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的有楊家將嗎,講一講真實的楊家將的故事吧?

史學達人


答:楊家將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

這楊家將的成員都有誰呢?

主要是三個人:楊令公、楊六郎、楊文廣。

這三個人是爺孫三代人,英雄事蹟各有千秋。

下面分別說一下。

先說楊令公。

楊令公的名字有怎麼複雜。

他本名叫楊重貴,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父親楊弘信曾為後漢的麟州刺史(今陝西神木),後周代漢的時候,據麟州自立,後歸附後周。

由於在後漢時代,楊弘信為結交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曾派年少的楊重貴到太原為劉崇效力。

後漢滅,劉崇繼位,史稱北漢。

楊重貴得到了劉崇的重用,先擔任保衛指揮使,後以佔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

劉崇收楊重貴為養孫,給他改名為劉繼業。

劉崇死,先是其子劉鈞繼位;劉鈞無子。劉鈞死後,由其外甥同時也是其養子的劉繼恩繼位。

劉繼恩死,劉鈞的另一個養子劉繼元繼位。

注意,劉繼恩和劉繼元都是皇帝,都有“繼”字。所以,劉繼業(即楊重貴)為避諱,就拿掉了中間的“繼”字,名為劉業。

北宋滅北漢,劉業跟隨劉繼元降宋,恢復了本姓“楊”,名為“楊業”。

當然,也有很多評書演義仍稱呼他為“楊繼業”,甚至無視其曾經改名易姓的經過,把他從出生開始的名字就稱為“楊繼業”。

補一句,因為楊業歸宋了,他父親的名字“楊弘信”為避趙匡胤之父趙弘殷之諱,在史書中被改成了“楊信”。

楊業歸宋後,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鎮守代州,曾擊潰從雁門大舉進攻的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因功升雲州觀察使。

楊業威名大振,此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不戰而走,稱之為“楊無敵”。

“楊無敵”死難於雍熙北伐。

北伐之初,宋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

楊業表現神勇,一路過關斬將,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

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

宋太宗只好下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

遼國十餘萬大軍展開反擊,攻破了寰州。

潘美留楊業拒敵,承諾自己在陳家谷部署步兵強弩接應。

楊業信以為真,力戰盡日,但轉戰到陳家谷時,才發現自己被潘美放了鴿子,悲憤莫名,死力再戰,長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力盡被擒,寧死不屈,絕食三日而終。

楊業有多個兒子,但到底是六個還是七個,各種版本的史書記載不一,名字不同,次序也很亂。

這裡取《宋史》中的記載,共是六個兒子,長子楊延玉,次子楊延朗、三子楊延浦、四子楊延訓、五子楊延瓌、六子楊延貴和七子楊延彬。

長子楊延玉在陳家谷口戰鬥中犧牲,其餘六子俱因此而升遷。

其中次子楊延朗為崇儀副使;三子楊延浦和四子楊延訓併為供奉官;五子楊延瓌、六子楊延貴和七子楊延彬併為殿直。

楊延朗就是楊六郎,明明排行老二,為什麼被冠以“六郎”之名呢?

原來,楊延朗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害怕到了極點。

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他們認為楊延朗是那第六顆星轉世,敬稱楊延朗為“楊六郎”。

楊六郎英雄一世,但死後也得不到“安寧”。

因為,宋真宗封財神爺趙玄朗即趙公明為其聖祖。所以,楊六郎的名字“楊延朗”為避諱被改成了“楊延昭”。

按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記載:楊延昭有三子,長子楊傳永,次子楊德政,三子楊文廣。此三子中,只有楊文廣大器晚成,名垂青史。

特別要說明的是,在評書和演義中,楊文廣是楊宗保與穆桂英之子,但楊宗保與穆桂英都是虛構人物,並不存在。

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

後來又隨狄青南征討儂智高,調任為廣西鈐轄,後又升任為宣州知州、邕州知州及左藏庫使。

在對西夏的防禦作戰中,楊文廣先後擔任過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死後被追贈為同州觀察使。

歐陽修曾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


覃仕勇說史


歷史上的楊家將是真實存在的 。楊繼業 ,又叫做楊業,(約932-986年),原名重貴,又名楊繼業,(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

宋太祖趙匡胤 、宋太宗趙光義都很器重的名將 。楊家將的故事 ,大都是後來的說書演繹的 。但是真實的楊家將確實存在過 。

楊業的兒子楊延昭 、孫子楊文廣 ,都是北宋著名的將領 。

2004 年 6 月份的長春市的 《新文化報》 ,用兩個整版篇幅報道了楊業的第 35 代孫 “楊鳳鳴” 將軍英勇抗擊沙俄侵略的故事 ,還有 楊鳳鳴 將軍的 朝服照片 、墓地照片 。在黑龍江愛輝市博物館 ,看到了楊鳳鳴將軍的 銅像 ,還有一個展室專門介紹楊鳳鳴將軍的事蹟。

楊家在抗擊沙俄侵略的戰爭中 ,陣亡 14 人 。楊鳳鳴將軍犧牲後 ,朝廷追封為 光祿大夫一品建威將軍 。

楊家將在清朝還有人做到 漢軍廂紅旗步軍都統 、吉林將軍手下是 協統 、遊擊將軍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 ,楊業的第 37 代孫 “楊耀立”,做過彭德懷司令員的電臺報務員 1955 年授上尉軍銜 ,回國後在福建擔任教官 。轉業後任吉林市制藥廠工會主席 。現在的吉林市還有楊家將的後人近百人 ,高級工程師 、主任醫師 、研究員 、大校軍官 。我認識一位真正的楊家將第 37 代孫 楊耀文 ,家中的譜書歷歷在目 。


MOSS


就一邊關守將吧。

楊繼業

楊繼業本名叫楊崇貴(?—986年),原名崇貴,又名楊繼業,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官至雲州觀察使、判代州,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楊業的父親楊信,曾任後漢的麟州刺史(今陝西神木),趁五代混亂的時候,佔據麟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盪,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崇貴到太原。後楊信投靠了後周,楊重貴留在了太原。楊信死,以其子楊重勳(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勳又歸附了後周。雖然有這樣的反覆,但是由於處於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年少英武的楊重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楊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楊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

然而楊繼業在北漢三十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楊繼業與宋將党進戰於太原城下,被党進以少擊眾,大敗,楊繼業先躲在壕溝裡,然後靠城上垂下的繩索,才得以逃生。以這樣狼狽的戰績,不知道為何成為無敵?而在《續資治通鑑》中,僅僅提到楊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投降以後,楊繼業還在堅持戰鬥,直到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其中描述這段歷史的文字不過幾十字,非常簡略。同時期的《九國志》曾經記載過楊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遼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可見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累了邊防的豐富經驗。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複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而實際上書誹謗楊業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對楊業早就心存嫉妒,這樣的心理,在某個特別的時刻就會表現出來。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餘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遼軍兵力佔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只是遷移民眾,不需要與敵人決戰。他向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楊業與遼國交鋒多年,更深知邊境地勢,他根據實際情況做出的判斷非常正確。但是護軍王冼和劉文裕卻不以為然,非要與遼國正面交鋒,並且以怯敵嘲笑楊業。而作為主將的潘美,也是經驗豐富的將領,應該知道在敵眾我寡下應採取什麼策略。而且此行的任務不是與敵交鋒,只是遷移民眾。但是在這時,由於嫉妒心理的作怪,他卻沒有支持楊業的意見。最後楊業力爭不果,只能冒險出擊,他和潘美做了約定,讓潘美在要道陳家谷部署步兵強弩接應。楊業知道此行很難取勝,潘美在陳家谷設伏接應,還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楊業出擊以後,王冼等人很久沒有消息,以為遼軍已經敗退,為了爭功,率領部隊出擊,前進不久,得到了楊業敗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楊業力戰盡日,轉戰到陳家谷,沒有看到接應的人馬,非常悲憤,再率領部下力戰。楊業身受幾十處傷,左右殆盡,仍手刃敵軍數十百人,楊業筋疲力盡,戰馬又受了重傷,最後為遼軍生擒。楊業的長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楊延昭

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朗,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楊業看了以後說:“此兒類我。”以後出征,必然帶楊延昭同行。楊延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薰陶,成年以後,也成為一個職業軍人。

楊延昭英勇善戰,所得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風簡樸,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繼承了楊業的作風。楊延昭每戰都身先士卒,獲得功勞,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樂於為他效命。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楊延昭正好處在北宋對遼國進行防禦的時期,他為保衛宋朝的邊防而奮戰,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延續了楊家將的威名。

歷代楊家將傳說中,以為楊延昭是楊業第六子,故稱楊六郎。但是據史所載,楊延昭應為次子。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朗外,還有延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文廣

楊文廣在楊家府演義中,是楊宗保與穆桂英之子,歷史上的楊文廣卻是六郎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徵,但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韓琦派楊文廣率領部隊在篳篥築城,控制要道,防禦西夏。楊文廣先揚言要到噴珠築城,然後率軍迅速趕往篳篥,黃昏時趕到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構築好了防禦工事,作好了戰鬥準備。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大至,看到宋軍已經佔據有利地勢,作好了準備,只能無奈的撤退,楊文廣乘機遣將出擊,斬獲敵人很多。皇帝下詔嘉獎,賞賜豐厚,並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迴音,楊文廣就死於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間搖擺,只是防禦。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還在為這個奮鬥了三代的目標努力。但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歷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蹟,為後人所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這裡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勳,楊業是其伯祖。宋朝積弱,最後亡於外敵,所以遺民們更加追思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於是楊家將的故事得以廣泛流傳,在流傳過程中,民間加入了許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遺民所著的《燼餘錄》中,將楊嗣的功績安到楊延嗣身上,將楊文廣的事蹟,創造出了一個楊宗保。還杜撰了楊家將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節。而在元朝的雜劇中,有關楊家將的劇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

潘仁美

歷史上並沒有奸臣潘洪或潘仁美這一人物,其原型是潘美。害死楊業的,應該是王侁,而非潘美。王侁是個小人,以誣陷主帥而起家,可能是由於王侁官職太小,不足以突出楊家,所以潘美很倒黴地攤上了這件事。按照宋史說法,潘美當時與楊業的立場相近,只是沒有力爭,王侁軍離開防地時還曾予以制止,似乎潘在其中責任不大。從戰後的處分來看也是如此,潘美僅受降職處分,而兩個監軍皆被撤職發配。但是作為北伐西路軍的統帥,潘美對於王侁提出的作戰方案不置可否(其實就是默認),最後導致楊業戰死沙場。楊家浴血奮戰,潘美應該負一定責任。

其他人物

其實歷史上楊家將沒有楊宗保,也沒有穆桂英。但是的確有佘太君的存在,佘太君原姓折掘(沙陀族),和楊家同為山西豪強,共同抗擊契丹,保一方安寧,後歸漢,其弟名叫折御卿(958~995)時任府州刺史。後漢乾祐二年(949年)與楊繼業成婚。



夜郞春秋


楊業確有其人,身死另有隱情楊業是楊家將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犧性最為壯烈。

根據傳說,北宋初期,遼兵來犯,朝廷求帥。太師潘仁美之子潘豹想掛帥,於是擺臺還圖,打死多人,後被楊七郎劈死,楊家奪得帥印。不久老令公掛帥出征,潘仁美公報私仇,沒有按原定計劃接應,害死楊七郎,老令公楊繼業被困兩狼山,最後碰碑而死。其他楊家兄弟個個血染沙場,大郎、二郎、三郎英捐軀,四郎、五郎或出家或流落異邦,只有六郎回到家中。楊繼業的夫人餘太君上書皇帝,斥責潘仁美按兵不動;加上八賢王等人的幫助,潘仁美最終被貶官。民間傳說中,楊繼業有七子和八姐九妹,楊業死後,宋帝勉慰其家,贈太君龍頭柺杖,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以上傳說有部分事實,但不盡然。


歷史上真正的楊業本名叫楊重貴,其父楊信是麟州(陝西神木北)的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佔據麟州,自稱刺史,後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河東節度使劉崇,他派少年楊重貴前去太原。後楊信投靠後周,楊重貴則留在了太原。楊信死後,楊業的弟弟楊崇助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勳又歸附了後周。雖然楊家這樣反覆地歸順,但是在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劉崇很看重年少英武的楊重貴,他認楊重貴為養孫、改其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因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稱其“無敵”。劉繼業在北漢時期的主要對手是遼國,有《遼史》為證。《遼史》中記載,劉繼業歸順北宋後,與遼軍對陣,遼將耶律斜軫責問已改名為楊業的劉繼業說:汝與我國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

請輸入圖片描述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北漢一直臣事遼國,楊業怎麼會與遼國交戰呢?原因是,當時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必然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根據耶律斜軫的話可以看出,劉繼業與遼軍對陣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雖然規模不大(只是“角逐”),但足以擔當“無敵”的稱號。這樣的經歷也讓劉繼業積累了豐富的邊防經驗。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成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續資治通鑑》中記載,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鬥。後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解甲歸降。

劉業歸宋以後,恢復本姓“楊”,單名業。因為對防禦遼國有豐高經驗,被朝延委任管代州(山西代縣)和三交(太原北)一帶的駐防事宜。任職第一業、播美率西路軍攻克雲(山西大同)、期(今朔縣)、(朔縣東北)、應(應縣),東路軍曹彬克源州。蕭太后南下應援,不久,宋朝的東路軍在河北戰敗,

楊業奉命護送四州百姓撤退,途中與遼國大軍相遇。主帥潘美與監軍王侁迫令楊業出戰,楊業自知不敵,無奈之下仍舊孤軍力戰,終被陷於陳家谷口(山西朔縣南),重傷被俘,絕食而亡,年約六十。楊業的事蹟當時即被人傳述,後逐漸演為“楊家將”故事。

根據演義、小說所述,害死楊業的罪魁禍首是潘仁美。據民間傳說,在雍熙三年宋軍北伐時,潘仁美是西路軍主帥,楊業是他的副手。由於潘美對楊業的才能非常嫉妒,所以在楊業乘勝追擊時,故意兵不動,又不給予糧草供應,最終導致楊業兵敗身亡。在《宋史・楊業》中也有如此一段記載:“主將成邊者多忌之,有潛上謗書斥言其短,帝覽之皆不問,封其奏以付業。”大意是說當時成邊的主將非常忌妒楊業,悄悄上書誹謗楊業,宋帝看了之後什麼也沒問,而是把奏書封好送給楊業。當時楊業尚未伐遼,還在駐守雁門關,任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


而在楊業之上的“主將”是誰呢?民間一致認為就是指潘仁美。然而在楊業之死事件中,潘仁美並非是罪魁禍首,而是監軍王侁。也有人提出,害死楊業的最終禍首並非王侁,而是另有其人。當時與王侁同為監軍的還有劉文裕。劉文裕官職在王侁之上(團練使高於刺史),有一定的沙場經驗,他在軍中權力不應低於王侁。王侁監軍權力再大,也不可能隻手遮天。這樣推論下來,楊業之死或許更應該由劉文裕負責。當然,無論如何,王侁決策失誤的罪責是逃不掉的。


楊六郎應為楊大郎

傳統戲曲中,楊老令公與妻子餘老太君一共生有七個兒子。還有戲曲中說楊繼業有八個兒子,號稱“七狼八虎”。《宋史・楊業傳》記載楊業共有七子,而南宋李燾所著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中則說楊業僅五子。至於南宋王朝的《東都事略》中,則只提到楊延昭一個兒子。從諸種史料看來,到底楊業有幾個孩子至今還是個迷團。

《宋史》記載的七個兒子分別是:楊延朗、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楊延玉。其中楊延玉隨乃父征戰,於陳家谷口一戰殉國,其餘六子,後皆善終,延朗為崇儀副使,延浦、延訓併為供奉官,延環、延貴、延併為殿直官名。可見,他們並無流落番邦、身死奸臣之手一說。楊業的四子是頗受後人爭議的人物。楊四郎在正史中名為楊延環,而在民間戲曲中叫做楊延輝。元曲中曾說楊四郎在兩狼山戰役後就不知所終,明代《楊家府演義》則稱楊四郎在戰鬥中並未失蹤,而是被遼兵捉住。蕭太后喜愛四郎的一身好武功,又見四郎生得一表人材,於是將瓊娥公主許配給他,這樣楊四部就做了契丹人的駙馬。在後人的眼中他是一個屈膝乞降,叛君忘父的徒。(宋史・楊業傳)中卻記載,楊業戰歿後,楊四郎被朝廷封做了殿直官,並未有變節行為。所以,四郎到底結局如何,不得而知。此外,楊八郎也是個頗為神秘的人物,忽有忽無。

請輸入圖片描述

在“楊家將”傳說的男性主角中,除了老令公楊繼業,最著名的就是楊六郎和楊宗保這父子二人了。然而,這兩個人物也非歷史之本貌。根據正史記載,楊六郎是楊業的兒子楊延郎(後改名為楊延昭),這沒錯,但他卻並非楊業的第六個兒子,而是長子,只是被稱為六郎。傳說中楊六郎還是地位顯赫的郡馬爺,但從正史中楊六郎的生活軌跡看,他長年鎮守邊關,在京域沒有什麼根基,更沒在京城生活過或任過職,不太可能是柴家的郡馬。根據史料記載,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楊業看了以後說:“此兒類我。”以後出征都會帶他同行。楊業延維續在同北的邊防前線任職。北宋成平二年(99年),遼國南下進犯。當時在遂城,由於遂城小,又沒有作好防守的準備,遭到了遼軍的猛烈圍城中人心性。楊延昭召集城中壯丁,授予武器,配合宋軍,全力固守,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因功被任命於莫州刺史。

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稱他為楊六郎。那麼,遼人為什麼稱他為楊六郎呢?有一種說法認為,這是因為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優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後人或許就是根據“楊六郎”這個稱呼,將楊延昭演義為楊業的第六子。

請輸入圖片描述

楊宗保子虛烏有

按照小說的譜系,楊六郎之子為楊宗保,其孫為楊文廣,然而根據《宋史》記載,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叫楊文廣,楊宗保這個人物不存在。

楊文廣起初因為討伐逆賊張海有功,被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名將狄青南征廣西時,楊文廣隨軍從徵,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後來,宋英宗認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於是提拔他為成州(甘肅成縣一帶)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風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

請輸入圖片描述

當時,名將韓琦派楊文廣率領部隊前往離秦州(甘肅天水市)西北修築算第城。由於先前宋軍修建城堡,西夏人都會出兵破毀。於是楊文廣採取聲東擊西之計,揚言要到某地修建噴珠城,引西夏軍隊前去破壞。然後率軍迅速趕往篳葉,連夜構築好了防禦工事,做好了戰鬥準備。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至,看到宋軍已經佔據有利地勢,做好了準備,只能無奈地撤退。臨走前遺書說將奏請以數萬騎兵再來破壞。楊文廣立即派兵遣將出擊追殺,斬獲甚眾。有人問他為什麼要追擊敵人,楊文廣說:“這是先聲奪人,可滅了敵人的氣焰。再說,此處是必爭之地,若讓西夏人知道了並奪了去,就很難再奪回來了。”經此一擊,當年九月,甘谷、算葉等三個城堡修成。皇帝下詔嘉獎,賞厚,並任命他為知涇州(甘經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不都侯。後來,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延獻上陣圖以及攻取策略,還沒等到朝延上的迴音,文廣就死於任上,北宋朝延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世界史圖鑑


俗話說在唐有薛家,在宋有楊家,說的就是薛仁貴和楊業一家子。歷史上是有楊家將,不過用我們歷史人的話來說的,楊家將是構建出來的楊家將。

首先肯定的是無風不起浪,楊家將是真的存在,這也是楊家將故事的創作來源。楊業一家精忠報國,為什麼宋朝皇帝總是懷疑楊門一家呢,因為楊家是降將。楊業隨父親早年侍漢,當時楊業還是一個小小的年輕將領,就在對遼的戰爭中屢建奇功,特別得到漢劉崇的賞識,外號楊無敵。後來北宋滅掉北漢,楊業隨北漢主劉繼元歸宋,當時得到楊業的宋太宗開心炸了。但是楊家是降將這個老底就像灰燼,容易一點就燃。

確實有個臣子叫潘美。宋太宗把楊業派給了潘美做手下,一起守護邊疆。在一次對抗契丹的戰役中,楊業以少勝多大獲全勝,自從楊業來了以後,潘美風光不再。楊業之死大家都知道就不說了。關鍵是楊業死後,確確實實沒有收到應有的為國捐軀的待遇。而且潘美的仕途也沒有受到影響,雖然被小懲了一下,但是很快又重新啟用了,還一路高升,這也構成了之後百姓為楊家叫委屈的原因。

但是吧,楊門女將是真真的虛構的。比如什麼佘太君、穆桂英掛帥、十二寡婦徵西這些真的歷史沒有,都是後來百姓杜撰出來的。有人可能問了,咋杜撰的。楊門女將故事是在明朝的時候完全成熟起來的,因為那個時候明朝邊患甚多,比如土木堡之變,和蒙古關係也不行,沿海地區又有倭寇。而且《水滸傳》的故事在當時特別的流行,比如什麼扈三娘、孫二孃、顧大嫂之類的,在加上前朝元代戲曲又多,一融合就成了活靈活現的楊門女將了,實際都是假的!


文史工作坊


楊家將的故事演義成分較多,但其中也著部分史實的存在。

有關楊家將,史籍上的相關記載,涉及到了三代人,三位代表性人物,其他的就虛妄居多。

這三位代表性人物,就是楊業、楊延昭、楊文廣。

楊業(?-986)

楊業,字重貴,戲名楊繼業,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縣)人 ,出生於幷州太原,是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的兒子。

楊業年輕的時候就有著任俠意氣,精通騎射,為人忠烈武勇,還頗有智謀。對於打獵他,尤為熱衷,自認為,如果帶兵打仗,就像是打獵那般輕鬆自如。

北漢建立以後,楊業追隨劉崇四處作戰,被任職為保衛指揮使。他在戰場上以驍勇善戰聞名天下,因屢立戰功,後升遷為建雄軍節度使。因為實在是太猛,當時人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做“無敵”。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征討北漢,眼看著北漢保不住了,楊無敵沒了轍,就勸說當時的北漢皇帝劉繼元投降。北漢被宋吞併後,宋太宗特意召見了楊業,還封了他為右領軍衛大將軍,不久後,又升了楊業為鄭州刺史。

有鑑於楊業在邊境上的表現,宋太宗後改任了他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楊業發威的時候到來。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遼景宗率領大軍攻打雁門,楊業率領數千騎兵與另外一位將領潘美(潘仁美的原型,其實口碑不錯)聯合,將遼軍打得都找不到北,從此揚名契丹,威震華夏。

之後,楊業被提升為雲州觀察使,繼續兼任鄭州、代州的職務。當時契丹人對他尤為害怕,見到楊業旗號,就溜得無影無蹤。宋太宗對他也頗為信任,即使有人誹謗彈劾,都一概置之不理。

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北伐遼國,潘美為雲、應路行營都部署,任職西路軍主將,而楊業被安排為副主將,西上閣門使、蔚州刺史王侁,軍器庫使、順州團練使劉文裕為護軍。

王侁與劉文裕實在是利令智昏的代表,兩人對形勢估計過於樂觀,而不聽從楊業的勸告,以致使宋軍最後為遼軍所敗,潘美又不能很好地制止部署,最後楊業成了孤軍奮戰。

激戰過程中,楊業身邊的兵士幾乎都拼光了,二子楊延玉戰死,他也被遼軍擒獲。為報效宋太宗的知遇之恩,楊業被俘虜後絕食三天而死, 遼人敬佩他的忠烈,在密雲古北口修建楊無敵廟來祭奠他。

之後,宋朝廷追贈了楊業為太尉、中書令、大同軍節度使,授封楊業的長子楊延朗為崇儀副使,其他兒子楊延浦、楊延訓同為供奉官,楊延瑰、楊延貴、楊延彬同時擔任殿直。

楊延昭(958年-1014年)

楊延昭,本名楊延朗,因避諱,後改為楊延昭,楊業長子。

楊延昭,從小的時候不喜歡說話,比較孤僻,最愛的是做排兵佈陣的遊戲。楊業認為,這個兒子是最像自己的,每次出戰,總是要把楊延昭帶在身邊,因而楊延昭從小就得到了很好的歷練。

太平興國時期,楊延昭被補選為供奉官,在楊業率領軍隊攻打應、朔二州時,出任為先鋒。朔州之戰,楊延昭手臂被亂箭射穿,依然奮戰,直至攻下朔州。

楊業死後,楊延昭以崇儀副使職外任景州知州,後又被任命為江、淮南都巡檢使,州緣邊都巡檢使等職。

楊延昭大多在邊境抵禦遼軍,戰功赫赫,多次將遼軍擊退,被宋真宗誇讚大有楊業之風,他曾經駐守的遂城,更有“鐵遂城”之稱。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楊延昭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七歲。

楊延昭共有三子:楊傳永、楊德政、楊文廣。

楊文廣(999-1074)

楊文廣,字仲容,楊延昭的三子,並非演義中所說楊宗保與穆桂英的兒子。

楊文廣以父蔭為官,宋仁宗趙禎慶曆三年(1043年),因隨軍鎮壓陝西南部張海饑民起義,被升任殿直。第二年,范仲淹任陝西、河東路宣撫使,楊文廣被范仲淹招置麾下。

然而,不久之後,宋朝與西夏議和,楊文廣就麼沒有了表現機會。

宋仁宗趙禎皇祐四年(1052年),樞密副使狄青征討儂智高,楊文廣被調任為廣西鈐轄,後又升任為宣州知州、邕州知州及左藏庫使。

宋英宗趙曙在位期間,楊文廣曾被提升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都總管等職。宋神宗時期,楊文廣在駐守篳篥城時,曾經打敗西夏軍,後被任命為涇州知州、鎮戎軍知軍、定州路副都總管、步軍都虞侯等職。

熙寧七年(1074年),宋遼邊境產生爭議,楊文廣獻陣圖及奪取幽燕地區的策略,還沒有得到宋朝廷的回覆,就因病去世,享年為七十五歲。死後,朝廷追贈他為同州觀察使。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夜狼文史工作室


上世紀八十年代大部分人沒電視,劉蘭芳一部評書《楊家將》都給國人聽迷了,楊家忠勇無敵,而我們知道的宋朝卻很熊,當時人間百姓深受遼國燒殺搶掠之苦,一再將楊業故事放大,經過元明清的持續放大,就有了今天的這部評書,至今大為感嘆,楊家何其忠勇呀!深信不疑,河南出了一個馬金鳳,專唱《穆桂英桂帥》百聽不煩,開封市建起了天波楊府,日日有情景劇表演,百看不厭,聽得看得都是楊家將,儼然一部楊家將文化,讀點史書的人都知道,皆非正史,然而楊家報國保國沒有錯,而且深受奸臣荼毒之苦,是呀,報國永恆的蒼天大義,永當可歌,

令公死得確實屈。世稱“楊無敵”,公元986年以身殉國,當時任務,身率小股部隊掩護百姓撤退,宋軍左路被擊潰,右國也遭遇了遼國大軍,情急之下,主帥潘美與監軍王侁命令楊業誘敵至陳家谷口(今山西朔縣南),楊業完成誘敵任務後,發現埋伏的軍隊卻不見了,一子楊延玉被射死,自己被俘,絕食而死,年僅六十。戰後,朝廷給予潘美降職處分,把王侁充軍發配。潘美是北宋名將,指揮不致如此昏悖,問題出在監軍身上,我們知道,趙家開國杯酒釋兵權,對軍事將領不信任,國家有了戰事,臨時指派一將來擔綱主帥,另委監軍臨事之,監軍不只監察,亦可參與軍機,有決策的發言權,將領有怨有敢言,楊業之死,王侁難逃其責。法曰,“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是為亂軍,宋家多少事,現在已說不明白,但可以斷言者,軍事不強,太熊包,此一明證。

六郎是良將。稱六郎非六郎,延昭(延朗)本為長子。史載楊業七子,傳唱金沙灘一役死傷略盡,不是這樣,陳家谷戰事只有七子延玉戰死,其他都封了官呢,並且皆得善終。父死後長年鎮守邊關,不是郡馬爺。延昭打小有些個內向,有事沒事總喜歡一個人關在屋子裡玩打仗遊戲,老子見了卻高興地說,這個孩子像我,從此常帶在陣中刻意培養,及成,領兵打仗果然是把好手。公元999年,堅守遂城,遭遇遼軍圍困,六郎夜間水澆城牆一夜成冰,頓挫遼軍進攻,因功授莫州刺史。他與寇老西一道反對與遼國議和,載入了史冊。他帶兵開展襲擾作戰,深入敵境內,襲破一城池。官至副都部署,相當於軍分區副司令,壽命也不算大,五十七而終,作為國之良將,為國出力一生,應該說是鞠躬盡瘁的一生。

楊文廣,六郎子也。名臣范仲淹、名將狄青都有培養,後與名將韓琦一同指揮與西夏的作戰,大有功勞。史書有載,聲東擊西巧築城,奪氣敵人勇出擊,一城得以確保,因功官至都虞侯,也就是一方大員下的重要僚屬而已,地位不是很高,卻大有名氣,死在任上,被追贈為同州觀察使,旌獎而已。

祖孫三代稱名將,於朝野口碑極佳,歐陽修和蘇轍都寫過讚美楊家的文章,於後世越傳越神,為表現需要,情節不斷拓展,成為一個保國的英雄譜,其實英雄就有三位。


魂舞大漠


我認為歷史上的確有楊家將,但是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並不像故事中那樣七郎八虎、八姐九妹,但是楊家自楊業這一代一直到北宋滅亡一直忠於大宋。

楊家將最初起源於麟州楊氏,楊業最初效力於北漢,並得到了皇室的賜姓,所以其又稱為劉繼業,後宋太宗趙光義滅北漢,楊業歸降大宋,恢復楊姓。楊業雖然為降將,但受到了皇帝的重用。


楊業妻子為府州折氏,也就是我們說的佘太君。共有楊延昭、楊延玉、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瑰、楊延貴和楊延彬這七個兒子。 楊家將最為人熟知的自然是楊太公含冤而死、血戰金沙灘和楊門女將,不過這些大多屬於虛構或根據歷史事件改編而成。

楊業之死

公元968年,宋太宗兵分三路北伐,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西路軍主帥為大將潘美,楊業為副將;東路軍主帥為大將曹彬,崔彥進為副將;中路軍以田重為主將。


東路軍和中路軍進展甚速,先後攻佔諸多軍事要地。 在戰鬥持續順利的情況下導致北宋將領輕敵冒進,三路大軍逐漸失去了互為犄角相互支援牽制的作用。在遼國蕭太后及大將耶律休哥的部署下,東路軍和中路軍先後受挫大敗。

此時,西路軍監軍王冼、劉文裕依然堅持進攻,楊業反對,反被誣陷心懷不軌。無奈之下,楊業領兵出征,遼兵佯敗,王冼等人見遼兵敗退,為了搶功,立即揮軍追擊,潘美阻止不及,後果然中計,無奈之下只得撤退。

此時三路大軍均遇阻,趙光義於是下令大軍掩護已佔領的雲州、應州、寰州、朔州百姓內遷。楊業率少量人馬斷後,卻被遼軍十萬大軍圍困,遼軍圍而不攻,待潘美來救,潘美識破遼軍詭計,果斷掩護百姓後撤。遼軍等待多時不見北宋援軍來救,於是下令進攻,楊業大軍全軍覆沒,楊業力盡被擒,後絕食而亡,二子楊延玉戰死。



楊業死後,楊家將仍然後繼有人

楊家將第二代較為出名的是楊業長子楊延昭,但不幸戰死。

楊家將第三代較為出名的是楊延昭之子楊文廣,他是子承父業。

楊家將第四代最為出名的是楊文廣之子楊懷玉。


湯姆貓談歷史


楊家將是肯定存在的,這是沒有任何疑問的,只是演義中的楊家將和真實歷史上的楊家將有很大的不同。

在演義當中,楊家上上下下一大幫子人,七郎八虎齊上陣,忠君愛國為江山,多少年來在國人當中傳誦不斷。但是真實的歷史上楊家將其實主要就只有三個人,他們分別是金刀令公楊繼業,楊繼業的兒子楊延昭和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

不可思議吧,楊家從盛到衰,從來就只有三代人,沒有四代。至於那些寡婦徵西的故事,更是子虛烏有。是後人感念楊家的忠義,添枝加葉,演變而成的。

楊家將第一代金刀令公楊繼業,這是真實存在的,不過楊家最早保的不是北宋,而是北漢政權。公元979年,北宋發起滅北漢之戰,北漢不敵,不幸亡國。在這場大戰中,楊繼業(當時名為劉繼業)的威名震動北宋,後來劉繼業被趙光義收降,從此恢復本來的楊姓。

由於楊繼業在北漢時就時常和北邊的遼國作戰,經驗相對豐富,因此趙光義在收降楊繼業以後,讓其繼續鎮守北境,但同時又受到時任知幽州行府事潘美的節制。由於潘美嫉妒楊繼業的才華,故意不接意深入敵腹地的楊繼業,導致最後楊繼業被俘,後絕食而亡。

小說中將這段故事進行了細化處理,把楊繼業和潘美之間的個人矛盾上升到楊家和潘家兩家之間的矛盾,這樣處理戲劇張力十足,讀起來讓人頗有味道。

楊延昭是楊家的第二代,順便說一句,楊繼業的兒子不止楊延昭一個,還有延訓、延環、延貴等。但這些兒子基本上在歷史上都沒有很大的名氣,完全不像是演義中寫的七郎八虎那麼兇悍。

父親去世後,楊延昭扛起了楊家的大旗,他作戰勇猛,輕傷不下火線,深得朝廷和宋真宗的賞識。

楊家將第三代可不是楊宗保,穆桂英更是一個虛構出來的人物,楊家將第三代是楊文廣,他是楊延昭的三子。他的出名是和另外兩個人綁在一起的,一個是范仲淹,一個是狄青,范仲淹發現了楊文廣的才能,而狄青給了他施展的舞臺。

楊文廣在對西夏的作戰中屢出奇招,為保衛北宋的邊境立下了汗馬功勞。至於楊家其他人,基本上是籍籍無名。但是有一點是必須肯定的,楊家三代忠君愛國,前赴後繼,英勇殺敵,血染疆場。

正是因為楊家將代表了當時國家的形象,所以後人便把楊家將的故事無限擴大,增加了大量不存在人物。雖然楊家將的故事後來已經完全脫離了史實,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對後來的人們起到了一個正確的引導作用。

直到今天,為什麼楊家將的故事還在代代流傳,人們寧願相信演義裡面所講的事情都是真實的,就是因為我們需要這樣一種精神力量的鼓舞。大家在茶餘飯後說起楊家將,無不感嘆其忠勇,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楊家將已經成為了正義的典範,愛國的表率和忠義的代表。


小小嬴政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楊家將那些事兒。(約400字,閱讀需2分)

歷史上真的有楊家將,不過並不是戲劇上演的那樣。

北宋歷史上的楊家將,有史可查的有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三代三人。

楊業本為北漢之大將,宋一統天下後,楊業歸降宋廷,常年守護邊疆,累因軍功升至雲州觀察使,遼軍一看到楊字旌旗,就心驚膽戰,不戰而走。

在大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下決心討遼,兵分三路主動出擊,結果中路和東路都戰敗,導致楊業率領的西路軍直面遼軍主力。楊業根據多年的作戰經驗,主張暫避遼軍鋒芒,但是監軍王冼不懷好意,不僅冷嘲熱諷,還汙衊楊業有貳心,楊業一怒之下率軍出擊,而後中伏被圍,從將潘美也沒有馳援,最終楊家軍大敗,老將楊業被俘,後絕食而死。楊業的兒子楊延玉,也在這一戰中為國捐軀。

以上是楊家將第一代的故事。第二代的楊家將,以楊業兒子楊延昭為代表,楊延昭多次隨父出征,作戰勇猛,父親陣亡後,他在河北邊防任職,多次立下戰功。後死於任上。

楊家將的第三代傳人,是楊延昭的三兒子楊文廣,將門之後的楊文廣,也是多立戰功,在討伐賊寇張海,南征廣西,抵禦西夏等諸多戰場上,都有楊文廣這個名將之後的身影。

這是正史中的楊家將的簡單事蹟,至於戲劇中的楊宗保、穆桂英等人,在歷史上並沒有這些人物,只是為了增加楊家將故事的生動性,作家虛擬的人物角色。


兩分鐘走近歷史現場,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