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記憶之鐵匠之家


故鄉記憶之鐵匠之家

離開故鄉已三十多年了,時日越長,故鄉的記憶越清晰,特別是對故鄉小巷的印象尤為深刻,小巷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無論如何都不能忘卻,也不敢忘卻的,因為這裡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有陪我伴我的至親至友。故鄉的小巷叫王家巷,之所以叫王家巷,自然是因為居住的大多是王家族人,當地的坐地戶,有恆產恆業,所以有恆心,堅守著耕讀傳家的信條。偶有幾戶外姓人也是後遷來的,他們的處境就有點尷尬,首先是想辦法在當地落腳,然後是想辦法擴大地盤,生存繁衍。

故鄉記憶之鐵匠之家


故鄉東依中條山脈,山上多樹木,千年柿樹林立;西面為水田,溝渠縱橫。從東而西的河流從中條山峽谷蜿蜒西流,將小山村分為南北兩部,王家巷位於村北,從南到北近千米,佔據了大半個村子。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里弄街巷的孩子們大都有個乳名或綽號之類,諸如石頭、小毛、呆柱、小牛……那夾雜著童稚和方言的呼喚,時而在我耳畔響起。於是,小巷裡的人和事,朦朦朧朧地,就像放電影一樣,牽動著我的神經。咱們就從南往北開始敘述吧。

故鄉記憶之鐵匠之家


鐵匠之家

最南邊的是王自昌家,東山引出的水渠就從他家門前流過。王自昌兄弟四人,王自昌為老大,小名叫劉郎,老二叫安郎,老三叫三郎,老四自然就叫四郎。這兄弟四人自幼喪父,父親死因不祥,但是他們的繼父我記憶尤為深刻。賈老頭是個鐵匠,逃荒至此,孤身一人,難以為生;王家老太也守寡多年,養活四兒,甚為不易。於是在族人的撮合下,賈老頭入贅王家。奇怪的是賈老頭儘管身強體壯,勤奮耕耘,王老太也正值當年,風韻猶存,卻一直未能幹花結果。後來賈老頭也就不再心存幻想,死心塌地為王家養育兒子,安心鐵匠生涯。

故鄉記憶之鐵匠之家

賈老頭的鐵匠手藝在方圓幾十裡都是有名的,他們鐵匠鋪就在村東的小南廟。說是小南廟,卻不見廟,只有山崖下砌碹的幾孔土窯洞,從南向北依次為村裡的磨房、粉房和油房,場院挺大。老賈的鐵匠鋪就是院子門口的一間小土坯房,土坯房外邊有一塊空地,豎著幾根粗木杆,趕馬車的來了,將牲口拴在木杆上,老賈見了,二話不說,拿上板凳、鐵錘、剷刀、馬蹄鐵就過來,先是抬起馬蹄,放在膝蓋點,用鐵錘將舊蹄鐵撬起,再將馬蹄放在板凳上,用剷刀將馬蹄修整齊,放上馬蹄鐵,將釘子釘進去,這個馬掌就釘好了。

故鄉記憶之鐵匠之家

俗話說:鐵匠澆水甩的個手,木匠吃飯扣的個鬥,瓦匠住的個塌塌房,醫生守的個病婆娘,充分體現了那個年代人們的思想境界。賈老頭是個火爆性子,牲口見了他都畏懼幾分,更別說小孩了,所以王家的幾個孩子都聽話,他也對孩子們特別關心。可惜天不假年,在他一次輪大錘的時候,由於用力過猛,錘還沒落下,人卻倒在地上,在他要死的時候,他告訴他孩子們:“鐵燒紅的時候不要用手拿。”我想這大概是告訴孩子們做人要守規矩。賈老頭用自己的鐵匠生涯,將王家四子供養成人,也算是功德圓滿,流芳後世。

故鄉記憶之鐵匠之家

劉郎年輕時是村裡的先進分子,黨員,在抗美援朝時參軍入伍,隨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朝鮮戰爭結束後解甲歸田。村裡和他同去的有小成和老仝,我記得老仝叫仝全喜,這三人都是趕馬車的高手,每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粗長的鞭子甩得啪啪響。回村後小成擔任民兵連長,劉郎任隊長,老仝還是趕馬車。劉郎在我們生產隊當了二十多年隊長,將幾百號人管理得井井有條,順順當當。他最大的特點就是知人善任,合理用工。我家在舊社會經商,爺爺年輕時經常走南闖北,門路多,能夠買到菜籽,當時年齡較長,就和本村善於種菜的王富龍專營菜園。

故鄉記憶之鐵匠之家

由於二人經驗豐富,配合默契,將十畝菜園經營得生生有色,春天有碧綠的菠菜、水靈靈的韭菜、頂花帶刺的黃瓜;夏天的時候,火紅的西紅柿、紫色的茄子、一串串的雲豆角和翠綠的青椒;秋天的時候,全是綠油油的大白菜;冬天的白蘿蔔、胡蘿蔔,有了這十畝菜園,一年四季隊員們都有菜吃。記得他有一兒一女,兒子叫小洞,女兒叫小等。小洞的第一個媳婦不會生養,後來離婚了,後來又娶了一個媳婦,還是不會生養,又準備離婚。劉郎抱不上孫子成了心病,也成了村民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聽說他們到醫院檢查後,就不再鬧了,過了幾年,生了個兒子。村人們說,劉郎總算後繼有人了,可心病仍然難除。或許隨著年歲的增長,已看開了人生,現在的劉郎已九十多了,大概和我姑姑同歲,屬於村裡僅有的長壽老人。

故鄉記憶之鐵匠之家

安郎年輕時入贅到外村,和老賈的遭遇相同,年齡大了,又回到本村,過繼了四郎的兒子,為四郎的兒子勞累多年,創了一份家業。四郎的兒子還算有良心,將安郎養老送終。三郎命苦,娶了個瘸腿女人,也不會生育,到鄰村領養了個兒子,靠羊奶喂大。雖上學不多,卻心能好鑽研,懂電器,會電腦,成為當地能人,娶嬌妻生貴子,家裡日子紅火。

故鄉記憶之鐵匠之家

四郎是村裡電工,心眼多,腦子活,光景最好,兒女最多,老年最難過。四郎生有三兒一女,女兒嫁到鄰村,二子過繼安郎,三子學仔一手好電工,到上海打工,只有大兒在他身邊。老伴在時尚有一口熱飯,老伴去世後日子就慘了。兒女們經常不在身邊,媳婦們難免照顧不周,特別是近年癱瘓,行動不便,只能依靠輪椅走動,後來兒女們商量,有錢出錢,無錢出力,不知現在他現在過得可好。

故鄉記憶之鐵匠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