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曹操爱才如命,那为何有人说他一生都没有向诸葛亮抛过橄榄枝?

不死之身笑看世事轮回


曹操爱才是事实,不是传说,但他和诸葛亮却没什么交集。在正史中,诸葛亮出山前,曹操压根就没有听说过诸葛亮,而且曹操一直也没有评价过诸葛亮,就更谈不上骂什么诸葛村夫了。

诸葛亮是徐州琅琊人,189年,时年8岁的诸葛亮丧父,他和两个姐姐以及弟弟诸葛均跟着叔叔诸葛玄去豫章赴任。不想袁术用别顶替了诸葛玄,诸葛玄只好带着他们投奔刘表,在荆州定居生活。

而这时的曹操刚在中原起兵,涿鹿中原。194年,曹操发兵攻打徐州牧陶谦,所过之处鸡犬不留。听闻曹操屠戮家乡,诸葛亮必然对曹操心怀怨恨。

197年,叔父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兄弟姐妹四人就失去了依靠,如何解决生计问题成了头等大事。

当时诸葛亮16岁,所以两个姐姐已经到了适婚年龄。大姐嫁给了荆州望族蒯祺(后被孟达所杀),二姐嫁给了荆襄著名隐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嫁的都是大户人家。有两个姐姐照应着,诸葛亮和诸葛均这两个小舅子的日子应该过得还算不错。

这从诸葛亮后来的生活中也能看出:他在乡野耕读,不仅能养活弟弟,还能四处结交荆州士人。没过多久,诸葛亮娶了黄承彦的女儿,又和荆州牧刘表攀上了亲缘关系(刘表是诸葛亮的姨夫),这都和姐姐嫁了大户人家有很大关系。

等到诸葛亮生活安顿下来时,天下形势已经大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击败袁绍,基本统一了中原地区。孙权年少英雄,坐领江东,基业稳固。西北马超、汉中张鲁、益州刘璋割据一方。左将军刘备依附荆州刘表。

而荆州在刘表的治理下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却暗流涌动。诸葛亮认为曹操必然染指荆州,而刘表不是成事之主,所以他一直耕读乡间,以待明主,而不是凭借人脉关系在荆州官场混个一官半职。

这样低调的诸葛亮,曹操能知道他么?显然是不能的。即便客居荆州多年的刘备也是多方打听才知道有“卧龙”这么一号人物。

更主要的是,曹操还顾不上考虑荆州。在南征前,曹操的主要目标是剿灭袁绍残余势力和北击乌桓,同时内部镇压反对势力,杀了孔融。荆州是个什么状态,分为几个派系,有哪些人才,这对于曹操来说还是白纸一张。

那么诸葛亮出山后,曹操为何不招揽他呢?

诸葛亮刚刚出山辅佐刘备的时候,也并不像演义中那样神乎其神,他并不是刘备的军师,而是主要负责和东吴的外交工作。赤壁之战后到刘备托孤前,诸葛亮一直处理政务,兼顾后勤工作。

曹操最后一次和刘备交战是在汉中,而当时诸葛亮在成都督运粮草物资,并没有亲临前线。所以曹操对诸葛亮并不了解,只是知道刘备身边有这号人物,但到底有多大本事,不是很清楚。

汉中战败后,曹操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石头说历史


在三国中,刘备军中最缺乏人才,尤其是文人,当时诸葛亮是刘备军中第一人。不过让人奇怪的是,爱才如命的曹操,竟然没有招揽过诸葛亮。

在诸葛亮出山之前,曹操不曾去请诸葛亮,在诸葛亮出山后,曹操想过降服赵云和关羽,却没有打诸葛亮的主意,这又是为何呢?


诸葛亮出山之前,曹操为何不招揽诸葛亮?

原因一,诸葛亮身边的朋友当时多隐士,无人推荐。诸葛亮最终能够来到刘备身边,其实多亏了他的朋友徐庶和司马徽。水镜先生司马徽见到刘备时,就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之后徐庶也推荐了诸葛亮。

那么为什么有人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而没有人向曹操推荐诸葛亮呢?

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在南阳,应该是今天的襄阳一带,这个地方在当时是刘表的地盘,所以曹操无法在当地招贤纳士。

再者,诸葛亮结识的大多是颍川之人,这些人与曹操也少有往来,而且这些人是隐士,没有办法接触到曹操。刘备在新野时,遍访当地名士,诸葛亮这才被推荐给了刘备。

让人更为不解的是,曹操后来想要招降刘备的得力干将关羽和赵云,却为何没有打诸葛亮的主意呢?


曹操不抛橄榄枝给诸葛亮的真正原因。

首先,诸葛亮是一个曹操永远得不到的人才,这一点曹操应该是知道的。

当时的曹操比起刘备,无非是势力更为雄厚,这点诸葛亮自然也是清楚的,不过诸葛亮并没有因此选择曹操,可见那些物质上的东西是无法让诸葛亮动心的。

关羽和赵云是武将,武将一般很看重义气,所以曹操用真心相待,还有可能得到他们。但是诸葛亮在隆中静观局势多年,如果他选择了刘备后,再跟了曹操,那么曹操也不能放心用他,谁知道他是不是来祸害曹操的。


再者,诸葛亮在刘备军中的地位,仅次于刘备,就是刘备手下的张飞、关羽这些人都要听他的。而在曹操这里,和诸葛亮地位相当的人很多,曹操给不了诸葛亮像刘备那里那样的权利和地位。

而且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如果诸葛亮能够因为利益,忘记刘备的知遇之恩,那么这样的人才是很危险的,如果别人给的好处多,随时有可能背叛曹操。

其实不是曹操不想得到诸葛亮,而是他知道就算是自己得到了诸葛亮,他得到也不是自己欣赏的那个诸葛亮。


斯幽说历史


曹操确实爱才如命,典韦、郭嘉死的时候,曹操痛哭流涕;官渡之战前,张绣和贾诩设计曹操,并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而后来张绣、贾诩投靠曹操的时候,曹操对前事不但只字不提,更是重用贾诩;屯土山与关羽约三事,并想着法的拉拢关羽;长坂坡前,爱惜赵云人才,不允许众人伤赵云性命,成全了赵云七出七入等等,都说明曹操真的爱才如命。那为什么说曹操没有向诸葛亮抛橄榄枝呢,主要是因为:只闻其名,未识其人。


早期曹操的战略重心一直在长江以北,黄河附近,并没有精力关注南边的隐士。

曹操在陈留散尽家财,在扬州北部召集了部分兵马,随之再次北上,先后拿下了兖州、青州、徐州、豫州,直到最后打败袁绍,整个长江以北落入曹操的手中。这期间,曹操的战略重心一直在中原地区,而曹操的人才班底,也是在这一阶段积累完成的,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陈群、许褚、典韦、张辽、张郃、徐晃等,不是主动投靠曹操,就是在战争过程中被曹操降服的。而长江附近,特别是长江以南的人才,几乎与曹操没有交集,更何况诸葛亮这一隐士。

诸葛亮是位隐士,身边的朋友也都是隐士,因此在其他地区并不有名

曹操以徐母为要挟,胁迫徐庶离开刘备,投靠自己帐下。徐庶在临走的时候,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说道:襄阳城外二十里处,有一奇士,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玄德若得此人, 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矣。他就是诸葛亮,号“卧龙先生”。

这才引出后来的刘玄德三顾茅庐。

想此时刘备已经在新野驻扎有一段时日了,为何还要经徐庶推荐,才知道诸葛亮这个人呢?

诸葛亮原本是琅琊阳都人,早在幼年时期,其父母就已经不在人世。后来,诸葛亮带着弟弟,跟随他的叔父诸葛玄投奔荆州的刘表,待其叔父过世后,诸葛亮就一直在隆中耕田、吟诗,做起了隐士。

此时,诸葛亮身边有几位好朋友,他们分别是崔州平、徐庶、石韬、孟建,这四人都是身怀大才的名仕,当时,只有徐庶出仕为官,其他几人包括诸葛亮,都在山野间做起了隐士,这四位名仕被后人称为“诸葛四友”,除了崔州平,石韬和孟建在诸葛亮出山后,才相继出山。

就连刘备都是因为徐庶的推荐才知道的诸葛亮,那一心将精力放在中原、河北的曹操,知道诸葛亮的几率更为渺茫。即便知道,但由于诸葛亮没有出仕,没有能够证明自己能力的案例,对曹操来说,可能此时的诸葛亮虚名更多一些。因此,曹操并不会过多的关注这个人。

曹操并没有与诸葛亮见过面,二人也没有正面交锋过。只闻其名,未识其人。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刚一出山,就上演了火烧博望坡的好戏,随后,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以妖术,求得东风,助周瑜火烧赤壁。

其实在真实的历史里,这些事都和诸葛亮没有关系。

夏侯惇率领大军攻打新野刘备,一把火烧了博望坡的是刘备本人。

《三国志.先主传》: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孙刘联盟不是诸葛亮凭一己之力促成的,而是孙权本就有联盟之意,双方一拍即合,并没有发生舌战群儒的桥段。且赤壁之战也和诸葛亮没啥大关系,无论是从军事主力,还是谋略都是东吴、周瑜在主导赤壁之战。

《三国志.吴主传》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周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仪,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而曹操生前与刘备发生的最后一场面对面的战役,就是汉中之战。此战,刘备也并没有带诸葛亮一同赴前线,而是留诸葛亮坐镇成都。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一切迹象都表明,曹操没有和诸葛亮面对面或交锋的机会。在当时,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在选择贤臣的时候,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要当面交谈,各抒己见,在彼此沟通中了解对方。郭嘉、贾诩、荀彧都是如此,都是在和曹操促膝长谈了,才被曹操认可并重用。更何况曹操与诸葛亮正面交锋的机会都没有,曹操根本无从了解诸葛亮这个人到底有何才能。所以,说曹操没有机会向诸葛亮抛橄榄枝也可,说曹操没向诸葛亮抛橄榄枝亦可。


始终先生


曹操爱才,这是出了名的。陈琳那样骂了他祖宗三代的人,作为俘虏,他都没杀,留在身边重用。还千方百计地把徐庶揽到营中。

武将就更多了,潼关、渭河差点要了他老命的庞德,也在汉中被设计抓住招降。庞德最后以死效忠。

诸葛亮,天下传闻: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如此大的名头,为何曹操不想办法弄到手呢?

我认为啊,有几个方面。

在三国中,刘备军中最缺乏人才,尤其是文人,当时诸葛亮是刘备军中第一人。不过让人奇怪的是,爱才如命的曹操,竟然没有招揽过诸葛亮。

在诸葛亮出山之前,曹操不曾去请诸葛亮,在诸葛亮出山后,曹操想过降服赵云和关羽,却没有打诸葛亮的主意,这又是为何呢?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曹操和诸葛亮在当时很出名,但是我们可能会错过他们并不直接认识彼此的想法。您可能会认为,由于他们没有见面,所以他们不会面对面见面。 曹操他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即使对于从未见过的人,他怎么也可以扔橄榄树枝。

其次,最重要的原因是曹操的自负。众所周知,曹操是一个能力卓越的人,但也具有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即可疑的人,不容易相信。如果您仔细研究了曹操,很容易看出,即使对一个人来说不再重要,如果您不是曹或侯的成员,您肯定会对这个人有所保留。

第三,让我们看看诸葛亮诸葛亮仍然非常喜欢权力从他对刘备的跟踪可以看出,他一直想控制一切。曹操是什么样的人?他怎么能容忍这样的人在自己的手下工作,所以曹操没有因此而招募他。

而在建安六年,刘备就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因此从时间上看,曹操并没有机会向诸葛亮抛洒橄榄枝。况且曹操深陷北方战争泥潭,诸葛亮远在南方,真的是鞭长莫及。其次曹操身边并不缺乏高瞻远瞩的谋士,而诸葛亮又属于荆州派系。


尉霖


曹操虽然唯才是举,爱才如命,但他与诸葛亮可以说是完美的错过,基本也就没招揽诸葛亮的机会,也没有招揽诸葛亮的理由。

为什么这么说?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而诸葛亮却生于公元181年,两人差了近三十岁,可以说根本都算不上是同一辈的人。

对于曹操而言,他最需要人才的创业阶段,是189年到199年这十年之间。这十年间,曹操定兖州、破吕布,取下邳,杀袁术,一统黄河之南,成为天下唯一能与袁绍分庭抗礼的诸侯。我们可以发现,曹魏集团几乎所有的骨干力量,都是在这十年间汇聚到曹操麾下的。

而这十年间,诸葛亮在干什么呢?

公元189年,曹操从陈留起兵的时候,诸葛亮不过是八岁的孩童,最多也就是有些聪慧而已,绝对没有日后的经天纬地之才。所以曹操无论如何,也不会去招揽一个八岁的娃娃。

之后诸葛亮便随叔父南迁,最终在荆襄地界定居,与北方的曹操几乎就没有任何的瓜葛。

直到公元200年,曹操已经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了,诸葛亮也才刚刚十九岁而已。就算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已经声名远播,但此时已经是北方霸主的曹操,会特意去招揽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吗?

我北方九州之地,人才丰盈,还缺少一个有能力的年轻人吗?

等到了公元208年,曹操攻取荆州,得荆襄七郡之时,虽然有了去招揽诸葛亮的便利条件,但此时诸葛亮已经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了,曹操就算是想招揽,也没有办法了。

不要问为什么曹操没有高薪挖诸葛亮跳槽,曹操愿意挖,诸葛亮也要愿意走才行。

而实际上,更加扎心的原因是。

蜀汉人才凋零,才众星拱月一般把诸葛亮凸显了出来。

而曹魏集团的人才,去如过江之鲫,数之不尽,根本就不差诸葛亮这一个人,曹操又何必去废那种心机呢?

而所谓的“诸葛村夫”,也不过即使敌我双方的互黑而已,不必太过于当真。


盗帅夜留香YE


在三国中,刘备军中最缺乏人才,尤其是文人,当时诸葛亮是刘备军中第一人。不过让人奇怪的是,爱才如命的曹操,竟然没有招揽过诸葛亮。

好多人说曹操是奸臣,诸葛亮是忠臣,诸葛亮是不会去伺候曹操的。甚至有人会说诸葛亮出山就是为了消灭曹操,匡扶汉室的。

没有史料记载究竟为何曹操没有去聘请诸葛亮,或者说有人向曹操举荐过诸葛亮,但我想问题可能没有上面说得那么简单。

因为诸葛亮是曹操永远都得不到的那个人,既然得不到,曹操也不想别人得到,更不想因此而栽在诸葛亮手里,因此只能骂诸葛亮为诸葛村夫了。

诸葛亮在刘备军中的地位,仅次于刘备,就是刘备手下的张飞、关羽这些人都要听他的。而在曹操这里,和诸葛亮地位相当的人很多,曹操给不了诸葛亮像刘备那里那样的权利和地位。

曹操认为,当初诸葛亮刚出山的时候,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毛头小子,根本没什么实战经验,也不知道这人靠不靠谱,虽名声远扬,但完全可能是靠相互传言吹捧,老谋深算的曹操从不打无准备之仗,自然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后来诸葛亮用自身实力证明了超强的能力,在刘备那里混的风生水起,等到曹操意识到诸葛亮的实力时,已经追悔莫及了!

曹操第一次听到诸葛亮这个名字,估计是在赤壁之战,刘备征服荆南四郡后,按照历史来说,赤壁之战中压根就没有诸葛亮多大的事,唯一有关的就是在赤壁之战前,是诸葛亮代表刘备到东吴与孙权谈联盟的事。

最重要的原因是曹操的自负。众所周知,曹操是一个能力卓越的人,但也具有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即可疑的人,不容易相信。如果您仔细研究了曹操,很容易看出,即使对一个人来说不再重要,如果您不是曹或侯的成员,您肯定会对这个人有所保留。

但曹操的儿子曹丕却是真正的挖过诸葛亮。就在刘备托孤之后,刘禅即位的时候,蜀汉因夷陵之战国力大降,国家无兵、百姓无粮。当此蜀汉危难之际,曹丕使人给诸葛亮写信,信中劝诸葛亮拥兵自立,分裂蜀汉、投靠曹魏。诸葛亮随即写了一篇文章《正议》,针对劝降信,严加驳斥。

所以,诸葛亮与曹操两人,既是落花无意,又是流水无情,相当于一个世界的两条平等线,永远也没有相交的可能。


电力工程技术官方


传说曹操爱才如命,那为何有人说他一生都没有向诸葛亮抛过橄榄枝?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三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史程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特殊时期,上承东汉下启西晋,当时的曹魏、蜀汉、东吴政权独立,三分天下。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击败,三国鼎立的苗势初显。因为一部经典的电视剧《三国演义》,再加上书本中的精彩描述,让大家对于三国时期的很多人和事都知晓很多,尤其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典故更是老少皆知。当时抱着雄心壮志的刘备求贤若渴,放下身段,三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不畏乱世,依靠自己的才智助刘备夺得天下,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为了刘家父子鞠躬尽瘁,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他的出现也改变了一个时代的命运。

看到这里就有很多网友纳闷了,在三国之中,一代枭雄的曹操同样是位爱才如命的人,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远远胜于刘备,听说了徐庶的才能,马上就想方设法把徐庶弄回自己的阵营,听说太史慈才智天下无双,转身就给太史慈寄信请才,还有关羽就更不用说了,曹操更是做梦都想挖过来做自己的左膀右臂,就连痛骂过他的谋士陈琳被俘后,都得到曹操的重用,真正的做到了爱才如命,因为他的惜才爱才,引得很多有才之士投到了他的麾下。可让人想不通的就是野心勃勃,试图一统天下的曹操为什么就没招揽名声在外的诸葛亮出山辅佐呢?就连刘备的结拜兄弟关羽他都极力争取过,却为何没有向诸葛亮抛出橄榄枝呢?难道他不知诸葛亮是个“多智近妖”的智慧大神?如果能把诸葛亮争取过来,无疑给自己的阵营带来绝对性的优势,如今让刘备抢了先机,身边多了诸葛亮的谋划,就不怕以后的战局对他不利吗?

小编认为,曹操那么精明透顶,旁人能想到的,他也一定能想到,之所以不请不用诸葛亮,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原因一:曹操身边不缺能人志士,根本就没打算请诸葛亮。

早在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时,人家曹操在江湖上就已经混迹多年了,身边早已人才济济,像贾诩、荀彧、郭嘉、程昱、刘晔这些人的能力都很厉害,已经能满足曹营的人才需求,所以在曹操看来根本不用再请什么多余的谋士了,且曹营中谋士无数,而诸葛只是个内政高手,对于曹操,既然没这个想法,也就不存在去招揽诸葛亮。

原因二:曹操“不识货”,没能料到诸葛亮是支潜力股。

曹操认为,当初诸葛亮刚出山的时候,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毛头小子,根本没什么实战经验,也不知道这人靠不靠谱,虽名声远扬,但完全可能是靠相互传言吹捧,老谋深算的曹操从不打无准备之仗,自然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后来诸葛亮用自身实力证明了超强的能力,在刘备那里混的风生水起,等到曹操意识到诸葛亮的实力时,已经追悔莫及了!

原因三:曹操可能真的不知道有诸葛亮此等厉害之人。

据各类相关记载演义,曹操当时还在北方争地盘,而诸葛亮当时的名气只在荆襄一带,南辕北辙,况且古时交通闭塞,消息传播只靠人传人,估计曹操根本就不知道有诸葛亮这个人,所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曹操也就无从得知了。假如曹操知道诸葛亮如此神智,就曹操那个爱才如命的性子,那是无论如何都要争取过来的,决不会让这样的人才为敌方刘备所用。等消息传到曹操耳朵里,诸葛亮已经出山帮刘备了,所以曹操想抢诸葛亮,为时已晚!

原因四:曹操本人生性多疑,狠毒残忍,跟诸葛亮三观不合,无法同心。

其实以上原因或许都只是些无关症结的客观原因,往深层次剖析,曹操不用诸葛亮跟他自身的性格问题也有很大关联。

都知道曹操自负多疑,好猜忌,缺乏安全感,对手下之人更是异常防范,最喜欢贾诩、司马懿这样的货色迎合奉承,乖乖听命,像诸葛亮那样正直三观正,凡事都有主见的人物,很难把控,自然不招曹操待见。

综合上述缘由,小编认为,当初不是曹操看不上诸葛亮,不向人才抛出橄榄枝,而是两人有太多的“风马牛不相及”,志不同,道不合,根本就没有相接的地方,怎能一起谋天下?


葛大小姐


曹操是很爱才,关于他爱才的故事也很多,比如当许攸来投奔他的时候,他激动的光着脚就出来迎接。关羽在他麾下的时候,他是极力拉拢,对关羽真是好的没话说。他的一首《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道出了他的志向以及对人才的渴求。

曹操获得人才有几个途径:

一是毛遂自荐,人才慕名主动来投奔,比如大谋士荀彧,许褚等

二是战胜后吸纳战败方的人才,比如程昱,张辽等

三是自己的家族亲信和自己地盘招揽的,比如夏侯渊,夏侯惇,曹仁,曹休,司马懿等

四是慕名主动招揽,比如徐庶。


我们再来看诸葛亮,诸葛亮是很有才的,而且自比管仲,乐毅,人称卧龙,这样的自命不凡的人怎么肯久屈人下呢,他如果投奔曹操,只能是众多谋士中的一员,所以诸葛亮肯定不会主动投奔曹操。诸葛亮出山没多久就碰上了曹操南下的大军,并且和东吴联手击败了曹操。诸葛亮也没有作为战败的一方等待曹操招揽。曹操知道诸葛亮有才,但是也明白他终究不能为自己所用,所以也就没有费尽心思的去挖刘备的墙角。


雄观历史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相信许多友友对这个问题也感兴趣。

好多人说曹操是奸臣,诸葛亮是忠臣,诸葛亮是不会去伺候曹操的。甚至有人会说诸葛亮出山就是为了消灭曹操,匡扶汉室的。

没有史料记载究竟为何曹操没有去聘请诸葛亮,或者说有人向曹操举荐过诸葛亮,但我想问题可能没有上面说得那么简单。

01

汉代察举制度

汉末时期选人用人采用察举制,地方官吏发现人才,层层上报,朝廷集中考核任用。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父母早亡,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诸葛玄病逝;诸葛亮躬耕陇亩 , 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

从陈寿的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虽然自负才高,却没有人赏识,这里主要是指有资格举荐的人不认可。像徐庶,崔州平以及向刘备说“伏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的司马徽,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等等,虽然知道其才能,是没有资格举荐的。

02

曹操的唯才是举

曹操爱惜人才,打破了察举制的选人用人方式,让出身寒微的戏志才,郭嘉等人才有了出仕的机会。

前期,主要是通过荀彧等人的转介绍,招揽了大量人才。曹操奉迎天子建都许县,其人才的范围局限在许都及周围,曹操手下的谋士和战将多来自许都,颖川郡,南阳郡,亳州,温县,清丰与陈留等地。当时的曹操初露头角,尚未得到天下人的认可,主动投奔的人并不是很多。

从年龄上看,196年曹操奉迎天子建都许县,诸葛亮(181--234年)此时仅仅十六岁。

从地域来看,究竟南阳卧龙岗在历史上是属于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有争议。但从其依附荆州刘表来看,当时属于襄阳的可能性大一些。不是曹操控制的势力范围,因而能被转介绍给曹操的几率很小。

到了曹操下令“唯才是举”的时候,已经是赤壁大战之后的事啦。

此时的诸葛亮已经出山,跟随刘备开始闯荡江湖啦。

刘备也是因为依附刘表,屯军新野,通过徐庶的举荐才知道诸葛亮的。新野距离隆中大约二十多里。

诸葛亮出山时,仅仅二十六岁。

此时的曹操,已经是第一大佬啦,战将如云,谋士如雨,牛叉的很。许多有想法的人,都是来抱大腿的。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又不屑于毛遂自荐。

因而,就没有机会一起共事啦。

03

三分天下的战略

我在回答别的问题时有个臆断,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其下策。

我分析其上策是追随曹操,平定江南孙权,一统天下,即便是曹操做了皇帝,也可以实现一统中国,稳定社会,结束民不聊生的混乱状况。

中策是依附孙权,像其兄诸葛瑾一样辅佐东吴,取荆州,益州,占据南方,与曹操对峙,静观其变,然后逐鹿中原,统一中国。

下策才是《隆中对》说的三分天下。这样成就了刘备的霸业,但中国一统的步伐就延迟啦。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仅仅是曹操孙权不姓刘而已,就是刘备想啥,诸葛亮难道不清楚吗?

真有那一天,刘备会把皇帝的机会还给献帝吗?如果不能,跟曹操,孙权又有啥区别,就因为姓刘吗?

遗憾的是,曹操,孙权都没有及时与诸葛亮沟通,失去了这一历史机遇,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不可否认,诸葛亮是扭转乾坤的历史人物。

至于说三顾茅庐是诸葛亮想抬高自己的身价,这不无可能。但可能考虑更多的是“三分天下”的后果。

诸葛亮是期望成就一番历史事业的,他清楚再不出山就没有他的机会啦。一旦曹操攻占了荆州,顺势东下江南,那就是“Game over"啦!

这可能是诸葛亮三顾茅庐才出山的原因吧。

诸葛亮也是品行高尚的人,从一而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当之无愧的。

六出祁山是“不可为而为之”,恐怕诸葛亮最大的遗恨不一定是没有剿除汉贼曹操,而可能是三国鼎立导致了中国长久的动乱吧。

曹操与诸葛亮之所以一生不能共事,是前期没有机会结识,后期作为对手,都清楚不可能妥协吧。


豹眼看历史


因为诸葛亮和曹操根本就不是一个世代的人,注意,是世代而不是时代。

他们两的关系就跟项羽同秦始皇一样,两个人在年龄上差着一辈。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两人相差26岁,如果两人没有成为对手,诸葛亮走在路上见到曹操可能还要叫一声“叔”。

曹操一生确实称得上礼贤下士,但是还没达到爱才如命,至少在他平定北方后,作为一个领导者,他便开始不像以前被董卓和吕布追着满世界跑的那会那样爱才如命了。

难道是他的事业心变了吗?并不是,而是他拥有的客观条件变了。

当曹操平定北方的乌桓后,他手下的阵容是文有荀彧、荀攸、郭嘉(病逝)、程昱,武有许褚、张辽、张郃、徐晃,还有他的旧部曹氏跟夏侯氏将领,虽郭嘉在路上染病而死,但是曹操的阵容堪称是当时的第一梯队。

而这时的诸葛亮在干什么呢,他刚刚从卧龙岗上种完庄稼下来,辅佐刘备,那一年诸葛亮二十六岁,曹操五十二岁,即使诸葛亮当时已经在江湖上小有名气,但是没有成绩。

就好像一个应聘总监的年轻人,周围人都说他能力超众,但是一看简历,全是自己写的策划,没有落地实行了的案例,那些老板怎么敢要呢?要知道,赵括当年在长平未败之前也被人这样称赞过。

所以,一个愣头青怎么会在那个时候引起堂堂曹孟德的注意呢?

为什么徐庶在刘备手下那么牛逼,却在曹操帐下默默无闻一直到三国结束,还不是因为曹操手底下谋士如云,就算成名后的诸葛亮去也未必就会干出头。

而且,诸葛亮在前期根本不是刘备的心腹,刘备每次带的人可是法正,诸葛亮真正的成名已经是曹操戎马生涯的晚期了,他们两个既没有机缘也没有基础认识。

良臣择明主而仕,诸葛亮当时选择刘备简直是最明智的选择,刘备作为事业正处上升期的潜力股,需要的正是诸葛亮这样的敢打能拼的新鲜血液。

而诸葛亮这种职场新生代黑马也正好需要一个平台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两人隆中对,三分天下,确实是千古绝唱。

如果诸葛亮当时到了曹操或者孙权那里,他的历史地位绝对会远远低于今天,这一点可以想想周瑜就会明白,其实赤壁之战的真正功臣是周瑜。

因此曹操在创业初期会对关羽青睐有加,等到关羽与刘备坐稳荆州后,他对于关羽的只有恨意,绝对再不会再动一丝心思去招揽。

对于当时的核心成员诸葛亮,他怎么会去动心思招揽呢,没必要(谋士如云),也划不来(参加蔡瑁降而又反),所以曹操终其一生也没有向诸葛亮抛橄榄枝。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欢迎关注“妖风的历史小社”,这里有最劲道的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