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濮陽·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城關鎮郭寨村

厚重濮陽·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城關鎮郭寨村

(厚重濮陽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孫慧軍題寫)

厚重濮陽·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城關鎮郭寨村

(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 姜愛國 書)


咱老家在哪裡?村名咋來的?有多少姓氏?出過多少名人?有啥傳說故事?一切盡在《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

厚重濮陽·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城關鎮郭寨村


厚重濮陽·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城關鎮郭寨村


厚重濮陽·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城關鎮郭寨村


厚重濮陽·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城關鎮郭寨村

厚重濮陽·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城關鎮郭寨村

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

城關鎮郭寨村

厚重濮陽·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城關鎮郭寨村

厚重濮陽·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城關鎮郭寨村

【地理位置】

郭寨村,位於濮陽縣城西北,距縣政府駐地西1公里,距城關鎮政府駐地西0.5公里。東臨濮上南路,南臨紅衛街,西與蔡寨村、高新區鐵丘村毗鄰,北與黃濱村接壤。

【村名來歷】

元大德元年(1297年),山西汾陽人郭彬因在大名路(開州濮陽歸大名路管轄)做官,郭彬之孫郭謙遷到此地定居,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曆史。開始取村名為郭家寨村,後更名為郭寨村。

本村另一支郭姓(指西頭郭姓),從縣城西關街遷至郭寨村,年限較短,故有“東郭”“西郭”之分。

【民族人口】

郭寨村自郭姓始遷至今,先後有郭、李、程、宋、蔡、劉、季、芮、桑、蘭共十姓在此定居,全部為漢族,其中東頭程姓居多,佔全村總人口55%。全村7個村民小組,607戶,2520人,耕地1200畝。

【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全縣分十個區,郭寨村歸一區管轄,區政府設在城內煤店街。1927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隸屬濮陽縣胡村區;1953—1954年成立郭寨鄉,轄前後黃濱、馬莊、小李家莊、蔡寨、王拐6個自然村,1955年與黃濱、馬莊合併,成立“五一”農莊,歸胡村區鐵邱鄉管轄;1957年初級社時,胡村區被撤銷,與黃濱、馬莊分開,劃歸王助丁寨鄉管轄;1958年取消鄉建制,成立人民公社,歸城關人民公社管轄,並與蔡寨、西關、西門裡合併,成立先進大隊;1963年與北街、紅衛成立北大隊,仍歸城關人民公社管轄;1965—1969年,與北街、紅衛分開,並將郭寨大隊更名為紅光大隊;1982年地名普查時,將紅光大隊更名為郭寨大隊管理委員會;1981年取消城關公社建立鎮政府,隸屬濮陽縣城關鎮人民政府,並將郭寨大隊管理委員會更名為郭寨村民委員會至今。

【經濟發展】

20世紀60年代,郭寨村水利條件極度惡劣,糧食產量較低,群眾連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70年代以後,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增加了群眾收入,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百業興起,先後湧現出龍波醬油廠,養殖專業戶及運輸、服裝、化工、倉儲、建築等,集體經濟進一步鞏固,村裡公益事業得到完善。先後投資60萬元,修建了1.5公里水泥路;投資10萬元,村委會大院得到全面更新;投資20萬元,新建了標準化衛生室;投資近10萬元,重修了大小街道,村容村貌進一步改觀。2015年被評為市級文明村;2013年被評為濮陽縣平安創建工作先進村。

【教育文化衛生】

清朝時期,程耀光、程雲奇先後創辦了私塾學堂。新中國成立後,利用程氏祠堂成立了郭寨小學。20世紀70年代曾一度被濮陽縣命名為“郭寨中心小學”,培養了大批優秀學生,升學率名列前茅。2009年,生源銳減,學校撤銷,學生轉入濮陽縣實驗小學和城關鎮三中小學部就讀。自恢復高考制度至今,全村本科以上大學生20多名。2014年投資20多萬元新建了衛生室,一般疾病不用出村。修建了10個垃圾池,環境衛生得到進一步改善。2016年新農合參合率92%。新建了中老年活動室、閱覽室,配備了健身器材,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土特產

吊爐燒餅

郭寨村吊爐燒餅歷史悠久,為濮陽一帶傳統名吃。

第四代傳人程鴻圖,現年43歲。其祖父程新順,綽號“二老拽”,曾於民國時期,在濮陽城內十字街中心,四牌樓下面打燒餅多年,人稱“蓋濮陽”。

吊爐花邊燒餅,用料考究,技術性強,香脆可口。以優質小麥麵粉為原料,配料有香油、花椒茴香面、芝麻、糖稀、鹽面、鹼面等。麵粉做成燒餅要經過發酵、揉制、拽劑、包劑、切花、成型、吊燒等七道工序。

和麵時掌握“四季水”是關鍵,冬天用七分開水,春秋二季用半開水,夏天用溫水,和麵時加入適量鹼面,反覆疊揉,使鹼面揉勻,麵糰手感似綢狀即成。

包劑時用一小塊麵糰,沾上香油、花椒香茴面,連同小麵糰一同包在面劑內,然後壓扁切花。成型時刷上糖稀、撒上芝麻,反手貼於吊爐之上,待燒餅焦黃時,用燒餅剷剷下即可。

常言道“打燒餅要看火色,揉麵時要懂面性”,就是這個理。打出的燒餅正面焦黃有芝麻,外邊一圈花,中間幾薄層,尤其以優質木炭烘烤,效果更佳,被評為中華名吃。

虎頭鞋

虎頭鞋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是一種童鞋,因鞋頭呈虎頭模樣,故稱虎頭鞋,也有稱為貓頭鞋。民間常以虎來作為孩子的伴生物,它是孩子的保護神,是母親一顆愛心的藝術表現。

郭寨村村民胡雪英就是製作虎頭鞋的傳承人,她集剪花、刺繡、納底、沿口、撥花、打籽等工藝為一身,她做出的虎頭鞋既有實用價值,也有觀賞價值,同時它又是一種吉祥物,具有驅鬼辟邪的功能。

虎頭鞋做工複雜,虎眼、虎眉、虎嘴、虎鼻,都要靠針線和布縫製而成,需要用刺繡、撥花、打籽等多種針法。虎嘴、眉毛、鼻、眼等處常採用粗線條勾勒,表現虎的威猛。鞋面的顏色以紅、黃為主。細心的人還常用兔毛將鞋口、虎耳、虎眼等外鑲邊,紅、黃、白間雜,輪廓清晰。孩子穿上虎頭鞋,兔毛隨風飄動,虎頭也有了動感。虎頭鞋鞋底肥大,插空納上九個菱形破花,九個破花稱為九顆圓子,意為“九子十成”。

虎鞋扮相善良,美麗,雅拙,頑皮,生動,成為眾親友送給小孩滿月時的必備禮物。虎頭鞋透氣、吸汗、環保、不臭腳,適合兒童的腳部發育,防止扁平足。再者,人們認為虎是百獸之王,穿上虎頭鞋可以辟邪惡保平安,保護孩子健康成人,還有祝福孩子虎頭虎腦、虎虎有生之意。

厚重濮陽·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城關鎮郭寨村

【民間文藝】

十二美女低蹺秧歌

十二美女低蹺秧歌,是郭寨村的民間文藝瑰寶,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享譽州城長達半個世紀之久。

“十二美女低蹺秧歌”創辦於清末民初年間。據說,有天津客商、藝人落難於郭寨村,被本村開明人士程樹茳(綽號,二金門)好生挽留,並以賓客款待一個多月。為表感恩,臨走時,藝人以“天津小調”組建“十二美女低蹺秧歌隊”作為答謝,並傳授真諦。

它的獨到之處,是十二個小男孩男扮女裝成十二美女,站在低蹺之上進行表演。

厚重濮陽·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城關鎮郭寨村

演出時,演員披綢戴花、擦脂抹粉,眉心處點上眉頭紅,雙手握絲巾,腳脖上䙡銀鈴,邁動十字步自然扭動,絲巾擺開,銀鈴響咚。伴隨鑼鼓和孩童獨有的奶腔,唱著優雅動聽的民間小調,聲情並茂。每次演出,都能贏得廣大觀眾的青睞和讚美。代表節目有:表姑娘、扎青、花扇面、放風箏、十杯酒、遊春、要配送、四輩上工、打腰牌、小女婿拜年等。

“十二美女低蹺秧歌”在郭寨村得到了傳承和發展。程培雲作為傳承人之一,對歌詞作了深入研究,並根據調門加以譜曲。

程培法作為傳承人,在1993年10月重新組建了“十二美女低蹺秧歌隊”,多次參加濮陽縣民間文藝調演,曾連續兩年獲得優秀表演獎。

皮影戲

郭寨村大平調“皮影戲”歷史悠久,早在大清年間就享譽整個濮陽縣城。最初為民間“板凳頭”,後演變成“皮影戲”。當時流傳“郭寨村的兩頭勾,唱不起大戲唱皮忽”之說。新中國成立後,曾經常演出,1967年在縣大修廠最後一次演出。代表劇目有:“西遊記”、“老八本”、“西岐” 、“二武松打虎”“武大郎賣燒餅”等。早先藝人已不存在,其道具亦蕩然無存。“皮影戲”的“影子”只能留在一些老人的記憶之中。

厚重濮陽·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城關鎮郭寨村

【古今人物】

宋欽(1486—1561),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年)丁丑科殿試獲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官拜四川副都御史,御賜地官憲臺坊(在州治大街西)。

程耀光(1762—1848),自立學堂,著書講學,村中學子多半得到他的資助。

程可進(1804—1851),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東匪作亂,擾亂州境。程可進以一人之功救萬人之命,奇功大矣。欽賜五品花翎儘先千總。

程玉麟(1814—1864),清咸豐十一年辛酉年(1861年)土匪作亂,他帶領鄉勇攻打盜賊,屢建大功。欽賜加軍工六品,授武略騎尉。城東百姓為紀念他,特刻碑立於雙廟口“菩薩堂”(此碑仍在)。

程篦(1825—1867),清咸豐十一年辛酉年(1861年)與長子程永興到汴省當兵,同治二年己丑年(1865年)到甘肅克復寧夏府有功,獲藍翎千總。

蔡維垣(1828—1889),清咸豐九年戊午年(1858年)殿試奪魁,賜封武舉人。清咸豐十年庚申年(1860年)欽賜匾額武魁,任鉅鹿(鉅鹿為一郡,今邢臺市)把總。匾額右邊落款為“皇清咸豐拾季歲次庚申蘭月立”,左邊落款為“戊午科舉人蔡維垣”。

厚重濮陽·濮陽縣一鄉一村一故事:城關鎮郭寨村

(蔡維垣匾額)

程永興(1850—1894),清同治六年丁卯年(1867年)克復甘省、平涼、徐州等處。欽加三品花翎,靖勇巴圖魯。

郭義銘(1875—1950),民國時期在老城北街開酒鍋,開明富商,丁樹本主政濮陽時曾任濮陽商會會長。

程桂芝(1896—1989),女,中共黨員,後改名程芳秋。在延安與賀子珍、鄧穎超相識。“九一八事變”後,劉伯承在太行山地區創建了晉冀魯豫根據地,程芳秋被派到兵工廠任技術科長。1949年新中國成立,任北京第一機械工業部第四工業管理局勞動科科長。1959年到湖北省工作,任湖北省工業廳副廳長兼技術處處長。

蔡興森(1921—1982),中共黨員,1949年任二區黨委秘書,1977年任濮陽縣農機修造廠黨支部書記,1983年離休享受正縣級待遇。

程秀卿(1922—1996),中共黨員,1938年入伍,隨劉鄧大軍南下,曾在雲南河口軍區建設兵團司令部任參謀長。大小戰役多次,榮獲勳章多枚。1957年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並與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合影留念。

蔡萬增(1923—?),中共黨員,南下幹部。南下前參加八路軍,曾任部隊團級幹部。後轉業到貴州省糧食廳任廳長。

郭寅堂,1925年生,漢族,中共黨員,曾任濮陽縣豫劇團團長、黨委書記、濮陽縣人民影劇院黨支部書記。

程培珍(1925—2008),中共黨員,自1958年擔任郭寨村黨支部書記長達20多年,城關鎮黨委委員。

蔡萬善,1928年生,中共黨員。1947年參加工作,曾任濮陽縣武裝部民兵獨立團辦公室支部書記,柳屯公社武裝部部長,王助鄉黨委副書記。

程兆坤,1930年生,中共黨員,曾任葉帥貼身醫務員。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二部麻醉科主任醫師,享受軍級待遇,人稱“三八式老革命”。

郭方朝(1930—2013),中共黨員,1977年被評為安陽地區模範教師。

程培池(1933—2017),中共黨員,1954年入伍,抗美援朝榮獲三等功一次,嘉獎多次。轉業內蒙古林業局,曾任林業局黨支部書記。

程兆彩(1934—1982),中共黨員,1982年評為紅旗手,並參加河南省雙紅會。

程鴻臣,1935年生,中共黨員。1958年參加了國防科工委第二十基地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初建測繪工作。1964年參加了我國氫彈爆炸試驗前的通訊及輸變電安裝工作,被授予“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光榮稱號,參加了國慶觀禮,在人民大會堂受到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1981年調第二炮兵工程技術總隊第一大隊任副政委、紀委書記,先後被技術總隊記三等功兩次。

程兆衍,1935年生,中共黨員,曾任城關鎮政府黨委辦公室主任、組織部長、城關鎮直屬單位黨總支書記。

蔡合群,1936年生,曾任八公橋公社革委會副主任。

程培亮,1938年生,中共黨員,經濟師,曾任濮陽縣商業局總公司總經理,1998年榮獲濮陽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季金爐,1944年生,中共黨員,曾任濮陽市物價局辦公室主任。

芮建元,1946年生,中共黨員,曾任濮陽縣新習鄉黨委書記。

程樹國,1949年生,中共黨員,曾任華龍區紀檢委常務副書記。

程培訓,1949年生,中共黨員。1979年被評為安陽地區勞動模範。1998年被評為“濮陽市勞動模範”。1999年任濮陽熱電廠黨委委員,副廠長。

程兆民,1949年生,中共黨員,武術傳承人。2013年8月,榮獲第七屆中國焦作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榮獲金獎;陳氏太極拳一等獎;並獲傳統長器械類春秋大刀二等獎。現任濮陽市及濮陽縣武術教練。

程鴻剛,1951年生,中共黨員,曾任華龍區教體委辦公室主任,中學高級教師職稱。

程兆文,1956年3月年生,中共黨員,曾任濮陽縣農業銀行副行長,黨組成員。

程兆華,1956年生,中共黨員,曾任濮陽縣人民法院執行庭、立案庭庭長、正科級審判員。

蔡崇田,1957年生,中共黨員,蘭州大學畢業,曾任河南紡織高等專科學校教研室主任,基礎部支部書記,學生處處長,校黨委委員、組織部長,河南工程學院機關黨總支書記。副教授。

蔡惠傑,1965年生,中共黨員,河南省農業廳豫西地區扶貧開發處處長。

程洪彪,1968年生,中共黨員,濮陽市高新區公安局副局長。

程飛,1975年生,中共黨員,濮陽市委組織部人事科科長。

程永志,1977年生,中共黨員,現任中核集團所屬核工業總醫院紀委書記。

程德清,1938年日本佔濮陽時,第一任濮陽縣維持會會長。

【歷史事件】

郭寨慘案

1938年2月,日寇進攻濮陽,燒殺搶掠,無惡不作。2月8日,日本鬼子竄到郭寨村,僅兩個小時,殺害無辜群眾21名。蔡芒、蔡萬海等5人一起被殺,蔡二鐵頭爺兒仨被日寇開膛剖腹。程樹蕃之母,程培生、程清賢之祖母,3位善良的老太太也被縱橫剖腹,躲在草火垛內的程樹臣也被槍殺。其餘9人均被刺身亡,場面慘不忍睹。

【村中故事】

宋欽發奮求學

宋欽自幼家境貧寒,其父宋竇以賣豆腐維持生計。他時常隨父到城裡賣豆腐。有一天,忽聽旗鑼三獻,喊聲連天,某縣官路過此地。各位商販和來往行人紛紛躲避,宋竇父子只顧買賣,沒來得及躲閃,被縣官衙役一腳將豆腐攤踢翻。豆腐撒得滿街都是,無法收拾。衙役對宋竇大打出手,說他們父子闖了縣太爺的道兒,就該懲罰。此時,縣太爺的跋扈,衙役們的專橫,窮人的無奈,這一切,宋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決心發奮讀書,有朝一日,一雪恥辱。

自此以後,宋欽刻苦學習,虛心求教,效仿古人“頭懸樑、錐刺股”勤奮學習,堅強的性格,拼搏的精神,使他贏得了鄉試、會試名列前茅的好成績。明武宗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丁丑科殿試金榜題名,獲得了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的殊榮,賜官四川道副都御史。上任前夕, 他將原縣令在澶州如何欺壓百姓、作威作福等罪行上書武宗皇帝,恩獲御批,將該縣令革職查辦,發配邊關,一雪當年受辱之苦。

宋欽發誓做一名好官。在任期間,他禮賢下士,視民如子,樹立了光輝榜樣,受到當地老百姓的真誠擁戴。晚年告老還鄉,當地百姓和地方官員敲鑼打鼓夾道歡送。

宋欽去世後,朝廷特恩賜在州城大街西建“地官憲臺坊”,其父宋竇以子貴“敕封戶部主事坊”。

蔡維垣的故事之一:山西懲惡

蔡維垣,自幼酷愛武術,雖身材不高,但四肢發達,臂力過人,大洪拳達到爐火純青地步。

蔡維垣愛打抱不平,遠近聞名。傳說有一位山西鄉賢,因在家鄉受一個地痞惡霸欺負,專程來訪。蔡維垣問明來意,並觀此人穩重大方,襟懷仁厚,不像壞人,決心替鄉賢出氣,說道:“客官,你看今天天色已晚,明天一定隨你前去。”鄉賢聞聽歡喜,忙作揖叩謝,說道:“好,那就有勞蔡師傅了。”次日吃過早飯,二人隨即收拾行囊,各騎一匹快馬趕往山西。一路上馬不停蹄,一天多光景來到山西。

當時正值廟會,人山人海。在十字大街,正遇惡人向一攤主索要“保護費”,發生爭執。圍觀之人,熙熙攘攘,七嘴八舌。此時,鄉賢一指:“就是他”。蔡維垣聞聽,撥開人群,走到惡霸跟前。觀此人不過三十出頭,身高也不過四尺七八,滿臉橫肉,一副下三濫貌相。蔡維垣與其評理,被惡霸指責多管閒事,並出言不遜,激怒了蔡維垣。於是,對著惡霸的左臉就是一巴掌,惡霸頓時鼻青臉腫。隨即蔡維垣反手使了個“通天炮”,將惡霸打翻在地。惡霸翻身想跑,被蔡維垣左手抓住絲絛,右手托起腚蛋,舉過頭頂,一個震腳,大喊一聲:“上去吧你”,將惡霸扔上了臨街房頂之上。

從此,蔡維垣“山西懲惡”轟動全城。蔡維垣與那位鄉賢也結為金蘭之好。後來,鄉賢考中進士,蔡維垣考中舉人,都金榜題名,傳為佳話。

蔡維垣的故事之二:京城開弓

傳說蔡維垣在京城殿試一畢。一天閒暇無事,隨朋友在京城遊玩,以緩解殿試壓力。行至西直門外,見許多人圍著一張足有二百多斤重的鐵弓並無人上前去拉。在擺放弓的上方,豎立著一張告示牌,上邊寫道:“誰能拉開此弓,賞銀二百兩。”

此時正值蔡維垣與朋友遊玩散心興致正濃之際,身旁一位朋友提出:“蔡公,都知您力大無比,可否上前一試。”蔡維垣此時興致正濃,也不便推辭,疾步上前,走到弓前,弓馬步拉開,彎腰用右手握緊弓背,左手中指和食指勾住弓弦,一用力,將弓領起,大喊一聲:“開”,一瞬間弓被拉開,而且圓滿,並且連拉三弓。圍觀之人,連連叫好。還有人讚道:“觀此人身材不算很高,倒也魁偉,臂力超群,大有當年李春孝之功。”早有人秉報給掌管場子和鐵弓的主人。主人忽聽有人拉開鐵弓,竟連拉三弓,而且圓滿,就知道要等的人到了,連忙起身,快步來到蔡維垣面前問道:“莫非師傅姓蔡麼?”蔡維垣答道:“不敢,在下維垣。”主人頓時哈哈大笑,並說道;“我訪的就是您,請蔡師傅觀看牌子背面的字。”此時有人已將牌子拿到蔡維垣面前。蔡維垣接過牌子翻轉一看,只見牌子背面寫道:“此弓,唯蔡維垣拉開不算”的字樣。

蔡維垣與朋友才恍然大悟。主人忙叫家人備宴款待,一連三天,並與蔡維垣結為金蘭之好。從此蔡維垣在京城赫赫有名,力大開弓傳為美談。

抗倭英雄程樹幫

程樹幫,1912年出生,身高兩米有餘,膀大腰圓,秉性剛毅。自幼喜愛武術,大洪拳、小洪拳無不精通,練就了一身過硬本領。

1938年2月12日夜晚,日寇有一個小隊兵力,對我村再次進行燒殺搶掠。村民聞訊後,四處逃散,唯程樹幫一人未逃,躲在後院一間柴房內睡覺。半夜子時,有一鬼子竄到後院,一腳將門踢開,看床上睡有一人,手持軍刀,對著床上的程樹幫就刺。此時,程樹幫已被驚醒,一個“鯉魚打挺”坐了起來,面對突如其來的軍刀,說時急那時快,一個“鷂子翻身”,下了床,躲過了敵人的軍刀。緊接著,一場“白手奪刀”的生死決鬥開始了。程樹幫憑著自身功夫,閃、展、騰、挪與敵人周旋,鬼子也訓練有素,像是個頭目,配有軍刀,打了幾回合,未分輸贏,氣得鬼子嗷嗷亂叫,以“餓虎搶食”撲了過來,程樹幫看時機成熟,以一手“順手牽羊”之勢,將鬼子軍刀奪了過來,氣得鬼子暴跳如雷,更是亂了方寸。程樹幫見此“一個箭步”,順手將旁邊一百多斤重的大甕掂了起來,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扣住了鬼子,隨後將門關閉,掂著軍刀揚長而去。

從此程樹幫“白手奪刀”打日本的事蹟傳為佳話,流傳至今。

張氏節孝

張氏,生於康熙二十八年己巳(公元1689年),城北郭家寨程榮之妻。二十六歲時丈夫亡,公公年老有病,張氏辛勤紡織賣錢買藥給公公看病,張氏終生守節,八十五歲去世。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旌表節孝坊。

節孝坊為全石結構,單門兩柱三樓式。寬3米,高約5.5米,建於村中,坐北向南。橫樑上雕有各種圖案,雕工考究。坊簷下正中鑲嵌一塊“聖旨”牌,橫樑中間夾有一塊楷書節孝坊的大匾,兩側上首鐫刻“皇清乾隆嵗次丁酉年建”,下首鐫刻“旌表儒士程榮妻張氏孺人坊”。兩側柱子鐫刻對聯一副,上首“閭里賢聲揚淑德”,下首“龍章寵錫報貞摻”。書法俊美,蒼勁有力。

1959年,政府因修八一干渠大閘缺乏石料,將節孝坊石材拉去做了填充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