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究竟死沒死?朱棣找到他的下落了嗎?

宰少


按照史書上記載,建文帝死了,在南京城破之夜,死於大火之中。

《成祖本紀》說:“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

《太宗實錄》雲:“遂闔宮自已焚燃。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補本》記載:“棣遣中使出後屍於火,詭雲帝屍,越八日壬申,用學士王景言,備禮葬之。”《明史·建文皇帝本紀》:“上入宮,忽火發,皇后馬氏暴崩,程濟奉上變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宮……因指燼中後骨以為上!”。

以上記載清一色記錄了建文帝死於大火。 可是很多人不相信,包括朱棣自己也不信。

建文帝:


溥洽是朱允炆的主錄僧,朱允炆十分信任他。南京城破之後,有傳言說朱允炆在他的協助,故意縱火滅跡,其實朱允炆本人早已逃脫。

《明史•姚廣孝傳》上說:“初,帝(朱棣)入南京,有言建文帝為僧遁去,溥洽知狀,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給事中胡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久不可得。溥洽坐系十餘年,至是,帝以廣孝言,即命出之”。

正是由於不相信建文帝死了,朱棣派胡濙去查明真相。據說後來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其中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協查建文帝的下落。

建文帝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一直是朱棣的一大心事。所以朱棣把朱允炆身邊的人都關了起來,拷問朱允炆的下落。

朱棣:


胡濙受命走訪全國各地尋找建文帝,這一找就是十年,一無所獲。

永樂十四年胡濙被召回,十七年又奉命中踏上尋訪的征程。

永樂二十一年,朱棣率兵親征韃靼。途中忽然胡濙求見。 《明史·胡濙傳》記載了這次見面:

“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寐,聞至,急起召入。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至是疑始釋”。

我們分析一下: 胡濙快馬馳往宣府朱棣的行在,一定是有重要事情彙報。

當時朱棣已睡了,聽到胡濙來找自己,連忙起床召見,一定是朱棣知道胡濙有重大消息彙報,這個消息又是朱棣急於知道的,所以他等不及了。

急忙起床:


“至是疑始釋”,這就說明纏繞他心裡多年的秘密已得到了答案,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了。

他和胡濙談到四更天,肯定談了很多,胡濙的彙報肯定很長,說明建文沒有死。

否則只要一兩句就可以說完。這是最合理的解釋。 可惜史料中並未記載這次密談的內容。

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朱棣得知了朱允炆的下落,同時朱棣相信,過了這麼多年,這個侄子對自己已經不再有威脅了。所以他放心了。

建文帝到底去哪了? 地處閩東的寧德市上金貝村,2008年發現一個頗有規模、形制奇特的神秘古墓葬,疑為建文帝陵寢。

發現神秘古墓:


消息傳出,引得許多專家學者蜂擁前往考察。

古墓從內到外分舍利塔、拜亭、墓坪三部分,佔地近兩百平方米。古墓為弧形條石砌成,墓前有高約五米的石柱,刻有云紋龍頭石雕。

這表明墓主人的身份非同一般,按照墓葬規制,像是皇族的墓。

舍利塔的蓮花基座造型與鳳陽明皇陵的造型完全一致,在明朝只有朱家可以使用這種造型。

寧德華嚴寺珍藏了一件明代雲錦袈裟,袈裟由五十片面料拼接而成,工藝非常複雜。

袈裟繡了十八隻五爪金龍,是典型的明初龍造型,袈裟下半部內嵌“福壽”兩字的宮燈狀圖飾,正是朱元璋常用的圖案。

五爪雲龍袈裟圖:


這方雲錦袈裟胸前繡有九條龍,下方繡有五條龍,民間和尚無人敢用。

華嚴寺附近老人們向專家講述了一個故事: 在那個夜晚,建文和忠於他的隨從們從皇宮下水道的內閘門逃出皇宮,乘船到達神樂觀。

隨後建文帝與程濟、鄭洽等人南下浙江。葉希賢、楊應能等人扮作建文帝,往西南西北而去,以此吸引朱棣的注意力。

建文帝等人經秦淮河到達溧水。然後棄船登岸,穿過太湖,到達蘇州。

然後沿著京杭大運河抵達杭州,再經多次轉移到達浦江縣鄭宅鎮鄭義門鄭洽家。

次年正月十五建文帝出門觀燈時被人認出,有人向縣衙舉報,縣令帶人來抓捕。

鄭洽將建文帝藏在一口枯井中,風聲平息後,建文轉移到浙南青田縣。

在劉伯溫的大兒子劉璉的指引下,建文帝從溫州出海,到達寧德金溪裡濂坑村鐵沙溪,朱允炆在這裡落髮為僧。

出家:

後來,朱允炆又前往福州雪峰寺,在這裡遇到了找尋他多年的胡濙。

建文手書一首詩給胡濙,讓他轉交朱棣。

詩云:“閱罷楞言磐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南來嶂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里遙。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百官此日知何處。唯有群鳥早晚朝。”

此後,建文帝在寧德出家,圓寂後,葬於上金貝村的上金貝古墓。


這麼多年過去了,朱棣的江山坐穩了,建文帝不再是威脅他皇位的那個皇帝,特別是看了他的詩後,朱棣詳細詢問了朱允炆這些年的生活軌跡,在確定不會有節外生枝之後,年老的朱棣不再追查了,也許一笑泯恩仇,更能對得起九泉下的朱元璋吧。

參考資料:《明史講義》《明史·建文皇帝本紀》《明史·胡濙傳》

作者 :歪眼小史工作室 ——馮生


剛日讀史


我傾向於跑了。《明史紀事本末》有其詳細的出逃過程,雖然這本書本身槽點不少,但可備一說。雖然官方史料說的是朱棣以天子禮葬了建文帝,但崇禎年間有人提出恢復建文帝祭祀時,崇禎帝卻說“建文無陵,從何處祭?”可見要麼朱棣壓根沒好好葬建文帝,要麼後面那些皇帝沒好好維護。

但且不說的確仍然有葬身火海的可能性,而且就算跑了,作為一個人,失蹤多年是可以被宣佈為死亡的,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他也和死了沒太大區別了,僅有的區別是,會有人利用一些人以為他還在世的心態搞事情,就像我下面要講到的那樣。

雖然當年明月認為朱棣派胡濙去找建文帝而且找到了,但我是不信的,原因後面說。

《明史紀事本末》後面給了建文帝一個結局,《綱鑑易知錄》也有類似記載:

(正統)五年春三月十三日,……會有同寓僧者,竊帝詩,自謂建文帝,詣思恩知州岑瑛,大言曰:“吾建文皇帝也。”瑛大駭,聞之藩司,因系僧,並及帝,蜚章以聞,詔械入京師,程濟從。八月,至金陵,九月,至京,命御史廷鞫之。僧稱:“年九十餘,且死,思葬祖父陵旁耳。”御史言:“建文君生洪武十年,距正統五年,當六十四歲,何得九十歲!”廉其狀,僧實楊應祥,鈞州白沙里人。奏上,僧論死,下錦衣獄,從者十二人,戍邊。而帝適有南歸之思,白其實,御史密以聞。閹吳亮老矣,逮事帝,乃令探之。建文帝見亮,輒曰:“汝非吳亮耶?”亮曰:“非也。”建文帝曰:“吾昔御便殿,汝尚食,食子鵝,棄片肉於地,汝手執壺,據地狗餂之,乃雲非是耶?”亮伏地哭。建文帝左趾有黑子,摩視之,持其踵,復哭不能仰視,退而自經。於是迎建文帝入西內,程濟聞之,嘆曰:“今日方終臣職矣。”往雲南焚庵,散其徒。帝既入宮,宮中人皆呼為老佛,以壽終;葬西山,不封不樹。

但我還是不信。

我不信的原因其實也只是我個人觀點,我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另一個人的存在,這個人就是建文帝的小兒子朱文圭。

和建文帝一起身亡或失蹤的有他的妻子馬皇后和長子太子朱文奎,就算建文帝基於人死不能復生不打算為他們做點什麼了,朱文圭可是還活著的。然而,明英宗經歷了土木堡之變失去皇位、熬到代宗病重再利用政變復位後,才大發慈悲釋放了從小被幽禁在鳳陽的朱文圭,這距離所謂建文帝重新現身的正統五年已經17年之久了。朱文圭連太子都不是,身份再敏感,能及得上當了四年皇帝的建文帝本尊嗎?朱棣或其後代能和建文帝本尊和解卻不放過朱文圭,是什麼道理?還是說朱文圭是建文帝充話費送的,他過得怎麼樣,建文帝這個當爹的壓根無所謂?

相比之下我寧可相信那些建文帝在某地安家、是一部分當地人的祖宗的傳聞。


代牧益州閻文平


建文帝下落之謎,堪稱是明史第一謎案了。時至今日,研究者也未能弄清事件真相,依舊是莫衷一是,眾說紛紜。不過,對於獲勝者明成祖朱棣來說,心中很可能已經存有答案了。按照我個人的觀點,建文帝應該是死於混戰時的那場大火了。

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晚年過得並不是很暢快。他自己親選的太子朱標先自己而去,這一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已經令太祖悲傷不已。在朱標死後,朱元璋一度猶豫,究竟是選擇其他兒子作為皇儲,還是在百年之後傳位於皇孫朱允炆,的確是一個難題。

就文治武功而言,燕王朱棣顯然是勝於朱允炆的。不過,在朱元璋內心深處,還是偏向於朱標和朱允炆的,覺得燕王朱棣更適合鎮守北疆,作為明王朝的屏障。可是,在皇位面前,骨肉親情終究會顯得不堪一擊。

皇太孫朱允炆登基後,已經預見到藩王尾大不掉的問題,便萌生了削藩的想法,而燕王朱棣則藉機以清君側之名起兵南下,發起了靖難之役。

最終,建文帝雖然費勁周折,還是未能抵禦自己叔叔的人馬,落得了個慘敗的下場:

谷王穗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史·恭閔帝本紀》

正史中關於建文帝結局的記載,著實顯得有些“自相矛盾”:既言及“帝不知所終(蹤)”,後又稱在灰燼中找出了“帝后屍”,並於八日後安葬。這看起來是有些難以令人信服。也正因如此,後人才將建文帝的下落視為一大謎團。

而在《太宗實錄》中,所記載的情節則較為詳細:

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騃耶?吾來為扶翼爾為善,爾竟不諒,而遽至此乎?”——《太宗實錄》

按此說,當時朱棣見宮中起火,趕忙派人前去救火。不過,此時已經來不及了,建文帝兵敗後放火燒皇宮並闖入火海自焚。燕王最終只是從火堆中找出了屍體,並認出是朱允炆。不過,這段文字顯然有做戲的成分,朱棣稱自己起兵是為了朱允炆好,卻不成想這個傻侄子竟會去自焚。

不管朱允炆是自焚之說尚有爭議,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當時的戰鬥頗為慘烈,而且宮中也確實燃起了一場大火。這場火,大概是朱允炆在絕望之際命人點燃的。

就當時的處境而言,朱允炆很難從宮中逃脫。儘管坊間傳言南京城內有地道,可今人經過反覆調查,並未發現有秘密通道。其實,以朱棣的性格來看,是絕不會放過朱允炆的。

不過,在朱棣內心深處,還是怕朱允炆逃出了皇宮。畢竟,他所發現的屍體已經被燒得面目全非,很難確定。一旦這個皇帝侄子出現,將會對自己極為不利。所以,朱棣尋找朱允炆,實際上是處於內心的不安,而真正的建文帝,實際上已經命喪南京城內了。



史海爛柯人


據傳說,在朱元璋建國之初,朱元璋聽到劉伯溫來見,臨時起意,看看這位預言家的本事。於是將咬了一口的燒餅用碗倒扣住,問是何物。

劉伯溫稍一思索,答道

“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為一燒餅是也。”


朱元璋聽後甚是佩服,於是逼著劉伯溫預測一下明王朝的氣數。

劉伯溫推辭說天機不可洩露,在朱元璋的一再要求和不論他預言了什麼都免死的許諾下,二人一問一答。其內容就是所謂的《燒餅歌》。


《燒餅歌》裡預測到雖然嫡長子是朱標,但是繼承皇位的確是孫子朱允炆。而朱允炆在當皇上的過程中,困難重重。

其中一句“,臣觀都城雖鞏固,防守嚴密,似覺無虞,除非燕子飛入京”,其中的“燕子入京”就是指的燕王朱棣以後興兵攻打南京入京之事,均為天註定的。


當然,其中真真假假,我們也說不清。如果真是這樣,都是天註定的事,朱棣篡權也沒有對與錯之分了。



篡權後,朱棣想正自己的名聲,他想要有一批老臣,或者老臣的子女來輔佐自己的話,那說明得到他們的認可,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


朱棣想讓劉伯溫的兒子劉璟來輔佐自己,但是劉璟堅持不出。劉璟在這方面我的感覺是不如他的老爹識時務,勝王敗寇,要想平平安安地活著就得順應時代的變化,一己之力,估計改變不了什麼。況且這已經成了既成的事實,但是劉璟有自己的氣節。


看到劉璟堅持不出,朱棣很生氣,於是把他抓到自己的身邊,親自審問他,以發洩自己的怒火。但是劉璟一點也不害怕。


於是,朱棣看劉璟如此不識時務,只能下殺手鐧,殺之而後快。而劉璟卻不畏懼,高呼

“百年之後,你也逃脫不了一個‘篡’字!”



朱棣在正名的同時,要解開心中迷霧,朱允炆是死是活?死了為何沒有找到屍首?活著的話,到底去了何方?他要活著就見人,死了就見屍。


在沒有得到侄兒的確切的消息之前,應該說朱棣還是吃不香睡不好的。因為只要朱允炆活著一天,就有可能找自己算賬。一是可能朱棣侄兒對被自己叔叔篡權一事不甘心,會在適當的時候拉起隊伍,與朱棣作對。二是姑且朱棣侄兒自己已經看破紅塵,沒有此心,但是在朱棣帝位還不穩定的時期,極有可能有些擁護朱允炆的人會繼續支持朱允炆與他對抗。


基於此,朱棣就下了血本,即使掘地三尺也要找出朱允炆的下落。民間傳說朱棣派人兵分兩路,一路水路,鄭和下西洋,一路旱路,派戶科都給事中胡濙走遍全國。

尋找了多久?應該說很久,據說有一十六年之久。有沒有找到?這些都成了謎,誰也不知道。只知道到最後,朱棣自己也沒有了尋找的慾望。



其實,關於建文帝的下落,我覺得有三種可能:


  • 一是已經被朱棣殺死,即使看到皇宮大火裡有朱允炆的屍體,也一口咬定,逃跑了。為的就是掩人耳目,自己沒有弒君。那麼為了圓謊,就製造聲勢,去全國尋找。

  • 二是死於皇宮大火,對朱允炆來說,百感交集,感慨於爺爺給自己找了大麻煩,索性死了之後,一了百了。

  • 三是出家為僧,伴著青燈木魚了此殘生。

而民間傳說最廣的是,建文帝本想一死了之,但想起了爺爺給他留下了一個錦盒,說是在最緊急的情況下,才可以打開。一說是朱允炆之前曾經問過爺爺,如果他的叔叔們造反怎麼辦?爺爺於是就給了他這個錦盒。


建文帝打開一看,

箱子裡邊有三張度牒(和尚的身份證明),上面寫好了建文帝等三個人的名字。還放著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白金十錠、遺書一封,書中寫明:“建文帝從鬼門出,其它人從水關御溝走,傍晚在神樂觀西房會集。”



從這個方面來看,朱允炆穿上僧衣,和兩個隨從分兩路逃走,然後出家為僧。後來對此事,負責尋找朱允炆的胡濙深夜來訪,二人密談了好久,大意是:

胡濙訪得建文帝假扮和尚逃離紫禁城後,真的削髮為僧,被僧司(宮內僧人職位)溥洽所救,輾轉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內,此後一心為僧,無復國之意。


也就是說,胡濙終於找到了結果:朱允炆出家為僧,並絕對沒有復國之意。

那麼胡濙此話是真是假呢?真真假假都有。真的話,是真找到了。假的話,是為了給自己十幾年的尋找做一個結束。反正沒有對證,他說什麼就是什麼。

據近代專家考證:

永樂二十一年(1423),建文帝死於江蘇吳縣穹窿山,終年46歲,葬於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

歷史漫談君


建文帝當時有沒有死,其實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謎。因為當時皇宮大火,當人們趕進去的時候,只剩下很多燒焦的屍體,因此,有人說死了,有人說沒死。

朱棣是肯定要殺建文帝的,因為建文帝被奉為正統,如果建文帝還活著,那朱棣就不正統,所以建文帝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死,要麼消失。

歷史上有兩個傳言,一,就是建文帝逃亡海外,鄭和下西洋,表面上是和他國交流,其實是去找建文帝。二,建文帝出家了,與世俗脫離了。

其實建文帝有沒有死,對朱棣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建文帝已經消失了。這個是朱棣最關心的,只要建文帝消失,就行了,朱棣要的就是這個結果。

而對於建文帝來說,他也不會再出現了,一方面,他出現等於送死,另一方面,是因為朱允炆一直沒有想過當皇帝,是明太祖把他推到這個位置上的,他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好皇帝,包括削藩,也是底下的臣子叫他削的。所以,他離開那個位置,反而是一種解脫。

建文帝的人生,不管是成敗,他都不會很好過,如果削藩成功了,他會痛苦一輩子,因為他是一個善良的人,一個孝順的人,如果將叔叔殺死,他會痛苦慚愧一輩子。而削藩失敗了,那麼,他就要消失一輩子。

至於朱棣有沒有找到建文帝,也是一個謎,因為就算朱棣找到了,殺了建文帝,他也不會公告天下,而如果沒找到,那他更不會公告天下了。


讀書是件重要的事情


分析應該還是死的可能居多,原因如下:

首先是朱棣不可能放過他。 朱棣雖然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實際上想幹嘛大家都明白。要想當上大老闆,就必須保證原來的老闆徹底掛掉。 這是第一目標,也肯定是朱棣心心念著的事情。當時的真實情況雖然我們不知道了,但朱棣一定做了周密的安排,甚至有可能秘密安排一支“斬首小隊”,就是為了取朱允炆的命。

還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說法,就是朱允炆去了海外,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找他……這個太扯了。去海外其實目標更大,真要想去找,鄭和沒有必要跑這麼多趟,一次就夠了,畢竟那時候想在海外生存下去,目標也是蠻大的。

綜上所述,死的可能居大。


李雲飛40897054


建文帝之死議論紛紛,因為朱棣並未找到他的屍骨,不能確定朱允炆已死。後世有兩種最大的可能性猜測:

一種說法是在“靖難之役”時沒死,逃亡海外了。要不朱棣怎麼會派鄭和七下西洋?一方面是為了向鄰國展示大明實力,更大的可能性是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以防他回來奪權,畢竟朱棣的皇位得來不正。

另一種可能就是真被大火燒死了,不過我是不太信的,這種巧合太小了。

史書上只是說失蹤了,並無實據說明建文帝當時已死,以致後世專家眾說紛紜,成為了千古之謎。


老家伊濱的


現在肯定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