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天才宝宝”却是专家眼中的“病人”!个人生活分享

当宝宝呱呱落地的时候,初为父母的我们内心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这时的我们都想把自己全部的爱给予这个新降临的小生命。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压力、生活的压力让我们疲于应对。虽然这时候我们对宝宝爱的初心没在改变,但我们表达爱的方式却出现了偏差。

你眼中的“天才宝宝”却是专家眼中的“病人”!个人生活分享


作为一个5岁孩子的爸爸,因为自己片面的爱,造成我一生对孩子愧疚,也是我一生内心中的一根刺。

女儿的降临给了我们全家无尽的喜悦。可随之而来的各种矛盾也降临到我们的头上。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允许孩子的妈妈在家做一个全职宝妈,父母的年龄也大了,身体也不好,不能很好的照顾宝宝,这使我们疲于应对这个可爱的精灵。

随着女儿的长大,我们想尽办法减轻父母的负担,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给宝宝购买的大量的玩具,宝宝图画,故事书,卡通故事机,小电视等等一系列的能让孩子安静的东西。其实我们的想法就是又饿这些东西孩子能够学一些东西还能减轻爷爷奶奶的负担。在1岁多的时候女儿就能自己拿着故事机安静的坐在哪里翻看,不哭也不闹,非常让人省心。(这样的状态可以一上午都不用家长去费心)


你眼中的“天才宝宝”却是专家眼中的“病人”!个人生活分享


在2岁前女儿的表现和正常孩子没什么两样,这时候孩子已经能够看着图像卡说出20多首唐诗。记得有一次带女儿去逛鱼市的时候,女儿看到有一个瀑布造型的鱼缸造景,随口说出了“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一说出来旁边的人都很惊讶(也包括我),都夸这个孩子真聪明,自己也非常得意。这时候孩子每天说的话最多就是重复背诵儿童唐诗。

可是慢慢的我们发现孩子虽然能够正常的与你交流,但她和你说话的时候从来不会直视你的眼睛,不会主动应答你,而且脾气越越来越暴躁。交流也越来越困难。2岁半了还不能和你正常的对话,对你的日常对话也不能够理解。

你眼中的“天才宝宝”却是专家眼中的“病人”!个人生活分享

这个时候我们慌了,找个几家医院去看去做测评。给出的结果让全家如入冰窟。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个医生告诉我“你们还年轻,抓紧再生一个孩子吧”!当时全家已经达成一致去医院做干预了!但最终还是没有选择去。一是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租房和高昂的治疗费用我们承受不了。二是在那种冰冷的环境中我感觉真的不适合我的孩子。有人可能说我太自私了,但我真的没有选择。当时我问的最多的是做干预最好的结果是什么?但大多给我的回答是孩子长大后能够自理。

从医院回来后,我将家里所有的电子玩具,图书,电视统统的收了起来。也查询了不少资料,在家里干预。自己的手机回家后会关机家人也是一样。这段时间是最痛苦的,孩子的哭闹、家庭的矛盾都凸显出来了。最开始想让孩子多多接触别的小朋友,去问过幼儿园,但是人家不接收(我们如实的和幼儿园说明了情况!那时孩子也不到入院的年龄。)最后找了一家早教,开始上半天,奶奶陪在哪里。慢慢孩子融入了那种环境,而且喜欢上了那里,也不用在那里陪着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就上全托了。

现在孩子上幼儿园中班了,也没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不同了。就是有时候脾气不好,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亏欠而过分的宠爱有关。

你眼中的“天才宝宝”却是专家眼中的“病人”!个人生活分享


最近因为疫情的原因,女儿在老家一直没有回来,昨天回去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去喊她,她当时正在画画,她说了一句话让我真的想哭。她说“爸爸,我画完了再去吃好吗,一会儿就画完了?”孩子吃饭的问题已经闹腾了我们很长的时间了!

今天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经历,写的比较乱,随手写的也不想去修饰了。最后我想说的是:通过昨天与孩子一天的交往,我真的很高兴!

你眼中的“天才宝宝”却是专家眼中的“病人”!个人生活分享


最后,和能读到这篇文章的宝爸宝妈们说一句,下班后放下自己的手机,耐心的陪着孩子,就算你不去和孩子玩,只是在旁边静静的看着他玩耍每天也会有不同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