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養豬、養牛,這位內江小夥兒帶著鄉親“折騰”

回村養豬、養牛,這位內江小夥兒帶著鄉親“折騰”


講述人:李安潮


李安潮,男,民革內江市委東興區總支部聯繫人士、東興區政協委員、東興區沙壩養殖專業合作社社長。他是東興區石子鎮新屋村考出去的第一個大學生,2014年,他告別大城市,回到家鄉創辦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家鄉群眾發展生態循環農業。


背景:


近年來,中央、省、市相繼出臺政策,支持鼓勵創新創業,號召廣大知識青年返鄉創業,支援新農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現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熱潮……


少小跳農門 今又回農村


我的家在東興區石子鎮新屋村,因不想一輩子當農民,我從小立志要用知識改變命運。寒窗苦讀多年,30年前,我考上了內蒙古的一所大學,成為了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


大學期間,完成學業之餘,我就和同學一起做生意。內蒙古冬季沒有新鮮蔬菜吃,我們就從攀枝花運了一火車皮的西紅柿到內蒙古,賣給當地的一家鋼鐵廠,賺取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我樂壞了。


嚐到了甜頭,我繼續邊讀書邊創業。後來,和同學將360多噸鋼材從包頭賣到了鞍山,再次大獲成功。


大學畢業後,我在中國十九冶集團公司從事鋼結構二次設計和生產計劃及質量管理工作,後來又在雲南、湖北、四川等多個公司從事土地投資和管理工作、礦產資源整合和開發管理工作。在大城市裡生活,有了體面的工作,我成為了家裡人乃至村裡人的驕傲。


2013年,父親生病住院,我回鄉照料父親之餘,發現村裡大量土地撂荒,留守的大部分是兒童、老人。當時,黨和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我動了心。土地不應該荒廢,應該讓更多年輕人回家鄉幹事創業,照顧家人——我也想回來創業,帶領村民一起奔小康。


回村養豬、養牛,這位內江小夥兒帶著鄉親“折騰”


2014年6月,我放棄了異鄉紅火的事業,回到家鄉,在新屋村創辦了四川國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內江市東興區沙壩養殖專業合作社,主要發展循環農業。


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獲認可


好不容易通過努力走出農村,現在又回到農村當農民,在外人看來,我的決定有些不可思議,但我有自己的打算:鄉村振興正當時,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不僅可以很好解決當前規模化養殖問題、因重複長期使用農藥化肥而導致的汙染問題,還能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增加村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


生態循環農業就是保持自然的生態系統,讓產出的農作物和牲畜產品都綠色環保,這是我搞農業的目標和理想。


我設立了“沙壩生態循環運動、文化個性化農莊共享生態農業”項目。項目採取立體種植養殖、循環結合的方式,將牧草和農作物秸稈製作成青綠飼料,養殖肉牛和小香豬;利用牛糞養殖蚯蚓,再用蚯蚓養殖特種水產品和土雞、土鴨,蚯蚓糞則用來種植蔬菜、水果以及牧草;利用微生物菌群和蚯蚓、蚯蚓糞改良土壤,形成一個完整的養殖與種植循環生物鏈。


通過5年多的探索發展,我的立體循環種養模式已經基本完善,農場發展規模達1100畝,昔日沉睡的荒地又恢復了生機。


2017年1月13日,我參加了由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四川省農業廳、中國郵儲銀行四川省分行主辦的四川省首屆農村鄉土人才創新創業大賽,我的參賽項目《生態循環休閒農業》獲得銀獎。這次比賽,我的項目成果和可推廣性得到了充分展示,也得到廣大專家的認可。


同年9月22日,我作為特邀基層代表,站上了“大國基礎——中國農村發展金秋報告會”的講壇,與多位國家級“三農”專家一起探討中國“三農”發展,向更多人宣傳健康綠色農業理念,實現了經濟、社會效益的雙豐收,為帶領家鄉返鄉農民工創業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


隨著合作社水果、魚、生態牛、跑山雞等生態農產品陸續端上市民餐桌,我的循環農業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認可。現在,合作社已有固定會員數百名,由合作社為他們私人訂製種植、養殖各類生態農產品。


多家媒體也前來採訪報道我的創業故事。2018年4月12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的記者來到我的基地,以《傳統的農業種植如何來挖金》為題進行了深入採訪。我成了遠近聞名的創業明星。


身為政協委員要為更多人服務


村民夏學文在合作社裡負責養魚,一年有3萬多元的工資,年終還有1萬元的分紅。他覺得這樣當農民很巴適。


目前,我的基地已經為100多人解決了就業問題,帶動300多戶農民致富,十餘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因此脫貧。


與新屋村相鄰的七星村是一個貧困村。我讓七星村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都到基地來打工掙錢,幫助他們增收脫貧。七星村黨支部書記童開榮找到我,希望我幫助村裡發展產業,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我幫七星村代養了100頭小香豬,以後可以和我自己養的小香豬一起賣。這樣,七星村今年預計能夠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2萬餘元。


回村養豬、養牛,這位內江小夥兒帶著鄉親“折騰”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我清楚自己肩上的責任。


我把種養基地打造成“農業生產+休閒度假養生+中國農耕文化親子體驗和文化傳承”的一體化模式,為內江成為成都、重慶兩個特大城市名副其實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貢獻力量。

我充分利用多年來積累的社會資源,協助地方政府招商引資。2018年7月,我協助政府成功引進中農聯控股有限公司投資內江打造內江生鮮農產品的電商物流園,為內江的農產品銷售尋找出路,搭建營銷網絡平臺,為打造內江“甜城味”農產品區域品牌作貢獻。


5年多來,我5次為全市農技人員宣講生態循環農業,聽課者達到600餘人次;免費為刑滿釋放人員提供就業培訓100人次,為高等院校學生實習培訓200人次……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我不僅要讓自己合作社的成員走生態循環農業之路,增加收入,更要把生態循環農業理念推廣給更多人,帶領更多群眾增收致富,共同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回村養豬、養牛,這位內江小夥兒帶著鄉親“折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