糧草在中山境地內暢通無阻,被分割的趙地也合二為一,政令暢通。並且在接下來幾年的戰鬥中,趙軍連續作戰,簡直是將中山國變成了趙軍練兵的演習基地。據《史記·三十世家·趙世家》中記載:

"二十六年,復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

但是,多年對中山的興兵,趙國雖然取勝,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財力資源,趙武靈王雖然征服了中山,不過為了讓國家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扶植了中山王尚作傀儡,將絕大多數部隊調到了國境西北部。公元前296年,西北部的趙軍和遊牧民族的戰鬥中大獲全勝,趙雍才放心地廢除了中山國君,此時,九乘的軍事小強國,宣告滅亡。

中山國遺址


中山國自春秋時期以來,敢於和晉齊等大國發生戰爭,並先後經歷百餘年戰亂而屹立不倒,其軍事實力在各諸侯國之中也是有一席之地的,可謂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而且因為其地理位置特殊,容易陷入大國之間的複雜糾葛,容易被牽制聯合,所以令趙國頭疼不已。

但是之所以後世人人稱讚趙雍,皆是因為他敢為天下先,行常人所不能之事,讓國家在犬牙交錯的中原大地上立於不敗之地。他在華夏文明作為根基的國家學習遊牧民族的優勢,以雷霆萬鈞之勢推動改革,勢必遭到舊貴族的打壓,不過他沒有知難而退,反而越挫越勇,堅定完成了胡服騎射的改革。

而徵滅中山國,對趙雍和趙國來說都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義,對內,讓國民看到改革的成效,展示出強大的軍事力量,消除了國內的分裂隱患。對外,打通趙國境內的兵馬糧草通道,以應對外部勢力的威脅,並且試探東方各國的態度,加以震懾。所以說對中山國多次興兵,不光是最好的練兵機會,而且消除了最大的內部隱患,從此以後,趙國一致對外,成為了令秦國膽顫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史記》 司馬遷

2《韓非子》 韓非

3《東周列國志》 馮夢龍

4《資治通鑑》 司馬光


鈞儒說史


姬姓的白狄鮮虞建立了中山國,時間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西周初年,一說是在春秋後期。中山國幾經遷徏,中間也曾經被滅國,後來在趙國和魏國的紛爭之下得到機會復國,成為戰國時期趙國的國中之國,大致地理位置在現在石家莊市、靈壽、平山、晉州一帶,以靈壽為都城。

中山國復國之後,成為趙國的心復之患,趙國也同樣成了中山國最大的威脅。於是中山國修長城,引水圍鄗,攻守並舉地對抗趙國。公元前323年魏、趙、韓、燕、中山“五國相王”結成聯盟。中山國國君從此稱王。《戰國策》說“昔者中山之地方五百里”,地域廣大,而且稱王后的中山國進入鼎盛時期,更成為趙國急於除去的心腹大患。

五國相王結成同盟是為了對抗秦國、楚國和齊國,按理說同盟之間應該互相策應。但是中國山在齊國攻打燕國時不但不幫助燕國,反倒趁火打劫又奪佔燕國大片領土,完全不固相王之盟約背棄盟友,不重承諾。從此與燕國也反目成仇。

這時候趙國的國君是趙武靈王。趙武靈王剛剛繼位的時候就說過,“中山在我腹心”,出巡九門,為野臺以望齊、中山之境,可見相當重視這個問題。胡服騎射讓趙國增強了戰鬥力,但趙國並沒有急於攻伐中山,也不參予中原的諸國混戰,反倒是頻頻出使,拉攏宋國,附首齊國,做好外交準備。

公元前305年,趙國舉二十萬之眾大舉攻打中山國,攻下鄗、石邑、封龍、東垣,勢如破竹之下中山國不得不割地求和。此後,趙國不斷蠶食中山國土地。《戰國策*魏策》曰:中山數割數伐而隨以亡。趙軍攻下國都靈壽,中山王逃亡。趙立傀儡,後又黜。

趙國從此絕了心腹大患,其地北至燕、代,西至雲中、九原。


沅汰


很多人沒聽過中山國,但是中山狼肯定聽過,東郭先生與狼,那條狼就是中山狼了。中山果他不是中原王朝,他是一個華夏化的戎狄國家,換句話就是它是由異族建立的國家。

他是晉國的心腹大患,晉國反覆攻打中山國。後來三晉分家,本來已經被打著氣喘吁吁的中山國開始恢復元氣,但是被魏文侯派了吳起攻佔中山。

中山國被滅了之後,經過20年的勵精圖治,又恢復了中山國,這個時候中山國與趙國接壤。把趙國的國土分為南北兩塊,成為趙國的心腹大患。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強大之後在公元前306和305年兩次討伐中山國,並且攻入中山國的都城靈壽。六年之後,趙國攻取了扶柳,中山國東部土地盡歸趙國。這個時候,趙國因為國力消耗嚴重,所以就在中山扶植了一個傀儡的中山國君。


公元前296年,趙國廢除了中山國君,把它遷到了現在的延安,中山國徹底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