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司馬懿死在諸葛亮前面,且諸葛亮能多活20年,蜀國能否收復中原恢復漢室?

月影青霜


婷婷認為即使諸葛亮能多活20年,蜀國想要收復中原恢復漢室也根本不可能。

魏國將多兵廣

三國時期魏國佔領的地盤是最多的,而蜀國和吳國地盤加起來還不到魏國的一半,這也就造成了魏國將才特別多,兵特別廣,而且還有曹休、張郃、曹真等大將還活著,對於諸葛亮也是不小的威脅。


曹叡也不是一個無能的帝王

從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並沒有動用司馬懿,但是照樣殺的諸葛亮敗退,特別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破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讓魏國全朝震驚,但是曹叡卻指派張郃攻破街亭,切斷了諸葛亮的後路,使得諸葛亮不得不撤退。


蜀國後繼無人

因為關羽被東吳所殺,劉備傾全國兵力復仇東吳,但是被陸遜大敗而歸,使得蜀國元氣大傷,後諸葛亮又五次北伐,導致蜀國國力越來越虛弱,既使諸葛亮攻下長安,並佔領關中地區,魏國也會侵全國兵力攻擊諸葛亮,而諸葛亮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的將才去防守,只能退回益州。

看到魏國大敗,東吳孫權肯定會偷襲諸葛亮。

三國鼎立的形勢已經形成,如果諸葛亮打破三國鼎立的形式,東吳孫權肯定會聯合魏國一起攻打諸葛亮,諸葛亮到時腹背受敵,本來諸葛亮打魏國就已經很吃力了,如果再加上東吳孫權,諸葛亮根本就毫無勝算。

僅靠諸葛亮一人想要恢復漢室,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婷婷愛歷史


在三國曆史上,最讓讀者傷心的是諸葛亮病死五丈原。
假如諸葛亮沒有死的這麼早,而是和司馬懿那樣活的時間那麼久,蜀國能夠完成逆襲,打敗曹魏政權嗎?


筆者認為是極有可能的。

因為在三國後期,其實就是諸葛亮,司馬懿和孫權三個人爭奪天下。

像早期比較厲害的人物,曹操,劉備,孫策這樣的梟雄都已經去世。

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的能力不相上下。

如果是司馬懿提前去世,諸葛亮還能活20年,那麼諸葛亮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完成他的北伐事業。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最為接近成功的一次,就是在上方谷圍困了司馬懿的大軍。


當時的司馬懿走投無路,已經準備自殺殉國了,一場大雨救了他的性命。

如果沒有這場大雨,司馬懿和他的兒子司馬懿,以及庸涼的守備軍,都會在這場戰爭中殉葬。

沒有了司馬懿,魏國和蜀國的實力將會更加接近。

曹睿雖然是一代明主,但手下能打仗的大將卻不多。

像早期的曹仁,張遼,許褚,徐晃,張郃都去世,放眼整個魏國還有誰是諸葛亮的對手。
諸葛亮拿下庸涼地區後,可以在附近徵集士兵,軍糧。


再也不用從益州千里迢迢的運送糧草軍械到前線。

這對諸葛亮北伐來說,無異於增加了勝算。

在這20年的時間裡,曹睿已經去世,剩下的曹芳和孫權,根本不足為慮。

孫權雖然活到了公元252年,但他在晚年的表現實在不敢恭維。

所以,諸葛亮在魏延,姜維,王平和廖化等人的協助下,北定中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諸葛亮去世後,剩下的東吳孫權,就算劉禪是一頭蠢豬,也能輕鬆的解決掉。


這樣的話,蜀國統一三國提前實現大一統,還是很有機會的。

—End—



冷月鉤沉


肯定不能。

第一,蜀中人口不足。人口不足,經濟就不能發展,兵源糧草也沒有保證。到蜀漢亡國的時候,舉國之兵不過十萬,而且是以犧牲農業人口作為代價的。所以三國之中蜀漢z政權穩定卻最先滅亡,魏吳都經歷多次政權更迭,甚至血流成河都沒事兒,根本就在於此。時間拖的越久,蜀漢就越疲憊,實力就越弱。

第二,按隆中對的計劃,伐魏需要兵分兩路,分別從荊州和漢中出兵,一路攻許昌一路攻長安,迫使曹魏分兵。淡關羽敗亡失荊州使蜀漢只能從漢中出兵,雖然聯絡了東吳,但是東吳上陸就不行,一直沒有什麼勝績,所以曹魏可以集中兵力防禦蜀漢北伐。

第三,蜀漢所依賴的是地利,群山圍繞,易守難攻,但同樣造成漢軍也不容易出去,出去了糧草也不好供應的問題,本來自己的長處由於自己需要出去打,反而成了缺點,曹魏也好防禦,來回來去就那幾條路。

第四,劉備入蜀對蜀中大肆搜刮,用“直百錢”淘盡蜀中財源,夷陵一敗揮霍殆盡,所以出師表才說:“益州疲弊”,錢沒了,老百姓和地方大族都得罪了。

第五,曹魏佔據了西北的養馬地,縱觀中國歷史,西北養馬地都是必爭之地,沒有馬就無法組建騎兵,所以蜀漢出名的也是山地步兵,這種山地步兵防禦可以,對陣就差了。

第六最重要,讀中國歷史就不能離開士族門閥,幾乎所有的歷史事件背後都有他們的影子,漢到晉猶重。曹操自己就是頂尖豪門,司馬家也是,他們有北方士族的支持,反觀蜀漢,一部分荊州派家都沒了,蜀中士族就那麼點力量也壓榨差不多了,所以蜀漢後期主和派壓制了以姜維為代表的主戰派就是如此。

綜上所述,可以很清楚看出,別說諸葛亮了,就算姜尚,張良復生,蜀漢也沒戲!


閒翻古書笑談歷史


如果諸葛亮多活20年,那麼不管司馬懿是不是死了,對魏國來說都是一個大麻煩,甚至可能會吃大虧。不過蜀漢能不能統一天下則很難說,只能說有一定的機會。

在魏蜀吳三國中,以蜀漢的實力最弱,所以在諸葛亮原本的規劃中,是要等天下有變以後再行北伐。只是夷陵之敗以後,蜀漢人才凋零,二魏國同志日益鞏固,所以諸葛亮不得不提早北伐,想以戰促變,尋找機會。

歷史上在諸葛亮死後,這個機會確實出現過,那就是曹爽和司馬懿爭權,並最終引發了高平陵之變,魏國政權被司馬家族控制。伺候忠於曹魏和不滿司馬專權的人又發動了淮南三叛。

而魏國這一變亂的本質,是自曹丕下令親王不得干政以後,曹魏嫡系皇族大多被趕出了權力中心。而隨著原本控制軍權的夏侯惇、夏侯淵、曹洪、曹仁、曹休、曹真等旁系皇親陸續去世以後,皇族勢力進一步衰弱。相反,世家大族卻通過九品中正制在朝堂上勢力日增。加上曹丕、曹叡壽命不長,結果權力失衡。

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有沒有司馬懿,曹魏都將出現皇族和世家大族之間的權力鬥爭,並引發較大的動亂。魏國連續的動亂可以說是極好的北伐機會,諸葛亮如果活著那麼肯定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機會,給魏國造成極大的麻煩,甚至可能讓魏國吃大虧。

不過魏國會不會因此滅亡,這個就很難說了,畢竟蜀漢和魏國之間國力差距太大。而且如果蜀漢進展太順利的話,東吳肯定也會改變和蜀漢聯盟的態度,轉而支持魏國,蜀漢想統一天下沒那麼容易。

所以諸葛亮如果真的多活20年,只能說蜀漢會有比較好的機會而已,但是是不是能統一天下則不好說。


不沉的經遠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後人的一句詩說盡了他們對於諸葛亮這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文臣謀士可惜和感嘆。對於諸葛亮來說,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也是他窮盡一生,想要報答和他不斷開展北伐的無限根本動力。

但是他在北伐過程當中遇到最為強大的一個阻礙莫過於魏國時期的司馬懿了,相比之下他和諸葛亮之間在權謀上也並沒有過高的差距,雖然在某些情況之下,諸葛亮可能對司馬懿還是略勝一籌,但是這種優勢很簡單容易的就會被兩個國家之間的國力差距彌補了。蜀國是三國之中實力最為弱小的一個國家,這種弱小不僅僅體現在地盤小,更是表現在它的人口稀少,完全不是魏國的對手。僅僅是魏國人口的1/3不到而以這樣的一個劣勢想要吞併魏國可以說是非常困難的。在司馬懿和諸葛亮的行軍佈陣之間往往勝敗的差別就在毫釐的失誤之間,因而不管諸葛亮從哪一次北伐當中,只要是碰到了司馬懿,那麼或許就不會取得太大的戰果。因為司馬懿的智謀和他旗鼓相當。彼此的謀略也都是面面俱到,很少有能有遺漏的地方,也就是說很難讓對方發現自己的破綻,找出可乘之機。倘若司馬懿先諸葛亮而離開人世,那麼諸葛亮是否能夠幫助蜀國修復漢室呢?

在魏國之中除了司馬懿之外,似乎並不能夠找到一個文人謀士,能夠和諸葛亮的智謀旗鼓相當。這也是為什麼屢次在諸葛亮進行北伐時,魏國的實際統治者總是要請已經罷免的司馬懿倉促上場,應對來自諸葛亮的危險,因為他也深知在整個魏國的朝廷當中,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像司馬懿這樣,在諸葛亮面前還能夠佔得一分半分的優勢。倘若司馬懿率先離世,那麼在魏國的朝廷當中,基本上也找不出一個謀略在諸葛亮之上的人物了,所以說這樣帶來的一個最終結果,也就是諸葛亮率領蜀軍屢戰屢勝攻破長安進而打下當時的許昌匡扶漢室。但是這樣的一個結局也不是說特別肯定的,因為在國力的巨大懸殊差距之下,這種情形要求諸葛亮在行軍佈陣的過程當中不能夠犯下一個絲毫的失誤,因為任何細小的失誤在戰場當中都可能引起巨大的變化和影響。對於蜀漢來說,連年持續北伐已經是對國力的巨大消耗,儘管諸葛亮以實現先帝目標而力排眾議,但是在蜀中仍舊有不少的人從根本上是非常反對蜀丞相連年用兵的,因為老百姓並不能夠承受著連年的戰亂帶來的壓力。所以說對於諸葛亮北伐是他非常堅決要求下才得以進行的,如果出現了細小的失誤,那對於蜀國來說是不可承受的。

但是對於魏國來說情況則是大不一樣,假設在沒有司馬懿坐鎮的情況下,他們還是有足夠的實力得以補充和緩和的。而出現了司馬懿這樣的人物,也只是讓諸葛亮的進攻步伐不斷的受阻,乃至是停止。因為對於諸葛亮來說,要想一鼓作氣的吞併整個魏國,是很難實現的。計謀固然是非常重要,但是在絕對的實力面前,再高超的計謀也不能夠改變現實情況帶來的巨大差距。所以說不管是司馬懿是先諸葛亮去世,還是說諸葛亮能夠再多20年的壽命,對於蜀漢來說,匡復漢室還於舊都本來就是一個非常艱鉅並且難以完成的任務,儘管是在諸葛亮這樣的曠世奇才身上,依舊是崎嶇不堪,前途兇險,更何況諸葛亮的後繼者費禕,姜維等人了。

退一步來講,假如沒有司馬懿的阻礙,諸葛亮真正的能夠攻下許昌,那麼盤踞在江東之地的孫權,又怎麼會坐視不理呢?在三國鼎立的情況之下,任何一方吞併一國勢必會帶來權力和局勢的巨大失衡,這也是任何一方都不想要看到的。我單純的將孫權的勢力排除在外的話,諸葛亮在沒有司馬懿的情況下,是還有可能完成劉備臨終之時所留下的遺願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但是必須要考慮孫氏家族,就是吳國勢力這樣的一個存在。儘管在表面上打著聯合的一個幌子,但是在利益面前這樣的脆弱同盟往往是顯得非常難以承受一擊的。對於諸葛亮來說司馬懿的消失會讓他有機會攻滅魏國,但是諸葛亮的逝世卻給了司馬懿無限的可能去吞併蜀國。


大史小吏


熟讀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當世老謀深算的軍師,如果不是戰亂年代,或許他倆可以把酒言歡、吟詩作對也不是一件未嘗不可的事情。

但這都後人的一廂情願,話到這裡,言歸正傳。如果當時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的時候,在上方谷一把火將司馬懿燒死,那是否真的就可以平定魏國,從而飲馬黃河一統中原呢?

先來看看一下當時的態勢。諸葛亮為完成先帝遺願,第六次率軍出祁山,他深知這可能是他最後一次北伐中原的機會,所以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但偏偏他的對手還是狡猾如狐狸的司馬懿,司馬懿也不是一般人物。在前幾次的交手中,已經領教過諸葛亮的手段了,這次就是堅守不出,擺出一副看你能奈我何的狀態,想借此耗盡蜀軍糧草,從而達到逼迫諸葛亮撤軍的戰略目的。

然諸葛亮豈非等閒之輩,看穿了司馬懿的伎倆,於是將計就計。在上方谷預先準備了大量的乾柴等易燃物,同時派兵用木牛流馬從蜀中來回運糧。司馬懿見狀,終沒有按耐住性子,在手下的叢勇下,直奔上方谷而來,想一把火燒了蜀軍糧草。

等司馬懿父子三人進谷之後,才發現根本沒有什麼所謂的糧草,急忙下令退兵時,諸葛亮扇子一揮,蜀軍便用火箭向魏軍射去,頓時上方谷一片火海。司馬懿父子自知這次可能在劫難逃,三人便抱頭痛哭等死,然而正當火旺人困,誰料此時天降大雨將大火撲滅,司馬懿率魏軍奮勇拼殺僥倖的逃脫了,致使諸葛亮無功而返。

如果,當時天沒有下雨,司馬懿父子三人都被燒死,後面的事情便相對簡單了。諸葛亮會指揮大軍趁勢拿下渭南和渭北兩座魏軍大營,同時劍指長安。

如果事情按照這個態勢發展下去,接下來會發生的變化就是:

1、諸葛亮本人藉此可有調養一下身體,把自己身體養好,生命可以多延續10年也不是沒有可能。畢竟他最大的對手司馬懿已不復存在,心裡的石頭可以暫時的放下去。而魏國剩下的軍師或者是將才基本上沒有幾個可以拿得出手的,鄧艾或者是鍾會,諸葛亮可以分分鐘把他們秒殺。

2、一年後,諸葛亮率軍必然會前出到關中平原,這裡可有大片的良田可供耕種,也更容易以戰養戰。人口和糧草都有了,再加上蜀國又是大漢朝的延續,在民心上可能會更有所向,拿下長安是遲早的事情。

3、他還有一個厲害的角色在輔佐他,此人就是姜維。論武力、姜維不輸魏延,論智謀,在當時除去司馬懿和諸葛亮,他稱第三恐怕也沒什麼人出來反對。

按照以上三點的分析來看,如果司馬懿真的在上方谷被一把火燒死了,假以時日,諸葛亮一定會飲馬黃河,一統中原。至於蜀國的盟友:吳國,也只能是眼睜睜的看著劉禪遷都長安而已。








生命的不可思議


假如司馬懿死在諸葛亮的前面,而且諸葛亮可以多活20年的話,那麼最後一統天下的肯定是蜀漢,也就不會有後面的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了,諸葛亮實際上活了54歲,司馬懿活了73歲,讓諸葛亮多活20年,而且還要司馬懿死在諸葛亮前面,那麼司馬懿就得在公元234年以前死去,這時司馬師才25歲,司馬昭22歲,沒有了司馬懿他們兩個在曹睿的手下連點浪花都翻不起來。

以曹爽和郭淮的能力完全不是諸葛亮的對手,雖說蜀漢在體量上與曹魏有根本上的差距,但是有諸葛亮的存在這一點完全可以彌補,秦以關中之地而一統六國,劉邦只有半個關中能五年滅楚,袁紹擁四州之地而官渡慘敗,符堅全據北方,淝水一敗則身死國滅,佔據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只是提高了將領的容錯率,將領偶爾出現一些腦殘操作有更多的迴轉餘地,類似曹操赤壁兵敗很短的時間可以恢復,但並不意味著體量大就一定能贏。

佔據的資源太多,最多可以讓無能的將領多揮霍幾次,曹魏這邊在曹操死後在人才上面呈現斷崖式下降,根本沒有能夠抵擋諸葛亮的人才,單單憑這一個郭淮,對陣諸葛亮,完全不是對手,在古代的一個國家實力體量雖強,但當時的政體體制是絕對不足以調動整個國家的,古代國家的興衰更取決於領導人的能力,而曹魏這邊在領導人方面,曹氏一族除了曹操,再沒有諸葛亮級的人物了。

鄧艾、鍾會、羊祜等人雖然也不錯,但是到底是與諸葛亮差一個級別,曹魏一方想要抵擋諸葛亮的進攻,必須要調動全國之力,數倍於諸葛亮的兵力才能保持不敗,而曹氏一族對領兵主將一直都有極高的戒心,尤其是曹真和曹爽父子,對司馬懿的態度一直是防備有加,鄧艾,鍾會等人的軍事能力不錯,但是政治水平就差遠了,曹魏後期軍政大權基本都由曹爽把持,曹爽的腦路有多清奇大家都知道吧,諸葛亮的只要一個簡單的反間計,就能把鄧艾,鍾會,曹爽等人玩的團團轉。

蜀漢一直以來被詬病的就是人才問題,老一代死傷殆盡,新生代牙牙學語,青黃不接,而多了這20年,足夠新生代的成長了,彌補了人才的短缺,這是最為主要的。諸葛瞻在諸葛亮死時才8歲,諸葛瞻的資質在史書上看起來不低,如果有諸葛亮的培養,姜維,蔣琬等人也能對諸葛亮有多二十年的認識和學習,蜀漢在人才方面也得到補充,那麼蜀漢的前景必是一片光明。

雖然個人的影響放在歷史的尺度上微乎其微,但也要看個人是誰,但像諸葛亮這樣橫壓一個時代的人,又的確對歷史有足夠的影響力,諸葛亮在蜀漢軍政合一,可以隨意調動全國資源,這一點遠勝曹魏,即使國家體量有差距,但不是主要因素,舉個例子,王猛輔佐苻堅一統北方,前秦國力空前強盛,基本一統華夏的功業近在咫尺,而此時王猛離世,臨終勸諫苻堅莫徵東晉,然而幾年後苻堅依然一意孤行,號稱百萬大軍橫徵東南,結果造就了史上著名以少打多的戰爭淝水之戰,因此,國力的確是一個重要因素,如果一個人的才能能夠達到諸葛亮如此程度,他的影響力是可以左右一個時代的趨勢的。

所以說假如司馬懿先死,諸葛亮多活二十年的話,蜀漢定能光復漢室,一統天下。


一個老男人歷史


不能。

1. 在諸葛亮幾次北伐時司馬懿是強敵,但不是唯一強敵。曹魏方面還是有一些精兵強將的。並且畢竟曹魏地域廣闊,即時諸葛亮能進入中原,但畢竟實力有限,蜀漢連年征戰,很難保證後續的兵員物資補給。

2. 就政治上,曹魏內部相對比較團結,軍政大權都在曹氏宗親手機,並且經歷了曹家幾代人的苦心經營,比較安穩。蜀漢就不一樣了,本來就是外來政權,劉備進入蜀地後就形成兩大勢力,一個是外來勢力,一個是本地勢力。劉備在世時還能互相牽制,劉備去世後,以諸葛亮為首的外來勢力全面打壓本土勢力。諸葛亮北伐時難免會讓他們有機可乘起來報復。

3. 就君臣上,曹魏雖然一代不如一代,但畢竟有很多宗親作為中流砥柱,前線的戰將也不用考慮太多後方軍政事宜。而諸葛亮雖然出兵在外,但後方並不放心,後主劉禪昏庸無能,信任小人。

4. 如果諸葛亮取得北伐取得很大順利,曹魏必定會聯絡東吳,東吳也一定會趁機攻擊蜀漢,因為東吳不可能讓諸葛亮把曹魏滅掉,他們是互相制約關係。有人說了,會不會蜀吳聯合滅了曹魏呢,不可能,蜀漢政權的立國根基是恢復漢朝,那是漢朝的正統,滅掉了曹魏怎麼可能會跟東吳平分天下。所以東吳不會聯合蜀漢滅了曹魏。

這些都是個人看法,歡迎一起探討。


小輝看劇


肯定不能,國力太弱,人材調敝。蜀國因連年征戰,國困民乏,天下九州,蜀只佔其一。而魏國地大物博,人材眾多。並非只一個司馬懿。而且老百姓生活安定,政治比較清明,但靠一個諸葛亮是滅不掉魏國的。不過亮有生之年據守是沒問題的。蜀國最終的命運早一點或晚一點滅亡的問題。


根285927616


按著小說的劇情,如果司馬懿死在諸葛亮之前,諸葛亮多活20年,蜀漢可以發展到鼎盛,即使不能統一,也可以碾壓吳,魏。到時候,就會出現合縱連橫。吳魏聯和對抗蜀漢,就像小說中三國後期吳蜀聯和對抗魏國一樣。至於統一,因素有很多,三國歸晉的時候,晉的經濟,文化,軍事實力,已經完全取得優勢。蜀漢當時的綜合實力,想達到這種優勢,短時間很難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