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泰安寧陽的歷史?


上古時期
五帝時期,縣境屬少昊之墟。
夏,縣境屬徐州之域。禹分天下為“九州”。
商,縣境仍屬徐州之域。
西周
縣境屬於魯國。
春秋戰國
春秋時期,縣境屬魯國,北部是齊魯爭奪的要地。境內有郕、郕(盛)、曲池(毆蛇)、闡、洮、遂。
戰國末期,秦滅楚國,縣境歸屬秦。境內有剛、成(郕)。
秦代
秦,縣境屬薛郡。此時開始設置縣。境內有剛、成。
西漢
縣境西部和東北部屬於泰山郡,東部屬於魯國。境內有寧陽、剛、桃山、汶陽四縣。寧陽、剛、桃山屬泰山郡,汶陽屬魯國。《漢書·地理志》記載:“泰山郡(注曰)高帝置,縣二十四,剛……寧陽……桃山”,“魯國,縣六,……汶陽”。
東漢
縣境西半部的南片屬於兗州刺史部東平國,北片和東北大部屬兗州刺史部濟北國,中部、東部屬豫州刺史部魯國。境內有寧陽、成、剛、汶陽。
西晉
境西部、中西半部屬於兗州東平國,東部、中東半部屬於豫州魯郡,東北部屬於兗州濟北國。境內有剛平、汶陽。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縣名改為龔丘,屬魯郡。《隋書·地理志》載:“魯郡,統縣十,……龔丘,後齊曰平原縣,開皇十六年改焉”。清咸豐元年重修《寧陽縣誌·歷代沿革考》載:“龔邱,故北齊平原地,開皇十六年改”。又載:“據隋志,是平原實即今寧陽地”。《中國歷史地圖集·隋·河南諸郡》標註,龔丘在今縣城附近。
龔丘縣屬兗州。《舊唐書·地理志》載:“兗州上都督府,隋郡,武德五年(622年)平徐圓朗置兗州,領……龔丘……七縣。龔丘,北齊平原縣,隋改為龔丘”。《中國歷史地圖集·唐·都畿道·河南道》標註,龔丘為縣級駐所,位置在今縣城附近。據《山東通志》、《續山東考古錄》載,龔丘縣境包括今肥城市南部。
北宋
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開始,龔丘縣屬京東路兗州。熙寧七年(1074年),京東路劃分為東、西兩路,兗州屬於京東西路。大觀四年(1110年)改縣名為龔。政和八年(1118年),兗州升為襲慶府,復置魯郡,龔縣隸屬京東西路襲慶府魯郡。
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複名寧陽。屬山東西路兗州。《金史·地理志》載:“兗州,縣四……寧陽”。清咸豐元年重修《寧陽縣誌·歷代沿革考》載:“寧陽,初沿宋舊,仍名龔。大定二十九年避顯宗諱,復漢舊名寧陽。屬兗州”。據該志所錄“譚公能吏碑”所記村落名稱證明,當時寧陽縣境北越大汶河,比如今的縣境大。
元代
至元八年(1271年)開始,寧陽縣屬中書省濟寧路兗州。《元史·地理志》載:“濟寧路兗州,領縣四,……寧陽”。清咸豐元年重修《寧陽縣誌·歷代沿革考》載:“寧陽,沿金舊。至元二年(1265年)併入嵫陽鄉;二十三年為寧陽鎮,立巡檢司;大德元年(1297年)復置縣,屬兗州隸濟寧路。為元勳宏吉刺氏分地”。又《元史·地理志》載:“寧陽,至元二年省入嵫陽,大德元年復置。又《成宗紀》:大德元年升寧陽鎮為縣,隸濟寧路,而於何時為鎮立巡檢司,則無可考。
明代
明初,設十三個布政司,分領天下府、州、縣。寧陽縣屬山東布政司濟寧府兗州。洪武十八年(1385年)升兗州為府,寧陽縣屬山東布政司兗州府。《明史地理志》載:兗州府,洪武十八年升為兗州府,領州四,縣二十三。清咸豐元年重修《寧陽縣誌歷代沿革考》記載:寧陽,沿元舊,屬兗州府。初所管止八社,洪武二年(1369年)始於泰安復歸故成(指今三故城)等四社,汶上覆歸西黃等五村(今西疏、趙家黃茂等),戶口漸增,土宇亦加拓焉。蓋即今(指清咸豐初)之縣境也。
清代
清沿襲明朝舊制,寧陽縣屬山東布政司兗州府。
中華民國
仍設寧陽縣。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府建制,置省、道、縣三級政區,寧陽縣隸屬山東省岱南道。岱南道次年改為濟寧道,寧陽縣仍屬濟寧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除道制,縣直接屬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省下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寧陽縣隸屬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9月,寧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寧陽縣隸屬冀魯豫行政主任公署泰西專署,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隸屬冀魯豫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泰西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先後隸屬山東省魯中南第七專員公署、山東省魯中南泰西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
寧陽縣仍屬山東省魯中南泰西專員公署。1950年隸屬山東省人民政府泰安區專員公署。1955年隸屬山東省泰安專員公署。1958年10月泰安專員公署與濟南市合併,寧陽縣劃歸濟寧專員公署管轄,同年11月劃歸濟南市管轄。1961年恢復泰安專員公署,寧陽縣仍屬之。1979年屬泰安地區專員公署。1985年5月泰安地區專員公署改為泰安市人民政府,寧陽縣隸屬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