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最精美秀逸的行书,承袭羲之笔法,行云流水看醉万人,好字

前言:

欢迎您来到清雅阁,清雅阁的创办初衷便是以传承中华文化精神,发扬中国国粹艺术。为广大艺术爱好者搭建艺术交流平台,我们将始终秉持创作优质书画内容的宗旨砥砺前行。如果喜欢我们的内容,敬请关注、点赞、收藏、分享、转发。您的每一次参与都是我们创作优质内容的强大动力。


章法集众字而成篇,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开合以至用笔的轻重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变化,在笔势的管束下,组合成一个整体。章法布局的基本要求是左顾右盼,启受相承;疏密有致,刚柔相济;节奏鲜明,气韵生动;四边留白,行间透气;各尽意态,起伏随势;笔毫捻转,巧布虚阵;首尾呼应,一气呵成。这些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对书法章法进行审美评判的标准和依据。

临摹古人优秀作品的意义集临摹步骤:

临摹古人优秀作品的意义


① 在优秀作品中学习古人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


② 在这基础上,于其中寻找自我(也就是在传统中找寻自己喜欢,容易临摹上手的作品)在其中认证自我(就是将自己的审美思维认识与古人对照后决定保留与舍弃)。
③ 在传统中寻找古人的创作契机,这是临摹环节所要解决的最要的问题。前两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可慢慢获得,而第三者欲是需要学习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参悟的能力。这是每一个学习书法的人所必须注意的。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姪稿》、苏轼《黄州寒食帖》、张旭《肚痛帖》等。


临摹的步骤


① 选择临摹的范本。古典作品浩如烟海,要选择自己喜欢,与自己性情相近的贴或碑来临摹,这样容易上手,会加深兴趣。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

(1)“取法乎上”,古语“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即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来临摹。

(2)由浅入深,先挑选易识,易读的技法难度较低的作品临摹。


② 对所选范本做简单考证与认识。如对范本所处的时代的了解,对范本作者的了解,主要著作,擅长的书体等。还有对范本本身的内容、释文、断句等各方面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加深对范本艺术特点的认识和掌握。
③ 工具选择。范本选定后,应视其书写风格、字体类别、字的大小,而选择笔(狼毫、羊毫、兼毫)的大、小,同时选择墨(浓、淡、油烟、松烟),纸张的薄、厚、生、熟。
④ 对临。上述工作做好以后,我们开始对临,起初应一笔一字去临,慢慢到一句话或一组字来临(这样有助于加深记忆)。反复多次以后,自己认为与范本接近(字的大小、墨迹的浓淡、章法的疏密等要争取逼真为好),可进行下一步骤的练习。
⑤ 背临。在对临的基础上,练习不照范本而靠记忆书写。然后与范本对照,反复如此更加深对范本的印象。
⑥ 意临。当习者对范本已经掌握之时,可试验加进一些自己的想法,如在结构上,在章法上,在墨法上。改变了范本的一些面貌,而不失范本的原有精神。意临是从临摹走向创作的初始阶段。
⑦ 由于我们今天所处时代,环境与古人有很大差异。书写工具上的不同(纸张,笔墨等)。再如生活节奏不同,学习创作环境不同,因此,不能在临摹时将范本中每一个细节完全逼真地表现出来。只要大家掌握方法,以及古人在创作时的心理活动就可以了。

沈尹默行书法帖欣赏:

书者介绍:

沈尹默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于右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与李志敏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 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米芾)以下"。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张辛教授评价:"北大历史上的名书法家只有章梫、金息侯、罗复堪、沈尹默等寥寥几人而已,李志敏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第一人。"

书家的天资与功夫都很优秀,其书法就会精神融通、笔法流畅。如果不是天资与功夫俱佳,又怎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呢?书法有其体势规格,不学习就不可能明白。如果功夫深厚而天资不佳,那么虽然能够把字写得工整,但是无法得到虚实收放、圆环飞动的美妙。书法有其精神气质,没有足够的天资就不可能明了。

如果天资高超而功夫粗疏,那么虽然能够做到笔势雄强,但是执笔方法、用笔方法的权变、分寸却不娴熟。因此既要有聪颖的天资,又要有深湛的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