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媳婦本地郎,養牛致富有門道


外地媳婦本地郎,養牛致富有門道

早春三月,一場春雪過後,豔陽高照,微風略夾雜著飄起的雪花兒,空氣中傳來了淡淡的草香。草原牧民也迎來了接羔育幼的繁忙時節,新生命的來臨讓日漸返青的大草原更加生機勃勃。

早晨6點,在扎魯特旗查布嘎圖蘇木查布嘎圖嘎查的王喜良家庭牧場,牧場女主人劉孝輝和丈夫王喜良就來到牲畜棚圈,開始清理牛糞,對棚圈進行消毒,忙得不亦樂乎。看著這幾天陸續接生的牛犢,夫婦倆幹得更起勁了。

王喜良是土生土長的蒙古族漢子,而遠近聞名的女致富能手劉孝輝則是來自扎魯特旗香山農場的漢家女,是個典型的蒙漢結合的幸福家庭。

夫婦倆二十年如一日把全部精力用在養牛上,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日子不斷紅火起來。1999年結婚後分家,婆婆分給他們小兩口7頭本地牛、40只山羊和2000多畝草牧場。夫婦倆從7頭牛起家,勤勤懇懇地幹了20年。最近,家裡的牧場喜添23頭小牛犢,還有40多頭母牛即將生產,目前存欄數達到了140頭。

雖然生活富裕了,但是他們意識到,隨著羊群不斷擴大,草牧場沙、退化現象日益嚴重,近450多畝草場成了鹽鹼化草地,厚厚的一層鹼土白花花地刺痛了夫婦倆的心。於是,劉孝輝夫婦決定調整牲畜結構,減“小”增“大”,專心發展肉牛養殖,降低草場壓力,保護草原生態。不巧這一年,草原遭遇大旱,200多隻山羊平均每隻羊只賣了700元。


外地媳婦本地郎,養牛致富有門道

過去他們在春、秋、冬三季圈養,飼料主要是乾草、玉米秸杆,牛長得慢,接犢的時候經常難產。劉孝輝特別愛學習琢磨,除了在日常養殖中摸索經驗外,還利用一切機會積極參加養殖技術培訓。2017年,查布嘎圖蘇木政府邀請畜牧專家舉辦養殖業培訓班,劉孝輝瞭解到,種青貯玉米做全株青貯,就好比把優質青飼料做成了“草罐頭”,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讓牛吃上優質飼料,不僅適口性好,牛長得快,提高牛的抗病能力,還能提高母牛順產率和牛犢的成活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不久,劉孝輝夫婦倆就著手建成了兩個360立方米和840立方米的青貯窖,一口氣種了300畝青貯,改變了過去圈養時一天兩頓喂乾料的傳統做法。“喂青貯以後,牛特別愛吃,酸香味兒引得別人家的牛都跑過來要吃;而且吃了青貯以後,牛明顯比以前得病少,發情快,產犢時也沒那麼費勁兒了,有時候牛在山上自己產了犢我們才發現,都不用接產!”只要一說起牛,劉孝輝有說不完的話。


外地媳婦本地郎,養牛致富有門道

別人養牛,要麼直接買好品種的牛,要麼養本地牛,前者成本高,後者經濟效益低。而劉孝輝夫婦卻不這麼做,他們先把本地牛用西門塔爾牛冷凍精液進行冷配,產出一代雜交牛,母犢成年後再進行一次冷配,產出二代雜交牛,不斷的雜交改良,既保留了本地牛耐寒、耐粗飼、適應本地環境的特點,又繼承了西門塔爾牛體型大、生長快等優點。

經過兩次雜交後成了優質雜交牛“紅白花”,花片越來越漂亮,價格適中,適應能力強,在市場上特別搶手,吸引了周邊蘇木鎮的養殖戶紛紛慕名前來購買。“從你家買的5頭揣犢的母牛,到家第3天就下犢了,把我高興壞了!”查布嘎圖蘇木南烏嘎拉吉嘎查牧民斯琴給劉孝輝發來了小牛犢的視頻,高興地說。

2

外地媳婦本地郎,養牛致富有門道

019年以來,劉孝輝夫婦的家庭牧場大小牛存欄數基本保持在140頭左右,每天產牛糞30多麻袋,能賣150多元,除了一部分冬季取暖用外,其餘的全部原地不動,做為涵養草原的優質肥料,牛糞裡的草籽發芽、生長,長成一片一片的草叢,年復一年,將原來的450畝鹽鹼地全部蓋住了。“你看,原來這一片地全是白花花的一片,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全都長出了草,所以誰買牛糞我也不賣,草綠牛肥,那才是草原該有的模樣。”說到草原保護,劉孝輝很自豪。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劉孝輝更加珍惜當下,春日無限好,奮鬥正當時。談起今年的計劃,這個略顯靦腆的女子自信滿滿:“一是到年底牧場存欄牛達到200頭;二是今年要增加種植優質牧草甜高粱150畝,繼續改良鹽鹼地,補充夏季飼草料;三是繼續大力倡導畜群改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更多村民科學養殖,科學致富;四是申請入黨,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為家鄉生態保護做更大的貢獻!” (記者 邵南 通訊員 白敖敏 李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