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小說《故鄉》,三處細節描寫,再一次讓我對童年產生回憶
本文由《五更讀書》原創首發,每天讀讀書,寫寫字,簡簡單單!
魯迅小說《故鄉》,三處細節描寫,再一次讓我對童年產生回憶
魯迅先生的文采是極高的。在小說《故鄉》中就有這麼幾處細節描寫,自帶很強的畫面感,讓我陷入了沉思,我的故鄉不也是這個樣子麼?
1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跟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縫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離家很久,每逢深冬回家時,都會感到一種素殺的寒意,村子裡老老小小几個人,多半在自己門口坐著、蹲著,沒有多大的樂趣。
魯迅先生這樣說:“我所記得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彷佛也就如此。”
故鄉一直在這裡,而我們漸漸長大,不是故鄉變了,而是我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
2
少年閏土和成年後的閏土,魯迅分別是這樣描述的。
小學時對這篇文章記憶特別深刻: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明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以上就是魯迅先生對少年閏土的描述,一個活靈活現的小男孩,全身透露著機智和靈敏。
沒過幾日,如魯迅媽媽所說,閏土果然來了。
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深刻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他頭上是一定破氈帽,身上質又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裡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憶得紅火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小時候一起捉小鳥、打水仗、玩泥巴的小夥伴們,你們都還好麼,現在又都變成了什麼樣子了,我好想你們。
童年使人忘記時間,時間也使人忘記童年!
3
閏土讓他的第五個孩子給魯迅母親打供,水生很害羞,緊緊的貼在閏土的背後。
魯迅的侄兒宏生邀請水生一塊兒出去玩,年齡相仿,個頭也相仿,一同鬆鬆爽爽的出了門。
這一段,像極了魯迅和閏土小時候的第一次見面,一樣的害羞,一樣的很快熟知,一樣的難捨難分。
魯迅先生走了,坐船走了。他們的船在前行,兩岸的青山在黃昏中,都裝成了深黛顏色,連著退向船後梢去。
宏生呆呆的往著船外模糊的風景,突然問道:
“大伯,我們什麼時候回來?”
“回來?你怎麼還沒有走就想回來了。”
“可是,水生約我到他家玩去咧······”
結語
魯迅先生的文章,不僅能深刻的批判國民性的弱點,於此同時,還能從生活中的點滴去寫出直指人心的文章,大文學家,當之無愧。
有人說,魯迅的文采難以懂得,以胡適先生為代表。我認為,如同《紅樓夢》一樣,年齡尚小,讀起來自然難懂其中的人情世故,給自己一點時間,長大了,經歷過了,自然會格外珍惜這些作家的心血的。
少年閏土
閱讀更多 五更讀書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